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吏聞盜之誣引,由私調其婦,致為所毆,意其婦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

王梅序言,一交一 河有為盜誣引者,鄉民樸願,無以自明,以賂求援於縣吏。

吏聞盜之誣引,由私調其婦,致為所毆,意其婦必美,卻賂而微示以意,曰此事秘密,須其婦潛身自來,乃可授方略。

居間者以告鄉民,鄉民憚死失志,呼婦母至獄,私語以故。

母告婦,磚然不應也。

越兩三日,吏家有人夜扣門,啟視則一丐婦,布帕裹首,衣百結破衫,闖然入,問之不答,且行且解衫與帕,則鮮妝華服艷婦也。

驚問所自,紅潮暈頰,俯首無言,惟袖出片紙,就所持燈視之,某人一妻 三字而已。

吏喜過望,引入內室,故問其來意,婦掩淚曰:不喻君語,何以夜來,既已來此,不必問矣,惟祈毋失信耳。

吏發洪誓,遂相燕婉,潛留數日,大為婦所蠱惑,神志顛倒,惟恐不得當婦意,婦暫辭去。

言村中日日受侮,難於久住,如城中近,君租數楹,便可托庇蔭,免無賴凌藉,亦可朝夕相往來。

吏益喜,竟百計白其冤。

獄解之後,遇鄉民,意甚索漠,以為狎暱其婦,愧相見也。

後因事到鄉,詣其家,亦拒不見,知其相絕,乃大恨。

會有挾妓誘博者訟於官,官斷妓押歸原籍,吏視之,鄉民婦也,就與語。

婦言苦為夫禁制,愧相負,相憶殊深,今幸相逢,乞念舊時數日歡,免杖免解。

吏又惑之,因告官曰:妓所供乃母家籍,實縣民某妻,宜究其夫。

蓋覬慫恿官賣,自買之也。

遣拘鄉民,鄉民攜妻至,乃別一人,問鄉里皆雲不偽,問吏何以誣鄉民,吏不能對。

第曰:風聞。

問聞之何人,則噤無語。

呼妓問之,妓乃言吏初欲挾污鄉民妻,妻念從則失一身 ,不從則夫死,值妓新來,乃盡脫簪珥賂妓冒名往,故與吏狎識。

今當受杖,適與相逢,因仍誑托鄉民妻,冀脫棰楚,不虞其又有他謀,致兩敗也。

官覆勘鄉民,果被誣。

姑念其計出救死,又出於其妻,釋不究,而嚴懲此吏焉。

神奸巨蠹,莫吏若矣,而為村婦所籠絡,如玩弄嬰孩,蓋愚者恆為智者敗,而物極必反,亦往往於所備之外,有智出其上者突起而勝之。

無往不復,天之道也。

使智者終不敗,則天地間惟智者存,愚者斷絕矣。

有是理哉。

鬼魘人至死,不知何意。

倪余疆曰:吾聞諸施亮生矣。

取啖其生魂耳。

蓋鬼為餘氣,漸消漸減,以至於無,得生魂之氣以益之,則又可再延,故女鬼恆欲與人狎,攝其一精一也,男鬼不能攝人一精一,則殺人而吸其生氣,均猶狐之採補耳。

因憶劉挺生言,康熙庚子,有五舉子,晚遇雨棲破寺中,四人已眠,惟一人眠未穩,覺一陰一風颯然,有數黑影自牖入,向四人噓氣,四人即夢魘,又向一人噓氣,心雖了了,而亦漸昏瞀。

