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其橫亡厲鬼,多年沉滯者,率在幽房空宅中,是不可近,近則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

閱微草堂筆記

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

揚州羅兩峰,目能視鬼,曰:凡有人處皆有鬼。

其橫亡厲鬼,多年沉滯者,率在幽房空宅中,是不可近,近則為害;其憧憧往來之鬼,午前一陽一盛,多在牆一陰一,午後一陰一盛,則四散遊行,可穿壁而過,不由門戶。

遇人則避路,畏一陽一氣也,是隨處有之,不為害。

又曰:鬼所聚集,恆在人煙密簇處,僻地曠野,所見殊稀。

喜圍繞廚灶,似欲近食氣。

又喜入溷廁,則莫明其故。

或取人跡罕到耶?所畫有鬼趣圖,頗疑其以意造作,中有一鬼,首大於身幾十倍,尤似幻妄。

然聞先姚安公言,瑤涇陳公,嘗夏夜掛窗臥。

窗廣一丈,忽一巨面窺窗,闊與窗等,不知其身在何處,急掣劍刺其左目,應手而沒。

對窗一老僕亦見,雲從窗下地中湧出,掘地丈餘,無所睹而止。

是果有此種鬼矣。

茫茫昧昧,吾烏乎質之。

一奴一子劉四,壬辰夏乞假歸省,自御牛車載其婦。

距家三四十里,夜將半,牛忽不行,婦車中驚呼曰:有一鬼,首大如甕,在牛前。

劉四諦視,則一短黑婦人,首戴一破雞籠,舞且呼曰:來來。

懼而回車,則又躍在牛前呼來來,如是四面旋繞,遂至雞鳴。

忽立而笑曰:夜涼無事,借汝夫婦消遣耳。

偶相戲,我去後慎勿詈我,詈則我復來。

雞籠是前村某家物,附汝還之。

語訖,以雞籠擲車上去。

天曙抵家,夫婦並昏昏如醉,婦不久病死,劉四亦流落無人狀。

鬼蓋乘其衰氣也。

景城有劉武周墓,獻縣志亦載。

按武周山後馬邑人,墓不應在是。

疑為隋劉炫墓。

炫景城人,一統志載其墓在獻縣東八十里。

景城距城八十七里,約略當是也。

舊有狐居之,時或戲嬲醉人。

裡有陳雙,酒徒也。

聞之憤曰:妖獸敢爾!詣墓所,且數且詈。

時耘者滿野,皆見其父怒坐墓側,雙跳踉叫號,竟前呵曰:爾何醉至此,乃詈爾父?雙凝視,果父也。

大怖叩首,父徑趨歸。

雙隨而哀乞,追及於村外,方伏地陳說,忽婦媼環繞,嘩笑曰:陳雙何故跪拜其妻?雙仰視,又果妻也,愕而癡立,妻亦徑趨歸。

雙惘惘至家,則父與妻實未嘗出,方知皆狐幻化戲之也。

慚不出戶者數日,聞者無不絕倒。

余謂雙不詈狐,何至遭狐之戲,雙有自取之道焉;狐不嬲人,何至遭雙之詈,狐亦有自取之道焉。

顛倒糾纏,皆緣一念之妄起。

故佛言一切眾生,慎勿造因。

方桂,烏魯木齊流人子也,言嘗牧馬山中,一馬忽逸去,躡蹤往覓,隔嶺聞嘶聲甚厲。

尋聲至一幽谷,見數物,似人似獸,週身鱗癋如古松,發蓬蓬如羽葆,目睛突出,色純白,如嵌二雞卵,共按馬生嚙其肉。

牧人多攜銃自防,桂故頑劣,因升樹放銃,物悉入深林去。

馬已半軀被啖矣。

後不再見,迄不知為何物也。

