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九 如是我聞三(4):言未嫁時,坐度帆樓中,遙見河畔停一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九 如是我聞三(4)

閱微草堂筆記

卷九 如是我聞三(4)

文安王氏姨母,先太夫人第五妹也。

言未嫁時,坐度帆樓中,遙見河畔停一船,有宦家中年婦,伏窗而哭,觀者如堵。

乳媼啟後戶往視,言是某知府夫人,晝寢船中,夢其亡女為人執縛宰割,呼號慘切,悸而寤,聲猶在耳,似出鄰船,遣婢尋視,則方屠一豚子,瀉血於盎,未竟也。

夢中見女縛足以繩,縛手以紅帶,復視其前足,信然,益悲愴欲絕,乃倍價贖而瘞之。

其僮僕私言,此女十六而歿,存日極柔婉,惟嗜食雞,每飯必具,或不具則不舉箸,每歲恆割雞七八百,蓋殺業雲。

一交一 河有書生,日暮獨步田野間,遙見似有女子避入秫田,疑蕩婦之赴幽期者,逼往視之,寂無所睹。

疑其竄伏深叢,不復追跡。

歸而大發寒熱,且作譫語曰:我餓鬼也。

以君有祿相,不敢觸忤,故潛匿草間,不虞忽相顧盼,枉步相尋,既爾有情,便當從君索食。

乞惠薄奠,即從此辭。

其家為具紙錢餚酒,霍然而愈。

蘇進士語年曰:此君本無邪心,以偶爾多事,遂為此鬼所乘。

小人之於君子,恆伺隙而中之也,言動可不慎哉。

炎涼轉瞬,即鬼魅亦然。

程魚門編修曰:王文莊公遇陪祀北郊,必借宿安定門外一墳園,園故有祟。

文莊弗睹也。

一歲,燈下有所睹,越半載而文莊卒矣。

所謂山鬼能知一歲事耶。

太原申鐵蟾言,昔自蘇州北上,以舵牙觸損,泊舟興濟之南。

荒塍野岸,寂無一人,而夜聞草際有哦詩聲,心知是鬼,與其友諦聽之,所誦凡數十篇,幽咽斷續,不甚可辨,鐵蟾惟聽得一句曰:寒星炯炯生芒角,其友聽得二句,曰:夜深翁仲語,月黑鬼車來。

張完質舍人,僦居一宅,或言有狐,移入之次日,書室筆硯皆開動,又失紅柬一方,紛紜詢問間,忽一錢錚然落几上,若償紅柬之值也。

俄喧言所失紅柬,粘宅後空屋,完質往視,則楷書內室止步四字,亦頗端正,完質曰:此狐狡獪,恐其將來惡作劇。

乃遷去,聞此宅在保安寺街,疑即翁覃溪宅也。

李又聃先生言,東光某宅有狐,一日,忽擲磚瓦傷盆盎。

某氏詈之,夜聞人叩窗語曰:君睡否,我有一言,鄰里鄉一黨一 ,比戶而居,小兒女或相觸犯,事理之常,可恕則恕之,必不可恕,告其父兄,自當處置,遽加以惡聲,於理毋乃不可?且我輩出入無形,往來不測,皆君聞見所不及,提防所不到,而君攘臂以為難,庸有幸乎?於勢亦必不敵,君熟計之。

某氏披衣起謝,自是遂相安。

會親串中有以僮僕微釁,釀為爭鬥,幾成大獄者。

又聃先生歎曰:殊令人憶某氏狐。

北河總督署有樓五楹,為蝙蝠所據多年矣,大小不知凡幾,中一白者,巨如車輪,乃其魁也。

能為變怪,歷任總督,皆扃鑰弗居。

福建李公清時,延正乙真一人劾治,果皆徙去,不久李公卒,蝙蝠復歸。

自是無敢問之者。

余謂湯文正公驅五通神,除民害也;蝙蝠自處一樓,與人無患,李公此舉,誠為可已而不已。

至於猝捐館舍,則適值其時,不得謂蝙蝠為祟。

修短有數,豈妖魅能操其權乎?

