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4):然垂老官僅至六品,一日扶乩,問仕路崎嶇之故。仙判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如是我聞二(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八 如是我聞二(4)

有故家子,日者推其命大貴,相者亦云大貴。

然垂老官僅至六品,一日扶乩,問仕路崎嶇之故。

仙判曰:日者不謬,相者亦不謬,以太夫人偏愛之故,削減官祿至此耳。

拜問偏愛固不免,然何至削減官祿,仙又判曰:禮雲繼母如母,則視前妻之子當如子,庶子為嫡母服三年,則視庶子亦當如子。

而人情險惡,自設町畦,所生與非所生,厘然如水火不相入,私心一起,機械萬端,小而飲食起居,大而貨財田宅,無一不所生居於厚,非所生者居於薄,斯已干造物之忌矣。

甚或離間讒構,密運一陰一謀,詬誶囂陵,罔循理法,使罹毒者吞聲,旁觀者切齒,猶嘵嘵稱所生者之受。

抑鬼神怒視,祖考怨恫,不禍譴其子,何以見天道之公哉?且人之受享只有此數,此贏彼縮,理之自然。

既於家庭之內,強有所增,至於仕官之途,一陰一有所減。

子獲利於兄弟多矣,物不兩大,亦何憾於坎坷乎?其人悚然而退。

後親串中聞之,一婦曰:悖哉此仙,前妻之子,恃其年長,無不吞噬其弟者,庶出之子,恃其母一寵一 ,無不陵轢其兄者,非有母為之撐拄,不盡為魚肉乎?姚安公曰:是雖妒口,然不可謂無此理也。

世情萬變,治家者平心處之可矣。

族祖黃圖公言,順治康熙間,天下初定,人心未一,某甲一陰一為吳三桂諜,以某乙驍健有心計,引與同謀,既而梟獍伏誅,鯨鯢就築,亦既洗心悔禍,無復逆萌,而往來秘札,多在乙處。

書中故無乙名,乙脅以訐發,罪且族滅,不得已以女歸乙,贅於家。

乙得志益驕,無復人理,迫一婬一其婦女殆遍,乃至女之母不免。

女之幼弟,才十三四亦不免。

皆飲泣受污,惴惴然恐失其意。

甲抑鬱不自聊,恆避於外。

一日散步田間,遇老父對語,怪附近村落無此人。

老父曰:不相欺,我天狐也,君固有罪,然乙逼君亦太甚,吾竊不平,今盜君秘札奉還,彼無所挾,不驅自去矣。

因出十餘紙付甲,甲驗之良是,即毀裂吞之,歸而以實告乙。

乙防甲女竊取,密以鐵瓶瘞他處,潛往檢視,果已無存,乃踉蹌引女去。

女日與詬誶,旋亦仳離,後其事漸露,兩家皆不齒於鄉一黨一 ,各攜家遠遁。

夫明季之亂極矣,聖朝蕩滌洪爐,拯民水火,甲食毛踐土,已三十餘年,當吳三桂拒命之時,彼已手戮桂王,斷不得稱楚之三戶,則甲一陰一通三桂,亦不能稱殷之頑民。

即闔門並戮亦不冤,乙從而污其閨幃,較諸荼毒善良,其罪似應未減。

然乙初本同謀,罪原相埒,又操戈挾制,肆厥凶一婬一,罪實當加甲一等。

雖後來食報,無可證明,天道昭昭,諒必無倖免之理也。

姚安公讀書舅氏陳公德音家,一日早起,聞人語喧闐曰:客作張珉,昨夜村外守瓜田,今早已失魂不語,灌救百端,至夕乃蘇。

曰二更以後,遙見林外有火光,漸移漸近,比至瓜田,乃一巨人,高十餘丈,手執竹籠,大如一間屋,立一團一 焦前,俯視良久,吾駭極暈絕,不知其何時去也。

或曰罔兩,或曰當是主夜神。

案博物誌載,主夜神咒曰婆珊婆寅底,誦之可以辟惡夢,止恐怖,不應反現異狀,使人恐怖。

疑罔兩為近之。

姚安公又言,一夕與親友數人,同宿舅氏齋中,已滅燭就寢矣,忽大聲如巨炮發於床 前,屋瓦皆震,滿堂戰慄,噤不能語。

有耳聾數日者。

時冬十月,不應有雷霆,又無焰光衝擊,亦不似雷霆,公同年高丈爾盳曰:此為鼓妖,非吉征也。

主人宜修德以禳之。

德音公亦終日慄慄,無一事不謹慎,是歲家有縊死者,別無他故,殆戒懼之力歟。

姚安公聞先曾祖潤生公言,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憨,一日聞人說宋定伯賣鬼得錢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縛,如每夜縛一鬼唾使變羊,曉而牽賣於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資矣。