芮庶子鐵崖,宅中一樓,有狐居其上。

恆鐍之。

狐或夜於廚下治饌,齋中宴客,家人一習一 見亦不訝。

凡盜賊火燭,皆能代主人呵護,相安已久。

後鬻宅於李學士廉衣,廉衣素不信妖妄,自往啟視,則樓上三楹,潔無纖塵。

中央一片如席大,藉以木板,整齊如几榻,余無所睹。

時方修築,因並毀其樓,使無可據,亦無他異。

迢甫落成,突然烈焰四起,頃刻無寸椽。

而鄰屋苫草,無一莖被癇。

皆曰狐所為。

劉少宗伯青垣曰:此宅自當是日焚耳。

如數不當焚,狐安敢縱火。

余謂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則天無雷霆之誅矣。

王法禁殺人,不敢殺者多,殺人抵罪者亦時有。

是固未可知也。

王少司寇蘭泉言,夢午塘提學一江一 南時,署後有高阜,恆夜見光怪,雲有一雉一蛇居其上,皆歲久,能為魅。

午塘少年盛氣,集鍤畚平之。

眾猶豫不舉手,午塘方怒督,忽風飄片席蒙其首,急撤去,又一片蒙之,皆署中涼蓬上物也。

午塘覺其異,乃輟役,今尚巋然存。

老僕魏哲聞其父言,順治初有某生者,距余家八九十里,忘其姓名。

與妻先後卒。

越三四年,其妾亦卒。

適其家傭工人,夜行避雨,宿東嶽祠廊下,若夢非夢,見某生荷校立庭前,妻妾隨焉。

有神衣冠類城隍,磬折對岳神語曰:某生污二人,有罪;活二命,亦有功,合相抵。

岳神怫然曰:二人畏死忍恥,尚可貸。

某生活二人,正為欲污二人,但宜科罪,何雲功罪相抵也?揮之出。

某生及妻妾亦隨出。

悸不敢語,天曙歸告家人,皆不能解。

有舊僕泣曰:異哉,竟以此事被錄乎!此事惟吾父子知之,緣受恩深重,誓不敢言。

今已隔兩朝,始敢追述。

兩主母皆實非婦人也。

前明天啟中,魏忠賢殺裕妃,其位下宮女內監,皆密捕送東廠,死甚慘。

有二內監,一曰福來,一曰雙桂,亡命逃匿。

緣與主人曾相識,主人方商於京師,夜投焉。

主人引入密室,吾穴隙私窺。

主人語二人曰:君等聲音笑貌,在男女之間,與常人稍異,一出必見獲;若改女裝,則物色不及。

然兩無夫之婦,寄宿人家,形跡可疑,亦必敗。

二君身已淨,本無異婦人,肯屈意為我妻妾,則萬無一失矣。

二人進退無計,沉思良久,並曲從。

遂為辦女飾,鉗其耳,漸可受珥。

並市軟骨藥,一陰一為纏足,越數月,居然兩好婦矣。

乃車載還家,詭言在京所娶。

二人久在宮禁,並白皙一溫一 雅,無一毫男子狀。

又其事迥出意想外,竟無覺者。

但訝其不事女紅,為恃一寵一 驕惰耳。

二人感主人再生恩,故事定後亦甘心偕老。

然實巧言誘脅,非哀其窮,宜司命之見譴也。

信乎,人可欺,鬼神不可欺哉!

乾隆己卯,余典山西鄉試,有兩卷皆中式矣。

一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時,同考官萬泉呂令瘝,誤收其卷於衣箱,竟覓不可得;一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時,一陰一風滅燭者三四,易他卷乃已。

