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恆蘭台之叔父,生數歲,即自言前身為城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

輪迴之說,鑿然有之。

恆蘭台之叔父,生數歲,即自言前身為城西萬壽寺僧,從未一至其地,取筆粗畫其殿廊門徑,莊嚴陳設,花樹行列,往驗之,一一相合。

然平生不肯至此寺,不知何意,此真輪迴也。

朱子所謂輪迴雖有,乃是生氣未盡,偶然與生氣湊合者,亦實有之。

余崔莊佃戶商龍之子甫死,即生於鄰家,未彌月能言,元旦父母偶出,獨此兒在襁褓,有同村人叩門,雲賀新歲,兒識其語音,遽應曰:是某丈耶?父母俱出,房門未鎖,請入室小憩可也。

聞者駭笑,然不久夭逝。

朱子所云,殆指此類矣。

天下之理無窮,天下之事亦無窮,未可據其所見,執一端論之。

德州李秋崖言,嘗與數友赴濟南秋試,宿旅舍中。

屋頗敝陋,而旁一院屋二楹,稍整潔,乃鎖閉之。

怪主人不以留客,將待富貴者居耶?主人曰:是屋有魅,不知其狐與鬼,久無人居,故稍潔,非敢擇客也。

一友強使開之,展眠被獨臥,臨睡大言曰:是男魅耶?吾與爾角力,是女魅耶?爾與吾薦枕。

勿瑟縮不出也。

閉戶滅燭,殊無他異。

人定後,聞窗外小語曰:薦枕者來矣。

方欲起視,突一巨物壓身上,重若磐石,幾不可勝,捫之,長毛,喘如牛吼。

此友素多力,因抱持搏擊,此物亦多力,牽拽起僕,滾室中幾遍。

諸友聞聲往視,門閉不得入,但聽其砰訇而已。

約二三刻許,魅要害中拳,噭然遁,此友開一戶出,見眾人環立,指天畫地,說頃時狀,意殊自得也。

時甫一交一 三鼓,仍各歸寢,此友將睡未睡,聞窗外又小語曰:薦枕者真來矣,頃欲相就,家兄急欲先角力,因爾唐突,今渠已愧沮不敢出,妾敬來尋盟也。

語訖,已至榻前,探手撫其面,指纖如春筍,滑澤如玉脂,香粉氣馥馥襲人心,知其意不良 ,愛其柔媚,且共寢以觀其變,遂引之入衾,備極繾綣。

至歡暢極時,忽覺此女腹中氣一吸,即心神恍惚,百脈沸湧,昏昏然竟不知人。

比曉,門不啟,呼之不應,急與主人破窗入,水噴之,乃醒,已儡然如病夫,送歸其家,醫藥半載,乃杖而行,自此豪氣都盡,無復軒昂意興矣。

力能勝強暴,而不能不敗於妖冶,歐一陽一公曰:禍患常生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豈不然哉。

余家水明樓,與外祖張氏家度帆樓,皆俯臨衛河。

一日,正乙真一人舟泊度帆樓下,先祖母與先母,姑侄也,適同歸寧,聞真一人能役鬼神,共登樓自窗隙窺視,見三人跪岸上,若陳訴者,俄見真一人若持筆判斷者,度必邪魅事,遣僕偵之。

