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每日將暮,輒見巨人立墓上,面闊逾一尺,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

烏什回部將叛時,城西有高阜,雲其始祖墓也。

每日將暮,輒見巨人立墓上,面闊逾一尺,翹首向東,若有所望。

叛一黨一 殄滅後,乃不復見。

或曰是知劫運將臨,待收其子孫之魂也。

或曰東望者示其子孫,有兵自東來,早為備也。

或曰回部為西域向東者,面內也,示其子孫不可叛也。

是皆不可知。

其為烏什將滅之妖孽,則無疑也。

宏恩寺僧明心言,上天竺有老僧,嘗入冥,見猙獰鬼卒,驅數千人在一大公廨外,皆褫衣反縛,有官南面坐,吏執簿唱名,一一選擇一精一粗,揣量肥脊,若屠肆之鬻羊豕,意大怪之,見一吏去官稍遠,是舊檀越,因合掌問訊,是悉何人?吏曰:諸天魔眾,皆以人為糧,如來運大神力攝伏魔王,皈依五戒,而部族聚伙,叛服不常。

皆曰自無始以來,魔眾食人,如人食谷,佛能斷人食谷,我即不食人,如是嘵嘵,即彼魔王亦不能制。

佛以孽海洪波,沉倫不返,無間地獄,已不能容,乃牒下閻羅,欲移此獄囚,充彼噉噬,彼腹得果,可免荼毒生靈。

十王共議,以民命所關,無如守令,造福最易,造禍亦深,唯是種種冤愆,多非自作,冥司業鏡,罪有攸歸。

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僕隸。

是四種人無官之責,有官之權,官或自顧考成,彼則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勢作威。

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四大洲內,唯此四種惡業至多,是以清我泥犁,供其湯鼎,以白晰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

以粗材充眾魔食。

故先為差別,然後發遣,其間業稍輕者,一經臠割烹炮,即化為烏有。

業重者,拋余殘骨,吹以業風,還其本形,再供刀俎,自二三度至千百度不一,業最重者,乃至一日化形數度,割剔燔炙無已時也,僧額手曰:誠不如削髮出塵,可無此慮。

吏曰:不然。

其權可以害人,其力即可以濟人。

靈山會上原有宰官,即此四種人,亦未嘗無逍遙蓮界者也。

語訖,忽僧有侄在一縣令署,急馳書促歸,勸使改業。

此事即僧告其侄,而明心在寺得聞之。

雖語頗荒誕,似出寓言,然神道設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未可繩以妄語戒也。

滄州瞽者劉君瑞,嘗以絃索來往余家,言其偶有林姓者,一日薄暮,有人登門來喚,曰:某官舟泊河干,聞汝善彈詞,邀往一試,當有厚賚,即促抱琵琶,牽其竹杖導之往,約四五里,至舟畔,寒一溫一 畢,聞主人指揮曰:舟中炎熱,坐岸上奏技,吾倚窗聽之可也。

