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右一人曰:頃游岳麓,聞此翁又作何語。左一人曰:去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

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

周化源言,有二士游黃山,留連松石,日暮忘歸,夜色蒼茫,草深苔滑,乃共坐於懸崖之下,仰視峭壁,猿鳥路窮,中間片石斜欹,如雲出岫,缺月微升,見有二人坐其上,知非仙即鬼,屏息靜聽。

右一人曰:頃游岳麓,聞此翁又作何語。

左一人曰:去時方聚講西銘,歸時又講大學衍義也。

右一人曰:西銘論萬物一體,理原如是,然豈徒心知此理,即道濟天下乎?父母一之 於子,可雲愛之深矣,子有疾病,何以不能療?子有患難,何以不能救?無術焉而已。

此猶非一身也,人之一身,慮無不深自愛者,己之疾病,何以不能療?己之患難,何以不能救?亦無術焉而已。

今不講體國經野之政,捍災御變之方,而曰吾仁愛之心,同於天地之生物,果此心一舉萬物,即可以生乎?吾不知之矣。

至大學條目,自格致以至治平,節節相因,而節節各有其功力。

譬如土生苗,苗成禾,禾成谷,谷成米,米成飯,本節節相因,然土不耕則不生苗,苗不灌則不得禾,禾不刈則不得谷,谷不舂則不得米,米不炊則不得飯,亦節節各有其功力。

西山作大學衍義,列目至齊家而止,謂治國平天下,可舉而措之。

不知虞舜之時,果瞽瞍允若,而洪水即平,三苗即格乎?抑猶有治法在乎?又不知周文之世,果太姒徽音而一江一 漢即化,崇侯即服乎?抑別有政典存乎?今一切棄置,而歸本於齊家,毋亦如土可生苗,即炊土為飯乎?吾又不知之矣。