僕還報曰:對岸即青縣境,青縣有三村婦,因拾麥俱僵於野,以為中暑,舁之歸,乃口俱喃喃作譫語,至今不死不生,知為邪魅,聞天師舟至,並來陳訴。

天師亦莫省何怪,為書一符,鈐印其上,使持歸焚於拾麥處,雲姑召神將勘之。

數日後喧傳三婦為鬼所劫,天師劾治得復生。

久之乃得其詳曰:三婦魂為眾鬼攝去,擁至空林,欲迭為無禮。

一婦癱,首先受污。

一婦初撐拒,鬼揶揄曰:某日某地,汝與某幽會秫叢內,我輩環視嬉笑,汝不知耳,遽詐為貞婦耶?婦猝為所中,無可置辯,亦受污。

十餘鬼以次褻媟,狼藉困頓,殆不可支。

次牽拽一婦,婦怒詈曰:我未曾作無一恥事,為汝輩所挾,妖鬼何敢爾。

舉手批其頰,其鬼奔僕數步外,眾鬼亦皆辟易相顧曰:是有正氣不可近,誤取之矣。

乃共擁二婦入深林,而棄此婦於田塍,遙語曰:勿相怨,稍遲遣阿姥送汝歸。

正徬徨尋路,忽一神持戟自天下,直入林中,即聞呼號乞命聲,頃刻而寂。

神攜二婦出曰:鬼盡誅矣,汝等隨我返。

恍惚如夢,已回生矣。

往詢二婦,皆呻吟不能起。

其一本倚市歎息而已,其一度此婦必洩其語,數日移家去。

余嘗疑婦烈如是,鬼安敢攝?先兄晴湖曰:是本一庸人婦,未遘患難,無從見其烈也。

迨觀兩婦之賤辱,義憤一激,烈心陡發,剛直之氣,鬼遂不得不避之。

故初誤觸而終不敢干也,夫何疑焉。

劉書檯言,其鄉有導引求仙者,坐而運氣,致手足拘攣,然行之不輟,有聞其說而悅之者,禮為師,日從受法,久之亦手足拘攣。

妻孥患其閒廢至鬱結,乃各制一椅,恆舁於一室,使對談丹訣,二人促膝共語,寒暑無間。

恆以為神仙奧妙,天下惟爾知我知,無第三人能解也。

人或竊笑之,二人聞之太息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信哉是言。

神仙豈以形骸論乎?至死不悔。

猶囑子孫秘藏其書,待 五百年後有緣者。

或曰:是有道之士,假廢疾以自晦也。

余於雜書稍涉獵,獨未一閱丹經。

然歟否歟,非門外人所知矣。

安公介然言,束州有貧而鬻妻者,已受幣,而其妻逃,鬻者將訟,其人曰:賣休買休,厥罪均,幣且歸官,君何利焉。

今以妹償,是君失一再婚婦,而得一室女也,君何不利焉。

鬻者從之。

或曰婦逃以全貞也,或曰是欲鬻其妹而畏人言,故委諸不得已也。

既而其妻歸,復從人逃,皆曰天也。

程編修魚門言,有士人與狐女狎,初相遇即不自諱,曰:非以採補禍君,亦不欲諉詞有夙緣,特悅君美秀,不自持耳,然一見即戀戀不能去,儻亦夙緣耶?不數數至,曰:恐君以耽色致疾也。

至或遇其讀書作文,則去,曰:恐妨君正務也。

如是近十年,情若夫婦。

士人久無子,嘗戲問曰:能為我誕育否耶?曰:是不可知也,夫胎者,兩一精一相搏,翕合而成者也,媾合之際,一陽一精一至而一陰一精一不至,一陰一精一至而一陽一精一不至,皆不能成,皆至矣,時有先後,則先至者氣散不攝,亦不能成。

不先不後,兩一精一併至,一陽一先沖而一陰一包之,則一陽一居中為主而成男;一陰一先沖而一陽一包之,則一陰一居中為主而成女。

此化生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為,故有一合即成者,有千百合而終不成者,故曰不可知也。

問孿生何也,曰:兩氣並盛遇而相沖,正沖則歧而二,偏沖則其一一陽一多而一陰一少,一陽一即包一陰一其一一陰一多而一陽一少,一陰一即包一陽一,故二男二女者多,亦或一男一女也。

問一精一必歡暢而後至,幼一女新婚,畏縮不暇,乃有一合而成者,一陰一精一何以至耶?曰:燕爾之際,兩心同悅,或先難而後易,或貌瘁而神怡,其情既洽,其一精一亦至,故亦偶一遇之也。

