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眾議焚之,劉嘯谷前輩時同寓,曰:此必亡人衣,魂附之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閱微草堂筆記》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

閱微草堂筆記

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

戈東長前輩官翰林時,其太翁傅齋先生,市上買一慘綠袍,一日鐍戶出,歸失其鑰,恐誤遺於床 上,隔窗視之,乃見此袍挺然如人立,聞驚呼聲乃僕。

眾議焚之,劉嘯谷前輩時同寓,曰:此必亡人衣,魂附之耳。

鬼為一陰一氣,見一陽一光則散。

置烈日中反覆曝數日,再置屋中,密覘之,不復為祟矣。

又東長頭早童,恆以假髮續辮,將罷官時,假髮忽舒展,蜿蜓如蛇掉尾,不久即歸田。

是亦亡人之發,感衰氣而變幻也。

德清徐編修開厚,亦壬戍前輩,初入館時,每夜讀書,則宅後空屋有讀書聲,與琅琅相答。

細聽所誦,亦館閣律賦也。

啟戶則無睹。

一夕,躡足屏息,窺之,見一少年,著青半臂,藍綾衫,攜一卷背月坐,搖首吟哦,若有餘味。

殊不似為祟者,後亦無休咎。

唐小說載天狐超異科、策二道,皆四言韻語,文頗古奧,或此狐亦應舉者歟?此戈東長前輩說,戈徐同年進士也。

烏魯木齊八蠟祠道士,年八十餘,一夕,以錢七千布薦下,臥其上而死,眾議以是錢營葬。

夜見夢於工房吏鄔玉麟曰:我守官廟,棺應官給,錢我辛苦所積,乞納棺中,俟來生我自取,玉麟憫而從之,葬訖,太息曰:以錢貯棺,埋於曠野,是以胔蒐斂也,必暴骨。

余曰:以錢買棺,尚能見夢,發棺攘奪,其為厲必矣,誰能為七千錢,以性命與鬼爭?必無恙。

眾皆囅然。

然玉麟正論也。

辛卯春,余自烏魯木齊歸至巴裡坤,老僕咸寧,據鞍睡大霧中,與眾相失。

誤循野馬蹄跡入亂山中,迷不得出,自分必死,偶見崖下伏一屍一,蓋流人逃竄凍死者,背束布橐有餱糧,寧藉以充飢,因拜祝曰:我埋君骨,君有靈,其導我馬行,乃移一屍一巖竇中。

遇亂石緊窒,惘惘信馬行,越十餘里,忽得路出山,則哈密境矣。

哈密游擊徐君,在烏魯木齊舊相識,因投其署以待余,余遲兩日始至。

相見如隔世,此不知鬼果有靈,導之以出,或神以一念之善,佑之使出,抑偶然僥倖而得出。

徐君曰:吾寧歸功於鬼神,為掩甃埋骼者勸也。

董曲一江一 前輩言,顧俠君刻元詩選成,家有五六歲童子,忽舉手外指曰:有衣冠者數百人望門跪拜。

嗟乎!鬼尚好名哉。

余謂剔扶幽沉, 羅放佚,以表章之力,發冥漠之光,其銜感九泉,固理所宜。

有至於一交一 通聲氣,號召生徒,渴棗災梨,遞相神聖,不但有明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

