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大抵鬼與鬼競,亦如人與人競耳。然微一陰一不足敵盛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

裡有視鬼者曰:鬼亦恆憧憧擾擾,若有所營,但不知所營何事,亦有喜怒哀樂,但不知其何由。

大抵鬼與鬼競,亦如人與人競耳。

然微一陰一不足敵盛一陽一,故莫不畏人,其不畏人者,一由人據所居,鬼刺促不安,故現變相驅之去;一由祟人求祭享,一由桀驁強魂,戾氣未消,如人世無賴,橫行為暴,皆遇氣旺者避,遇運蹇者乃敢侵。

或有冤魂厲魄,得請於神,報復以申積恨者,不在此數。

若夫欲心所感,一婬一鬼應之,殺心所感,厲鬼應之,憤心所感,怨鬼應之,則皆由其人之自召,更不在此數矣。

我嘗清明上塚,見游女踏青,其妖媚弄姿者,諸鬼隨之嬉笑,其幽閒貞靜者,左右無一鬼。

又嘗見學宮有數鬼,教諭鮑先生出--先生諱梓,南宮人,官獻縣教諭,載縣志循吏傳。

則瑟縮伏草間。

訓導某先生出,則跳擲自如,然則鬼之敢侮與否,尤視乎其人哉。

侍姬之母沈媼言,鹽山有劉某者,患癃閉,百藥不驗。

一夕,夢神語曰:銅頭鍛灰酒服之即通。

問銅頭何物,曰:汝輩所謂螻蛄也。

試之果愈。

余謂此濕熱蘊結,以濕熱攻濕熱,借其竄利下行之性耳。

若州都之官,氣不能化,則求之於本原,非此物所能導也。

梁鐵幢副憲言,有夜行者於竹林邊見一物,似人非人,蠢蠢然摸索而行,叱之不應,知為一精一魅,拾瓦石擊之,其物化為黑煙,縮入林內,啾啾作聲曰:我緣宿業墮餓鬼道中,既瞽且聾,艱苦萬狀,公何忍復相逼。

乃委之而去。

余灤一陽一消夏錄中記王菊莊所言女鬼,以巧於讒構受啞報,此鬼受聾瞽報,其聰明過甚者乎?

先師汪文端公言,有欲謀害異一黨一 者,苦無善計,有黠者密偵知之,一陰一裹藥以獻曰:此藥入腹即死,然死時情狀,與病卒無異,雖蒸骨驗之,亦與病卒無異也。

其人一大喜,留之飲。

歸則以是夕卒矣。

蓋先以其藥餌之為滅口計矣。

公因太息曰:獻藥者殺人以媚人,而先自一殺也。

用其藥者,先殺人以滅口,而口終不可滅也。

紛紛機械何為乎?張樊川前輩時在坐,因言,有好孌童者,悅一宦家子,度無可得理,一陰一屬所愛姬托媒嫗招之,約會於別墅,將執而脅污焉,屆期聞已至,疾往掩捕,突失足墮荷塘板橋下,幾於滅頂,喧呼掖出,則宦家子已遁,姬已鬢亂釵橫矣。