余七八歲時,見一奴一子趙平,自負其膽,老僕施祥搖手曰:爾勿恃膽,吾已以恃膽敗矣。

吾少年氣最盛,聞某家凶宅,無人敢居,逕攜視被臥其內,夜將半,剨然有聲,承塵中裂,忽墮下一人臂,跳擲不已,俄又墮一臂,又墮兩足,又墮其身,最後乃墮其首,並滿屋迸躍如猿猱,吾錯愕不知所為。

俄已合為一人,刀痕杖跡,腥血淋漓,舉手直來搦吾頸。

幸夏夜納涼,掛窗未闔,急自窗躍出,狂奔而免,自是心膽並碎,至今猶不敢獨宿也。

汝恃膽不已,無乃不免如我乎?平意不謂然,曰:丈原大誤,何不先捉其一段,使不能湊合成形?後夜飲醉歸,果為群鬼所遮,掖入糞坑中,幾於滅頂。

同年鍾上庭言,官寧德日,有幕友病亟,方服藥,恍惚見二鬼曰:冥司有某獄,待君往質,藥可勿服也。

幕友言此猶已五十餘年,今何尚未了。

鬼曰:冥司法至嚴,而用法至慎,但涉疑似,雖明知其事,證人不具,終不為獄成,故恆待至數十年。

問如是不稽延拖累乎?曰:此亦千萬之一,不恆有也。

是夕果卒,然則果報有時不驗,或緣此歟?又小說所載,多有生魂赴鞫者,或宜遲宜速,各因其輕重緩急歟?要之早晚雖殊,神理終不憒憒,則鑿然可信也。

田氏媼詭言其家事狐神,婦女多焚香問休咎,頗獲利。

俄而群狐大集,需索酒食,罄所獲不足供,乃被擊破甕盎,燒損衣物,哀乞不能遣。

怖而他投,瀕行時,聞屋上大笑曰:爾還敢假名斂財否。

自是遂寂。

亦遂不徙。

然並其先有之資,耗大半矣。

此余幼時聞先太夫人說。

又有道士稱奉王靈官,擲錢卜事時有驗,祈禱亦盛,偶惡少數輩,挾妓入廟,為所阻。

乃一陰一從伶人假靈官鬼卒衣冠,乘其夜醮,突自屋脊躍下,據坐訶責其惑眾,命鬼卒縛之,持鐵藜將拷問,道士惶怖伏罪,具陳虛誑取錢狀,乃哄堂一笑。

脫一衣 冠高唱而出,次日覓道士,則已竄矣。

此雍正甲寅七月事,余隨先姚安公宿沙河橋,聞逆旅主人說。

安邑宋半塘,嘗官鄞縣。

言鄞有一生頗工文,而偃蹇不第,病中夢至大官署,察其形狀,知為冥司。

遇一吏乃其故人,因叩其此病得死否。

曰:君壽未盡而祿盡,恐不久來此。

生言生平以館谷餬口,無過分之暴殄,祿何以先盡,吏太息曰:正為受人館谷,而疏於訓課,冥司謂無功竊食,即屬虛糜,銷除其應得之祿,補所探支,故壽未盡而祿盡也。

蓋在三之義,名分本尊,利人修脯,誤人子弟,譴責亦最重。

有官祿者減官祿,無官祿者則減食祿,一錙一銖,計較不爽,世徒見才士通儒或貧或夭,動言天道之難明,焉知自誤生平罪,多坐此哉。

生悵然而寤,病果不起。

臨歿,舉以戒所親。

故人得知其事雲。

道士龐斗樞,雄縣人,嘗客獻縣高鴻臚家,先姚安公幼時,見其手撮棋子布几上,中間橫斜縈帶,不甚可辨,外為八門,則井然可數。

投一小鼠,從生門入,則曲折尋隙而出,從死門入,則盤旋終日,不得出。

以此信魚腹陣圖,定非虛語。

然斗樞謂此特戲劇耳。

至國之興亡,繫乎天命,兵之勝敗,在乎人謀,一切術數,皆無所用。

從古及今,有以壬遁星禽成事者,即如符咒厭劾,世多是術,亦頗有驗時。

然數千年來,戰爭割據之世,是時豈竟無傳,亦未聞某帝某王某將某相,死於敵國之魘魅也。

其他可類推矣。

姚安公曰:此語非術士所能言,此理亦非術士所能知。

從舅安公介然言,佃戶劉子明,家粗裕,有狐居其倉屋中。