問既由一精一合,必成於月信落紅以後,何也?曰:一精一如谷種,血如土膏,舊血敗氣,新血生氣,乘生氣乃可養胎也。

吾曾侍仙妃,竊聞講生化之源,故粗知其概,愚夫婦所知能,聖人有所不知能,此之謂矣。

後士人年過三十,須暴長,狐歎曰:是癰癰者如芒刺,人何以堪,見輒生畏,豈夙緣盡耶?初謂其戲語,後竟不再來。

魚門多髯,任子田因其納姬,說此事以戲之。

魚門素聞此事,亦為失笑。

既而曰:此狐實大有詞辯,君言之未詳,遂具述其論如右。

以其頗有理致,因追憶而錄存之。

呂覽稱黎邱之鬼,善幻人形,是誠有之。

余在烏魯木齊,軍吏巴哈布曰:甘肅有杜翁者,饒於貲,所居故曠野,相近多狐獾穴,翁惡其終夜嗥呼,悉薰而驅之。

俄而其家人見內室坐一翁,廳外又坐一翁,凡行坐之處,又處處有一翁來往,殆不下十餘,形狀聲音衣服如一,摒擋指揮家事,亦復如一,合門大擾。

妻妾皆閉門自守,妾言翁腰有素囊可辨,視之無有,蓋先盜之矣。

有教之者曰:至夜必入寢,不納即返者,翁也,堅欲入者即妖也。

已而皆嗟惜,怒叱喧呶一晝夜,無如之何。

有一妓,翁所暱也,十日恆三四宿其家,聞之詣門曰:妖有一黨一 羽,凡可以言傳者必先知,凡可以物驗者必幻化,盍使至我家,我故樂籍,無所顧惜,使壯士執巨斧立榻旁,我裸而登榻,以次一交一 接,其間反側,曲伸疾徐進退,與夫撫摩偎倚,口舌所不能傳,耳目所不能到者,纖芥異同,我自意會,雖翁不自知,妖決不能知也。

我呼曰斫,即速斫,妖必敗矣。

眾從其言,一翁啟衾甫入,妓呼曰斫,斧落,果一狐,腦裂死。

再一翁稍趔趄,妓呼曰斫,果驚竄去。

至第三翁,妓抱而喜曰:真翁在此,余並殺之可也。

刀杖並舉,殪其大半,皆狐與獾也。

其逃者遂不復再至。

禽一獸 夜嗚,何與人事,此翁必掃其穴?其擾實自取。

狐獾既解化形,何難見翁陳訴,求免播遷?遽逞妖惑,其死亦自取也。

計其智數,蓋均出此妓下矣。

吳青紆前輩言,橫街一宅,舊雲有祟,居者多不安,宅主病之,延僧作佛事。

入夜放焰口時,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誦經禮懺殊無益,即焰口施食,亦皆虛拋米谷,無佛法點化,鬼弗能得,煩師傅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僧怖且愧,不覺失足落座下,不終事,滅燭去。

後先師程文恭公居之,別延僧禪誦,音響遂絕。

此宅文恭公歿後,今歸滄州李臬使隨軒。

表兄安伊在言,縣人有與狐女暱者,多以其婦夜合之資,買簪珥脂粉贈狐女,狐女常往來其家,惟此人見之,他人不見也。

一日,婦詬其夫曰:爾財自何來,乃如此用。

狐女忽暗中應曰:汝財自何來,乃獨責我。

聞者皆絕倒。

余謂此自伊在之寓言,然亦足見惟無瑕者可以責人。

賽商鞅者,不欲著其名氏裡貫,老諸生也, 挈家寓京師,天資刻薄,凡善人善事,必推求其疵類,故得此名。

錢敦堂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賽商殃曰:世間無如此好人,此欲博古道之名,使要津聞之,易於攀援奔競耳。

一貧民母死於路,跪乞錢買棺,形容枯槁, 聲音酸楚,人競以錢投之,賽商鞅曰:此指一屍一斂財,一屍一亦未必其母,他人可欺,不能欺我也。

過一旌表節婦坊下,仰視微哂曰:是家富貴,僕從如雲,豈少秦宮馮子都耶?此事須核,不敢遽言非,亦不敢遽言是也。

平生操論皆類此,人皆畏而避之,無敢延以教讀者,竟困頓以歿。

歿後,妻孥流落,不可言狀,有人於酒筵遇一妓,舉止尚有士風,訝其不類倚門者,問之,即其少女也,亦可哀矣。

先姚安公曰: 此老生平亦無大過,但務欲其識加人一等,故不覺至是耳。

可不戒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