蓋是子美秀,甚姬亦悅之故也。

後無故開閣放此姬,婢嫗乃稍洩其事。

一陰一謀者鬼神所忌,殆不虛矣。

賣花者顧媼,持一舊磁器求售,似筆洗而略淺,四周內外及底皆有盷色,似哥窯而無冰紋,中平如硯,獨露磁骨,邊線界畫甚明,不出入毫髮,殊非剝落,不知何器,以無用還之。

後見廣異志,載嵇一胡一 見石室道士案頭硃筆及杯語,乾巽子載,何讓之所見天狐有朱盞筆硯語,又逸史載葉法善有持朱缽畫符語。

乃悟唐以前無朱硯,點勘文籍,則研朱於杯盞;大筆濡染,則貯朱於缽。

杯盞略小而口哆,以便掭筆;缽稍大而口斂,以便多注濃沈也。

顧媼所持,蓋即朱盞,向來賞鑒家未及見耳,急呼之來,問此盞何往。

曰:本以三十錢買得,雲出自井中,因公斥為無用,以二十錢賣諸雜物攤上,今將及一年,不能復問所在矣。

深為惋惜。

世多以高價市贗物,而真古器或往往見擯。

余尚非規方竹漆斷紋者,而一交一 臂失之尚如此,然則蓄寶不彰者,可勝數哉!余後又得一朱盞,制與此同,為陳望之撫軍持去。

乃知此物世尚多有,第人不識耳。

先師介公野園言,親串中有不畏鬼者,聞有凶宅,輒往宿,或言西山某寺後閣,多見變怪,是歲值鄉試,因僦住其中。

奇形詭狀,每夜環繞几榻間,處之恬然,然亦弗能害也。

一夕月明,推窗四望,見艷女立樹下,咥然曰:怖我不動,來魅我耶?爾是何怪,可近前。

女亦咥然曰:爾固不識我,我爾祖姑也,歿葬此山,聞爾日日與鬼角,爾讀書十餘年,將徒博一不畏鬼之名耶?抑亦思奮身科目,為祖父光,為門戶計耶?今夜而鬥爭,晝而倦臥,試期日近,舉業全荒,豈爾父爾母遣爾裹糧入山之本志哉!我雖居泉壤於母家,不能無情,故正言告爾,爾試思之。

