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則當用辛用熱。腎虛而在於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

腎虛而在於火。

則當用辛用熱。

腎虛而在於水。

則當用甘用潤。

至於水火並衰。

則藥有難兼施。

惟取其一性一溫一潤。

與一性一微一溫一力專入腎者以為之補。

則於水火並虧之體。

自得一溫一潤調攝之宜矣!按地黃體潤不一溫一。

因於火日蒸曬而一溫一。

實為補水一溫一腎要劑。

其藥自屬不易。

然有肝腎虛損。

氣血凝滯。

不用杜仲牛膝續斷以通。

而偏用肉桂一陽一起石以燥。

風濕內一婬一。

不用巴戟天狗脊以一溫一。

而偏用一婬一羊藿蛇一床一子以燥。

便結不解。

不用蓯蓉肉鎖一陽一以一溫一。

而偏用火麻枸杞冬葵子以潤。

遺一精一滑脫。

不用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一胡一桃肉 葡萄等藥以收。

而偏用粟殼牡蠣等藥以進。

軟堅行血。

不用海狗腎一溫一暖以潤。

而偏用食鹽青鹽鹹寒以投。

補一精一益血。

不用麋茸鹿膠犬肉紫河車何首烏等藥以一溫一。

而偏用硫黃沉香以勝。

鬼疰蠱毒。

不用獺肝一溫一暖以驅。

而偏用川椒烏梅以制。

凡此非失於燥。

而致一陰一有所劫。

即失於寒而致火有所害。

豈一溫一暖腎臟之謂哉?噫。

誤矣!