數十年一無所擾。

惟歲時祭以酒五盞,雞子數枚而已。

或遇火盜,輒叩門窗作聲,使主人知之。

相安已久。

一日,忽聞吃吃笑不止,問之不答,笑彌甚,怒而訶之,忽應曰:吾自笑厚結盟之兄弟,而疾其親兄弟者也;吾自笑厚其妻前夫之子,而疾其前妻之子者也,何預於君,而見怒如是?劉大慚,無以應。

俄聞屋上朗誦論語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語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

太息數聲而寂。

劉自是稍改其所為,後余以告邵暗谷。

暗谷曰:此至親密友所難言,而狐能言之。

此正言莊論所難入,而狐以詼諧悟之,東方曼倩何加焉。

子倘到劉氏倉屋,當向門三揖之。

瑪納斯有遣犯之婦,入山採樵,突為瑪哈沁所執--瑪哈沁者,額魯特之流民,無君長,無部族,或數十人為隊,或數人為隊,出沒深山中,遇禽食禽,遇獸食獸,遇人即食人--婦為所得,已褫衣縛樹上,熾火於旁,甫割左股一臠,忽聞火器一震,人語喧闐,馬蹄聲殷動林谷,以為官軍掩至,棄而遁。

蓋營卒牧馬,偶以鳥槍擊雉子,誤中馬尾,一馬跳擲,群馬皆驚,相隨逸入萬山中,共噪而追之也。

使少遲須臾,則此婦血肉狼藉矣。

豈非若或使之哉。

婦自此遂持長齋,嘗謂人曰:吾非眓佛求福也。

天下之痛苦無過於臠割者,天下之恐怖,亦無過於束縛以待臠割者。

吾每見屠宰,輒憶自受楚毒時,思彼眾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

固不能下嚥耳。

此言亦可告世之饕餐者也。

一奴一子劉琪,畜一牛一犬,牛見犬輒觸,犬見牛輒噬,每斗至血流不止,然牛惟觸此犬,見他犬則否;犬亦惟噬此牛,見他牛則否。

後系至兩處,牛或聞犬聲,犬或聞牛聲,皆昂首瞑視。

後先姚安公官戶部,余隨至京師,不知二物究竟如何也。

或曰:禽一獸 不能言者,皆能記前生。

此牛此犬,殆佛經所謂夙冤,今尚相識歟?余謂夙冤之說,鑿然無疑,謂能記前生,則似乎未必。

親串中有姑嫂相惡者,嫂與諸小姑皆睦,惟此小姑則如仇;小姑與諸嫂皆睦,惟此嫂則如仇,是豈能記前生乎?蓋怨毒之念,根於性識,一朝相遇,如相反之藥,雖枯根朽草,本自無知,其氣味自能激鬥耳。

因果牽纏,無施不報,三生一瞬,可快意於睚眥哉。

從伯君章公言,前明清縣張公,十世祖贊祁公之外舅也,嘗與邑人約,連名訟縣吏,乘馬而往。

經祖墓前,有旋風撲馬首,驚而墮。

從者舁以歸,寒熱陡作,忽迷忽醒,恍惚中似睹鬼物,將延巫禳解,忽起坐作其亡父語曰:爾忽祈禱,撲爾馬者我也。

凡訟無益,使理曲何可證,使理直公論具在,人人為扼腕,是即勝矣。

何必訟;且訟役訟吏,為患尤大,訟不勝,患在目前,幸而勝,官有來去,此輩長子孫,必相報復,患在後日。

吾是以阻爾行也。

言訖,仍就枕,汗出如雨,比睡醒則霍然矣。

既而連名者皆敗,始信非譫語也。

此公聞於伯祖湛元公者,湛元公一生未與人涉訟,蓋守此戒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