《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2):一江一 西蠟五色畢備,朵若巨杯,瓣葳蕤如洋菊,虞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2)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八 如是我聞二(2)

烏魯木齊泉甘土沃,雖花草亦皆繁盛。

一江一 西蠟五色畢備,朵若巨杯,瓣葳蕤如洋菊,虞美人花大如芍葯。

大學士一溫一 公以倉場侍郎出鎮時,階前虞美人一叢,忽變異色,瓣深紅如丹砂,心則濃綠如鸚鵡,映日灼灼有光,似金星隱耀,雖畫設色不能及。

公旋擢福建巡撫去。

余以彩線系花梗,秋收其子,次歲種之,仍常花耳。

乃知此花為瑞兆,如揚州芍葯,偶開金帶圍也。

辛彤甫先生記異詩曰:六道誰言事杳冥,人羊轉轂迅無停,三弦彈出邊關調,親見青驢側耳聽。

康熙辛丑館余家日作也。

初裡人某貨郎,逋先祖多金不償,且出負心語,先祖性豁達,一笑而已。

一日午睡起,謂姚安公曰:某貨郎死已久,頃忽夢之,何也?俄圉人報馬生一青騾,鹹曰:某貨郎償夙逋也。

先祖曰:負我償者多矣,何獨某貨郎來償,某貨郎負人亦多矣,何獨來償我?事有偶合,勿神其說,使人子孫蒙恥也。

然圉人每戲呼某貨郎,轉昂首作怒狀。

平生好彈三弦,唱邊關調,或對之作此曲,輒聳耳以聽雲。

古書字以竹簡,誤則以刀削改之,故曰刀筆。

黃山谷名其尺牘曰刀筆,已非本義,今寫訟牒者稱刀筆,則謂筆如刀耳,又一義矣。

余督學閩中時,一生以導人誣告戍邊。

聞其將敗前,方為人構詞,手中筆爆然一聲,中裂如劈,恬不知警,卒及禍。

又文安王岳芳言,其鄉有構陷善類者,方具草,訝字皆赤色,視之乃血自毫端出,投筆而起,遂輟是業,竟得令終。

余亦見一善訟者,為人畫策,誣富民誘藏其妻,富民幾破家,案尚未結,而善訟者之妻竟為人所誘逃。

不得主名,竟無所用其訟。

天道乘除,不能盡測,善惡之報有時應,有時不應,有時即應,有時緩應,亦有時示巧應。

余在烏魯木齊時,吉木薩報遣犯劉允成,為逋負過多,迫而自縊,余飭吏銷除其名籍。

見原案注語云:為重利盤剝,逼死人命事。

烏魯木齊巡檢所駐曰呼圖壁,呼圖譯言鬼,呼圖壁譯言有鬼也。

嘗有商人夜行,暗中見樹下有人影,疑為鬼,呼問之。

曰:吾日暮抵此,畏鬼不敢前,待結伴耳。

因相趁共行,漸相款洽,其人問有何急事,冒凍夜行。

商人曰:吾夙負一友錢四千,聞其夫婦俱病,飲食藥餌恐不給,故往送還。

是人卻立樹背曰:本欲祟公,求小祭祀。

今聞公言,乃真長者,吾不敢犯公,願為公前導,可乎?不得已,姑隨之,凡道路險阻,皆預告。

俄缺月微升,稍能辨物,諦視乃一無首人,慄然卻立,鬼亦奄然而滅。

馮巨源官赤城教諭時,言赤城山中一老翁,相傳元代人也,巨源往見之,呼為仙人。

曰:我非仙,但吐納導引得不死耳。

叩其術。

曰:不離乎丹經,而非丹經所能盡。

其分寸節度,妙極微芒,苟無口訣真傳,但依法運用,如檢譜對弈,弈必敗;如拘方治病,病必殆,緩急先後,稍一失調,或結為癰疽,或滯為拘攣,甚或一精一氣瞀亂,神不歸捨,竟至於顛癇,是非徒無益已也。

問容成彭祖之術可延年乎?曰:此邪道也,不得法者,禍不旋踵;真得法者,亦僅使人壯盛。

壯盛之極,必有決裂橫潰之患,譬如悖理聚財,非不驟富,而斷無久享之理,公毋為所惑。

又問服食延年,其法如何,曰:藥所以攻伐疾病,調補氣血,而非所以養生。

方士所餌,不過草木金石,草木不能不朽腐,金石不能不消化,彼且不能自存,而謂借其餘氣,反長存乎?又問得仙者果不死歟?曰:神仙可不死,而亦時時可死,夫生必有死,物理之常,煉氣存神,皆逆而制之者也,逆制之力不懈,則氣聚而神亦聚;逆制之力或疏,則氣消而神亦消。