熟地黃

(隰草)能滋腎

熟地黃(專入腎。

兼入肝)。

甘而微一溫一。

味濃氣薄。

專補腎臟真水。

兼培黃庭后土。

土濃載物。

諸髒皆受其蔭。

故又曰能補五臟之真一陰一。

熟地功力甚巨。

在景岳謂其真一陰一虧損。

有為發一熱、為頭痛、為焦渴、為喉痺、為嗽痰、為喘氣。

或脾腎寒逆為嘔吐。

(亦有不宜用地黃者。

或虛火載血於口鼻。

或水泛於皮膚。

或一陰一虛而洩利。

一陽一浮而狂躁。

或一陰一脫而仆地。

一陰一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守以制散。

)一陰一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重以制升。

)一陰一虛而燥一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

(靜以制動。

)一陰一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緩以制急。

)一陰一虛而水邪上沸者。

捨熟地何以自制。

(水以引水。

)捨熟地何以歸元。

一陰一虛而一精一血俱損脂膏殘薄者。

捨熟地何以濃腸胃。

(濃以滋薄。

)且猶有最玄最妙者。

則熟地兼散劑能發汗。

以汗化於血。

(一陰一以化一陽一。

)而無一陰一不作汗也。

熟地兼濕劑能回一陽一。

以一陽一生於下。

(引一陽一歸一陰一。

)而無一陰一不回也。

然而一陽一性一速。

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

一陰一性一緩。

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

則崔氏何以用於腎氣丸而治痰浮。

(痰本於腎。

)有畏其滑洩者。

則仲景何以用於八味丸而醫腎洩。

(洩因腎氣不固。

故謂腎洩。

)有謂一陽一能生一陰一陰一不能生一陽一者。

則一陰一陽一之理原自互根。

(無一陰一則一陽一無以化。

)彼此相須。

缺一不可。

無一陽一則一陰一無以生。

無一陰一則一陽一無以化。

《內經》曰。

一精一化為氣。

得非一陰一亦生一陽一乎?景岳尚論熟地。

最為明確。

獨中所論脾胃寒逆為嘔。

可用地黃以治。

是亦千慮之一失耳。

夫既脾胃虛寒。

則脾與胃已受寒累。

正宜用以辛熱以為掃除。

如太一陽一既至。

堅冰自解。

乃復墜以霜雪。

投以一陰一劑。

不更使寒滋甚乎?余讀景岳全書。

見其所論。

語語透闢。

字字箴規。

可為法守。

獨於所論地黃有宜脾腎虛寒。

尚有未及。

雖曰熟地一性一溫一。

寒從一溫一散。

然寒至上逆為嘔。

則寒已甚。

豈有熟地之一溫一而可令寒外散乎?但或一陽一勝一陰一微。

一陽一藉一陰一化。

偶有感冒。

用此雜於一溫一散之中。

或有見效。

若真純一陰一無火。

厥氣上逆而嘔。

則此又為深忌。

至於制用地黃。

宜用好酒砂仁末同入。

久蒸久曝。

使其轉苦為甘。

變紫為黑。

方能直入腎經耳。

(汪昂雲。

地黃一性一寒。

得酒與火與日則一溫一。

一性一滯得砂仁則利氣。

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

尺脈弱者加桂附。

所謂益火之原以消一陰一翳也。

尺脈旺者加知柏。

所謂壯水之主以制一陽一光也。

)出懷慶。

肥一大者佳。

何首烏

(蔓草)養血益肝

何首烏(專入肝。

兼入腎)。

諸書皆言補腎。

黑髮輕身。

備極讚賞。

(時珍曰。

何首烏。

足厥一陰一少一陰一藥也。

白者入氣分。

赤者入血分。

腎主閉藏。

肝主疏洩。

此物氣一溫一味苦澀。

苦補腎。

一溫一補肝。

能收斂一精一氣。

所以能養血益肝。

固一精一益腎。

健筋骨。

烏鬚髮。

為滋補良藥。

不寒不燥。

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氣血太和。

則風虛癰腫瘰 諸疾可知矣。

)與地黃功力相似。

獨馮兆張辯論甚晰。

其言首烏苦澀微一溫一。

一陰一不甚滯。

一陽一不甚燥。

得天地中和之氣。

熟地首烏雖俱補一陰一。

然地黃稟仲冬之氣以生。

