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1):王艷曾之婦,乘曾為盜所誣引,一陰一賄吏斃於獄。方營求媒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1)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八 如是我聞二(1)

先叔儀南公言,有王某曾某,素相善。

王艷曾之婦,乘曾為盜所誣引,一陰一賄吏斃於獄。

方營求媒妁,意忽自悔,遂輟其謀,擬為作功德解冤,既而念佛法有無未可知,乃迎曾父母妻子於家,奉養備至,如是者數年。

耗其家貲之半,曾父母意不自安,欲以婦歸王,王固辭,奉養益謹。

又數年,曾母病,王侍湯藥,衣不解帶,曾母臨歿曰:久蒙厚恩,來世何以為報乎?王乃叩首流血,具陳其實,乞冥府見曾為解釋。

母慨諾,曾父亦作手書一札,納曾母袖中曰:死果見兒,以此付之,如再修怨,黃泉下無相見也。

後王為曾母營葬,督工勞倦,假寐壙側,忽聞耳畔大聲曰:冤則解矣,爾有一女,忘之乎?惕然而寤,遂以女許嫁其子,後竟得善終。

以必不可解之冤,而感以不能不解之情,真狡黠人哉。

然如是之冤有可解,知無不可解之冤矣。

亦足為悔罪者勸也。

從兄旭升言,有丐婦甚孝,其姑嘗饑踣於路,而手一盂飯不肯釋,曰:姑未食也。

自雲初亦僅隨姑乞食,聽指揮而已。

一日同棲古廟,夜聞殿上厲聲曰:爾何不避孝婦,使受一陰一氣發寒熱?一人稱手捧急檄,倉卒未及睹。

又聞叱責曰:忠臣孝子,頂上神光照數尺,爾豈盲耶?俄聞鞭箠呼號聲,久之乃寂。

次日至村中,果聞一婦饁田,為旋風所撲,患頭痛。

問其行事,果以孝稱。

自是感動,事姑恆恐不至雲。

旭升又言,縣吏李懋華,嘗以事詣張家口,於居庸關外夜失道,暫憩山畔神祠,俄燈光晃耀,遙見車騎雜畎,將至祠門,意是神靈,伏匿廡下。

見數貴官併入祠,坐左側似是城隍,中四五座則不識何神。

數吏抱簿陳案上,一一檢視,竊一聽 其語,則勘驗一郡善惡也。

一神曰:某婦事親無失禮,然文至而情不至;某婦亦能得舅姑歡,然退與其夫有怨言。

一神曰:風俗日渝,神道亦與人為善,一陰一律孝婦延一紀,此二婦減半可也。

僉曰:善。

俄一神又曰:某婦至孝而至一婬一,何以處之?一神曰:一陽一律犯一婬一罪止杖,而不孝則當誅,是不孝之罪重於一婬一也。

不孝之罪重,則能孝者福亦重,輕罪不可削重福,宜捨一婬一而論其孝。

一神曰:服勞奉養,孝之小者;虧行辱親,不孝之大者。

小孝難贖大不孝,宜捨孝而科其一婬一。

一神曰:孝大德也,非他惡所能掩;一婬一大罰也,非他善所能贖。

宜罪福各受其報。

側坐者罄折請曰:罪福相抵可乎?神掉首曰:以一婬一而削孝之福,是使人疑孝無福也;以孝而免一婬一之罪,是使人疑一婬一無罪也,相抵恐不可。

一神隔坐言曰:以孝之故,雖至一婬一而不加罪,不使人愈知孝乎?以一婬一之故,雖孝而不獲福,不使人愈戒一婬一乎?相抵是。

一神沉思良久曰:此事出入頗重大,請命於天曹可矣。

語訖俱起,各命駕而散。

李故老吏嫻案牘,一陰一記其語,反覆思之不能決。

