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表丈曰:爾何人,曰:某故諸生,與君先人亦相識,今下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

從伯君章公,言中表某丈,月夕納涼於村外,遇一人似是書生,長揖曰:僕不幸獲譴於社公,自禱弗解也,一社之中,惟君祀社公最豐,而數十年一無所祈請,社公甚德君,亦甚重君,君為一禱,必見從。

表丈曰:爾何人,曰:某故諸生,與君先人亦相識,今下世三十餘年矣。

昨偶向某家索食,為所訴也。

表丈曰:己事不祈請,乃祈請人事乎?人事不祈請,乃祈請鬼事乎?僕無能為役,先生休矣。

其人掉臂去曰:自了漢耳,不足謀也。

夫餚酒必豐,敬鬼神也,無所祈請,遠之也,敬鬼神而遠之,即民之義也,視流俗之諂瀆,迂儒之傲侮,為得其中矣。

說此事時,余甫八九歲,此表丈偶忘姓名,其時鄉風淳厚,大抵必端謹篤實之家,始相與為婚姻,行誼似此者,多不能揣度為誰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俯仰七十年間,能勿睪然遠想哉。

黃葉道人潘斑,嘗與一林下巨公連坐,屢呼巨公為兄,巨公怒且笑曰:老夫今七十餘矣。

時潘已被酒,昂首曰:兄前朝年歲,當與前朝人序齒,不應闌入本朝。

若本朝年歲,則僕以順治二年九月生,兄以順治元年五月入大清,僅差十餘月耳。

唐詩曰:與兄行年較一歲。

稱兄自是古禮,君何過責耶?滿座為之咋舌。

論者謂潘生狂士,此語太傷忠厚,宜其坎壈終身,然不能謂其無理也。

余作四庫全書總目明代集部,以練子寧至金川門卒龔詡八人,列解縉、一胡一 廣諸人前,並附案語曰:謹案練子寧以下八人,皆惠宗舊臣也,考其通籍之年,蓋有在解縉等後者,然一則效死於故君,一則邀恩於新主,梟鸞異性,未可同一居 ,故分別編之,使各從其類。

至龔詡卒於成化辛丑,更遠在縉等後,今亦升列於前,用以昭名教是非,千秋論定,紆青拖紫之榮,竟不能與荷戟老兵,爭此一紙之先後也。

黃泉易逝,青史難誣,潘生是言,又安可以佻薄廢乎?

曾映華言,有數書生赴鄉試,長夏溽暑,趁月夜行,倦投一廢祠之前,就階小憩。

或睡或醒,一生聞祠後有人聲,疑為守瓜棗者,又疑為盜,屏息細聽,一人曰:先生何來?一人曰:頃與鄰塚爭地界,訟於社公,先生老於幕府者,請揣其勝負。

一人笑曰:先生真書癡耶?夫勝負烏有常也,此事可使後訟者勝,詰先訟者曰:彼不訟而爾訟,是爾興戎侵彼也;可使先訟者勝,詰後訟者曰:彼訟而爾不訟,是爾先侵彼,知理曲也;可使後至者勝,詰先至者曰:爾乘其未來,早佔之也;可使先至者勝,詰後至者曰:久定之界,爾忽翻舊局,是爾無故生釁也;可使富者勝,詰貧者曰:爾貧無賴,欲使畏訟賂爾也;可使貧者勝,詰富者曰:爾為富不仁,兼併不已,欲以財勢壓孤煢也;可使強者勝,詰弱者曰:人情抑強而扶弱,爾欲以膚受之訴聳聽也;可使弱者勝,詰強者曰:天下有強凌弱,無弱凌強,彼非真枉,不敢冒險攖爾鋒也;可以使兩勝,曰:無券無證,糾結安窮,中分以息訟,亦可以已也;可以使兩敗,曰:人有阡陌,鬼寧有疆畔,一棺之外,皆人所有,非爾輩所有,讓為閒田可也。

以是種種勝負,烏有常乎?一人曰:然則究竟當何如?一人曰:是十說者各有詞可執,又名有詞以解,紛紜反覆,終古不能己也。

城隍社公不可知,若夫冥吏鬼卒,則長擁兩美莊矣。

語訖遂寂,此真老於幕府之言也。

蛇能報冤,古記有之,他毒物則不能也。

然聞故老之言曰:凡遇毒物,無殺害心則終不遭螫,或見即殺害,必有一日受其毒。

驗之頗信。

是非物之知報,氣機相感耳。

狗見屠狗者群吠,非識其人,亦感其氣也。

又有生啖毒蟲者,雲能益力,毒蟲中人或至死,全貯其毒於腹中,乃反無恙,此又何理歟?崔莊一無賴少年一習一 此術,嘗見其握一赤練蛇,斷其首而生嚙,如有餘味,殆其剛悍鷙忍之氣,足以勝之乎?力何必益,即益力,方藥亦頗多,又何必是也。