蒸雖至黑。

則專入腎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補肝者。

因滋腎而勞及也。

首烏稟春氣以生。

而為風木之化。

入通於肝。

為一陰一中之一陽一藥。

(後天之一陽一。

)故專入肝經以為益血祛風之用。

(血活則風散。

)其兼補腎者。

亦因補肝而兼及也。

一為峻補先天真一陰一之藥。

故其功可立救孤一陽一亢烈之危。

一系調補後天營血之需。

以為常服。

長養一精一神。

卻病調元之餌。

先天後天之一陰一不同。

奏功之緩急輕重亦有大異也。

(的解)況名夜合。

又名能嗣。

則補血之中。

尚有化一陽一之力。

豈若地黃功專。

氣薄味濃。

而為濁中濁者。

堅強骨髓之用乎?斯言論極透闢。

直冠先賢未有。

不可忽視。

以大如拳五瓣者良。

有赤雄白雌二種。

凡使赤白各半。

泔浸。

竹刀刮皮切片。

用黑豆與首烏拌勻。

鋪柳甑。

入砂鍋。

九蒸九曬。

茯苓為使。

忌豬肉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

(李翱著何首烏傳雲。

何首烏者。

順州南河縣人。

祖名能嗣。

父名延秀。

能嗣年五十八無妻。

忽見是藥以服。

因思人道。

娶妻連生數子。

延秀服之。

延壽百六十歲。

延秀生首烏。

首烏服藥。

亦生數子。

年百三十歲。

發猶黑。

李安期與首烏鄉里親善。

竊得方服。

其壽亦長。

遂序其事傳之。

又邵康節進七寶美髯丹。

其方用赤白首烏各一斤。

黑豆拌。

九蒸曬。

茯苓半斤。

一乳一拌。

當歸枸杞菟絲各半斤。

俱酒浸。

牛膝半斤。

酒浸。

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破故紙四兩。

用黑芝麻炒。

蜜丸。

忌鐵器。

是方以首烏為君。

猶六味以地黃為君之意相同。

汪昂謂人或以首烏加入六味丸中。

是合兩方為一方。

一藥有二君。

殊非制方本意。

其說甚是。

肉蓯蓉

(山草)滋腎潤燥

肉蓯蓉(專入腎。

兼入大腸)。

甘酸鹹一溫一。

體潤色黑。

諸書既言峻補一精一血。

又言力能興一陽一助火。

是明因其氣一溫一。

力專滋一陰一。

得此一陽一隨一陰一附而一陽一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

故凡症瘕積塊。

得此而堅即消。

惟其滋補而一陽一得助。

故凡遺一精一莖一痛。

寒熱時作。

亦得因是而除。

若謂火衰至極。

用此甘潤之品。

同於附桂。

力能補一陽一。

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一陰一。

而補一陰一又以蓯蓉為名。

是明因其功力不驟。

氣專潤燥。

是亦宜於便閉。

而不宜於胃虛之人也。

謂之滋一陰一則可。

謂之正未必。

然長大如臂。

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

刷去浮甲。

劈。

除內筋膜。

酒蒸半日。

酥炙用。

忌鐵器。

鎖一陽一

(山草)補一陰一潤燥功同肉蓯蓉

鎖一陽一(專入腎。

兼入大腸。

輟耕錄雲。

鎖一陽一生韃靼田地。

野馬或與蛇龍遺一精一入地。

久之發起類。

甘鹹一性一溫一。

潤燥養筋。

凡一陰一氣虛損。

一精一血衰敗。

大便燥結。

治可用此以啖。

並代蓯蓉煮粥彌佳。

則知其一性一雖一溫一。

其體仍潤。

未可雲為命門火衰必用之藥也。

故書有載大便不燥結者勿用。

益知一性一屬一陰一類。

即有雲可補一陽一。

亦不過雲其一陰一補而一陽一自興之意。

豈真一性一等附桂。

而為燥一熱之藥哉?但古表著藥功。

多有隔一隔二立說。

以致茫若觀火。

究之細從藥之氣味形質考求。

則孰一陰一孰一陽一。

自爾立見。

又奚必沾沾於書治功是求者乎?狀類男一陽一。

用宜酥炙。

菟絲

(蔓草)補肝止遺固脫

菟絲(專入肝腎。

兼入脾)。

辛甘一溫一平。

質粘。

一溫一而不燥。

補而不滯。

得天地中和之氣。

故書稱為補髓添一精一。

強筋健骨。

止遺固洩。

暖腰一溫一膝。

明目祛風。

(血補則風祛。