不知天曹作何判斷也。

董曲一江一 言,鄰縣一嫠婦,夏夜為盜撬窗入,乘夜睡污之,醒而驚呼,則逸矣。

憤恚病卒,竟不得賊之主名。

越四載余,忽村民李十雷震死,一婦合掌誦佛曰:某婦之冤雪矣。

當其呼救之時,吾親見李十躍牆出,畏其悍而不敢言也。

西城將軍教場一宅,周蘭坡學士嘗居之,夜或聞樓上吟哦聲,知為狐,弗訝也。

及蘭坡移家,狐亦他徙。

後田白巖僦居數月,狐乃復歸,白巖祭以酒脯,並陳祝詞於幾曰:聞此蝸廬,曾停鶴馭,復聞飄然遠引,似桑下浮圖;鄙人匏系一官,萍飄十載,拮据稱貸,卜此一監,數夕來盤笑微聞,似仙輿復返,豈鄙人德薄,故爾見侵?抑夙有因緣,來茲聚處歟?既承惠顧,敢拒嘉賓。

惟冀各守門庭,使幽明異路,庶均歸寧謐;異苔不害於同岑,敬布腹心,伏惟鑒燭。

次日,樓前飄墮一帖云:僕雖異類,頗悅詩書。

雅不欲與俗客伍。

此宅數十年來,皆詞人棲息,愜所素好。

故挈族安居,自蘭坡先生恝然捨我,後來居者,目不勝駔儈之容,耳不勝歌吹之音,鼻不勝酒肉之氣,迫於無奈,竄跡山林。

今聞先生山虇之季子,文章必有淵源。

故望影來歸,非期相擾,自今以往,或檢書獺祭,偶動芸簽,借筆鴉塗,暫磨盦眼。

此外如一毫陵犯,任先生訴諸明神,願廓清襟,勿相疑貳。

末題康默頓首頓首。

從此聲息不聞矣。

白巖嘗以此帖示客,斜行淡墨,似匆匆所書。

或曰:白巖托跡微官,滑稽玩世,故作此以寄詼嘲,寓言十九,是或然歟?然此與李慶子遇狐叟事大旨相類,不應俗人雅魅,疊見一時。

又同出於山左,或李因田事而附會,或田因李事而推演,均未可知。

傳聞異詞,姑存其砭世之意而已。

一故家子,以奢縱嬰法網,歿後數年,親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陳愧悔,既而復書曰:僕家法本嚴,僕之罹禍,以太夫人過於溺愛,養成驕恣之性,故陷之井而不知耳。

雖然僕不怨太夫人,僕於過去生中負太夫人命,故今以愛之者殺之。

隱藏其冤,因果牽纏,非偶然也。

觀者皆為太息。

夫償冤而為逆子,古有之矣,償冤而為慈母,載籍之所未睹也。

然據其所言,乃鑿然中理。

宛平何華峰,官寶慶同知時,山行疲睏,望水際一草庵,投之暫憩,榜曰孤松庵,門聯曰:白鳥多情留我住,青山無語看人忙。

有老僧應門,延入具茗,頗香潔,而落落無賓主意。

室三楹,亦甚樸雅,中懸畫佛一軸,有八分書題曰:半夜鐘磬寂,滿庭風露清,琉璃青黯黯,靜對古先生。

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

旁一聯曰:花幽防引蝶,雲懶怯隨風,亦不題款。

指問此師自題耶?漠然不應,以手指耳而已。

歸途再過其地,則波光嵐影,四顧蕭然,不見向庵所在,從人記遺煙筒一枝,尋之,尚在老柏下。

竟不知是佛祖是鬼魅也。

華峰畫有佛光示現卷,並自記始末甚悉。

華峰歿後,想已雲煙過眼矣。

族兄次辰言,其同年康熙甲午孝廉某,嘗游嵩山,見女子汲溪水,試求飲,欣然與一瓢,試問路,亦欣然指示,因共坐樹下語,似頗涉翰墨,不類田家婦,疑為狐魅,愛其娟秀,且相款洽。