蓋植一黨一 者多,私爭名者相軋,即蓋棺以後,論定猶難,況乎文酒流連,唱予和汝之日哉。

昭明文選,以何遜見存,遂不登一字。

古人之所見遠矣。

餘次女適長山袁氏,所居曰焦家橋,今歲歸寧,言距所居二三里許,有農家女歸寧,其父送之還夫家。

中途入墓林便旋,良久乃出,父怪其形神稍異,聽其語音,亦不同,心竊有疑,然無以發也。

至家後,其夫私告父母曰:新婦相安久矣,今見之心悸,何也?父母斥其妄語,使歸寢,所居與父母隔一牆,夜忽聞顛撲膈膈聲。

驚起竊一聽 ,乃聞子大號呼,家眾破扉入,見一物如黑驢,沖人出,火光爆射,一躍而逝。

視其子,唯余殘血。

天曙,往覓其婦,竟不可得,疑亦為所啖矣。

此與太平廣記所載羅剎鬼事全相似,殆亦是鬼歟?觀此知佛典不全誣,小說稗官亦不全出虛構:。

河間一婦性佚蕩,然貌至陋,日靚妝倚門,人無顧者,後其夫隨高葉飛官天長,甚見委任,豪奪巧取,歲以多金寄歸。

婦藉其財,以招誘少年,門遂如市。

迨葉飛獲譴,其夫遁歸,則囊篋全空,器物斥賣亦略盡,唯存一醜婦,一婬一瘡遍體而已。

人謂其不擁厚貲,此婦萬無墮節理。

豈非天道哉。

伯祖湛元公,從伯君章公,從兄旭升,三世皆以心悸不寐卒。

旭升子汝允,亦患是疾,一日治宅,匠睨樓角而笑曰:此中有物,破之則甃磚如小龕,一故燈檠在焉。

雲此物能使人不寐,當時壇者之魔術也。

汝允自是遂愈,丁末春從侄汝倫為余言之,此何理哉?然觀此一物藏壁中,即能操主人之生死,則宅有吉凶,其說當信矣。

戴戶曹臨,以工書供俸內廷,嘗夢至冥司,遇一吏故友也,留與談,偶揭其簿,正見己名下硃筆草書,似一犀字,吏遂奪而掩之。

意似薄怒,問之亦不答,忽惶遽而醒,莫測其故。

偶告裘文達公,文達沉思曰:此殆一陰一曹簡便之籍,如部院之略節,戶中二字,連寫頗似犀字。

君其終於戶部郎中乎?後竟如文達之言。

東光霍易書先生,雍正甲辰,舉於鄉,留滯京師,未有成就。

祈夢呂仙祠中,夢神示以詩曰:六瓣梅花插滿頭,誰人肯向死前休,君看矯矯雲中鶴,飛上三台閱九秋。

至雍正五年,初定帽頂之制,其銅盤六瓣如梅花,始悟首句之意。

竊謂仙鶴為一品之服,三台為宰相位,此句既驗,末二句亦必驗也。

後由中書舍人官至奉天府尹,坐譴謫軍台,其地曰葵蘇圖,實第三台也。

官牒省筆,皆書檯為台,適符詩語,果九載乃歸。

在塞外日,自署別號曰雲中鶴,用詩中語也。

後為姚安公述之。

姚安公曰:霍字上為雲字頭,下為鶴字之半,正隱君姓,亦非泛語。

先生喟然曰:豈但是哉,早年氣盛,銳於進取,自謂卿相可立致,卒致顛蹶,職是之由,第二句神戒我矣。

惜是時未思也。

古以龜卜,孔子系易,極言蓍德。

而龜漸廢,火珠林始以錢代蓍,然猶煩六擲,靈棋經始一擲成卦,然猶煩排列,至神祠之簽,則一掣而得,更簡易矣。

神祠率有簽,而莫靈於關帝。

關帝之簽,莫靈於正一陽一門側之祠。

蓋一歲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黃昏,搖筒者恆琅琅然,一筒不給,置數筒焉。

雜沓紛紜,倏忽萬狀,非惟無暇於檢核,亦並不容于思議,雖千手千目,亦不能遍應也。

然所得之簽皆驗如面語,是何故歟?其最奇者,乾隆壬申鄉試,一南士於三月朔日齋沐以禱,乞示試題,得一簽曰:一陰一里相看怪爾曹,舟中敵國笑中刀,藩籬剖破渾無事,一種天生惜羽毛。

是科孟子題為:曹一交一 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至湯九尺,應首句也;論語題為: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應第二句也;中庸題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應第四句也。