揭榜後拆視彌封,失卷者范學敷,滅燭者李騰蛟也。

頗疑二生有一陰一譴。

然庚辰鄉試,二生皆中試。

范仍四十八名,李於辛丑成進士。

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得。

彼營營者何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應有,雖不求亦得也。

先姚安公言,雍正庚戍會試,與雄縣湯孝廉同號捨。

湯夜半忽見披髮女鬼,搴簾手裂其卷,如蛺蝶亂飛。

湯素剛正,亦不恐怖,坐而問之曰:前生吾不知,今生則實無害人事,汝一胡一 為來者?鬼愕眙卻立曰:君非四十七號耶?曰:吾四十九號。

蓋有二空捨,鬼除之未數也。

諦視良久,作禮謝罪而去。

斯須間,四十七號喧呼某甲中惡矣。

此鬼殊憒憒,湯君可謂無妄之災。

幸其心無愧怍,故倉卒間敢與詰辨,僅裂一卷耳。

否亦殆哉。

顧員外德懋,自言為東嶽冥官,余弗深信也。

然其言則有理,曩在裘文達公家,嘗謂余曰:冥司重貞婦,而亦有差等。

或以兒女之愛,或以田宅之豐,有所繫戀而弗去者,下也;不免情慾之萌,而能以禮義自克者,次也;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富貴亦不睹,饑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者,斯為上矣。

如是者千百不得一,得一則鬼神為起敬。

一日喧傳節婦至,冥王改容,冥官皆振衣佇迓,見一老婦儡然來,其行步步漸高,如躡階級。

比到,則竟從殿脊上過,莫知所適,冥王憮然曰:此已生天,不在吾鬼錄中矣。

又曰:賢臣亦三等,畏法度者為下,愛名節者為次,乃心王室,但知國計民生,不知禍福毀譽者為上。

又曰:冥司惡躁競,謂種種惡業,從此而生,故多困躓之,使得不償失。

人心愈巧,則鬼神之機亦愈巧。

然不甚重隱逸,謂天地生才,原期於世事有補,人人為巢許,則至今洪水橫流,並掛瓢飲犢之地,亦不可得矣。

又曰:一陰一律如春秋責備賢者,而與人為善。

君子偏執害事,亦錄以為過;小人有一事利人,亦必予以小善報。

世人未明此義,故多疑因果或爽耳。

內閣學士永公諱寧,嬰疾,頗委頓。

延醫診視,未遽愈,改延一醫,索前醫所用藥帖,弗得。

公以為小婢誤置他處,責使搜索,雲不得且笞汝。

方倚枕憩息,恍惚有人跪燈下曰:公勿笞婢,此藥帖小人所藏。

小人即公為臬司時平反得生之囚也。

問藏葉帖何意,曰:醫家同類皆相忌,務改前醫之方,以見所長。

公所服藥不誤,特初試一劑,力尚未至耳。

使後醫見方,必相反以立異,則公殆矣。

所以小人一陰一竊之。

公方昏悶,亦未思及其為鬼。

稍頃始悟,悚然汗下,乃稱前方已失,不復記憶,請後醫別疏方。

視所用藥,則仍前醫方也。

因連進數劑,病霍然如失。

公鎮烏魯木齊日,親為余言之,曰:此鬼可謂諳悉世情矣。

族叔癐庵言,肅寧有塾師,講程朱之學。

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

塾師厭之,自出叱使去,且曰:爾本異端,愚民或受爾惑耳,此地皆聖賢之徒,爾何必作妄想!僧作禮曰:佛之流而募衣食,猶儒之流而求富貴也。

同一失其本來,先生何必定相苦?塾師怒,自擊以夏楚。

僧振衣起曰:太惡作劇。

遺布囊於地而去。

意必復來,暮竟不至。

捫之,所貯皆散錢,諸弟子欲探取。

塾師曰:俟其久而不來再為計。

然須數明,庶不爭。

甫啟囊,則群蜂坌湧,螫師弟面目盡腫,號呼撲救。

鄰里鹹驚問,僧忽排闥入曰:聖賢乃謀匿人財耶?提囊徑行。

臨出,合掌向塾師曰:異端偶觸忤聖賢,幸見恕。

觀者粲然。

或曰幻術也,或曰塾師好闢佛,見僧輒詆。

僧故置蜂於囊以戲之。

癐庵曰:此事余目擊。

如先置多蜂於囊,必有蠕動之狀,見於囊外。

爾時殊未睹也。

雲幻術者為差近。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