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又一夕,竊剪其侍姬發,為祟殊甚。既而徐公罷歸,未及行而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

徐公景熹官福建鹽道時,署中篋笥,每火自內發,而扃鑰如故。

又一夕,竊剪其侍姬發,為祟殊甚。

既而徐公罷歸,未及行而卒。

山鬼能知一歲事,故乘其將去,肆侮也。

徐公盛時,銷聲匿跡。

衰氣一至,無故侵陵。

此邪魅所以為邪魅歟。

余鄉青苗被野時,每夜田隴間有物,不辨頭足,倒擲而行,築地登登如杵聲,農家一習一 見不怪,謂之青苗神。

雲常為田家驅鬼,此神出,則諸鬼各歸其所。

不敢散游於野矣。

此神不載於古書,然確非邪魅。

從兄懋園嘗於李家窪見之,月下諦視,形如一布囊,每一翻折,則一頭著地,行頗遲重雲。

先祖一寵一 予公,原配陳太夫人,早卒,繼配張太夫人,于歸日,獨坐室中,見少一婦 揭簾入,逕坐床 畔,著元帔黃衫淡綠裙,舉止有大家風,新婦不便通寒一溫一 ,意謂是群從娣姒,或姑姊妹耳。

其人絮絮言家務得失,婢媼善惡,皆委曲周至。

久之,僕婦捧茶入,乃徑出。

後閱數日,怪家中無是人,細話其衣飾,即陳太夫人斂時服也。

死生相妒,見於載籍者多矣。

陳太夫人已掩黃墟,猶慮新人未諳料理,現身指示,無問幽明,此何等居心乎?今子孫登科第歷仕宦者,皆陳太夫人所出也。

伯高祖愛堂公,明季有聲譽序間,刻意鄭孔之學,無間冬夏,讀書恆至夜半,一夕夢到一公澥,榜額曰文儀,班內十許人治案牘,一一恍惚如舊識。

見公皆訝曰:君尚遲七年乃當歸,今猶早也。

霍然驚,自知不永,乃日與方外游。

偶遇道士,論頗洽,留與共飲,道士別後,途遇一奴一子一胡一 門德曰:頃一書,忘付汝主,汝可攜歸。

公視之,皆驅神役鬼符咒,閉戶肄一習一 ,盡通其術,時時用為戲劇,以逍遣歲月,越七年至祟禎丁丑,果病卒。

卒半日復甦,曰:我以褻用五雷法,獲一陰一譴冥司,追還此書,可急焚之。

焚訖,復卒半日又蘇,曰:冥司查檢,缺三頁,飭歸取。

視灰中果三頁未盡,重焚之,乃卒。

此事姚安公附載家譜中,公聞之先曾祖,曾祖聞之先高祖,高祖即手焚是書者。

孰謂竟無鬼神乎?

余族所居曰景城,宋故縣也。

城址尚依稀可辨,或偶於昧爽時,遙望煙霧中,現一城影,樓堞宛然,類乎蜃氣。

此事他書多載之,然莫明其理。

余謂凡有形者,必有一精一氣,土之厚處,即地之一精一氣所聚處,如人之有魂魄也。

此城周回數里,其形巨矣,自漢至宋,千餘年為一精一氣所聚已久,如人之取多用宏,其魂魄獨強矣。

故其形雖化,而一精一氣之盤結者,非一日之所蓄,即非一日所能散。

偶然現象,仍作城形,正如人死鬼存,鬼仍作人形耳。

然古城郭不盡現形,現形者又不常見,其故何歟?人之死也或有鬼,或無鬼。

鬼之存也,或見或不見,亦如是而已矣。

南宮鮑敬之先生言,其鄉有陳生,讀書神祠,夏夜袒裼睡廡下,夢神召至座前,訶責甚厲。

陳辯曰:殿上先有販夫數人睡,某避於廡下,何反獲愆?神曰:販夫則可,汝則不可。

彼蠢蠢如鹿豕,何足與較,汝讀書,而不知禮乎?蓋春秋責備賢者,理如是矣。

故君子之於世也,可隨俗者隨,不必苟異;不可隨俗者不隨,亦不苟同。

世於違理之事,動曰某某曾為之,夫不論事之是非,但論事之有無。

自古以來,何事不曾有,人為之可一一據以藉口乎?

