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下編 卷十·總義: 藥有五味張元素曰。苦入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下編 卷十·總義

本草求真

下編 卷十·總義

藥有五味

張元素曰。

凡藥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鹹入腎。

(此明五味之義。

)辛主散。

酸主收。

甘主緩。

苦主堅。

鹹主軟。

(統論五味之用。

)辛能散結潤燥。

致津一液通氣。

酸能收緩斂散。

甘能緩急調中。

苦能燥濕堅軟。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

(復明五味之用。

藥有一陰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之氣平則無病不平則病生

一陰一陽一應像論曰。

一陰一味出下竅。

一陽一氣出上竅。

清一陽一發腠理。

(清之清者。

)濁一陰一走五臟。

(濁之清者。

)清一陽一實四肢。

(清之濁者。

)濁一陰一歸六腑。

(濁之濁者。

)味濃者為一陰一。

薄者為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氣濃者為一陽一。

薄者為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味濃則洩。

(降瀉。

)薄則疏通。

(滲利。

)氣薄則發洩。

(發散。

)濃則發一熱。

(一溫一燥。

)辛甘發散為一陽一。

酸苦湧洩為一陰一。

鹹味通洩為一陰一。

淡味滲洩為一陽一。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潤或燥。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之平也。

(此明一陰一陽一之義。

宗 曰。

生物者氣也。

成之者味也。

寒氣堅。

故其味可用以軟。

熱氣軟。

故其味可用以堅。

風氣散。

故其味可用以收。

燥氣收。

故其味可用以散。

土者沖氣之所生。

沖氣則無所不和。

故其味可用以緩。

氣堅則壯。

故苦可以養氣。

脈軟則和。

故鹹可以養脈。

骨收則強。

故收可以養骨。

筋散則不攣。

故辛可以養筋。

肉緩則不壅。

故甘可以養肉。

堅之而後可以軟。

收之而後可以散。

故緩則用甘。

不欲則弗用。

用之太過。

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

必先通乎此。

否則能愈人之疾者。

鮮矣!)