賈公霖言,有貿易來往於樊屯者,與一狐友。

狐每邀之至所居,房舍一如人家,但出門後回顧則不見耳。

一夕飲狐家,婦出行酒,色甚妍麗,此人醉後心蕩,戲捘其腕。

婦目狐,狐側睨笑曰:弟乃欲作陳平耶?亦殊不怒,笑謔如平時。

此人歸後,一日忽家中客作,控一驢送其婦來,雲得急信,君暴中風,故借驢倉皇連夜至,此人一大駭,以為同伴相戲也。

旅舍無地容眷屬,呼客作送歸,客作已自去,距家不一日程,時甫辰已,乃自控送婦,中途遇少年與婦摩肩過,手觸婦足,婦怒詈少年,惟笑謝,語涉輕薄,此人憤與相搏,致驢驚逸入歧路,蜀秫方茂,斯須不見。

此人捨少年追婦,尋蹄跡行一二里,驢陷淖中,婦則不知所往矣。

野田連陌,四無人蹤,徹夜奔馳,彷徨至曉,姑騎驢且返,再商覓婦,未及數里,聞路旁大呼,曰:賊得矣,則鄰村驢昨夜被竊,方四出緝捕也。

眾相執縛,大受捶楚,賴遇素識,多方辯說始得免。

懊喪至家,則紡車即然,婦方引線,問以昨事,茫然不知。

始悟婦與客作及少年,皆狐所幻,惟驢為真耳。

狐之報復惡矣,然釁則此人自啟也。

壬子春,灤一陽一采木者數十人,夜宿山坳,見隔澗坡上,有數鹿散游,又有二人,往來林下相對泣,共詫人入鹿群,鹿何不驚,疑為仙鬼,又不應對泣,雖崖高水急,人徑不通,然月明如晝,了然可見,有微辨其中一人,似舊木商某者,俄山風陡作,木葉亂鳴,一虎自林突出,搏二鹿殪焉。

