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諦觀再四,又問八字干支,沈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

董文恪公為少司空時,雲昔在富一陽一村居,有村叟坐鄰家,聞讀書聲,曰貴人也,請相見。

諦觀再四,又問八字干支,沈思良久,曰:君命相皆一品,當某年得知縣,某年署大縣,某年實授,某年遷通判,某年遷知府,某年由知府遷布政,某年遷巡撫,某年遷總督,善自愛,他日知吾言不謬也。

後不再見此叟,其言亦不驗。

然細較生平,則所謂知縣,乃由拔貢得戶部七品官也;所謂調署大縣,乃庶吉士也;所謂實授,乃編修也;所謂通判,乃中允也;所謂知府,乃侍讀學士也;所謂布政使,乃內閣學士也;所謂巡撫,乃工部侍郎也。

品秩皆符,其年亦皆符,特內外異途耳。

是其言驗而不驗,不驗而驗,惟未知總督如何。

後公以其年拜禮部尚書,品秩仍符,按推算干支,或奇驗,或全不驗,或半驗半不驗。

余嘗於聞見最確者,反覆深思,八字貴賤貧富,特大略如是,其間乘除盈縮,略有異同。

無錫鄒小山先生夫人與安州陳密山先生夫人,八字干支並同。

小山先生官禮部侍郎,密山先生官貴州布政使,均二品也,論爵,布政不及侍郎之尊;論祿,則侍郎不及布政之厚,互相補矣。

二夫人並壽考。

陳夫人早寡,然晚歲康強安樂;鄒夫人白首齊眉,然晚歲喪子,家計亦薄,又相補矣。

此或疑地有南北,時有初正也。

余第六侄與一奴一子劉雲鵬,生時只隔一牆,兩窗相對,兩兒並落蓐啼,非惟時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

侄至十六歲而夭,一奴一子今尚在,豈非此命所賦之祿,只有此數:侄生長富貴,消耗先盡;一奴一子生長貧賤,消耗無多,祿尚未盡耶?盈虛消息,理固如斯,俟知命者更詳之。

曾伯祖光吉公,康熙初官鎮番守備,雲有李太學妻,恆虐其妾,怒輒褫下衣鞭之,殆無虛日。

裡有老媼能入冥,所謂走無常者是也,規其妻曰:娘子與是妾有夙冤,然應償二百鞭耳,今妒心熾盛,鞭之殆過十餘倍,又負彼債矣。

且良婦受刑,雖官法不褫衣,娘子必使裸露以示辱,事太快意,則干鬼神之忌。

娘子與我厚,竊見冥籍,不敢不相聞。

妻哂曰:死媼謾語,欲我禳解取錢耶?會經略莫落,遘王輔臣之變,亂一黨一 蜂起,李歿於兵,妾為副將韓公所得,喜其明慧,一寵一 專房,韓公無正室,家政遂操於妾。

妻為賊所掠,賊破被俘,分賞將士,恰歸韓公。

妾蓄以為婢,使跪於堂而語之曰:爾能受我指揮,每日晨起,先跪妝台前自褫下衣,伏地受五鞭,然後供役,則貸爾命。

否則爾為賊一黨一 妻,殺之無禁,當寸寸臠爾,飼犬豕。

妻憚死失志,叩首願遵教。

然妾不欲其遽死,鞭不甚毒,俾知痛楚而已,年餘乃以他疾死,計其鞭數適相當。

此婦真頑鈍無一恥哉。

亦鬼神所忌,一陰一奪其魄也。

此事韓公不自諱,且舉以明果報。

故人知其詳。

韓公又言,此猶顯易其位也。

明季嘗游襄一鄧一 間,與術士張鴛湖同捨,鴛湖稔知居停主人一妻 虐妾太甚,積不平,私語曰:道家有借形法,幾修煉未成,氣血已衰,不能還丹者,則借一壯盛之軀,乘其睡與之互易。