左一人曰:瓊山所補治平之道,其備乎?右一人曰:真氏過於泥其本,邱氏又過於逐其末,不究古今之時勢,不揆南北之情形,瑣瑣屑屑,縷陳多法,且一一疏請施行,是亂天下也。

即其海運一議,臚列歷年漂失之數,謂所省轉運之費足以相抵。

不知一舟人命,詎止數十,合數十舟即逾千百,又何為抵乎?亦妄談而已矣。

左一人曰:是則然矣。

諸儒所述封建井田,皆先王之大法,有太平之實驗,究何如乎?右一人曰:封建井田,斷不可行,駁者眾矣。

然講學家持是說者,意別有在,駁者未得其要領也。

夫封建井田不可行,微駁者知之,講學者本自知之,知之而必持是說,其意固欲借一必不行之事,以藏其身也。

蓋言理言氣,言性言心,皆恍惚無可質,誰能考未分天地之前,作何形狀;幽微曖一昧 之中,作何情態乎?至於實事,則有憑矣,試之而不效,則人人見其短長矣。

故必持一不可行之說,使人必不能試,必不肯試,必不敢試,而後可號於眾曰:吾所傳先王之法,吾之法可為萬世致太平,而無如人不用,何也。

人莫得而究詰,則亦相率而勸曰:先生王佐之才,惜哉不竟其用云爾。

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而要以三月齋戒乃能觀,是即此術。

第彼猶有棘刺,猶有母猴,故人得以求其削,此更托之空言,並無削之可求矣。

天下之至巧,莫過於是。

駁者乃以迂闊議之,烏識其用意哉!相與太息者久之,劃然長嘯而去。

二士竊記其語,頗為人述之。

有講學者聞之,曰:學求聞道而已。

所謂道者,曰天曰性曰心而已,忠孝節義猶為末務,禮樂刑政更末之末矣。

為是說者,其必永嘉之徒也夫。

劉香畹寓齋扶乩,邀余,未赴,或傳其二詩曰:是處春山長藥苗,閒隨蝴蝶過溪橋,林中借得樵童斧,自斫槐根木癭瓢。

飛巖倒掛萬年籐,猿狖攀緣到未能,記得隨身棕拂子,前年遺在最高層。

雖意境微狹,亦楚楚有致。

春秋有原心之法,有誅心之法,青縣有人陷大辟,縣令好外一寵一 ,其子年十四五,頗秀麗,乘其赴省宿館舍,邀之於途,託言牒訴而自獻焉,獄竟解。

實為孌童,人不以孌童賤之,原其心也。

裡有少一婦 與其夫狎暱無度,夫病瘵死,姑察其性佚蕩,恆自監之,眠食必共,出入必偕,五六年未嘗離一步,竟鬱鬱以終,實為節婦,人不以節婦許之,誅其心也。

余謂此童與郭六事相類,惟欠一死耳--語詳灤一陽一消夏錄。

此婦心不可知,而身則無玷,大車之詩所謂畏子不奔,畏子不敢者。

在上猶為有刑政,則在下猶為守禮法。

君子與人為善,蓋棺之後,固應仍以節許之。

啄木能禹步劾禁,竟實有之。

一奴一子李福,性頑劣,嘗登高木之杪,以杙塞其穴口,而鋸平其外,伏草間伺之。

啄木返,果翩然下樹,以喙畫沙若符篆,畫畢,以翼拂之,其穴口之杙,錚然拔出如激矢,此豈可以理解歟?余在書局銷毀妖書,見萬法歸宗中載有是符,其畫縱橫一交一 貫,略如小篆兩無字相並之形,不知何以得之,亦不知其信否也。

李福又嘗於月黑之夜,出村南叢塚間,嗚嗚作鬼聲,以恐行人。

俄磷火四起,皆嗚嗚來赴,福乃狼狽逃歸。

此以類相召也,故人家子弟,於一交一 游當慎其所召。

壬午順天鄉試,與安溪李延彬前輩同分校,偶然說虎,延彬曰:裡有入山樵采者,見一美婦隔澗行,衣飾華麗,不似村妝,心知為魅,伏叢薄中覘所往,適一鹿引麂下澗飲,婦見之,突撲地化為虎,衣飾委地如蟬蛻,逕搏二鹿食之,斯須仍化美婦,整頓衣飾,款款循山去。

臨流照影,妖媚橫生,幾忘其曾為虎也。

秦澗泉前輩曰:妖媚蠱惑,但不變虎形耳,捕噬之性則一也,偶露本質,遽相驚訝,此樵何少見多怪乎?

大學士伍公,鎮烏魯木齊日,頗喜吟詠,而未睹其稿。

惟於驛壁見一詩曰:極目孤城上,蒼茫見四郊,斜一陽一高樹頂,殘雪亂山坳,牧馬嘶歸櫪,啼鳥倦返巢,秦兵真耐冷,薄暮尚嗚骹。

殊有中唐氣韻。

束州佃戶邵仁我言,有李氏婦,自母家歸,日薄暮,風雨大作,避入廢廟中,入夜稍止,已暗不能行,適客作--俗謂之短工,為人鋤田刈禾,計日受值,去來無定者也--數人荷鉏入,懼遭強暴,又避入廟後破屋,客作暗中見影,相呼追跡,婦窘急無計,乃嗚嗚作鬼聲,既而牆內外並嗚嗚有聲,如相應答,數人怖而反。

夜半雨晴,竟潛蹤得脫。

此與李福事相類,而一出偶相追逐,一似來相救援。

雖謂秉心貞正,感動幽靈,亦未必不然也。

仁我又言,有盜劫一富室,攻樓門垂破,其一黨一 手炬露刃,迫脅家眾曰:曰敢號呼者死,且大風號呼亦不聞,死何益。

皆噤不出聲,一灶婢年十五六,睡廚下,乃密持火種,黑暗中伏地蛇行,潛至後院,乘風縱火,焚其積柴,煙焰燭天,闔村驚起,數里內鄰村亦救視。

大眾既集,火光下明如白晝,群盜格鬥不能脫,竟駢首就擒。

主人深感此婢,欲留為子婦,其子亦首肯,曰:具此智略,必能作家,雖灶婢何害。

主人一大喜,趣取衣飾,即是夜成禮。

曰:遲則講尊卑,論良賤,是非不一,恐有變局矣。

亦奇女子哉。

邊秋崖前輩言,一宦家夜至書齋,突見案上一人首,大駭以為咎徵,裡有道士能符錄,時預人喪葬事,急召佔之。

亦駭曰:大凶,然可禳解,齋醮之賚,不過百餘金耳。

正擬議間,窗外有人語曰:身不幸伏法就終,幽魂無首,則不可轉生,故恆自提攜累如疣贅,頃見公幾棐滑淨,偶置其上,適公猝至,倉皇忘取,以致相驚,此自僕之粗疏,無關公之禍福,術士妄語,慎不可聽。