消則死矣,如多財之家,儉勤則長富,不勤不儉則漸貧,再加以奢蕩,則貧立至。

彼神仙者,固亦兢兢然,恐不自保,非內丹一成,即萬劫不壞也。

巨源請執弟子禮。

曰:公於此道無緣,何必徒荒其本業,不如其已。

巨源悵然而返,景州戈魯齋為余述之,稱其言皆篤實,不類方士之炫惑雲。

先姚安公言,有扶乩治病者,仙自稱蘆中人。

問豈伍相國耶?曰:彼自隱語,吾真以此為號也。

其方時效時不效。

曰:吾能治病,不能治命。

一日降牛丈希英--姚安公稱牛丈字作此二字,音未知是否。

牛諱盦,娶前母安太夫人--家,有乞虛損方者,仙判曰:君病非藥所能治,但遏除嗜欲,遠勝於草根樹皮。

又有乞種一子方者,仙判曰:種一子有方,並能神效,然有方與無方同,神效亦與不效同。

夫一精一血化生,中含慾火,尚毒發為痘,十中必損其一二,況助以熱藥,摶結成胎,其蘊毒必加數倍,故每逢生痘,百不一全。

人徒於夭折之時,惜其不壽,而不知未生之日,已伏必死之機,生如不生,亦何貴乎種耶?此理甚明,而昔賢未悟,山人志存濟物,不忍以此術欺人也。

其說其理,皆醫家所不肯言,或真有靈鬼憑之歟?又聞劉季箴先生嘗與論醫,乩仙云:公補虛好用參,夫虛證種種不同,而參之性則專有所主,不通治各證。

以髒府而論,參惟至上焦中焦,而下焦不至焉;以榮衛而論,惟至氣分,而血分不至焉。

腎肝虛與一陰一虛,而補以參,庸有濟乎?豈但無濟,亢一陽一不更煎鑠乎?且古方有生參熟參之分,今採參者,得即蒸之,何處得有生參乎?古者參出於上一黨一 ,秉中央土氣,故其性一溫一 厚,先入中宮。

今上一黨一 氣竭,惟用遼參,秉東方春氣,故其性發生,先升上部。

即以藥論,亦各有運用之權,願公審之。

季箴極不以為然,余不知醫,並附錄之,待一精一此事者論定焉。

歙人蔣紫垣,流寓獻縣程家莊,以醫為業,有解砒毒方,用之即痊,然必邀取重貲,不滿所欲,則坐視其死。

一日暴卒,見夢於居停主人,曰:吾以耽利之故,誤人九命矣。

死者訴於冥司,冥司判我九世服砒死,今將轉輪,賂鬼卒,得來見君,特以此方奉授,君能持以活一人,則我少受一世業報也。

言訖,涕泣而去。

曰:吾悔晚矣,其方以防風一兩,研為末,水調服之而已。

無他秘藥也。

又聞諸沈丈豐功曰:冷水調石青,解砒毒如神。

沈丈平生不妄語,其方當亦驗。

老儒劉挺生,言東城有獵者,夜半睡醒,聞窗紙淅淅作響,俄又聞窗下窸窣聲,披衣叱問,忽答曰:我鬼也,有事求君,君勿怖。

問其何事,曰:狐與鬼自古不並居,狐所窟穴之墓,皆無鬼之墓也。

我墓在村北三里許,狐乘我他往,聚族居之,反驅我不得入。

欲與鬥,則我本文士,必不勝;欲訟諸土神,即幸而得申,彼終亦報復,然又必不勝。

惟得君等行獵時,或繞道半里,數過其地,則彼必恐怖而他徙矣。

然倘有所遇,勿遽殪獲,恐事機或洩,彼又修怨於我也。

獵如其言,後夢其來謝。

夫鵲巢鳩據,事理本直,然力不足以勝之,則避而不爭;力足以勝之,又長慮深思,而不盡其力,不求幸勝不求過勝,此其所以終勝歟?孱弱者遇強暴,如此鬼可矣。

舅氏張公健亭言,滄州牧王某,有愛女嬰疾沉困,家人夜入書齋,忽見其對月獨立花一陰一下,悚然而返,疑為狐魅托形,嗾犬撲之,倏然滅跡。

俄室中病者曰:頃夢至書齋看月,意殊爽適,不虞犬至,幾不得免。

至今猶悸汗。

知所見乃其生魂也。

醫者聞之,曰:是形神已離,雖盧扁莫措矣。

不久果卒。

閩有方竹,燕山之柿形微方,此各一種也。

山東益都有方柏,蓋一株偶見,他柏樹則不方。

余八九歲時,見外祖家介祉堂中,有菊四盎,開花皆正方瓣,整齊如裁剪。

雲得之天津查氏,名黃金印,先姚安公乞其根歸,次歲花漸圓,再一歲則全圓矣。

或曰花原常菊,特種者別有法,如靛浸蓮子則花青,墨揉玉簪之根則花黑也。

是或一說歟?

家一奴一宋遇,病革時忽張目曰:汝兄弟輩來耶?限在何日?既而自語曰:十八日亦可。

時一講學者館余家,聞之哂曰:譫語也。

屆期果死。

又哂曰:偶然耳。

申鐵蟾方與共食,投箸太息曰:公可謂篤信程朱矣。

奇節異烈,湮沒無傳者,可勝道哉。

姚安公聞諸雲台公曰:明季避亂時,見夫婦同逃者,其夫似有腰纏,一賊露刃追之急,婦忽回身屹立,待賊至,突抱其腰,賊以刃擊之,血流如注,堅不釋手,比氣絕而僕,則其夫脫去久矣。

惜不得其名姓。

又聞諸鎮番公曰:明季河北五省皆大饑,至屠人鬻肉,官弗能禁,有客在德州景州間入逆旅餐,見少一婦 裸一體伏俎上,繃其手足,方汲水洗滌。

恐怖戰悚之狀,不可忍視,客心憫惻,倍償贖之,釋其縛,助之著衣。

手觸其乳,少一婦 艴然曰:荷君再生,終身賤役無所悔,然為婢媼則可,為妾媵則必不可,吾惟不肯事二夫,故鬻諸此也,君何遽相輕薄耶?解衣擲地,仍裸一體伏俎上,瞑目受屠,屠恨之,生割其股肉一臠,哀號而已,終無悔意。

惜亦不得其姓名。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