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作隊躍舞,音呦呦如度曲。或至行帳竊食,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

烏魯木齊深山中牧馬者,恆見小人高尺許,男女老幼一一皆備,遇紅柳吐花時,輒折柳盤為小圈,著頂上。

作隊躍舞,音呦呦如度曲。

或至行帳竊食,為人所掩,則跪而泣。

系之,則不食而死;縱之,初不敢遽行,行數尺輒回顧。

或追叱之,仍跪泣。

去人稍遠,度不能追,始驀澗越山去。

然其巢穴棲止處終不可得。

此物非木魅亦非山獸,蓋僬僥之屬。

不知其名,以形似小兒,而喜戴紅柳,因呼曰紅柳娃。

邱縣丞天錦,因巡視牧廠,曾得其一,臘以歸。

細視其鬚眉毛髮,與人無二,知山海經所謂靖人,鑿然有之。

有極小必有極大,列子所謂龍伯之國,亦鑿然有之。

塞外有雪蓮,生崇山積雪中,狀如今之洋菊,名以蓮耳。

其生必雙,雄者差大,雌者小。

然不並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兩丈,見其一,再覓其一,無不得者。

蓋如菟絲茯苓,一氣所化,氣相屬也。

凡望見此花,默往探之則獲。

如指以相告,則縮入雪中,杳無痕跡。

即凜雪求之亦不獲。

草木有知,理不可解。

土人曰:山神惜之,其或然歟?此花生極寒之地,而性極熱。

蓋二氣有偏勝,無偏絕。

積一陰一外凝,則純一陽一內結。

坎卦以一一陽一陷二一陰一之中,剝復二卦,以一一陽一居五一陰一之上下,是其象也。

然浸酒為補劑,多血熱妄行,或用合媚藥,其禍尤烈。

蓋天地之一陰一陽一均調,萬物乃生;人身之一陰一陽一均調,百脈乃和。

故素問曰:亢則害,承乃制。

自丹溪立一陽一常有餘,一陰一常不足之說,醫家失其本旨,往往以苦寒伐生氣。

張介賓輩矯枉過直,遂偏於補一陽一。

而參蓍桂附,流弊亦至於殺人。

是未知易道扶一陽一,而乾之上九,亦戒以亢龍有悔也。

嗜欲日盛,羸弱者多,一溫一 補之劑易見小效,堅信者遂眾。

故余謂偏伐一陽一者,韓非刑名之學;偏補一陽一者,商鞅富強之術。

初用皆有功,積重不返。

其損傷根,本則一也。

雪蓮之功不補患,亦此理矣。

唐太宗三藏聖教序,稱風災鬼難之域,似即今辟展土魯番地。

其他沙磧中獨行之人,往往聞呼姓名,一應則隨去不復返。

又有風穴在南山,其大如井,風不時從中出,每出則數十里外,先聞波濤聲,遲一二刻風乃至。

所橫徑之路闊不過三四里,可急行而避,避不及,則眾車以巨繩連綴為一,尚鼓動顛簸如大一江一 浪湧之舟。

或一車獨遇,則人馬輜重,皆輕若片葉,飄然莫知所往矣。

風皆自南而北,越數日自北而南,如呼吸之往返也。

余在烏魯木齊,接辟展移文,雲軍校雷庭,於某日人馬皆風吹過嶺北,有無蹤跡。

又昌吉通判報,某日午刻有一人自天而下,乃特納格爾遣犯徐吉,為風吹至。

俄特納格爾縣丞報,徐吉是日逃,計其時刻,自巳至正午,已飛騰二百餘里。

此在彼不為怪,在他處則異聞矣。

徐吉雲,被吹時如醉如夢,身旋轉如車輪,目不能開,耳如萬鼓亂鳴,口鼻如有物擁蔽,氣不得出,努力良久,始能一呼吸耳。

按莊子稱: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氣無所不之,不應有穴。

蓋氣所偶聚,因成斯異。

猶火氣偶聚於巴蜀,遂為火井;水脈偶聚于闐,遂為河源雲。

何勵庵先生言,相傳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琅琅。

怪曠野那得有是,尋之,則一老翁坐墟墓間,旁有狐十餘,各捧書蹲坐。

老翁見而起迎,諸狐皆捧書人立。

書生念既解讀書,必不為禍。

因與揖讓,席地坐。

問讀書何為,老翁曰:吾輩皆修仙者也。

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一精一氣,拜星斗,漸至通靈變化,然後積修正果,是為由妖而求仙。