於是夜夜荷梃執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即素稱有鬼之處,佯醉寢以誘致之,亦寂然無睹。

一夕,隔林見數磷火踴躍奔赴,未至門已星散去,懊恨而返。

如是月餘,無所得乃止,蓋鬼之侮人,恆乘人之畏,三莽確信鬼可縛,意中已視鬼蔑如矣,其氣焰足以懾鬼,故鬼反避之也。

益都朱天門言,有書生僦住京師雲居寺,見小童年十四五,時來往寺中,書生故蕩子,誘與狎,因留共宿,天曉有客排闥入,書生窘愧,而客若無睹,俄僧送茶入,亦若無睹,書生疑有異。

客去,擁而固問之,童曰:公勿怖,我實杏花之一精一也。

書生駭曰:子其魅我乎?童曰:一精一與魅不同,山魈厲鬼依草附木而為祟,是之謂魅;老樹千年,英華內聚,積久而成形,如道家之結聖胎,是之謂一精一。

魅為人害,一精一則不為人害也。

問花妖多女子,子何獨男?曰:杏有雌雄,吾故雄杏也。

又問何為而雌伏?曰:前緣也。

又問人與草木安有緣,盵沮良久曰:非借人一精一氣,不能煉形故也。

書生曰:然則子魅我耳。

推枕遽起,童亦艴然去。

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其人蓋天門弟子,天門不肯舉其名雲。

申鐵蟾,名兆定,一陽一曲人。

以庚辰舉人,官知縣。

主余家最久,庚戍秋在陝西試用,忽寄一札與余訣,其詞恍惚迷一離 ,抑鬱幽咽,都不省為何語。

而鐵蟾固非不得志者,疑不能明也。

未幾訃音果至,既而見邵二雲贊善,始知鐵蟾在西安病數月,病癒後,入山射獵,歸而目前見二圓物如球,旋轉如風輪,雖瞑目亦見之。

數日,忽暴然裂,二小婢從中出,稱仙女奉邀,魂不覺隨之往。

至則瓊樓貝闕,一女子色絕代,通詞自媒,鐵蟾固謝,托以不慣居此宅,女子薄怒揮之出,霍然而醒。

越月餘,目中見二圓物如前爆出,二小婢亦如前仍邀之往,已別構一宅,幽折窈窕,頗可愛。

問此何地,曰佛桑,請題堂額,因為八分書佛桑香界字,女子再申前請,而意不自持,遂定情。

自是恆夢遊,久而女子亦晝至,禁鐵蟾弗與所親通,遂漸病劇。

時方士李某以赤丸餌之,嘔逆而卒,其事甚怪。

始知前札,乃得心疾時作也。

鐵蟾聰明絕特,善詩歌,又工八分,馳騁名場,然以風一流 自命,與人一交一 ,意氣如雲。

郵筒走天下,中年忽慕神仙,遂生是魔障,迷惘以終。

妖以人興,像由心造,才意高廣,翻以好異隕生,可惜也夫。

崔莊舊宅,廳事西有南北屋各三楹,花竹翳如,頗為幽僻。

先祖在時,一奴一子張雲會夜往取茶,目見垂鬟女子潛匿樹下,背立向牆隅,意為宅中小婢,於此幽期。

遽捉其臂,欲有所挾。

女子突轉其面,白如傅粉,而無耳目口鼻,絕叫仆地。

眾持燭至,則無睹矣。

或曰舊有此怪,或曰張雲會一時目眩,或曰實一黠婢,猝為人阻,弗能遁。

以素巾幕面,偽為鬼狀,以自脫也。

均未知其審。

然自是群疑不釋,宿是院者,恆凜凜,夜中亦往往有聲。

蓋人避弗居,斯鬼狐入之耳。

又宅東一樓,明隆慶初所建,右側一小屋,亦云有魅,雖不為害,然婢媼或見之。

姚安公一日檢視廢書,於簏下捉得二獾。

眾曰:是魅矣。

姚安公曰:獾弭首為童子縛,必不能為魅。

然室無人跡,至使野獸為巢穴,則有魅也。

亦宜斯皆空穴來風之義也。

後西廳析屬從兄垣居,今歸從侄汝侗;樓析屬先兄睛湖,今歸侄汝份。

子侄日繁,家無隙地,魅皆不驅自去矣。

甲與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

及官撫軍,並使佐官政,惟其言是從,久而貲財皆為所乾沒,始悟其奸,稍稍譙責之。

乙挾甲一陰一事,遽反噬。

甲不勝憤,乃投牒訴城隍,夜夢城隍語之曰:乙險惡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紿而紿誰耶?渠惡貫將盈,終必食報,若公則自貽伊戚,可無庸訴也。

此甲親告姚安公者。

事在雍正末年,甲滇人,乙越人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