)為補肝腎脾氣要劑。

合補骨脂杜仲用之。

最為得宜。

但杜仲補骨脂氣味辛一溫一。

一性一專趨下。

不似菟絲氣味甘平而不重降耳。

(老學庵筆記雲。

族弟服菟絲子發疽。

汪昂辟其或感他毒。

不得歸咎菟絲。

若服之而見一陽一強不痿。

其便燥結。

小水赤澀者。

以一性一主補故也。

但菟絲子最難得真。

賣者有以水犀草子種出。

形象絕似。

藥肆所賈。

多屬此物。

然服之亦有微功。

酒浸煮爛。

作餅曝干。

山藥為使。

巴戟天

(山草)一溫一補腎一陰一兼祛風濕

巴戟天(專入腎)。

辛甘微一溫一。

據書稱為補腎要劑。

能治五癆七傷。

強一陰一益一精一。

以其體潤故耳。

(好古曰。

巴戟腎經一血分藥也。

權曰。

病患虛損。

加而用之。

)然氣味辛一溫一。

又能祛風除濕。

故凡腰膝疼痛。

風氣腳氣水腫等症。

服之更為有益。

(宗 曰。

有人嗜酒。

日須五七杯。

後患腳氣甚危。

或教以巴戟半兩。

糯米同炒。

米微轉色。

去米不用。

大黃一兩。

銼炒。

同為末。

熟蜜丸。

一溫一水服。

仍禁酒愈。

)觀守真地黃飲子用此以治風邪。

義實基此。

未可專作補一陰一論也。

川產中雖色紫微有白糝粉色。

而理小暗者真。

(根如連珠。

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偽。

又山 根似巴戟。

但色白。

人多以醋煮亂之。

)去心。

酒浸焙用。

覆盆子為使。

惡丹參。

續斷

(隰草)補肝以散筋骨血氣凝滯

續斷(專入肝腎)。

因何以續為名。

蓋緣其味苦。

其一性一溫一。

能入腎經以補骨。

又緣其味辛。

能入肝經以補筋。

(辛能散風。

風除而筋活。

)味兼甘。

又入中州以補虛。

(甘味不多。

補不甚專。

)凡跌扑折傷癰腫。

暨筋骨曲節血氣滯之處。

服此即能消散。

(續斷力實消散。

)止痛生肌。

且審其味澀。

故能止血治漏。

並縮小一便固一精一安胎。

(下部血分寒滯者宜此。

)久服能氣力倍增。

(血氣不滯。

)筋斷復續。

故曰續斷。

實疏通(疏通二字貼切。

)氣血筋骨第一藥也。

第因氣薄而見一精一脫胎動溺血失血等症。

則又深忌。

以一性一下流者故耳。

功與地黃牛膝杜仲巴戟相等。

但有一溫一補細微之別。

不可不知。

川產者良。

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去裡硬筋酒浸用。

地黃為使。

(每見今人氣虛血脫。

醫用牛膝補骨脂杜仲續斷安胎。

殊屬可駭。

杜仲

(喬木)一溫一補肝氣達於下部筋骨氣血

杜仲(專入肝)。

辛甘微一溫一。

諸書皆言能補腰脊。

為筋骨氣血之需。

以其色紫入肝。

為肝經氣藥。

蓋肝主筋。

腎主骨。

腎充則骨強。

肝充則筋健。

屈伸利。

用皆屬於筋。

故入肝而補腎。

子能令母實也。

且一性一辛一溫一。

能除一陰一癢。

去囊濕。

痿痺癰軟必需。

腳氣疼痛必用。

(按龐元英談藪。

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

且疼甚。

醫作腳氣治不效。

路鈐孫琳診之。

用杜仲一味。

寸斷片拆。

每以一兩。

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

三日能行。

又三日全愈。

琳曰。

此乃腎虛。

非腳氣也。

杜仲能治腰膝痛。

以酒行之。

則為效容易矣!)胎滑夢一遺切要。

若使遺一精一有痛。

用此益見一精一脫不已。

以其氣味辛一溫一。

能助肝腎旺氣也。

胎因氣虛而血不固。

用此益見血脫不止。

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

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

但杜仲一性一補肝腎。

能直達下部筋骨氣血。

不似牛膝達下。

走於經絡血分之中。

熟地滋補肝腎。

竟入筋骨一精一髓之內。

續斷調補筋骨。

在於曲節氣血之間之為異耳。

獨怪今世安胎。

不審氣有虛實。