知頃所見乃其生魂矣。

東坡詩曰:未死神先泣,是之謂乎?聞木商亦無大惡,但心計深密,事事務得便宜耳。

一陰一謀者道家所忌,良有以夫。

又聞巴公彥弼言,征烏什時,一日攻城急,一人方奮力酣戰,忽有飛矢自旁來,不及見也,一人在側見之,急舉刀代格,反自貫顱死。

此人感而哀奠之,夜夢死者曰:爾我前世為同官,凡任勞任怨之事,吾皆卸爾,凡見功見長之事,則抑爾不得前,以是因緣,冥司注今生代爾死。

自今以往,兩無恩仇。

我自有賞恤,毋庸爾祭也。

此與木商事相近,木商一陰一謀故譴重,此人小智故譴輕耳。

然則所謂巧者,非正其拙歟。

門人郝璦,孟縣人,余己卯典試所取士也。

成進士,授進賢令,菲衣惡食,視民事如家事,倉庫出入,月月造一冊,預儲歸途舟車費,扃一笥中,雖窘急不用銖兩,囊篋皆結束室中,如治裝狀,蓋無日不為去官計。

人見其日日可去官,亦無如之何,後患病乞歸,不名一錢,以授徒終於家。

聞其少時,值春社遊人如織,見一媼將二女村妝野服,而姿致天然,璦與同行,未嘗側盼,忽見嫗與二女踏亂石,橫行至絕澗,鵠立樹下,怪其不由人徑,若有所避。

轉凝睇視之,媼從容前致詞曰:節物暄妍,率兒輩踏青,各覓眷屬,以公正人不敢近,亦乞公毋近兒輩,使剌促不寧。

璦悟為狐魅,掉臂去之。

然則花月之妖,為人心自召,明矣。

木蘭伐官木者,遙見對山有數虎,懸崖削壁,非迂迴數里不能至,人不畏虎,虎亦不畏人也。

俄見別隊伐木者,沖虎徑過,眾頓足危栗,然人如不見虎,虎如不見人也。

數日後,相晤話及。

別隊者曰:是日亦遙見眾人,亦似遙聞呼噪聲,然所見乃數巨石,無一虎也。

是殆命不遭咥乎。

然命何能使虎化石,其必有司命者矣。

司命者空虛無朕,冥漠無知,又何能使虎化石,其必天與鬼神矣。

天與鬼神能司命,而顧謂天即理也,鬼神二氣之良能也。

然則理氣渾淪,一屈一伸,偶遇斯人怒而搏者,遂峙而嶙峋乎?吾無以測之矣。

景州高冠瀛,以夢高一江一 村而生,故亦名士奇。

篤學能文,小試必第一,而省闈輒北,竟坎壈以終。

年二十餘時,日者推其命,謂天官文昌魁星貴人,皆集於一宮,於法當以鼎甲入翰林,而是歲只得食餼,計其一生遭遇,亦無更得志於食餼者。

蓋其賦命本薄,故雖極盛之運,所得不過如是也。

田白巖曰:張文和公八字,日者以其一生仕履,較量星度,其開坊僅抵一衿耳。

此與冠瀛之命可以互勘,術家宜以此消息,不可徒據星度,遽斷休咎也。

又嘗見一術士,雲凡陣亡將士,推其死綏之歲月,運必極盛。

蓋盡節一時,垂名千古,馨香百世,榮逮子孫,所得有在王侯將相之上者故也。

立論極奇,而實有至理。

此又法外之意,不在李虛中等格局中矣。

冠瀛久困名場,意殊抑鬱,嘗語余及雪崖曰:聞舊家一宅,留宿者夜輒遭魘,或鬼或狐,莫能明也。

一生有膽力,欲伺為祟者何物,故寢其中,二更後果有黑影瞥落地,似前似卻,聞生轉側,即伏不動,知其畏人,佯睡以俟之。

漸作鼾聲,俄覺自足而上,稍及胸腹,即覺昏沉,急奮右手搏之,執得其尾,即以左手扼其項,噭然一聲,作人言求釋。

急呼燈視之,乃一黑狐,眾共捺制,刃穿其髀,貫以索,而自繫於左臂,度不能幻化,乃持刀問其作祟意。

狐哀鳴曰:凡狐之靈者,皆修煉求仙,最上者調息煉神,講坎離龍一虎之旨,吸一精一服氣,餌日月星斗之華,用以內結金丹,蛻形羽化,是須仙授,亦須仙才,若是者吾不能;次則修容成素女之術,妖媚蠱惑,攝一精一補益,內外配合,亦可成丹,然所採少則道不成,所採多則戕人利己,不干冥謫,必有天刑,若是者吾不敢。

故以剽竊之功,為獵取之計,乘人酣睡,仰鼻息以收餘氣,如蜂采蕊,無損於花,湊合漸多,融結為一,亦可元神不散,歲久通靈,即我輩是也。

雖道淺術疏,積功亦苦,如不見釋,則百年一精一力,盡付東流,惟君子哀而恕之。

生憫其詞切,竟縱之使去。

此事在雍正末年,相傳已久,吾因是以思科場上者,鴻才碩學,吾亦不能;次者行險僥倖,吾亦不敢;下者剽竊獵取,庶幾能之,而吾又有所不肯。

吾道窮矣。

二君皆早掇科第,其何以教我乎?雪崖戲曰:以君作一江一 村後身,如香山之為白老矣,惟此一念,當是身異性存。

此病至深,僕輩實無藥相救也。

相與一笑而罷。

蓋冠瀛為文,喜戛戛生造,硬語盤空,屢躓有司,率多坐是。

故雪崖用以為戲。

賈長一江一 集有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一聯,句下夾注一詩,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千古畸人,其意見略相似矣。

吉木薩台軍言,嘗逐雉入深山中,見懸崖之上似有人立,越澗往視,去地不四五丈,一人衣紫氆氌,面及手足皆黑,毛茸茸長寸許,一女子甚姣麗,作蒙古裝,惟跣足不靴,衣則綠氆氌也,方對坐共炙肉,旁侍黑毛人四五,皆如小兒身,不著寸縷,見人嘻笑,其語非蒙古,非額魯特,非回部,非西番。

啁淅如鳥,不可辨觀。

其情狀似非妖物,乃跪拜之,忽擲一物於崖下,乃熟野騾肉半肘也。

又拜謝之,皆搖手,乃攜以歸。

足三四日食。

再與牧馬者往跡,不復見矣。

意其山神歟。

世言虹見則雨止,此倒置也。

乃雨止則虹見耳。

蓋雲破日露,則迴光返照,射對面之雲,天體渾圓,上覆如笠,在頂上則仰視,在四垂則側視,故斂為一線,其形隨下垂,兩面之勢屈曲如弓,又側視之,中斜對目者近,平對目者遠,以漸而遠,故重重雲氣,皆見其邊際,疊為重重紅綠色,非真有一物如帶橫亙天半也。

其能下澗飲水,或見其首如驢者,見朱子語錄。

並有能狎暱婦女者,當是別一妖,氣其形似虹,或別一妖物,化形為虹耳。

及孺愛先生言,嘗親見一蠅飛入人耳中為祟,能作人言,惟病者聞之。

或謂蠅之蠢蠢,豈能成魅,或魅化蠅形耳。

此語近之,青衣童子之宣赦,渾家門客之吟詩,皆小說妄言,不足據也。

辟塵之珠,外舅馬公周菉曾遇之,確有其物,而惜未睹其形也。

初隆福寺鬻雜珠寶者,布茵於地,俗謂擺攤,羅諸小篋於其上,雖大風霾無點塵,或戲以囊有辟塵珠,其人椎魯,漫笑應之,弗信也。

如是半載,一日,頓足大呼曰:吾真誤賣至寶矣。

蓋是日飛塵忽集,始知從前果珠所辟也。

按醫書有服響豆法,響豆者,槐實之夜中爆響者也。

一樹只一顆,不可辨識,其法槐始花時,即以絲網罩樹上,防鳥鵲啄食。

結子熟後,多縫布囊貯之,夜以為枕,聽無聲者即棄去,如是遞枕,必有一囊作爆聲者。

取此一囊,又多分小囊貯之,枕聽初得一響者則又分,如二枕漸分至僅存二顆,再分枕之,則響豆得矣。

此人所鬻之珠,諒亦無幾,如以此法分試,不數刻得矣,何至一交一 臂失之乎?乃漫然不省,卒以輕棄,當緣祿相原薄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