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是我聞一(3):頹垣荒草,四無居人,惟山門尚可棲止,姑留待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如是我聞一(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七 如是我聞一(3)

烏魯木齊軍吏鄔圖麟言,其表兄某嘗詣涇縣訪友,遇夜雨,投一廢寺。

頹垣荒草,四無居人,惟山門尚可棲止,姑留待霽。

時雲黑如墨,暗中聞女子聲曰:怨鬼叩頭,求賜紙衣一襲,白骨銜恩。

某怖不能動,然度無可避,強起問之。

鬼泣曰:妾本村女。

偶獨經此寺,為僧所遮留,妾哭詈不從,怒而見殺,時衣已盡褫,遂被裸埋。

今百餘年矣,雖在冥途,情有廉恥。

身無寸縷,愧見神明。

故寧抱沉冤,潛形不出。

今幸逢君子,倘取數翻彩楮,剪作裙襦,焚之寺門,使幽魂遮體,便可盄諸地府,再入轉輪。

惟君哀而垂拯。

某戰慄諾之,哭聲遂寂。

後不能再至其地,竟不果焚。

嘗自謂負此一諾,使此鬼茹恨黃泉,恆耿耿不自安也。

於道光言,有士人夜過岳廟,朱扉嚴閉,而有人自廟中出,知是神靈,膜拜呼上聖。

其人引手掖之曰:我非貴神,右台司鏡之吏,繼文簿到此也。

問司鏡何義,其業鏡也耶?曰:近之,而又一事也。

業鏡所照,行事之善惡耳。

至方寸微曖,情偽萬端,起滅無恆,包藏不測,幽深邃密,無跡可窺,往往外貌麟鸞,中蹈鬼域。

隱匿未形,業鏡不能照也。

南北宋後,此術滋工,塗飾彌縫。

或終身不敗。

故諸天合議,移業鏡於左台,照真小人;增心鏡於右台,照偽君子。

圓光對映,靈府洞然。

有拗捩者,有偏倚者,有黑如漆者,有曲如鉤者,有拉雜如糞牆者,有混濁如泥滓者,有城府險阻千重萬掩者,有脈絡屈盤左穿右貫者,有如荊棘者,有如刀劍者,有如蜂蠆者,有如虎狼者,有現冠蓋影者,有現金銀氣者,甚有隱隱躍躍現秘戲圖者。

而回顧其形,則皆岸然道貌也。

其圓瑩如明珠,清激如水晶者,千百之一二耳。

如是者,吾立鏡側,籍而記之,三月一達於岳帝,定罪福焉。

大抵名愈高,則責愈嚴;術愈巧,則罰愈重。

春秋二百四十年,癉惡不一,惟震伯夷之廟,天特示譴於展氏,隱匿故也。

子其識之。

士人拜授教,歸而乞道光書額,名其室曰觀心。

有歌童扇上畫雞冠,於筵上求李露園題。

露園戲書絕句曰:紫紫紅紅勝晚霞,臨風亦自弄夭斜,枉教蝴蝶飛千遍,此種原來不是花。

皆歎其運意雙關之巧。

露園赴任湖南後,有扶乩者或以雞冠請題,即大書此詩。

余駭曰:此非李露園作耶?乩忽不動。

扶乩者狼狽去。

顏介子歎曰:仙亦盜句。

或曰:是扶乩者本偽托,已屢以盜句敗矣。

從兄垣居言,昔聞劉馨亭談二事,其一有農家子為狐媚,延術士劾治,狐就擒,將烹諸油釜,農家子叩額乞免,乃縱去,後思之成疾,醫不能療,狐一日復來相見,悲喜一交一 集,狐意殊落落,謂農子家曰:君苦相憶,止為悅我色耳,不知是我幻相也,見我本形,則駭避不遑矣。

欻然撲地,蒼毛修尾,鼻息咻咻,目溘溘如炬,跳擲上屋,長嗥數聲而去。

農家子自是病痊。

此狐可謂能報德;其一亦農家子為狐媚,延術士劾治,法不驗,符錄皆為狐所裂,將上壇毆擊,一老媼似是狐母,止之曰:物惜其群,人庇其一黨一 ,此術士道雖淺,創之過甚,恐他術士來報復,不如且就爾婿眠。