覺似有拖曳之者,及稍醒,已離故處,似被縶縛,欲呼則噤不能聲。

視四人亦縱橫偃臥,眾鬼共舉一人啖之,斯須而盡,又以次食二人,至第四人,忽有老翁自外入,厲聲叱曰:野鬼無造次,此二人有祿相,不可犯也。

眾鬼駭散,二人倏然自醒,述所見相同。

後一終於教諭,一終於訓導。

鮑敬亭先生聞之,笑曰:平生自薄此官,不料為鬼神所重也。

觀其所言,似亮生之說不虛矣。

李慶子言,朱生立園,辛酉北應順天試,晚過羊留之北,因繞避泥濘,遂迂迴失道,無逆旅可棲,遙見林外有人家,試往投止,至則土垣瓦捨,凡六七楹,一童子出應門,朱具道乞宿意。

一翁衣冠樸雅,延賓入,止旁捨中,呼燈至,黯黯無光,翁曰:歲歉油不佳,殊令人悶,然無如何也。

又曰:夜深不能具餚饌,村酒小飲,勿以為褻。

意甚款洽,朱問家中有何人,曰:零丁孤苦,惟老妻與僮婢同一居 耳。

問朱何適,朱告以北上,曰:有一札及少物慾致京中,僻路苦無書郵,今遇君甚幸。

朱問四無鄰里,獨居不怖乎,曰:薄田數畝,課一奴一輩耕作,因就之卜居,貧無儲蓄,不畏盜也。

朱曰:謂曠野多鬼魅耳。

翁曰:鬼魅即未見,君如怖是,陪坐至天曙,可乎。

因借朱紙筆,入作書札,又以雜物封函內,以舊布裹束,密縫其外,付朱曰:居址已寫於函上,君至京拆視自知。

天曙作別,又切囑信物勿遺失,始慇勤分手。

朱至京,拆視布裹,則函題朱立園先生啟字,其物乃金簪銀釧各一雙,其札稱僕老無子息,誤惑婦言,以婿為嗣,至外孫猶間一祭掃,後則視為異姓,紙錢麥飯,久已闕如,三尺孤墳,亦就傾圯,九泉茹痛,百悔難追,謹以殉棺薄物,祈君貨鬻,歸途以所得之直,修治荒塋,並稍浚塚南水道,庶一婬一潦不浸幽窀,如允所祈,定如杜回結草,知君畏鬼,當暗中稽首,不敢見形,勿滋疑慮,亡人楊寧頓首。

朱駭汗浹背,方知遇鬼,以書中歸途之語,知必不售,既而果然。

還至羊留,以所賣簪釧錢,遣僕往治其墓,竟不敢再至焉。

吳雲巖言,有秦生者,不畏鬼,恆以未一見為歉。

一夕,散步別業,聞樹外朗吟唐一人詩曰: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惟對空山月。

其聲哀厲而長,隔葉窺之,一古衣冠人倚石坐,確知為鬼,遽前掩之,鬼亦不避,秦生長揖曰:與君路異幽明,人殊今古,邂逅相遇,無可寒一溫一 ,所以來者,欲一問鬼神情狀耳。