林利其賞,竭力彈唱,約略近三鼓,指痛喉乾,求滴水不可得。

側耳聽之,四圍男女雜坐,笑語喧囂,覺不似仕宦家,又覺不似在水次,輟弦欲起。

眾怒曰:何物盲賊,敢不聽使令,眾手一交一 捶,痛不可忍。

乃哀乞再奏。

久之,聞人聲漸散,猶不敢息。

忽聞耳畔呼曰:林先生何故日尚未出,坐亂塚間演技,取樹下早涼耶?矍然驚問,乃其鄰人早起販鬻過此也,知為鬼弄,狼狽而歸。

林姓素多心計,號曰林鬼,聞者鹹笑曰:今日鬼遇鬼也。

先姚安公曰:裡有白以忠者,偶買得役鬼符咒一冊,冀借此演搬運法,或可謀生,乃依書置諸法物,月明之夜,作道士裝,至墟墓間試之。

據案對書誦咒,果聞四面啾啾聲,俄暴風突起,卷其書落草間,為一鬼躍出攫去,眾鬼嘩然並出,曰:爾恃符咒拘遣我,今符咒已失,不畏爾矣。

聚而攢擊,以忠踉蹌奔逃,背後瓦礫如驟雨,僅得至家,是夜瘧疾大作,困臥月餘,疑亦鬼為祟也,一日訴於姚安公,且慚且憤。

姚安公曰:幸哉,爾術不成,不過成一笑柄耳。

倘不幸術成,安知不以術賈禍,此爾福也。

爾又何尤焉。

從侄虞惇所居宅,本村南舊圃也,未築宅時,四面無居人,一夕灌圃者田大,臥井旁小室,聞牆外詬爭聲,疑為村人,隔牆問曰:爾等為誰,夜深無故來擾我,其一呼曰:一事求大哥公論,不知何處客鬼強入我家,調我婦,天下有是理耶?其一呼曰:我自攜錢赴聞家廟,此婦見我嬉笑,邀我入室,此人突入奪我錢,天下又有是理耶?田知是鬼,噤不敢應。

二鬼並曰:此處不能了此事,當訴諸土地耳,喧喧然向東北去。

田次日至土地祠,問廟祝,乃寂無所聞。

皆疑田妄語。

臨清李名儒曰:是不足怪,想此婦和解之矣。

眾為粲然。

乾隆己未,余與東光李雲舉霍養仲,同讀書生雲一精一捨,一夕,偶論鬼神,雲舉以為有,養仲以為無,正辯詰間,雲舉之僕卒然曰:世間原有奇事,倘一奴一不身經,雖一奴一亦不信也。

嘗過城隍祠前叢塚間,失足踏破一棺。

夜夢城隍拘去,雲有人訴我毀其室,心知是破棺事,與之辯曰:汝室自不合當路,非我侵汝,鬼又辯曰:路自上我屋,非我屋故當路也。

城隍微笑顧我曰:人人行此路,不能責汝,人人踏之不破,何汝踏破,亦不能竟釋汝,當償之以冥鏹。

既而曰:鬼不能自葺棺,汝覆以片板,築土其上可也。

次日如神教,仍焚冥鏹,有旋風捲其灰去。

一夜 復過其地,聞有人呼我坐,心知為曩鬼,疾馳歸,其鬼大笑,音磔磔如梟鳥,迄今思之,尚毛髮悚然也。

養仲謂雲舉曰:汝僕助汝,吾一口不勝兩口矣,然吾終不能以人所見為我所見。

雲舉曰:使君鞫獄,將事事目睹而後信乎?抑以取證眾口乎?事事目睹,無此理。

取證眾口,不以人所見為我所見乎?君何以處焉,相與一笑而罷。

莆田林教授清標言,鄭成功據台灣時,有粵東異僧泛海至,技擊絕倫,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鐵石。