聽其逃避。

此狐可謂能遠慮。

康熙癸已,先姚安公讀書於廠裡--前明土貢登漿磚,此地磚廠故址也。

偶折杏花插水中,後花落,結二杏如豆,漸長漸巨,至於紅熟。

與在樹無異。

是年逢萬壽恩科,遂舉於鄉。

王德安先生時同住,為題額曰瑞杏軒。

此莊後分屬從弟東白。

乾隆甲申,余自福建歸,問此匾,已不存矣。

擬請劉石庵補書,而代葺此屋,作記刻石龕於壁,以存先世之跡。

因循未果,不識何日償此願也。

先姚安公言,雍正初,李家窪佃戶董某,父死,遺一牛老且跛,將鬻於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臥。

牽挽鞭箠皆不起,惟掉尾長鳴。

村人聞是事,絡繹來視,忽劉某鄰叟憤然至,以杖擊牛曰:渠父墮河,何預於汝,使隨波漂流充魚鱉食,豈不大善。

汝無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餘年。

致渠生奉養,病醫藥,死棺斂,且留此一墳,歲需祭發,為董氏子孫無窮累,汝罪大矣。

就死汝分,牟牟者何為?蓋其父嘗墮深水中,牛隨之躍入,牽其尾得出也。

董初不知此事,聞之大慚,自批其頰曰:我乃非人,急引歸。

數月後病死,泣而埋之。

此叟殊有滑稽風,與東方朔救漢武帝乳母事,竟暗合也。

姨丈王公紫府,文安舊族也。

家未落時,屠肆架上一豕首,忽脫鉤落地,跳擲而行。

市人噪而逐之,直入其門而止。

自是日漸衰謝,至盉粥不供,今子孫無孑遺矣。

此王氏姨母自言之。

又姚安公言,親表某氏家--歲久忘其姓氏,惟記姚安公言此事時稱曰汝表伯。

清曉啟戶,有一兔緩步而入,絕不畏人,直至內寢床 上臥,因烹食之。

數年中死亡略盡,宅亦拆為平地矣。

是皆衰氣所召也。

王菊莊言,有書生夜泊鄱一陽一湖,步月納涼,至一酒肆,遇數人各道姓名,雲皆鄉里,因沽酒小飲。

笑言既洽,相與說鬼,搜異抽新,多出意表。

一人曰:是固皆奇,然莫奇於我所見矣。

曩在京師,避囂寓豐台花匠家,邂逅一士共談,吾言此地花事殊勝,惟墟墓間多鬼可憎。

士曰鬼亦有雅俗,未可概棄。

吾曩游西山,遇一人論詩,殊多一精一詣。

自誦所作,有曰深山遲見日,古寺早生秋,又曰鐘聲散墟落,燈火見人家,又曰猿聲臨水斷,人語入煙深,又曰林梢明遠水,樓角掛斜一陽一,又曰苔痕寢病榻,雨氣入昏燈,又曰鵂缽歲久能人語,魍魎山深每晝行,又曰空一江一 照影芙蓉淚,廢苑尋春蛺蝶魂,皆楚楚有致。

方擬問其居停,忽有鈴馱琅琅,欻然滅跡。

此鬼寧復可憎耶?吾愛其脫灑,欲留共飲,其人振衣起曰:得免君憎,已為大幸,寧敢再入郇廚?一笑而隱。

方知說鬼者即鬼也。

書生因戲曰:此等奇艷,古所未聞,然一陽一羨鵝籠,幻中出幻,乃轉輾相生,安知說此鬼者,不又即鬼耶?數人一時變色,微風颯起,燈光黯然,並化為薄霧輕煙,碗碗四散。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時,語子孫曰:舊聞地下眷屬,臨終時一一相見,今日果然。