女子忽振衣起曰:危乎哉,吾幾敗。

怪而詰之,赧然曰:吾從師學道百餘年,自謂此心如止水,師曰:汝能不起妄念耳,妄念故在也,不見可欲故不亂,見則亂矣。

平沙萬頃中留一粒草子,見雨即芽,汝魔障將至,明日試之當自知。

今果遇君,問答流連,已微動一念,再片刻,則不自持矣,危乎哉。

吾幾敗。

踴身一躍,直上木杪,瞥如飛鳥而去。

次辰又言,族祖征君公諱炅,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以天性疏放,恐妨遊覽,稱疾不預試。

嘗至登州觀海市,過一村塾小憩。

見案上一舊端硯,背刻狂草十六字曰:萬木蕭森,路古山深,我坐其間,寫上堵吟。

側書惜哉此叟四字,蓋其號也。

問所自來,塾師雲村南林中有厲鬼,夜行者遇之輒病。

一日眾伺其出,持其杖擊之,追至一墓而滅,因共發掘,於墓中得此硯,我以粟一斗易之也。

按上堵吟乃孟達作,是必勝國舊臣,降而復叛,敗竄山林以死者。

生既進退無據,歿又不自潛藏,取暴骨之禍。

真頑梗不靈之鬼哉。

海之有夜叉,猶山之有山魈,非鬼非魅,乃自一種類,介乎人物之間者也。

劉石庵參知言,諸城濱海處,有結寮捕魚者,一日眾皆掉舟出,有夜叉入其寮中,盜飲其酒盡一盧,醉而臥,為眾所執,束縛捶擊,毫無靈異,竟困踣而死。

族侄貽孫言,昔在潼關宿一驛,月色滿窗,見兩人影在窗上,疑為盜,諦視則腰肢纖弱,鬟髻宛然,似一女子將一婢。

穴紙潛覷,乃不睹其形,知為妖魅,以佩刀隔欞斫之,有黑煙兩道,聲如鳴鏑,越屋脊而去。

惡其次夜復來,戒僕借鳥銃以俟,夜半果復見影,乃二虎對蹲,與僕發銃並擊,應聲而滅,自是不復至。

疑本遊魂,故無形質,一陽一光震爍,消散不能聚矣。

獻縣王生相御,生一子,有抱之者,輒空中擲與數十錢。

知縣楊某往視,乃擲下白金五星,此子旋夭亡,亦無他異。

或曰:王生倩作戲術者般運之,將托以箕斂。

或曰:狐所為也。

是皆不可知。

然居官者遇此等事,即確有鬼憑,亦當禁治,使勿熒民聽。

正不必論其真妄也。

李又聃先生言,雍正末年東光城內,忽一夜 家家犬吠聲若潮湧,皆相驚出,視月下一人,披髮至腰,蓑衣麻帶,手執巨袋,袋內有千百鵝鴨聲,挺立人家屋脊上,良久又移過別家。

次日,凡所立之處,均有鵝鴨二三隻自簷擲下,或烹而食,與常畜者味無異,莫知何怪。

後凡得鵝鴨之家,皆有死喪。

乃知為凶煞偶現也。

先外舅馬公周菉家,是夜亦得二鴨,是歲其弟靖逆同知庚長公卒,信又聃先生語不謬。

顧自古及今,遭喪者恆河沙數,何以獨示兆於是夜。

是夜之中,何以獨示兆於數家,其示兆皆擲以鵝鴨,又義何所取?鬼神之故,有可知有不可知,存而不論可矣。

道士王昆霞言,昔游嘉禾,新秋爽朗,散步湖濱,去人稍遠。

偶遇宦家廢圃,叢篁老木,寂無人蹤,徙倚其間,不覺晝寢。

夢古衣冠人長揖曰:岑寂荒林,罕逢嘉賓,既見君子,實慰素心,幸勿以異物見擯。

心知是鬼神,詰所從來。

曰:僕耒一陽一張嬃元季,流寓此邦,歿而旅葬,愛其風土,無復歸思。

園林凡易十餘主,棲遲未能去也。

問人皆畏死樂生,爾何獨耽鬼趣。

曰:死生雖殊,性靈不改,境界亦不改,山川風月人見之,鬼亦見之;登臨吟詠人有之,鬼亦有之,鬼何不如人。

且幽深險阻之勝,人所不至,鬼得以魂遊蕭寥清絕之景,人所不睹,鬼得以夜賞;人且有時不如鬼,彼夫畏死而樂生者,由嗜欲攖心,妻孥結戀,一旦捨之入冥漠,如高官解組,息跡林泉,勢不能不慼慼。

