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後暱一狐女,時相幽會。然仍出入青一樓 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

寧波吳生,好作北裡游。

後暱一狐女,時相幽會。

然仍出入青一樓 間。

一日狐女請曰:吾能幻化,凡君所眷,吾一見即可肖其貌。

君一存想,應念而至,不逾於黃金買笑乎?試之,果頃刻換形,與真無二,遂不復外出。

嘗與狐女曰:眠花藉柳,實愜人心,惜是幻化,意中終隔一膜耳。

狐女曰:不然,聲色之娛,本雷光石火,豈特吾肖某某為幻化,即彼某某亦幻化也。

豈特某某為幻化,即妾亦幻化也。

即千百年來名姬艷女皆幻化也。

白楊綠草,黃土青山,何一非古來歌舞之場;握雨攜雲,與埋香葬玉,別鶴、離鸞,一曲伸臂頃耳,中間兩美相合,或以時刻計,或以日計,或以月計,或以年計,終有絕別之期;及其訣別,則數十年而散,與片刻暫遇而散者,同一懸崖撒手,轉瞬成空。

倚翠偎紅,不皆恍如春一夢 乎?即夙契原深,終身聚首,而朱顏不駐,白髮已侵,一人之身,非復舊態。

則當時黛眉粉頰,亦謂之幻化可矣。

何獨以妾肖某某為幻化也?吳洒然有悟。

後數歲,狐女辭去,吳竟絕跡於狎游。

一交一 河及孺愛,青縣張文甫,皆老儒也。

並授徒於獻。

嘗同步月南村北村之間,去館稍遠,荒原闃寂,榛莽翳然。

張心怖欲返,曰:墟墓間多鬼,曷可久留。

俄一老人扶杖至,揖二人坐,曰:世間何得有鬼,不聞阮瞻之論乎?二君儒者,奈何信釋氏之妖妄。

因闡發程朱二氣屈伸之理,疏通證明,詞條流暢,二人聽之皆首肯,共歎宋儒見理之真,遞相酬對。

竟忘問姓名。

適大車數輛遠遠至,牛鐸錚然,老人振衣急起曰:泉下之人,岑寂久矣。

不持無鬼之論,不能留二君作竟夕談。

今將別,謹以實告,毋訝相戲侮也。

俯仰之頃,欻然已滅,是間絕少文士,惟董空如先生墓相近,或即其魂歟。

河間唐生,好戲侮,土人至今能道之。

所謂唐嘯子者是也。

有塾師好講無鬼,嘗曰:阮瞻遇鬼,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語耳。

唐夜灑土其窗,而嗚嗚擊其戶,塾師駭問為誰,則曰:我二氣之良能也。

塾師大怖,蒙首股慄,使二弟子宋達旦,次日委頓不起。

朋友來問,但呻吟曰有鬼。

既而知唐所為,莫不拊掌。

然自是魅大作,拋擲瓦石,搖撼戶牖無虛夕。

初尚以為唐再來,細察之乃真魅,不勝其嬲,竟棄館而去。

蓋震懼之後,益以慚恧,其氣已餒,狐乘其餒而中之也。

妖由人興,此之謂乎?

天津某孝廉,與數友郊外踏青。

皆少年輕薄,見柳蔭中少一婦 騎驢過,欺其無伴,邀眾逐其後,嫚語調謔。

少一婦 殊不答,鞭驢疾行。

有兩三人先追及,少一婦 忽下驢軟語,意似相悅。

俄某與三四人追及,審視正其妻也。

但妻不解騎,是日亦無由至郊外,且疑且怒,近前訶之。

妻嬉笑如故,某憤氣潮湧,奮掌欲摑其面,妻忽飛跨驢背,別換一形,以鞭指某數曰:見他人之婦,則狎褻百端;見自己婦,則恚恨如是,爾讀聖賢書,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掛名桂籍也。

數訖,逕行。

某色如死灰,殆僵立道左不能去,竟不知是何魅也。

德州田白巖曰:有額都統者,在滇黔間山行,見道士按一麗女於石,欲剖其心,女哀呼乞救,額急揮騎馳及,遽格道士手,女噭然一聲,化火光飛去,道士頓足曰:公敗吾事!此魅已媚殺百餘人,故捕誅之以除害,但取一精一已多,歲久通靈,斬其首則神遁去,故必剖其心乃死,公今縱之,又貽患無窮矣。

惜一猛虎之命,放置深山,不知澤麋林鹿,劘其牙者幾許命也!匣其匕首,恨恨渡溪去,此貽白巖之寓言,即所謂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也。

姑容墨吏,自以為一陰一功,人亦多稱為忠厚。

而窮民之賣兒貼婦,皆未一思,亦安用此長者乎?