輒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

在腎經虛寒者。

固可用此一溫一補以固胎元。

(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墜者。

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

糯米煎湯浸透。

炒斷絲續斷二兩。

酒浸山藥六兩。

為末糊丸。

或棗肉為丸。

米飲下。

固腎托胎之類。

繡見今時醫士。

不審虛實。

用此安胎甚多。

殊為可惜。

)若氣陷不升。

血隨氣脫。

而胎不固者。

用此則氣益陷不升。

其血必致愈脫無已。

故凡用一藥治病。

須察脈症虛實。

及於上下之處。

有宜不宜。

以為審用。

若徒守其一曲。

(胎動症類甚多。

若不細心揣摩。

安得不守一曲?)以應無窮之變。

非惟無益。

且以增害。

(不通醫士。

多犯是弊。

可惜可惜!)出漢中濃潤者良。

去粗皮銼。

或酥或酒或蜜以炙。

或姜或鹽或酒以炒。

在人隨症活變耳。

惡黑參。

(今醫止守備要以求藥一性一。

若備要論有遺漏。

便不他求。

可惜。

覆盆子

(蔓草)澀一精一固脫

覆盆子(專入腎)。

甘酸微一溫一。

一性一稟中和。

功能而不燥。

固一精一而不凝。

(李士材曰。

強腎無燥一熱之偏。

固一精一無凝澀之害。

金玉之品也。

)故服一陰一痿能強。

肌膚能澤。

臟腑能和。

鬚髮不白。

女子服之多孕。

既有補益之功。

復多收斂之義。

名為覆盆子者。

服之能使溺盆皆覆也。

但真甚少。

藥肆多以樹莓代充。

酒浸色紅者是真。

否即屬假。

去蒂淘淨搗餅。

用時酒拌蒸。

(同車前五味菟絲蒺藜子為五子衍宗丸。

治男子一精一氣虧乏中年無子。

加入巴戟天膃肭臍補骨脂鹿茸白膠山茱萸肉蓯蓉。

治一陽一虛一陰一痿臨房不一舉。

一精一寒一精一薄。

宜去蒂。

酒煮用。

狗脊

(山草)一溫一補肝腎以除風濕

狗脊(專入肝腎)。

味苦甘平微一溫一。

何書既言補血。

又曰去濕除風。

能使腳弱腰痛失溺周痺俱治。

(周痺因於風寒濕邪。

在於血脈上下。

寒凝汁沫。

排於分肉而痛。

即內經所謂內不在臟腑。

外未發於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曰周痺。

)是明因其味苦。

苦則能以燥濕。

又因其味甘。

甘則能以益血。

又因其氣一溫一。

一溫一則能以補腎養氣。

蓋濕除而氣自周。

氣周而溺不失。

血補而筋自強。

筋強而風不作。

是補而能走之藥也。

故凡一切骨節諸疾。

有此藥味燥入。

則機關自強。

而俯仰亦利。

非若巴戟一性一兼辛散。

能於風濕則直除耳。

去一毛一。

(有黃一毛一如狗形。

故曰金一毛一狗脊。

)切片酒蒸。

萆 為使。

熬膏良。

一胡一桃

(山果)一溫一補命門澀一精一固氣

一胡一桃(專入命門。

兼入肺大腸)。

味甘氣熱。

皮澀肉潤汁黑。

諸書皆言能通命火。

助相火。

利三焦。

一溫一肺潤腸。

補氣養血。

斂氣定喘。

澀一精一固腎。

與補骨脂一水一火。

大補下焦。

有同氣相生之妙。

(韓 曰。

破故紙屬火。

能使心胞之火相通。

一胡一桃屬水。

主潤血養血。

血屬一陰一惡燥。

故油以潤之。

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

故古有雲黃柏無知母。

破故紙無一胡一桃。

猶水母一之無 也。

時珍曰。

命門氣與腎通。

藏一精一血而惡燥。

若腎命不燥。

一精一氣內充。

則飲食自健。

肌膚光澤。

腸膚潤而血脈通。

此一胡一桃佐補藥。

有令人肥健能食。

潤肌黑髮。

固一精一治燥調血之功也。

命門既通。

則三焦利。

故上通於肺。

而虛寒喘嗽者宜之。

下通於腎。

而腰腳虛痛者宜之。

內而心腹諸痛可止。

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止言一胡一桃治痰嗽。

能斂肺。

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

)若使多食。

則能動風脫人眉一毛一。

(志曰。

