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鬼忽見之曰:君何不出?栗而答曰:吾畏君。鬼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

朱青雷言,有避仇竄匿深山者,時月白風清,見一鬼徙倚白楊下,伏不敢起。

鬼忽見之曰:君何不出?栗而答曰:吾畏君。

鬼曰:至可畏者莫若人,鬼何畏焉?使君顛沛至此者,人耶鬼耶?一矣而隱。

余謂此青雷有激之寓言也。

都察院庫中有巨蟒,時或夜出。

余官總憲時,凡兩見。

其蟠跡著塵處,約廣二寸餘,計其身當橫徑五寸。

壁無罅,門亦無罅,窗稜闊不及二寸,不識何以出入。

大抵物久則能化形,狐魅能自窗隙往來,其本形亦非窗隙所容也。

堂吏雲其出應休咎,殊無驗。

神其說耳。

幽明異路,人所能治者,鬼神不必更治之,示不瀆也;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亦代治之,示不測也。

戈太僕仙舟言,有一奴一子嘗醉寢城隍神案上,神拘去笞二十,兩股青痕斑斑,太僕目見之。

杜生村,距余家十八里,有貪富室之賄,鬻其養媳為妾者,其媳雖未成婚,然與夫聚已數年,義不再適。

度事不可止,乃密約同逃。

翁姑覺而追之,二人夜抵余村土神祠,無可棲止,相抱泣。

忽祠內語曰:追者且至,可匿神案下。

俄廟祝踉蹌醉歸,橫臥門外。

翁姑追至,問蹤跡,廟祝囈語應曰:是小男女二人耶?年約若干,衣履若何,向某路去矣。

翁姑急循所指路往,二人因得免。

乞食至媳之父母家,父母欲訟官,乃得不鬻。

爾時祠中無一人。

廟祝曰:吾初不知是事,亦不記作是語,蓋皆土神之靈也。

乾隆庚子,京師楊梅竹斜街,火所毀殆百楹。

有破屋巋然獨存。

四面頹垣,齊如界畫,乃寡媳守病姑不去也。

此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

于氏,肅寧舊族也。

魏忠賢竊柄時,視王侯將相如土苴,顧以生長肅寧,耳濡目染,望于氏如王謝。

為侄求婚,非得于氏女不可。

適于氏少子赴鄉試,乃置酒強邀至家,面與議。

於生念:許之則禍在後日;不許則禍在目前,猝不能決,言父在難自專。

忠賢曰:此易耳。

君速作禮,我能即致太翁也。

是夕,於翁夢其亡父,督課如平日,命以二題:一為孔子曰諾,一為歸潔其身而已矣。

方構思,忽叩門驚醒,得子書,恍然頓悟。

因復書許姻,而附言病頗棘,促子速歸。

肅寧去京四百餘里,比信返,天甫微明,演劇猶未散。

於生匆匆束裝,途中官吏迎候者已供帳相屬。

抵家後,父子俱稱疾不出。

是歲為天啟甲子。

越三載而忠賢敗,竟免於難。

事定後,於翁坐小車,遍游郊外曰:吾三載杜門,僅博得此日看花飲酒。

岌乎危哉!於生瀕行時,忠賢授以小像,曰:先使新婦識我面。

于氏於余家為表戚,余兒時尚見此軸。

貌修偉而秀削,面白,色隱赤,兩顴微露,頰微狹,目光如醉,臥蠶以上,赭石薄暈,如微腫,衣緋紅,座旁几上,露列金印九。

杜林鎮土神祠道士,夢土神語曰:此地繁劇,吾失於呵護,至疫鬼誤入孝子節婦家,損傷童稚,今鐫秩去矣。

新神性嚴重,汝善事之,恐不似我姑容也。

謂春一夢 無憑,殊不介意。

越數日,醉臥神座旁,得寒疾幾殆。

景州戈太守桐園,官朔平時,有幕客夜中睡醒,明月滿窗,見一女子在幾側座,大怖,呼家一奴一。

女子搖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見耳。

今偶避不及,何驚駭乃爾。

幕客呼益急,女子哂曰:果欲禍君,一奴一豈能救?拂衣遽起,如微風之振窗紙,穿欞而逝。

穎州吳明經躍鳴言,其鄉老儒林生,端人也。

嘗讀書神廟中,廟故宏闊,僦居者多,林生性孤峭,卒不相聞問。

一日,夜半不寐,散步月下,忽一客來敘寒一溫一 。

林生方寂寞,因邀入室共談,甚有理致。

偶及因果之事,林生曰:聖賢之為善,皆無所為而為者也。

有所為而為,其事雖合,無理其心已,純乎人欲矣。

故佛氏福田之說,君子弗道也。