道士仍喪氣而去。

又言一宦家患狐祟,延術士劾治,法不驗,反為狐所窘,走投其師,更乞符錄至,方登壇檄將,已聞樓上般移聲,呼應聲,洶洶然相率而去。

術士顧盼有德色,宦家亦深感謝,忽舉首見壁上一帖,曰:公衰運將臨,故吾輩得相擾,昨公捐金九百,建育嬰堂,德感明神,又增福澤,故吾輩舉族而去,術士行法適值其時,據以為功,深為忝,竊賜以觴豆為稍障羞顏,庶幾或可,若有所酬贈,則小人太僥倖矣。

字徑寸餘,墨痕猶濕,術士慚沮,竟噤不敢言。

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引諺曰: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所,肺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

此二事者,可謂鬼魅能語矣。

術士其知之。

朱導一江一 言,有妻服已釋,忽為禮懺者,意甚哀切,過於初喪。

問之,初不言所親,或私叩之,乃泫然曰:亡婦相聚半生,初未覺其有顯過,頃忽夢至冥司,見女子數百人,鎖以銀鐺,驅以骨朵,入一大官署中。

俄聞號呼淒慘,栗魄動魂,既而一一引出,並流血被骭,匍匐膝行,如牽羊豕。

中一人見我招手,視即亡婦,驚問何罪至此,曰:坐事事與君懷二意,初謂家庭常態,不意一陰一律至嚴,與欺父欺君竟同一理,故墮落如斯。

問二意者何事,曰:不過骨肉之中私庇子女,一奴一隸之中私庇婢媼,親串之中私庇母一黨一 ,均使君不知而已。

今每至月朔,必受鐵杖三十,未知何日得脫,此纍纍者皆是也。

尚欲再言,已為鬼卒曳去,多年伉儷,未免有情,故為營齋造福耳。

夫同牢之禮,於情最親,親則非疏者所能間;敵體之義,於分本尊,尊則非卑者所能違。

故二人同心,則家庭之纖微曲折,男子所不能知,與知而不能自為者,皆足以彌縫其闕。

苟徇其私愛,意有所偏,則機械百出,亦可於耳目所不及者,無所不為。

種種釁端,種種敗壞,皆從是起,所關者大,則其罪自不得輕。

況信之者至深,托之者至重,而欺其不覺,為所欲為,在朋友猶屬負心,應干神譴,則人原一體,分屬三綱者,其負心之罪,不更加倍蓰乎?尋常細故,斷以嚴刑,因不得謂之深文矣。

人情狙詐,無過於京師。

余嘗買羅小華墨十六鋌,漆匣黯敝,真舊物也。

試之,乃摶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庵於濕地所生。

又丁卯鄉試,在小寓買燭,藝之不燃,乃泥質而冪以羊脂。

又燈下有唱賣爐鴨者,從兄萬周買之,乃盡食其肉,而完其全骨,內傅以泥,外糊以紙,染為炙爆之色,塗以油,惟兩掌頭頸為真。

又一奴一子趙平以二千錢買得皮靴,甚自喜,一日驟雨,著以出,徒跣而歸。

蓋靿則烏油高麗紙,揉作縐紋,底則糊粘敗絮,緣之以布。

其他作偽多類此。

然猶小物也,有選人見對門少一婦 甚端麗,問之,乃其夫游幕,寄家於京師,與母同一居 ,越數月,忽白紙糊門,全家號哭,則其夫訃音至矣。

設位祭奠,誦經追薦,亦頗有吊者。

既而漸鬻衣物,雲乏食且議嫁,選人因贅其家,又數月突其夫生還,始知為誤傳凶問。

夫怒甚,將訟官。

母女哀吁,乃盡留其囊篋,驅選人出。

越半載,選人在巡城御史處,見此婦對簿,則先歸者乃婦所歡,合謀挾取選人財,後其夫真歸而敗也。

黎丘之技,不愈出愈奇乎?又西城有一宅,約四五十楹,月租二十餘金,有一人住半載余,恆先期納租,因不過問一日,忽閉門去,不告主人。

主人往視,則縱橫瓦礫,無復寸椽,惟前後臨街屋僅在,蓋是宅前後有門,居者於後門設木肆,販鬻屋材,而一陰一拆宅內之樑柱門窗,間雜賣之,各居一巷,故人不能覺,累棟連甍,搬運無跡,尤神乎技矣。