多食動風脫人眉。

穎曰。

多食生痰。

動腎火。

)同錢細嚼。

則即與銅俱化。

與甘蔗同嚼。

則蔗渣消融。

蓋因味甘則三焦可利。

汁黑則能入腎通命。

皮澀則氣可斂而喘可定。

肉潤則肺得滋而腸可補。

氣熱則食不敢多而有動風脫一毛一火鑠消融化銅之弊耳。

是以瘡腫鼠 痰核。

取其用能通郁解結。

惟肺有熱痰。

既命門火熾者切忌。

(時珍曰。

一胡一桃一性一熱。

能入腎肺。

惟虛寒者宜之。

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

)殼燒灰存一性一。

治一乳一癰。

皮塗鬚髮皆黑。

(志曰。

仙方取青皮壓油。

和詹糖香塗一毛一發。

色如漆也。

)養血去皮用。

斂澀連皮用。

靈砂

(石)墜一陽一 一交一陰一鎮納歸腎

靈砂(專入胃)。

又名神砂。

系水銀硫黃二物同水火 煉而成。

(慎微曰。

用水銀一兩。

硫黃六銖。

細研炒作青砂頭。

後入水火既濟爐一抽一之。

如束針紋者成就也。

時珍曰。

此以至一陽一勾至一陰一。

脫一陰一反一陽一。

故曰靈砂。

)蓋水銀一性一秉最一陰一。

硫黃一性一秉純一陽一。

同此煎熬。

合為一氣。

則火與水一交一。

水與火合。

而無亢騰飛越之弊矣。

故凡一陽一邪上浮。

下不一交一而至虛煩狂燥。

寤寐不安。

一精一神恍惚者。

用此墜一陽一交一陰一。

則一精一神鎮攝。

而諸病悉去。

謂之曰靈。

即見扶危拯急。

若有神使之意。

(時珍曰。

硫黃一陽一精一也。

水銀一陰一精一也。

以之相配。

夫婦之道。

純一陰一純一陽一。

二體合璧。

故能奪造化之妙。

而升降一陰一陽一。

既濟水火。

為扶危拯急之神丹。

但不可久服爾。

蘇東坡言此藥治久患反胃。

及一切吐逆。

小兒驚吐。

其效如神。

有配合一陰一陽一之妙故也。

時珍常以一陰一陽一水送之。

尤妙。

)後人不明辰砂即屬丹砂。

混以靈砂入於益元散內。

(即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辰砂。

)詎知一神一靈。

音同字別。

一水一火。

天淵各判。

烏可以此烹煉燥烈之品。

以代辰州甘寒之味耶?市肆與醫。

妄用如斯。

附記以俟高明並參。

鹿膠

(獸)一溫一補腎一陰一以通沖任

鹿膠(專入腎)。

由角煎熬。

書載補一陽一益一陰一。

強一精一活血。

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

但其一性一力緩味甘。

不能如茸之力峻。

蓋茸有通一交一陽一維之功。

(一陽一維起於諸一陽一之會而維持諸一陽一。

)膠有緣合衝脈之任。

(衝脈起於胞中為諸脈之海。

)膠非藉桂同用以通其一陽一。

則不能除寒熱驚癇。

膠非假龜膠同用。

不能達任而治羸瘦腰痛。

(任脈行腹部之中行。

乃一陰一脈之總司。

)膠非假地黃當歸同投。

不得引入衝脈而治婦人血閉胎漏。

至若膠治傷中絕勞。

即茸所謂能主漏下惡下也。

膠之能以補中益氣。

即茸所謂能以益氣強志也。

膠之能以輕身延年。

即茸所謂能以生齒不老也。

然惟平髒服之得宜。

若使純一陰一無一陽一。

服此反能泥膈。

先不免有腹脹飽滿之弊矣。

生角味鹹氣一溫一。

(茸之粗者為角。

凡含血之物。

肉易長。

筋次之。

骨最難長。

故人二十歲骨髓方堅。

麋鹿角無兩月。

長至二十餘斤。

凡骨之生。

無速於此。

草木亦不及之。

頭為諸一陽一之會。

鍾於頭角。

豈與凡血比哉?)生能散熱行血。

消腫辟惡。

(以鹹氣能入腎軟堅。

一溫一能通行散邪。

)熟能益腎補虛。

強一精一活血。

角霜連汁煎干。

書載能治脾胃虛寒便洩。

取其一溫一而不滯。

若以煎過膠者代充。

其膠既去。

服之奚益。

鹿胎鹿肉鹿筋。

力能補一陽一。

若麋胎麋肉麋筋。

則反損一陽一而傷一陰一矣。

不可不慎。

鹿胎須以色淡形瘦者為是。

若色深形肥。

則為麋胎矣。

若色皎白。

其胎下唇。

不若鹿之長於上唇。

則為獐胎。

其他獸胎。

總與鹿胎不侔。

鹿筋亦須辨。

骨細者為是。

若粗即是麋筋。

不可妄用。

海狗腎

(獸)補一精一行血軟堅

海狗腎(專入肝胃)。

即膃肭臍。

系西番獸物。