獻縣吏王某工刀筆,善巧取人財。

然每有所積,必有一意外事耗去。

有城隍廟道童,夜行廊廡間,有二吏持簿對算,其一曰:渠今歲所蓄較多,當何法以銷之?方沉思間,其一曰:一翠雲足矣,無煩迂折也。

是廟往往遇鬼,道童一習一 見亦不怖。

但不知翠雲為誰,亦不知為誰銷算。

俄有小妓翠雲至,王某大嬖之,耗所蓄八九,又染惡瘡,醫藥備至,比愈則已蕩然矣。

人計其平生所取,可屈指數者,約三四萬金,後發狂疾暴卒,竟無棺以殮。

陳雲亭舍人言,有台灣驛使宿館舍,見艷女登牆下窺,叱索無所睹。

夜半琅然有聲,乃片瓦擲枕畔,叱問是何妖魅,敢侮天使。

窗外朗聲曰:公祿命重,我避公不及,致公叱索,懼干神譴,惴惴至今。

今公睡中萌邪念,誤作驛卒之女,謀他日納為妾。

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不得而咎我,故投瓦相報,公何怒焉?驛使大愧,未及天曙,促裝去。

葉旅亭御史宅,忽有狐怪白晝對語,迫葉讓所居,擾攘戲侮,至杯盤自舞,几榻自行。

葉告張真一人,真一人以委法官。

先書一符,甫張而裂,次牒都城隍,亦無驗。

法官曰:是必天狐,非拜章不可。

乃建道場七日,至三日狐猶詬詈,至四日乃婉詞請和。

葉不欲與為難,亦祈不竟其事。

真一人曰:章已拜不可追矣。

至七日忽聞格鬥砰[石訇],門窗破墮,薄暮尚未已,法官又檄他神相助,乃就擒,以罌貯之,埋廣渠門外。

余嘗問真一人驅役鬼神之故,曰:我亦不知所以然,但依法施行耳。

大抵鬼神皆受役於印,而符錄則掌於法官。

真一人如官長,法官如胥吏;真一人非法官不能為符錄,法官非真一人之印,其符錄亦不靈。

中間有驗有不驗,則如各官司文移章奏,或准或駁,不能一一必行耳。

此言頗近理,又問設空宅深山,猝遇一精一魅,君尚能制伏否,曰:譬大吏經行,劫盜自然避匿。

倘或無知猖獗,突犯雙旌,雖手握兵符,徵調不及,一時亦無如之何。

此言亦頗篤實。

然則一切神奇之說,皆附會也。

朱子穎運使言守泰安日,聞有士人到岱岳深處,忽人語出石壁中曰:何處經香,豈有轉世人來耶?剨然震響,石壁中開,貝闕瓊樓湧現峰頂。

有耆儒冠帶下迎,士人駭愕,問此何地?曰:此經香閣也。

士人叩經香閣之義,曰:其說長矣,請坐講之。

昔尼山刪定,垂教萬年。

大義微言,遞相授受。

漢代諸儒,去古未遠,訓詁箋注,類能窺見先聖之心,又淳樸未漓,無植一黨一 爭名之一習一 ,惟各傳師說,篤溯淵源。

沿及有唐,斯文未改。

迨乎北宋,勒為註疏十三部,先聖嘉焉。

諸大儒慮新說日興,漸成絕學,建是閣以貯之。

中為初本,以五色玉為函,尊聖教也;配以歷代官刊之本,以白玉為函,昭帝王表章之功也,皆南面;左右則各傢俬刊之本,每一部成,必取初印一精一好者,按次時代,庋置斯閣,以蒼玉為函,獎汲古之勤也,皆東西面,並以珊瑚為簽,黃金作鎖鑰。

東西兩廡,以沉檀為幾,錦繡為茵,諸大儒之神,歲一來視,相與列坐於斯閣。

後三楹則唐以前諸儒經義,帙以纂組,收為一庫。

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

先聖之志也,諸書至子刻午刻,一字一句,皆發濃香,故題曰經香。

蓋一元斡運,二氣絪縕,一陰一起午中,一陽一生子半,聖人之心,與天地通。

諸大儒闡發聖人之理,其一精一奧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

然必傳是學者始聞之,他人則否。

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繼昝,鑽仰終身,或鍛煉苛求,百端掊擊,亦各因其性識之所根耳。

君四世前為刻工,曾手刊周禮半部,故餘香尚在,吾得以知君之來,因引使周覽閣廡,款以茗果。

送別,曰:君善自愛,此地不易至也。

士人回顧,唯萬峰插天,杳無人跡。

案此事荒誕,殆尊漢學者之寓言。

夫漢儒以訓詁專門,宋儒以義理相尚,似漢學粗而宋學一精一。

然不明訓詁,義理何由而知?概用詆誹,視猶土苴,未免既成大輅,追斥椎輪,得濟迷川,遽焚寶筏。

於是攻宋儒者,又紛紛而起故。

余撰四庫全書詩部總序,有曰:宋儒之攻漢儒,非為說經起見也,特求勝於漢儒而已。

後人之攻宋儒,亦非為說經起見也,特不平宋儒之詆漢儒而已。

韋蘇州詩曰:水性自雲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此之謂矣。

平心而論,易自王弼始變舊說,為宋學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經詞義明顯,宋儒所爭,只今文古字句,亦無關宏旨,均姑置勿議;至尚書三禮三傳毛詩爾雅諸註疏,皆根據古義,斷非宋儒所能;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一精一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蓋漢儒重師傅,淵源有自。

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漢儒或執舊文,過於信傳,宋儒或憑臆斷,勇於改經。

計其得失,亦復相當。

唯漢儒之學,非讀書稽古,不能下一語;宋儒之學,則人人皆可以空談其間。

蘭艾同生,誠有不盡饜人心者。

是嗤點之所自來。

此種虛構之詞,亦非無因而作也。

曹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

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強居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入室後,漸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忽披髮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發,但稍亂。

鬼技窮,倏然滅。

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動,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

此與嵇中散事相類。

夫虎不食醉人,不知畏也。

畏則心亂,心亂則神渙,神渙則鬼得乘之。

不畏則心定,定則神全,神會則戾之氣不能幹。

故記中散是事者,稱神志湛然,鬼慚而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