敢問為鬼時何似?曰:一脫形骸,即已為鬼。

如繭成蝶,亦不自知。

問果魂升魄降,還入太虛乎?曰:自我為鬼,即在此間。

今我全身現與君對,未嘗隨氤氳元氣,升降飛揚。

子孫祭時始一聚,子孫祭畢則散也。

問果有神乎?曰:鬼既不虛,神自不妄,譬有百姓必有官師。

問先儒稱雷神之類,皆旋生旋化,果不誣乎?曰:作措大時飽聞是說,然竊疑霹靂擊格,轟然一交一 作,如一雷一神,則神之數多於蚊蚋,如雷止神滅,則神之壽促於蜉蝣。

以質先生,率遭呵叱,為鬼之後,乃知百神奉職,如世建官,皆非頃刻之幻影,恨不能以所聞見再質先生,然爾時擁皋比者,計為鬼已久,當自知之,無庸再詰矣。

大抵無鬼之說聖人未有,諸大儒恐人諂瀆,故強造斯言。

然禁沉湎可,並廢酒醴則不可。

禁一婬一蕩可,並廢夫婦則不可。

禁貪惏可,並廢財貨則不可。

禁鬥爭可,並廢五兵則不可。

故以一代盛名,挾百千萬億朋一黨一 之助,能使人噤不敢語,而終不能愜服其心,職是故耳。

傳其教者,雖心知不然,然不持是論,即不得稱為一精一義之學,亦違心而和之。

曰:理必如是云爾。

君不察先儒矯枉之意,生於相激非其本心,後儒辟邪之說,壓於所畏亦非其本心,竟信儒者真謂無鬼神。

皇皇質問,則君之受紿久矣。

泉下之人,不欲久與生人接,君亦不宜久與鬼狎,言盡於此,余可類推。

曼聲長嘯而去。

案此謂儒者明知有鬼,故言無鬼,與黃山二鬼謂儒者明知井田封建不可行,故言可行,皆洞見癥結之論。

僅目以迂闊,猶墜五里霧中矣。

汪主事厚石言,有在西湖扶乩者,下壇詩曰:舊埋香處草離離,只有西陵夜月知,詞客情多來弔古,幽魂腸斷看題詩,滄桑幾劫湖仍綠,雲雨千年夢尚疑,誰信靈山散花女,如今佛火對琉璃。

眾知為蘇小小也。

客或請曰:仙姬生在南齊,何以亦能七律。

乩判曰:閱歷歲時,幽明一理,性靈不昧,即與世推移,宣聖惟識大篆,祝詞何寫以隸書?釋迦不解華言,疏文何行以駢體?是知千載前人,其性識至今猶在,即能解今之語,通今之文。

一江一 文通謝元暉能作愛妾換馬八韻律賦(見於纂異記),沈休文子青箱,能作金陵懷古五言律詩。

古有其事,又何疑於今乎?又問尚能作永明體否,即書四詩曰:歡來不得來,儂去不得去,懊惱石尤風,一夜 斷人渡。

歡從何處來,今日大風雨,濕盡杏子衫,辛苦皆因汝。

結束蛺蝶裙,為歡棹舴艋,宛轉沿大堤,綠波雙照影。

莫泊荷花汀,且泊楊柳岸,花外有人行,柳深人不見。

蓋子夜歌也。

雖才鬼依托,亦可雲俊辯矣。

表兄安伊在言,河城秋獲時,有少一婦 抱子行塍上,忽失足仆地,臥不復起,獲者遙見之,疑有故,趨視則已死,子亦觸瓦角腦裂死,駭報田主,田主報里胥,辨驗死者,數十里內無此婦,且衣飾華潔,子亦銀釧紅綾衫,不類貧家,大惑不解。

且覆以葦箔,更番守視,而急聞於官。

河城去縣近,官次日晡時至,啟箔檢視,則中置槁秸一束,二一屍一已不見,壓箔之磚固未動,守者亦未頃刻離也。

官大怒,盡拘田主及守者去,多方鞫治,無絲毫謀殺棄一屍一狀,糾結繳繞至年餘,乃以疑案上。

上官以案情恍惚,往返駁詰,又歲余乃姑俟訪,而是家已蕩然矣。

此康熙癸巳甲午間事。

相傳村南墟墓間,有黑狐夜夜拜月,人多見之,是家一子好弋獵,潛往伏伺,彀一弩一中其股,噭然長號,化火光西去,搜其穴,得二小狐,縶以返,旋逸去。

月餘而有是事,疑狐變幻來報冤。

然荒怪無據,人不敢以入供,官亦不敢入案牘,不能不以匿一屍一論。

故紛擾至斯也。

又言城西某村有丐婦,為姑所虐,縊於土神祠,亦箔覆待檢,更番守視,官至則一屍一與守者俱不見,亦窮治如河城,後七八年乃得之於安平--深州屬縣。

蓋婦頗白皙,一少年輪守時,褫下裳而一婬一其一屍一,一屍一得人氣復生,竟相攜以逃也。

此康熙末事,或疑河城之事當類此,是未可知。

或並為一事,則傳聞誤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