言訖而隱。

私念所言頗有理,乃束裝歸,歸而詳問父母,乃無是祖姑。

大悔頓足曰:吾乃為黠鬼所賣,奮然欲再往,其友曰:鬼不敢以力爭,而幻其形以善言解,鬼畏爾矣,爾何必追窮寇。

乃止。

此友可謂善解紛矣。

然鬼所言者正理也,正理不能禁,而權詞能禁之,可以悟銷熔剛氣之道也。

前記閣學札公祖墓巨蟒事,據總憲舒穆嚕公之言也,壬子三月初十日,蔣少司農戟門邀看桃花,適與札公聯坐,因叩其詳,知舒穆嚕公之語不誣。

札公又曰:尚有一軼事,舒穆嚕公未知也。

守墓者之妻劉媼,恆與此蟒同寢處,蟠其榻上幾滿,來必飲以火酒,注巨碗中。

蟒舉首一嗅,酒減分許,所餘已味淡如水矣。

憑劉媼與人療病,亦多有驗。

一旦有欲買此蟒者,給劉媼錢八千,乘其醉而舁之去。

去後媼忽發狂曰:我待汝不薄,汝乃賣我,我必褫汝魄,自撾不止。

媼之弟奔告札公,札公自往視,亦無如何。

逾數刻竟死。

夫妖物憑附女巫,事所恆有,忤妖物而致禍,亦事所恆有。

惟得錢賣妖,其事頗奇,而有人出錢以買妖,尤奇之奇耳。

此蟒今猶在其地,在西直門外,土人謂之紅果園。

育嬰堂、養濟院是處有之。

惟滄州別有一院養瞽者,而不隸於官,瞽者劉君瑞曰:昔有選人陳某過滄州,資斧匱竭,無可告貸,進退無路,將自投於河,有瞽者憫之,傾囊以助其行。

選人入京,竟得官,薦至州牧,唸唸不能忘瞽者,自費數百金,將申漂母一之 報,而偏覓瞽者不可得,並其姓名無知者,乃捐金建是院,以收養瞽者。

此瞽者與此選人,均可謂古之人矣。

君瑞又言,眾瞽者留室一楹,旦夕炷香拜陳公,余謂陳公之側,瞽者亦宜設一坐。

君瑞囁嚅曰:瞽者安可與官坐。

余曰:如以其官而祀之,則瞽者自不可坐;如以其義而祀之,則瞽者之義與官等,何不可坐耶?此事在康熙中。

君瑞告余在乾隆乙亥丙子間,尚能舉居是院者為某某,今已三十餘年,不知其存與廢矣。

明季兵亂,曾伯祖鎮番公年甫十一,被掠至臨清,遇舊客作李守敬,以獨輪車送歸。

崎嶇戎馬之間,瀕危者數,終不捨去也。

時宋太夫人在,酬以金,先頓首謝,然後置金於案曰:故主流離,心所不忍,豈為求賞來耶?泣拜而別,自後不復再至矣。

守敬性戇直,儕輩有作奸者,輒瘰瘰與爭,故為眾口所排去,而患難之際,不負其心仍如此。

事有先兆,莫知其然,如日將出而霞明,雨將至而礎潤動乎?彼則應乎此也。

余自四歲至今,無一日離筆硯,壬子三月初二日,偶在直廬,戲語諸公曰:昔陶靖節自作輓歌,余亦自題一聯曰: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百年之後,諸公書以見挽,足矣。

劉石庵參知曰:上句殊不類公,若以挽陸耳山,乃確當耳。

越三日而耳山訃音至,豈非機之先見歟。

申蒼嶺先生言,有士人讀書別業,牆外有廢塚,莫知為誰。

園丁言夜中或有吟哦聲,潛聽數夕,無所聞。

一夕,忽聞之,急持酒往澆塚上曰:泉下苦吟,定為詞客,幽明雖隔,氣類不殊,肯現身一共談乎?俄有人影冉冉出樹蔭中,忽掉頭竟去。

慇勤拜禱,至再至三,微聞樹外人語曰:感君見賞,不敢以異物自疑,方擬一接清,談破百年之岑寂,及遙觀丰采,乃衣冠華美,翩翩有富貴之容,與我輩縕袍,殊非同調,士各有志,未敢相親,惟君委曲諒之。

士人悵悵而返,自是並吟哦亦不聞矣。

余曰:此先生玩世之寓言耳。

此語既未親聞,又旁無聞者,豈此士人為鬼揶揄,尚肯自述耶?先生掀髯曰:鉏麂槐下之詞,渾良夫夢中之噪,誰聞之歟?子乃獨詰老夫也。

邱孝廉二田言,永春山中有廢寺,皆焦土也。

相傳初有僧居之,僧善咒術,其徒夜或見山魈,請禁制之。

僧曰:人自人,妖自妖,兩無涉也,人自行於晝,妖自行於夜,兩無害也。

萬物並生,各適其適,妖不禁人晝出,而人禁妖夜出乎?久而晝亦嬲人,僧寮無寧宇,始施咒術,而氣候已成,一黨一 羽已眾,竟不可禁制矣。

憤而雲遊,求善劾治者偕之歸,登壇檄將,雷火下擊,妖殲而寺亦燼焉。

僧拊膺曰:吾之罪也,夫吾咒術始足以勝之,而弗肯勝也,吾道力不足以勝之,而妄欲勝也,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

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飛車劉八,從孫樹珊之御者也。

其御車極鞭策之威,盡馳驅之力,遇同行者,必驀越其前而後已。

故得此名。

馬之強弱所不問,馬之饑飽所不問,馬之生死亦所不問也,歷數主殺馬頗多,一日,御樹珊往群從家,以空車返,中路馬軼,為輪所軋,僕轍中,其傷頗輕,竟昏瞀不知人。

舁歸,則氣已絕矣。

好勝者必自及,不仁者亦必自及,東野稷以善御名一國,而極馬之力,終以敗駕,況此役夫哉、自隕其生,非不幸也。

先祖光祿公,有莊在滄州衛河東,以地恆積潦其水,左右斜袤如人字,故名人字汪,后土語訛人字曰銀子,又轉汪為窪,以吹唇聲輕呼之音乃近娃,彌失其真矣。

土瘠而民貧,雕敝日甚,莊南八里為狼兒口--土語以狼兒二字合聲吹唇呼之,音近辣,平聲。

光祿公曰:人對狼口,宜其不蕃也,乃改莊門北向,直北五里,曰木沽口--沽字土音在果戈之間,自改門後,人字窪漸富腴,而木沽口漸雕敝矣。

其地氣轉移歟?抑孤虛之說,竟真有之。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