然是五六事,或以取賤值,或以取便易,因貪受餌,其咎亦不盡在人。

錢文敏公曰:與京師人作緣,斤斤自守,不入陷阱已幸矣。

稍見便宜,必藏機械,神奸巨蠹,百怪千奇,豈有便宜到我輩。

誠哉是言也。

王青士言,有弟謀奪兄產者,招訟師至密室,篝燈籌畫,訟師為設機布阱,一一周詳,並反間內應之術,無不曲到。

謀既定,訟師掀髯曰:令兄雖猛如虎豹,亦難出鐵網矣,然何以酬我乎?弟感謝曰:與君至一交一 ,情同骨肉,豈敢忘大德。

時兩人對據一方幾,忽幾下一人突出,繞室翹一足而跳舞,目光如炬,長毛毿毿如蓑衣,指訟師曰:先生斟酌,此君視先生如骨肉,先生其危乎?且笑且舞,躍上屋簷而去。

二人與侍側童子並驚僕,家人覺聲息有異,相呼入視,已昏不知人。

灌治至夜半,童子先蘇,具述所聞見,二人至曉乃能動,事機已洩,人言藉藉,竟寢其謀。

閉門不出者數月。

相傳有狎一妓者,相愛甚,然欲為脫籍,則拒不從,許以別宅自居,禮數如嫡,拒益力。

怪詰其故,喟然曰:君棄其結髮而匿我,此豈可托終身者乎?與此鬼之言,可雲所見略同矣。

張夫人,先祖母一之 妹,先叔之外姑也,病革時顧侍者曰:不起矣,聞將死者見先亡,今見之矣。

即而環顧病榻,若有所覓。

喟然曰:錯矣。

俄又拊枕曰:大錯矣。

俄又瞑目囓齒,掐掌有痕,曰:真大錯矣。

疑為譫語,不敢問。

良久,盡呼女媳至榻前,告之曰:吾向以為夫族疏而母族親,今來導者皆夫族,無母族也。

吾向以為媳疏而女親,今亡媳在左右,而亡女不見也。

非一氣者相關,異派者不屬乎?回思平日之存心,非厚其所薄,薄其所厚乎?吾一誤矣,爾曹勿再誤也。

此三叔母張太宜人所親聞,婦女偏私,至死不悟者多矣,此猶是大智慧人,能回頭猛省也。

孔子有言,諫有五,吾從其諷。

聖人之究悉物情也。

親串中一婦,無子而一陰一忮其庶子,侄若婿又媒櫱短長,私一黨一 膠固,殆不可以理喻。

婦有老乳母,年八十餘矣,聞之,匍匐入謁,一拜,輒痛哭曰:老一奴一三日不食矣。

婦問曷不依爾侄,曰:老一奴一初有所蓄積,侄事我如事母,誘我財盡,今如不相識,求一盂飯不得矣。

又問曷不依爾女若婿,曰:婿誘我財如我侄,我財盡後,棄我亦如我侄,雖我女無如何也。

又問至親相負,曷不訟之,曰:訟之矣,官以為我已出嫁,於本宗為異姓,女已出嫁,又於我為異姓,其收養為格外情,其不收養,律無罪,弗能直也。

又問爾將來奈何,曰:亡夫昔隨某官在外,娶婦生一子,今長成矣,吾訟侄與婿時,官以為既有此子,當養嫡母,不養則律當重誅,已移牒拘喚,但不知何日至耳。

婦爽然若失,自是所為遂漸改。

此親戚族一黨一 ,唇焦舌敝不能爭者,而此嫗以數言回其意,現身說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耳。

觸龍之於趙太后,蓋用此術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