然或入邪僻,則干天律,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煉形為人,既得為人,然後講一習一 內丹,是為由人而求仙。

雖吐納導引,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堅持,自然圓滿。

其途紆而安。

顧形不自變,隨心而變。

故先讀聖賢之書,明三綱五常之理,心化則形亦化矣。

書生借視其書,皆五經論語孝經孟子之類。

但有經文而無注。

問經不解釋,何由講貫?老翁曰:吾輩讀書,但求明理。

聖賢言語本不艱深,口相授受,疏通訓詁,即可知其義旨,何以注為?書生怪其持論乖僻,惘惘莫對。

姑問其壽,曰:我都不記。

但記我受經之日,世尚未有印板書。

又問閱歷數朝,世事有無同異?曰:大都不甚相遠,惟唐以前,但有儒者。

北宋後,每聞某甲是聖賢,為小異耳。

書生莫測,一揖而別。

後於途間遇此翁,欲與語,掉頭徑去。

案此殆先生之寓言。

先生嘗曰:以講經求科第,支離敷衍,其詞愈美而經愈荒;以講經立門戶,紛紜辯駁,其說愈詳而經亦愈荒。

語意若合符節。

又嘗曰:凡巧妙之術,中間必有不穩處。

如步步踏實,即小有蹉失,終不至折肱傷足。

與所云修仙二途,亦同一意也。

有扶乩者,自一江一 南來,其仙自稱臥虎山人,不言休咎,惟與人唱和詩詞,亦能作畫。

畫不過蘭竹數筆,具體而已。

其詩清淺而不俗,嘗面見下壇一絕云:愛殺嫣紅映水開,小停白鶴一徘徊,花神怪我衣襟綠,才藉莓苔穩睡來。

又詠舟限車字,詠車限舟字,曰:淺水潺潺二尺餘,輕舟來往興何如,回頭岸上春泥滑,愁殺疲牛薄笨車,小車[車歷]轆駕烏牛,載酒聊為陌上游,莫羨王孫金勒馬,雙輪徐轉穩如舟。