漁洋山人記張巡妾轉世索命事,余不謂然。

其言曰:君為忠臣,我則何罪?而

殺以饗士。

夫孤城將破,巡已決志捐生,巡當殉國,妾不當殉主乎?古來忠臣仗節,覆宗族,糜妻子者,不知凡幾,使人人索命,天地間無綱常矣。

使容其索命,天地間亦無神理矣。

王經之母,含笑受刃,彼何人乎?此或妖鬼為祟,托一古事求祭饗,未可知也。

或明季諸臣,顧惜身家,偷生視息,造作是言以自解,亦未可知也。

儒者著書,當存風化,雖齊諧志怪,亦不當收悖理之言。

族叔楘庵言,景城之南,恆於日欲出時見一物,御旋風東馳,不見其身,惟昂首高丈餘,長鬣紾紾,不知何怪。

或曰:馮道墓前石馬,歲久為妖也。

考道所居,今曰相國莊,其妻家今曰夫人莊,皆與景城相近。

故先高祖詩曰:青史空留字數行,書生終是讓侯王,劉光伯墓無尋處,相國夫人各有莊。

其墓則縣志已不能確指。

北村之南,有地曰石人窪,殘缺翁仲,猶有存者。

土人指為道墓。

意或有所傳歟?董空如嘗乘醉夜行,便旋其側,倏一陰一風橫捲,沙礫亂飛,似隱隱有怒聲,空如叱曰:長樂老頑鈍無一恥,七八百年後,豈尚有神靈。

此定邪鬼依托耳,敢再披猖,且日日來溺汝。

語訖而風止。

南村董天士,不知其名,明末諸生,先高祖老友也。

花王閣剩稿中,有哭天士詩四首,曰:事事知心自古難,平生二老對相看,飛來遺札驚投箸,哭到荒村欲蓋棺,殘稿未收新畫冊,余貲惟賣破儒冠。

布衾兩幅無妨斂,在日黔婁不畏寒/五嶽填胸氣不平,談鋒一觸便縱橫,不逢黃祖真天幸,曾怪嵇康太世情,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料應塵海無堪語,且試驂鸞向紫清/百結懸鶉兩鬢霜,自餐冰雪潤空腸,一生惟得秋冬氣,到死不知羅綺香,寒貰村醪饞破戒,老棲僧捨是還鄉,只今一瞑無餘事,未要青繩作吊忙/廿年相約謝風塵,天地無情殞此人,亂世逃禪聊解脫,衰年哭友倍酸辛,關河決漭連兵氣,齒發滄浪寄病身,泉下有靈應念我,白楊孤塚亦傷神。

天士之生平可以想見,縣志不為立傳,蓋未見先高祖詩也。

相傳天士歿後,有人見其騎驢上泰山,呼之不應。

俄為老樹所遮,遂不見。

意或一屍一解登仙歟?抑貌偶似歟?跡其孤僻之性,似於仙為近也。

先高祖集有快哉行一篇,曰:一笑天地驚,此樂古未有,平生不解飲,滿引亦一鬥。

老革昔媚璫,正士皆碎首,寧知時勢移,人事反覆手,當年金谷花,今日章台柳,巧哉造化心,此罰勝枷杻。

酒酣談舊事,因果信非偶,淋漓揮醉墨,神鬼運吾肘,姓名諱不書,聊以存忠厚,時皇帝十載,太歲在丁丑,恢台仲夏月,其日二十九,同觀者六人,題者河間叟。

蓋為許顯純諸姬流落青一樓 作也。

時有以死自誓者,夜夢顯純浴血來曰:我死不蔽辜,故天以汝等示身後之罰。

汝若不從,吾罪益重。

諸姬每舉以告客。

故有因果信非偶句雲。

先四叔父栗甫公,一日往河城探友,見一騎飛馳向東北,突掛柳枝而墮。

眾趨視之,氣絕矣。

食頃,一婦號泣來,曰:姑病無藥餌,步行一晝夜,向母家借得衣飾數事,不料為騎馬賊所奪,眾引視墮馬者,時已復甦,婦呼曰:正是人也。

其袱擲於道旁,問袱中衣飾之數,墮馬者不能答婦所言,啟視一一合,墮馬者乃伏罪。

眾以白晝劫奪,罪當繯首,將執送官,墮馬者叩首乞命,願以懷中數十金,予婦自贖,婦以姑病危急,亦不願涉訟庭,乃取其金而縱之去。

叔父曰:果報之速無速,於此事者矣。

每一念及,覺在在處處有鬼神。

齊舜庭,前所記劇盜齊大之族也,最剽悍,能以繩系刀柄,擲傷人於兩三丈外。

其一黨一 號之曰飛刀,其鄰曰張七,舜庭故一奴一視之,強售其住屋廣馬廄,且使其一黨一 恐之曰:不速遷,禍立至矣。

張不得已,攜妻女倉皇出,莫知所適。

乃詣神祠禱曰:小人不幸為劇盜逼,窮迫無路,敬植杖神前,視所向而往。

杖僕向東北,乃迤邐行乞至天津,以女嫁灶丁,助之曬鹽,粗能自給。

三四載後,舜庭劫餉事發,官兵圍捕,黑夜乘風雨脫免,念其一黨一 有在商舶者,將投之泛海去。

晝伏夜行,竊瓜果為糧,幸無覺者。

一夕,飢渴一交一 迫,遙望一燈熒然,試叩門一少一婦 凝視久之,忽呼曰:齊舜庭在此。

蓋追緝之牒,已急遞至天津,立賞格募捕矣。

眾丁聞聲畢集,舜庭手無寸刃,乃弭首就擒。

少一婦 即張七之女也。

使不迫逐七至是,則舜庭已變服,人無識者。

地距海口僅數里,竟揚帆去矣。

王蘭洲嘗於舟次買一童,年十三四,甚秀雅,亦粗知字義。

雲父歿,家中落,與母兄投親不遇,附舟南還,行李典賣盡,故鬻身為道路費。

與之語,羞澀如新婦,固已怪之,比就寢,竟弛服橫陳,王本買供使令,無他念,然宛轉相就,亦意不自持。

已而,童伏枕暗泣。

問汝不願乎?曰:不願。

問不願何以先就我,曰:吾父在時,所畜小一奴一數人,無不薦枕席,有初來愧拒者,輒加鞭笤。

曰:思買汝何為,憒憒乃爾。

知一奴一事主人,分當如是,不如是,則當捶楚。

故不敢不自獻也。

王蹶然推枕曰:可畏哉。

急呼舟人鼓楫。

一夜 ,追及其母兄,以童還之,且贈以五十金。

意不自安,復於憫忠寺禮佛懺悔。

夢伽藍語曰:汝作過改過在頃刻間,冥司尚未注籍,可無庸瀆世尊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