足似狗而魚尾。

(時珍曰。

按唐書雲。

骨獸出遼西營州及結骨國。

一統志雲。

膃肭臍出女真及三佛齊國。

獸似狐。

腳高如犬。

走如飛。

取其腎漬油。

名膃肭臍。

觀此。

則似狐之說非無也。

蓋似狐似鹿者其一毛一色爾。

似狗者其足形也。

似魚者其尾形也。

入藥用外腎而曰臍者。

連臍取之也。

)今東海亦有。

味甘而鹹。

其腎即獸之臍。

投於睡熟犬邊。

犬即驚跳。

臘月浸置水內不凍。

其一性一之熱。

殆可見矣。

故書載治宿血 癖 羸症者。

取其鹹能入血軟堅。

一溫一能通行消散也。

用以佐其房術者。

取鹹一溫一入腎補虛固一精一壯一陽一道也。

(時珍曰。

一精一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大抵與蓯蓉鎖一陽一之功相近。

亦可同糯米法面釀酒服。

)此藥雖置器中。

長年一溫一潤。

然能入水不凍。

大不同於他藥。

若雲功近蓯蓉鎖一陽一。

潤雖相若。

氣實不同。

不無濃視蓯蓉鎖一陽一而薄視此物也。

但脾胃挾有寒濕者亦忌。

以濕遇濕故耳。

恐相礙也。

酒浸。

紙裹炙香。

銼搗。

或於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用。

(時珍曰。

以漢椒樟腦同收則不壞。

(獸)山獺一莖一暖一精一 水獺肝補肝腎虛損殺鬼疰蠱毒

獺(專入肝腎)。

有在山在水之別。

山獺(出廣宜州溪洞。

)一性一稟純一陽一。

其一性一最一婬一。

(一牝一獸知而痿一精一寒。

取一陰一一枚。

價值數金。

水獺以水為生。

水一性一最靈。

獺亦多慧。

一性一最嗜魚。

魚之一精一氣。

皆聚於肝。

故獺亦得諸魚之氣而聚於肝者也。

按肝諸畜皆有定數。

惟獺一月一葉。

間有退葉。

因其漸落復生者故耳。

獺味一性一寒。

惟肝一性一溫一。

味鹹微毒。

專入肝腎。

補虛除勞。

俾五臟安和。

邪氣自卻。

而鬼疰蠱毒。

因得退除矣。

葛洪言一屍一疰。

(一屍一疰五疰之一。

病則使人寒熱沉沉。

默默不知病之所苦。

無處不惡。

積月累年。

淹淹至死。

後復傳於他人。

乃至滅門。

覺有此候。

)惟取獺肝一具。

一陰一干為末。

水服方寸匙。

日三。

以瘥為度。

如無獺肝。

獺爪亦可。

小兒鬼疰及諸魚骨鯁。

燒灰酒服。

故仲景治冷勞。

崔氏治蠱疰。

皆有獺肝丸之用耳。

犬肉

(畜)補脾一陰一陰一

犬肉(專入脾胃腎)。

味鹹一性一溫一。

屬土有火。

故歹人履地。

雖臥必醒。

其肉食之。

能令脾胃一溫一暖。

且脾胃一溫一則五臟皆安。

故又能補絕傷。

壯一陽一道。

暖腰膝。

益氣力。

補血脈。

濃胃腸。

實下焦。

填骨髓也。

色黃者則於脾益補。

色黑者則於腎更妙。

兩腎能助一陽一事。

但肉炙食益熱。

令人消渴。

妊婦食之。

令子無聲。

熱病後及中滿症服。

更能殺人。

畏杏仁。

紫河車

(人)滋補虛損

紫河車(專入肝腎)。

甘寒一性一溫一。

雖曰本人血氣所生。

故能以人補人也。

凡一切虛勞損極。

(損於肺則見皮聚一毛一落。

損於心則見血脈不榮於五臟六腑。

損於脾則見肌肉消瘦不能飲食。

損於肝則見筋緩不能收持。

損於腎則見骨痿不起。

損在肺則損自上及下。

是肺先受其損。

然後及心及脾及肝及腎而遞見也。

損在一精一則損由下及上。

是腎先受其損。

然後自肝自脾自心自肺而遞及也。

傷肺自上及下。

過於胃則不可治。

傷腎自下而上。

過於脾則不可治。

故以得飲食為貴。

恍惚失志。

癲癇肌肉羸等症。

用之極為得宜。

(紫河車稟受一精一血結孕之餘液。

得母一之氣血居多。

故能峻補營血。

)如永類鈐方用此。

合以山藥參苓以補真一陰一。

(所謂一精一不足者。

補之以味也。

)然究皆屬滑腸之品。

故合天冬麥冬黃柏生地龜板同服。

則於胃氣有損。

(如吳球創大造丸之類。

)況干食則等肉脯。

入藥亦鮮奇效。

且藥補劑甚多。

在人別為取用。

慎毋於此戀戀不置也。

用取初生色紫者良。

(米泔擺淨長流水中久洗。

)去筋膜。

蒸搗和藥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