吾嘗受此法,姑試之。

次日,其家忽聞妻在妾房語,妾在妻房語。

比出戶,則作妻語者妾,作妾語者妻也。

妾得妻身,但默坐;妻得妾身,殊不甘。

紛紜爭執,親族不能判。

鳴之官,官怒為妖妄,笞其夫,逐出,皆無可如何。

然據形而論,妻實是妾。

不在其位,威不能行,竟分宅各居而終。

此事尤奇也。

相傳有位塾師,夏夜月明,率門人納涼河間獻王祠外田塍上,因共講三百篇擬題,音琅琅如鐘鼓,又令小兒誦孝經,誦已復講。

忽舉首見祠門雙古柏下,隱隱有人,試近之,形狀頗異,知為神鬼。

然私念此獻王祠前,決無妖魅。

前問姓名,曰:毛萇、貫長卿、顏芝因謁王至此。

塾師大喜,再拜請授經義。

毛貫並曰:君所講話已聞,都非我輩所解,無從奉答。

塾師又拜曰:詩義深微,難授下愚。

請顏先生一講孝經可乎?顏回面向內曰:君小兒所誦,漏落顛倒,全非我所傳本,我亦無可著語處。

俄聞傳王教曰:門外似有人醉語,聒耳已久,可驅之去。

余謂此與愛堂先生所言學究遇冥吏事,皆博雅之士,造戲語以詬俗儒也。

然亦空穴來風,桐乳來巢乎?

先姚安公性嚴峻,門無雜賓。

一日與一襤褸人對語,呼余兄弟與為禮,曰:此宋曼殊曾孫,不相聞久矣,今乃見之。

明季兵亂,汝曾祖年十一,流離戈馬間,賴宋曼殊得存也。

乃為委曲謀生計,因戒余兄弟曰:義所當報,不必談因果,然因果實亦不爽。

昔某公受人再生恩,富貴後,視其子孫零替,漠如陌路。

後病困,方服藥,恍惚見其人手授二札,皆未封。

視之,則當年乞救書也,覆杯於地,曰:吾死晚矣。

是夕卒。

宋按察蒙泉言,某公在明為諫官,嘗扶乩問壽數,仙判某年某月某日當死,計期不遠,恆悒悒,屆期乃無恙。

後入本朝,至九列。

適同僚家撫乩,前仙又降,某公叩以所判無驗,又判曰:君不死我奈何?某公俯仰沉思,忽命駕去,蓋所判正甲申三月十九日也。

沈椒園先生為鰲峰書院山長時,見示高邑趙忠毅公舊硯,額有東方未明之硯六字,背有銘曰:「殘月熒熒,太白耿耿,雞三號,更五點,此時拜疏擊大奄,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

蓋劾魏忠賢時用此硯草疏也。

末有小字一行題門人王鐸書。

此行遺未鐫,而黑痕深入石骨,干則不見。

取水濯之,則五字炳然。

相傳初令王鐸書此銘,未及鐫而難作,後在戍所乃鐫之,語工勿鐫此一行。

然閱一百餘年,滌之不去,其事頗可。

或曰:忠毅嫉惡嚴。

漁洋山人筆記稱鐸人品日下,書品亦日下。

然則忠毅先有所見矣,削其名,擯之也。

滌之不去,欲著其嘗為忠毅所擯也。

天地鬼神,恆於一事偶露其巧,使人知警,是或然歟。

乾隆庚午,官庫失玉器,勘諸苑戶,苑戶常明對簿時,忽作童子聲曰:玉器非所竊,人則真所殺,我即所殺之魂也。

問官大駭,移送刑部。

姚安公時為一江一 蘇司郎中,與余公文儀等同鞫之,魂曰:,我名二格,年十四,家在海澱,父曰李星望,前歲上元,常明引我觀燈歸,夜深人寂,常明戲調我,我方力拒,且言歸當訴諸父,常明遂以衣帶勒我死,埋河岸下。