客曰:先生之言,粹然儒者之言也。

然用以律己則可,用以律人則不可;用以律君子猶可,用以律天下之人則斷不可。

聖人之立教,欲人為善而已。

其不能為者,則誘掖以成之;不肯為者,則驅策以迫之,於是乎刑賞生焉。

能因慕賞而為善,聖人但與其善,必不責其為求賞而然也;能因畏刑而為善,聖人亦與其善,必不責其為避刑而然也。

苟以刑賞使之循天理,而又責慕賞畏刑之為人欲,是不激勸於刑賞,謂之不善;激勸於刑賞,又謂之不善,人且無所措手足矣。

況慕賞避刑,既謂之人欲,而又激勸以刑賞,人且謂聖人實以人欲導民矣。

有是理歟?蓋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聖人之刑賞,為中人以下設教;佛氏之因果,亦為中人以下說法。

儒釋之宗雖殊,至其教人為善,則意歸一轍。

先生執董子謀利計功之說,以駁佛氏之因果,將以聖人之刑賞而駁之乎?先生徒見緇流誘人佈施,謂之行善,謂之得福;見愚民持齋燒香,謂之行善,謂可得福。

不如是者,謂之不行善,必獲罪,遂謂佛氏因果,適以惑眾,而不知佛氏所謂善惡,與儒無異。

所謂善惡之報,亦與儒無異也。

林生意不謂然,尚欲更申己意,俯仰之傾,天已將曙,客起欲去,固挽留之,忽挺然不動,乃廟中一泥塑判官。

族祖雷一陽一公言,昔有遇冥吏者,問命皆前定,然乎?曰:然。

然特窮通壽夭之數,若唐小說所稱預知食料,乃術士射覆法耳。

如人人瑣記此等事,雖大地為架,不能庋此簿籍矣。

問定數可移乎?曰:可。

大善則移,大惡則移。

問孰定之孰移之,曰:其人自定自移,鬼神無權也。

問果報何有驗有不驗,曰:人世善惡論一生,禍福亦論一生,冥司則善惡兼前生,禍福兼後生,故若或爽也。

問果報何以不同?曰:此皆各因其本命。

以人事譬之,同一遷官,尚書遷一級則宰相,典史遷一級不過主簿耳。

同一鐫秩,有加級者抵,無加級則竟鐫矣。

故事同而報或異也。

問何不使人先知?曰:勢不可也。

先知之則人事息,諸葛武侯為多事,唐六臣為知命矣。

問何以又使人偶知?曰:不偶示之,則恃無鬼神而人心肆,暖昧難知之處,將無不為矣。

先姚安公嘗述之曰:此或雷一陽一所論,托諸冥吏也,然揆之以理,諒亦不過如斯。

先姚安公有僕,貌謹厚而最有心計。

一日,乘主人急需,飾詞邀勒,得贏數十金。

其婦亦悻悻自好,若不可犯,而一陰一有外遇,久欲與所歡逃,苦無資斧,既得此金,即盜之同遁。

越十餘日捕獲,夫婦之奸乃並敗。

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曰:此事何巧相牽引,一至於斯!殆有鬼神顛倒其間也。

夫鬼神之顛倒,豈徒博人一快哉?凡以示戒云爾。

故遇此種事,當生警惕心,不可生歡喜心。

甲與乙為友,甲居下口,乙居泊鎮,相距三十里。

乙妻以事過甲家,甲醉以酒而留之宿。

乙心知之,不能言也,反致謝焉;甲妻渡河覆舟,隨急流至乙門前,為人所拯,乙識而扶歸,亦醉以酒而留之宿。

甲心知之不能言也,亦反致謝焉。

其鄰媼一陰一知之,合掌誦佛曰:有是哉,吾知懼矣。

其子方佐人誣訟,急自往呼之歸,汝曹如此媼可也。

四川毛公振膿任河間同知時,言其鄉人有薄暮山行者,避雨入一廢祠,已先有一人坐簷下,諦視乃其亡叔。

驚駭欲避,其叔急止之曰:因有事告汝,故此相待,不禍汝,汝勿怖。

我歿之後,汝叔母失汝祖母歡,恆非理見捶撻。

汝叔母雖順受不辭,然心懷怨毒,於無人處竊詛詈。

吾在一陰一曹為伍伯,見土神牒報者數矣。

憑汝寄語,戒其悛改。

如不知悔,恐不免魂墮泥犁也。

語訖而滅。

鄉人歸,告其叔母,雖堅諱無有,然悚然變色,如不自容。

知鬼語非誣矣。

毛公又言,有人夜行,遇一人狀似里胥,鎖縶一囚,坐樹下。

因並坐暫息。

囚啜泣不已,里胥鞭之,此人意不忍,從旁勸止。

里胥曰:此桀黠之魁,生平所播弄傾軋者,不啻數百。

冥司判七世受豕身,吾押之往生也。

吾何憫焉。

此人悚然而起,二鬼亦一時滅跡。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