不知本住林泉,耕田鑿井,恬熙相安,原無所慼慼於中也。

問六道輪迴,事有主者,何以竟得自一由 。

曰:求生者如求官,惟人所命。

不求生者如逃名,惟己所為。

苟不求生,神不強也。

又問寄懷既遠,吟詠必多。

曰:興之所至,或得一聯一句,率不成篇,境過即忘,亦不復追索,偶然記憶可質高賢者,才三五章耳。

因朗吟曰:殘照下空山,溟色蒼然合。

昆霞擊節。

又吟曰:黃葉,甫得二字,忽聞噪叫聲,霍然而悟。

則漁艇打槳相呼也。

再倚杖瞑坐,不復成夢矣。

昆霞又言,其師一精一曉六壬,而不為人占。

昆霞為童子時,一日蚤起,以小札付之曰:持此往某家借書,定以申刻至。

先期後期皆笞汝。

相去七八十里,竭蹶僅至,則某家兄弟方鬩牆,啟視其札,惟小字一行曰:借晉書王祥傳一閱。

兄弟相顧默然,斗遂解。

蓋其弟正繼所生雲。

嘉峪關外有戈壁,逕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惟居中一巨阜,名天生墩,戊卒守之,冬積冰,夏儲水,以供驛使之往來。

初威信公岳公鍾琪西征時,疑此墩本一土山,為飛沙所沒,僅露其頂。

既有山必有水,發卒鑿之,穿至數十丈,忽持鍤者皆墮下。

在穴上者俯聽之,聞風聲如雷吼,乃輟役。

穴今已圯。

余出塞時,彷彿尚見其遺跡。

案佛氏有地水風火穴之說,余聞陝西有遷葬者,啟穴時棺已半焦,茹千總大業親見之,皆地火所灼。

又獻縣劉氏母卒,合葬啟穴,不得其父棺,跡之,乃在七八步外,倒植地中。

先姚安公親見之。

彭芸楣參知亦云,其鄉有遷葬者,棺中之骨,攢聚於一角,如積薪然。

蓋地風所吹也。

是知大氣斡運於地中,一陰一氣化水,一陽一氣則化風化火。

水土同為一陰一類,一氣相生,故無處不有,一陽一氣則包於一陰一中,其微者,爍動之性為一陰一所解;其稍壯者,聚而成硫黃丹砂礬石之類;其最盛者,郁而為風為火,故恆聚於一所,不處處皆見耳。

伊犁城中無井,皆汲水於河。

一佐領曰:戈壁皆積沙無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樹,苟其下無水,樹安活。

乃拔木就根下鑿井,果皆得泉,特汲須修綆耳。

知古稱雍州厚土水深,灼然不謬。

徐舍人蒸遠,曾預斯役,嘗為余言,此佐領可雲格物,蒸遠能舉其名,惜忘之矣。

後烏魯木齊築城時,鑒伊犁之無水,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余作是地雜詩有曰: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內清泉盡向西,金井銀床 無處用,隨心引取到花畦。

紀其實也。

然或雪消水漲,則南門為之不開,又北山支麓逼近譙樓,登岡頂關帝祠戲樓,則城中纖微皆見,故余詩又曰:山圍草木翠煙平,迢遞新城接舊城,行到叢祠歌舞處,綠氍毹上看棋枰。

巴公彥弼鎮守時,參將海起雲,請於山麓堅築小堡,為倚角之勢。

巴公曰:汝但能野戰,汝不知兵。

北山雖俯瞰城中,敵或結棚,可築炮台仰擊。

火性炎上,勢便而利,地勢逼近,取準亦不難,彼雖眾,不能屯聚也。

如築小堡於上,兵多則地狹不能容,兵少則力弱不能守,為敵所據,反資以保障矣。

諸將莫不歎服。

因記伊犁鑿井事,並附錄之於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