是真不可測矣。

孫虛船先生言,其友嘗患寒疾,昏憒中覺魂氣飛越,隨風飄蕩,至一官署,諦視門內皆鬼神,知為冥府。

見有人自側門入,試隨之行,無呵禁者。

又隨眾坐廡下,亦無詰問者。

竊睨堂上,訟者如織,冥王左檢籍,右執筆,有一兩言決者,有數十言數百言乃決者,與人世刑曹無少異。

琅琯引下,皆帖服無後言。

忽見前輩某公盛服入,冥王延坐,問訟何事,則訴門生故吏之辜恩,所舉凡數十人,意頗恨恨。

冥王顏色似不謂然,俟其語竟,拱手曰:此輩奔競排擠,機械萬端,天道昭昭,終罹冥謫。

然神殛之則可,公責之則不可。

種桃李者得其實,種蒺藜者得其刺,公不聞乎?公所賞鑒,大抵附勢之流,勢去之後,乃責之以道義,是鑿冰而求火也。

公則左矣。

何暇尤人?某公憮然久之,逡巡竟退,友故與相識,欲近前問訊,忽聞背後叱吒聲,一回顧間,悚然已醒。

董文恪公老僕王某,性謙謹,善應門,數十年未忤一人,所謂王和尚者是也。

言嘗隨文恪公宿博將軍廢園,月夜據石納涼,遙見一人倉皇隱避,一人邀遮而止之,捉其臂共坐樹下曰:以為汝生天久矣,乃在此相遇耶?因先述相一交一 之契厚,次責任事之負心。

曰:某事乘我急需,故難其詞以勒我,中飽幾何;某事欺我不諳,虛張其數以紿我,干沒又幾何。

如是數十事,每一事一批其頰,怒氣坌湧,似欲相吞噬。

俄一老叟自草間出,曰:渠今已墮餓鬼道,君何必相凌。

且負債必還,又何必太遽。

其一人彌怒曰:既已餓鬼,何從還債。

老叟曰:業有滿時,則債有還日。

冥司定律,凡稱貸子母一之 錢,來生有祿則償,無祿則免,為其限於力也。

若脅取誘取之財,雖歷萬劫,亦須填補。

其或無祿可抵,則為六畜以償,或一世不足抵,則分數世以償,今夕董公所食之豚,非其於僕某之十一世身耶?其一人怒似略平。

乃釋手各散,老叟疑其土神也。

所言干僕,王某猶及見之,果最有心計雲。

福建曹藩司繩柱言,一歲,司道會議臬署,上食未畢,一僕攜一小兒過堂下,小兒驚怖不前,曰:有無數奇鬼,皆身長丈餘,肩承樑柱。

眾聞號叫,方出問,則承塵上落土簌簌,聲如撒豆,急躍而出,已棟摧仆地矣。

鹹額手謂鬼神護持也。

湖廣定制府長,時為巡撫,聞話是事,喟然曰:既在在處處有鬼神護持,自必在在處處有鬼神鑒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閱微草堂筆記
原序鄭序紀昀 詩二首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1)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2)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3)卷一 灤陽消夏錄一(4)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1)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2)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3)卷二 灤陽消夏錄二(4)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1)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2)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3)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4)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1)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2)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3)卷四 灤陽消夏錄四(4)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1)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2)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3)卷五 灤陽消夏錄五(4)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1)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2)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3)卷六 灤陽消夏錄六(4)卷七 如是我聞一(1)卷七 如是我聞一(2)卷七 如是我聞一(3)卷七 如是我聞一(4)卷七 如是我聞一(5)卷八 如是我聞二(1)卷八 如是我聞二(2)卷八 如是我聞二(3)卷八 如是我聞二(4)卷八 如是我聞二(5)卷九 如是我聞三(1)卷九 如是我聞三(2)卷九 如是我聞三(3)卷九 如是我聞三(4)卷九 如是我聞三(5)卷十 如是我聞四(1)卷十 如是我聞四(2)卷十 如是我聞四(3)卷十 如是我聞四(4)卷十 如是我聞四(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1)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2)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3)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4)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5)卷十一 槐西雜誌一(6)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1)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2)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3)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4)卷十二 槐西雜誌二(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1)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2)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3)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4)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5)卷十三 槐西雜誌三(6)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1)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2)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3)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4)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5)卷十四 槐西雜誌四(6)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1)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2)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3)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4)卷十五 姑妄聽之一(5)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1)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2)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3)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4)卷十六 姑妄聽之二(5)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1)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2)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3)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4)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5)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1)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2)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3)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4)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5)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1)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2)卷十九 灤陽續錄一(3)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1)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2)卷二十 灤陽續錄二(3)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1)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2)卷二十一 灤陽續錄三(3)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1)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2)卷二十二 灤陽續錄四(3)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1)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2)卷二十三 灤陽續錄五(3)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1)卷二十四 灤陽續錄六(2)附:紀汝佶六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