其餘大都類此。

問其姓字,則曰:世外之人何必留名。

必欲相迫,有杜撰應命而已。

甲與乙共學其符,召之亦至。

然字多不可辨,扶乩者手不一習一 也。

一日,乙焚符,仙竟不降。

越數日再召,仍不降。

後乃降於甲家,甲叩乙召不降之故,仙判曰:人生以孝弟為本,二者有慚,則不可以為人,此君近與兄析產,隱匿千金,又詭言父有宿逋,當兄弟共償,實掩兄所償為己有。

吾雖方外閒身,不預人事,然義不與此等人作緣。

煩轉道意,後毋相瀆。

又判示甲曰:君近得新果,偏食兒女,而獨忘孤癟,使啜泣竟夕,雖是無心,要由於意有歧視,後若再爾,吾亦不來矣。

先姚安公曰:吾見其詩詞,謂是靈鬼;觀此議論,似竟是仙。

廣西提督田公耕野初,娶孟夫人,早卒。

公官涼州鎮時,月夜獨坐衙齋,恍惚夢夫人自樹梢翩然下,相勞苦如平生。

曰:吾本天女,宿命當為君婦,緣滿乃歸。

今過此相遇,亦余緣之未盡者也。

公問我當終何官,曰:官不止此,行去矣。

問我壽幾何,曰:此難言,公卒時不在鄉里,不在官署,不在道途館驛,亦不歿於戰陣。

時至自知耳。

問歿後尚相見乎?曰:此在君矣,君努力生天,即可見,否則不能也。

公後征叛苗,師還,卒於戎幕之下。

一奴一子魏藻性佻蕩,好窺伺婦女。

一日村外遇少女,似相識而不知其姓名居址。

挑與語,女不答而目成,逕西去。

藻方注視,女回顧若招,即隨以往。

漸逼近,女面癠小語曰:來往人眾,恐見疑。

君可相隔小半里,俟到家,吾待君牆外東屋中--棗樹下系一牛,旁有碌碡者是也。

既而漸行漸遠,薄暮將抵李家窪,去家二十里矣。

宿雨初晴,泥將沒脛,足趾亦腫痛,遙見女已入東屋,方竊喜,趨而赴。

女方背立,忽轉面乃作羅剎形,鋸牙鉤爪,面如靛,目癡癡如燈,駭而返走。

羅剎急追之,狂奔二十餘里。

至相國莊,已屆亥初,識其婦翁門,急叩不已,門甫啟,突然衝入,觸一少女僕地,亦隨之僕。

諸婦怒噪,各持搗衣杵,亂捶其股。

氣結不能言,惟呼我我,俄一媼持燈出,方知是婿,共相驚笑。

次日以牛車載歸,臥床 幾兩月。

當藻來去時,人但見其自往自還,未見有羅剎,亦未見有少女,豈非以邪召邪,狐鬼趁而侮之哉?先兄晴湖曰:藻自是不敢復冶遊,路遇婦女必俯首,是雖謂之神明示懲可也。

去余家十餘里,有瞽者姓衛,戊午除夕,偏詣常呼彈唱家辭歲,各與以食物,自負以歸。

半途失足,墮枯井中。

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干,無應者。

幸井底氣一溫一 ,又有餅餌可食,渴甚則咀水果,竟數日不死。

會屠者王以勝驅豕歸,距井有半里許,忽繩斷,豕逸狂奔野田中,亦失足墮井,持鉤出豕。

乃見瞽者,已氣息僅屬矣。

井不當屠者所行路,殆若或使之也。

先兄晴湖問以井中情狀,瞽者曰:是時萬念皆空,心已如死。

惟念老母臥病,待瞽子以養。

今並瞽子亦不得計,此時恐已餓莩,覺酸徹肝脾,不可忍耳。

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勝所驅豕必不斷繩。

齊大,獻縣劇盜也,嘗與眾行劫,一盜見其婦善,逼污之。

刃脅不從,反接其手縛於凳,已褫下衣,呼兩盜左右挾其足矣。

齊大方看莊--盜語謂屋上了望以防救者為看莊。

聞婦呼號,自屋脊躍下,挺刃突入曰:誰敢如是,吾不與俱生!洶洶欲鬥,目光如餓虎,間不容髮之頃,竟賴以免。

後群盜並就捕駢誅,惟齊大終不能弋獲。

群盜雲官來捕時,齊大實伏馬槽下。

兵役皆雲,往來搜數過,惟見槽下朽竹一束,約千餘竿,積塵污穢,似棄置多年者。

張明經晴嵐言,一寺藏經閣上有狐居,諸僧多棲止閣下。

一日天酷暑,有打包僧厭其囂雜,逕移坐具往閣上。

諸僧忽聞樑上狐語曰:大眾且各歸房,我眷屬不少,將移住閣下。

僧問:久居閣上,何忽又欲據此?曰:和尚在彼。

問汝避和尚耶?曰:和尚佛子,安敢不避?又問我輩非和尚耶?狐不答。

固問之曰:汝輩自以為和尚,我復何言?從兄懋園聞之曰:此狐黑白太明。

然亦可使三教中人,各發深省。

甲見乙婦而艷之,語與丙。

丙曰:其夫粗悍可圖也,如不吝揮金,吾能為君了此事。

乃擇邑子冶蕩者,餌以金而屬之曰:爾白晝潛匿乙家,而故使乙聞,待就執,則自承欲盜。

白晝非盜時,爾容貌衣服無盜狀,必疑奸,勿承也。

官再鞫而後承。

罪不過枷杖,當設策使不竟其獄,無所苦也。

邑子如所教,獄果不竟,然乙竟出其婦。

丙慮其悔,教婦家訟乙,又一陰一賂證佐使不勝,乃恚而嫁其女。

乙亦決絕,聽其嫁甲。

甲重價買為妾,丙又教邑子反噬甲,發其一陰一謀,而教甲賂息。

計前後干沒千金矣。

適聞家廟社會,力修供具賽神。

將以祈福。

先一夕,廟祝夢神曰:某金自何來,乃盛儀以享我?明日來,慎勿令入廟。

非禮之祀,鬼神且不受,況非義之祀乎?丙至,廟祝以神語拒之。

怒勿信,甫至階,舁者顛蹶,供具悉毀,乃悚然返。

後歲余,甲死。

邑子以同謀之故,時往來丙家,因誘其女逃去,丙亦氣結死。

婦攜貲改適。

女至德州,人詰得奸狀,牒送回籍,杖而官賣。

時丙奸已露,乙憾甚,乃鬻產贖得女,使薦枕三夕,而轉售於人。

或曰丙死時,乙尚未娶,丙婦因嫁焉。

此故為快心之談,無是事也。

邑子後為丐,女流落為娼,固實有之。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