又兼通壬遁風角,與論兵,亦娓娓有條理,成功方招延豪傑,甚敬禮之。

稍久,漸驕蹇,成功不能堪,且疑為間諜,欲殺之而懼不克。

其大將劉國軒曰:必欲除之,事在我。

乃詣僧款洽,忽請曰:師是佛地位人,但不知遇摩登伽,還受攝否?僧曰:參寥和尚,久心似沾泥絮矣。

劉因戲曰:欲以劉王大體雙一驗道力。

使眾彌信心,可乎?乃選孌童倡女姣麗善一婬一者十許人,布茵施枕,恣為媟狎於其側,柔情曼態,極天下之妖惑,僧談笑自若,似無見聞。

久忽閉目不視,國軒拔劍一揮,首已欻然落矣。

國軒曰:此術非有鬼神,特練氣自固耳。

心定則氣聚,心一動則氣散矣。

此僧心初不動,故敢縱觀,至閉目不視,知其已動而強制,故刃一下而不能御也。

所論頗入微,但不知椎埋惡少,何以能見及此。

其縱橫鯨窟十餘年,蓋亦非偶矣。

朱公晦庵嘗與五公山人散步城南,因坐樹下談易。

忽聞背後語曰:二君所論乃術家易,非儒家易也。

怪其適自何來,曰:已先坐此,二君未見耳。

問其姓名,曰:一江一 南崔寅。

今日宿城外旅舍,天尚未暮,偶散悶閒行,山人愛其文雅,因與接膝究術家儒家之說,崔曰:聖人作易,言人事也,非言天道也。

為眾人言也,非為聖人言也。

聖人從心不逾矩,本無疑惑,何待於占?惟眾人昧於事幾,每兩歧罔決,故聖人以一陰一陽一之消長,示人事之進退,俾知趨避而已。

此儒家之本旨也。

顧萬物萬事,不出一陰一陽一,後人推而廣之,各明一義。

楊簡王宗傳,闡發心學,此禪家之易,源出王弼者也;陳摶邵康節,此道家之易,源出魏伯一陽一者也;術家之易,衍於管郭,源於焦京,即二君所言是矣。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智見仁,理原一貫,後人忘其本始,反以旁義為正宗,是聖人作易,但為一二上智設,非千萬世垂教之書,千萬人共喻之理矣。

經者常也,言常道也,經者徑也,言人所共由也。

曾是六經之首,而詭秘其說,使人不可解乎?二人喜其詞致,談至月上未已,詰其行蹤,多世外語,二人謝曰:先生其儒而隱者乎?崔微哂曰:果為隱者,方韜光晦跡之不暇,安得知名?果為儒者,方返躬克己之不暇,安得講學?世所稱儒稱隱,皆膠膠擾擾者也,吾方惡此而逃之,先生休矣,毋污吾耳!剨然長嘯木葉亂飛,已失所在矣,方知所見非人也。

南皮許南金先生,最有膽,在僧寺讀書,與一友共榻,夜半,見北壁燃雙炬。

諦視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雙炬其目光也。

友股慄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讀書,苦燭盡,君來甚善。

乃攜一冊背之坐,誦聲琅琅,未數頁目光漸隱,拊壁呼之,不出矣。

又一夕如廁,一小童持燭隨,此面突自地湧出,對之而笑,童擲燭仆地,先生即拾置怪頂,曰:燭正無台,君來又甚善,怪仰視不動,先生曰:君何處不可往,乃在此間,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來意,即以穢紙試其口,怪大嘔吐,狂吼數聲,滅燭而沒。

自是不復見,先生嘗曰:鬼魅皆真有之,亦時或見之,惟檢點生平,無不可對鬼魅者,則此心自不動耳。

戴東原言明季有宋某者,卜葬地,至歙縣深山中,日薄暮,風雨欲來,見崖下有洞,投之暫避,聞洞內人語曰:此中有鬼,君勿入。

問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請一見,曰:與君相見,則一陰一陽一氣戰,君必寒熱小不安,不如君癇火自衛,遙作隔座談也。

宋問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時為縣令,惡仕宦者貨利相攘,進取相軋,乃棄職歸田,歿而祈於閻羅,勿輪迴人世,遂以來生祿秩,改注一陰一官。

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軋,亦復如此。

又棄職歸墓,墓居群鬼之間,往來囂雜,不勝其煩,不得已避居於此。

雖淒風苦雨,蕭索難堪,較諸宦海風波,世途機阱,則如生忉利天矣。

寂歷空山,都忘甲子,與鬼相隔者,不知幾年,與人相隔者,更不知幾年。

自喜解脫萬緣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跡,明朝當即移居。

武陵漁人,勿再訪桃花源也。

語訖,不復酬對,問其姓名,亦不答。

宋攜有筆硯,因濡墨大書鬼隱兩字於洞口而歸。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