藥有氣味升降浮沉

李杲曰。

味薄者升而生。

(象春。

如甘平辛平辛微一溫一微苦平之藥是也。

)氣薄者降而收。

(象秋。

如甘寒甘涼甘淡寒涼酸一溫一酸平鹹平之藥是也。

)氣濃者。

浮而長。

(象夏。

如甘熱辛熱之藥是也。

)味濃者。

沉而長。

(象冬。

如苦寒鹹寒之藥是也。

)氣味平者。

化而成。

(象土。

如甘平甘一溫一甘涼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藥是也。

汪昂曰。

氣濃味薄者。

浮而升。

味濃氣薄者。

沉而降。

氣味俱濃者。

能浮能沉。

氣味俱薄者。

可升可降。

李時珍曰。

酸鹹無升。

辛甘無降。

寒無浮。

熱無沉。

其一性一然也。

而升者引之以鹹寒。

則沉而直達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

則浮而上至巔頂。

一物之中。

有根升梢降。

生升熟降者。

是升降在物。

亦在人也。

(此統明升降浮沉之義。

藥有根梢上中下

元素曰。

凡藥根之在土中者。

中半以上。

氣脈之上行也。

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

氣脈之下行也。

以入土者為梢。

病在中焦與上焦者。

用根。

在下焦者。

用梢。

根升梢降。

人之身半以上。

天之一陽一也。

用頭。

中焦用身。

身半已下。

地之一陰一也。

用梢。

乃述類象形者。

汪昂曰。

凡藥之為枝者。

達四肢。

為皮者。

達皮膚。

為心為干者。

內行臟腑。

質之輕者。

上入心肺。

重者。

下入肝腎。

中空者。

發表。

內實者。

攻裡。

枯燥者。

入氣分。

潤澤者。

入血分。

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藥有五傷

五傷篇曰。

酸傷筋。

辛勝酸。

苦傷氣。

鹹勝苦。

甘傷肉。

酸勝甘。

辛傷皮一毛一。

苦勝辛。

鹹傷血。

甘勝鹹。

(此五行相剋之義。

藥有五走

五走篇曰。

酸走筋。

筋病毋多食酸。

多食令人癃。

酸氣澀收。

胞得酸而縮綣。

故水道不通也。

苦走骨。

骨病毋多食苦。

多食令人變嘔。

苦入下脘。

三焦皆閉。

故變嘔也。

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

多食令人 心。

甘氣柔潤。

胃柔則緩。

緩則蟲動。

故 心也。

辛走氣。

氣病毋多食辛。

多食令人洞心。

辛走上焦。

與氣俱行。

久留心下。

故洞心也。

鹹走血。

血病毋多食鹹。

多食令人渴。

血與鹹相得則凝。

凝則胃汁注之。

故咽路焦而舌本干。

(此五病之所禁。

藥有五過

五過篇曰。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肉胝傷 而唇揭。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濃。

皮槁而一毛一拔。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平。

骨痛而發落。

味過於辛。

筋脈阻絕。

一精一神乃失。

筋急而爪枯。

味過於鹹。

大骨氣勞。

肌短。

心氣抑。

脈凝澀而變色。

(此五味之所傷。

藥有子母相生

汪昂曰。

人之五臟。

應五行金木水火土。

子母相生。

經曰。

虛則補母。

實則瀉子。

又曰。

子能令母實。

如腎為肝母。

心為肝子。

故入肝者併入腎與心。

肝為心母。

脾為心子。

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

心為脾母。

肺為脾子。

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

脾為肺母。

腎為肺子。

故入肺者併入脾與腎。

肺為腎母。

肝為腎子。

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

此五行相生。

子母相應之義也!

藥有形一性一氣質

汪昂曰。

藥之為物。

各有形一性一氣質。

其入諸經。

有因形而相類者。

(如連翹似心而入心。

荔枝核似一睪一丸而入腎之類。

)有因一性一相從者。

(如屬木者入肝。

屬水者入腎。

潤者走血分。

燥者入氣分。

本天者親上。

本地者親下之類。

)有因氣相求者。

(如氣香入脾。

氣焦入心之類。

)有因質相同者。

(如藥之頭入頭。

干入身。

枝入肢。

皮行皮。

紅花蘇汁似血而入血之類。

)又藥有以形名者。

(如人參狗脊之類。

)有以色名者。

(如黃連黑參之類。

)有以氣名者。

(如香薷之類。

)有以味名者。

(如甘草苦參之類。

)有以質名者。

(如石膏石脂歸身歸尾之類。

)有以時名者。

(如夏枯草款冬花之類。

)有以能名者。

(如何首烏骨碎補之類。

)此自然之理。

可以意會也。

藥有佐使惡畏反殺

時珍曰。

藥有七情。

獨行者單方。

不用輔也。

相需者同類。

不可離也。

(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一之類。

)相使者。

我之佐使也。

相惡者。

奪我之能也。

相畏者。

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

兩不相合也。

相殺者。

制彼之毒也。

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

蓋相須相使同用者。

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

王道也。

相惡相反同用者。

霸道也。

有經有權。

用者識悟耳。

製藥貴適中嘉謨曰。

製藥貴適中。

不及則功效難求。

太過則氣味反失。

火制四。

炮炙炒也。

水制三。

漬泡洗也。

水火共製。

蒸煮二者焉。

酒制升提。

姜制發散。

入鹽走腎而軟堅。

用醋注肝而住痛。

童便制。

除劣一性一而降下。

米泔制。

去燥一性一而和中。

一乳一制潤枯生血。

蜜制甘緩益元。

陳壁土製。

藉土氣以補中州。

面煨面制。

抑酷一性一勿傷上膈。

烏豆湯甘草湯漬瀑。

並致令平和。

羊酥油豬脂油塗燒。

鹹滲骨容易脆斷。

去穰者免脹。

一抽一心者除煩。

大概具陳。

初學熟玩。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