幸我平生尚無愧色,汝等在世,家庭骨肉,當處處留將來相見地也。

姚安公曰:聰明絕特之士,事事皆能知,而獨不知人有死;經綸開濟之才,事事皆能計,而獨不能為死時計。

使知人有死,一切作為,必有索然自返者;使能為死時計,一切作為,必有悚然自止者。

惜求諸六一合 之外,失諸眉睫之前也。

一南士以文章游公卿間,偶得一漢玉璜,則理瑩白而血斑徹骨,嘗用以鎮紙。

一日借寓某公家,方燈下構一文,聞窗隙有聲,忽一手探入,疑為盜,取鐵如意欲擊,見其纖削如春蔥,瑟縮而止。

穴紙竊窺,乃一青面羅剎鬼,怖而仆地。

比蘇,則此璜已失矣。

疑為狐媚幻形,不復追詰。

後於市上偶見,詢所從來,轉輾經數主,竟不得其端緒。

久乃知為某公家一奴一偽作鬼狀所取。

董曲一江一 戲曰:渠知君是惜花御史,故敢露此柔荑。

使遇我輩粗才,斷不敢自取斷腕。

余謂此一奴一偽作鬼裝,一以使不敢攬執,一以使不復追求,又燈下一掌破窗,恐遭捶擊,故偽作女手,使知非盜;且引之窺見惡狀,使知非人。

其運意亦殊周密。

蓋此輩為主人執役,即其鈍如椎。

至作奸犯科,則奇計環生,如鬼如蜮,大抵皆然,不獨此一人一事也。

朱竹坪御史,嘗小集閻梨材尚書家,酒次,竹坪慨然曰:清介是君子分內事,若恃其清介以凌物,則殊嫌客氣不除。

昔某公為御史時,居此宅,坐間或言及狐媚,某公痛罵之。

數日後,月下見一盜逾牆入,內外搜捕,皆無跡,擾攘徹夜。

比曉,忽見廳上臥一老人,欠身而起曰:長夏溽暑--長夏字,出黃帝素問,謂六月也;王太僕注讀上聲。

杜工部長夏一江一 村事事幽句,皆讀平聲。

蓋注家偶未考也--偶投此納涼,致主人竟夕不安,殊深慚愧。

一笑而逝,蓋無故侵狐,狐以此戲之也。

豈非自取侮哉。

朱天門家扶乩,好事者多往看,一狂士自負書畫,意氣傲睨,旁若無人,至對客脫襪搔足垢,向乩哂曰:且請示下壇詩。

乩即題曰:回頭歲月去盓盓,幾度滄桑又到今,曾見會稽王內史,親攜賓客到山一陰一。

眾曰:然則仙及見右軍耶?乩書曰:豈但右軍,並見虎頭。

狂生聞之起立曰:二老風一流 ,既曾親睹,此時群賢畢至,古今人相去幾何?又書曰:二公雖絕藝入神,然意存沖挹,雅人深致,使見者意消。

罵座灌夫,自別是一流人物,離之雙美,何必合之兩傷。

眾知有所指,相顧目笑,回視狂生,已著襪欲遁矣。

此不識是何靈鬼,作此虐謔。

惠安陳舍人雲亭,嘗題此生寒山老木圖曰:憔悴人間老畫師,平生有恨似徐熙,無端自寫荒寒景,皴出秋山鬢已絲。

使酒淋漓禮數疏,誰知俠氣屬狂一奴一,他年倘續宣和譜,畫師如今有灌夫。

乩所云罵座灌夫,當即指此。

又不識此鬼,何以知此詩也。

舅氏張公夢征言,兒時聞滄州有太學生,居河干,一夜 有吏持名剌叩門,言新太守過此,聞為此地巨室,邀至舟中相見。

適主人以會葬,宿姻家,相距十餘里,閽者持刺奔告,急命駕返。

則舟已行。

乃飭車馬具贄幣,沿岸急追,晝夜馳二百餘里,已至山東德州界,逢人詢問,非惟無此官,並無此舟,乃狼狽而歸。

惘惘如夢者數日,或疑其家多貲,劫盜欲誘而執之,以他出倖免;又疑其視貧親友如仇,而不惜多金結權貴。

近村故有狐魅,特惡而戲之。

皆無左證。

然鄉一黨一 喧傳,鹹曰某太學遇鬼。

先外祖雪峰公曰:是非狐非鬼亦非盜,即貧親友所為也。

斯言近之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