父疑常明匿我,控諸巡城,送刑部,以事無左證,議別緝真兇。

我魂恆隨常明行,但相去四五尺,即覺熾如烈焰,不得近,後熱稍減,漸近至二三尺,又漸近至尺許,昨乃都不覺熱,始得附之。

又言初訊時,魂亦隨之刑部,指其門乃廣西司。

按所言月日,果檢得舊案。

問其一屍一,雲在河岸第幾柳樹旁,掘之亦得,尚未壞。

呼其父使辨識,長慟曰:吾兒也。

以事雖幻杳,而證驗皆真,且訊問時呼常明名,則忽似夢醒,作常明語。

呼二格名,則忽似昏醉,作二格語。

互辯數四始款伏。

又父子絮語家事,一一分明,獄無可疑,乃以實狀上聞。

論如律。

命下之日,魂喜甚,本賣糕為活,忽高唱賣糕一聲,父泣曰:久不聞此,宛然生時聲也。

問兒當何往,曰:吾亦不知,且去耳。

自是再問常明,不復作二格語矣。

南皮張副使受長,官河南開歸道,夜閱一讞牘,沉吟自語曰:自剄死者,刀痕當入重而出輕,今入輕出重,何也?忽聞背後太息曰:公尚解事。

回顧無一人,喟然曰:甚哉,治獄可畏也。

此幸不誤,安保他日不誤耶?逐移疾而歸。

先叔母高宜人之父,諱榮祉,官山西陵川令。

有一舊玉馬,質理不甚白一潔 ,而血浸斑斑,斫紫檀為座承之。

恆置几上,其前足本為雙跪欲起之形,一日左足忽伸出於座外。

高公大駭,閣署傳視曰:此物程朱不能格也。

一館賓曰:凡物歲久則為妖。

得人一精一氣多,亦能為妖,此理易明,無足怪也。

眾議碎之,猶豫未決。

次日仍屈還故形。

高公曰:是真有知矣。

投熾爐中,似微有呦呦聲。

後無他異,然高氏自此漸式微。

高宜人云:此馬鍛三日,裂為兩段,尚及見其半身。

又武清王慶垞曹氏廳柱,忽生牡丹二朵,一紫一碧,瓣中脈絡如金絲,花葉葳蕤。

越七八日乃萎落,其根從柱而出,紋理相連,近柱二寸許,尚是枯木,以上乃漸青。

先太夫人,曹氏甥也,小時親見之。

鹹曰瑞也,外祖雪峰先生曰:物之反常者為妖,何瑞之有!曹氏亦式微。

先外祖母言,曹化淳死,其家以前明玉帶殉,越數年墓前恆見一白蛇。

後墓為水嚙,棺壞朽。

改葬之日,他珍物俱在,視玉帶則亡矣。

蛇身節節有紋,尚似帶形,豈其悍鷙之魄,托玉而化歟?

外祖張雪峰先生,性高潔,書室中幾硯一精一嚴,圖史整肅,恆鐍其戶,必親至乃開。

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綠縟,僮婢非奉使令,亦不敢輕踏一步。

舅氏健亭公,年十一二時,乘外祖他出,私往院中樹下納涼。

聞室內似有人行,疑外祖已先歸,屏息從窗隙窺之,見竹椅上坐一女子,靚妝如畫,椅對面一大鏡,高可五尺,鏡中之影,乃是一狐。

懼弗敢動,竊窺所為,女子忽自見其影,急起繞鏡四周呵之。

鏡昏如霧,良久歸坐,鏡上呵跡亦漸消。

再視其影,則亦一好女子矣。

恐為所見,躡足而歸。

後私語先姚安公。

姚安公嘗為諸孫講大學修身章,舉是事曰:明鏡空空,故物無遁影。

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況私情偏倚,先有所障者乎?又曰:非惟私情為障,即公心亦為障,正人君子,為小人乘其機而反激之,其固執決裂,有轉致顛倒是非者。

昔包孝肅之吏,一陽一為弄權之狀,而應杖之囚,反不予杖,是亦妖氣之翳鏡也。

故正心誠意,必先格物致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