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是虧已在於一精一。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

一精一不足而以事味投補。

是虧已在於一精一。

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以輕清投補。

是虧已在於氣。

而補亦不當用以平劑矣。

惟於補氣而於血有損。

補血而於氣有窒。

補上而於下有礙。

補下而於上有虧。

其症似虛非虛。

似實非實。

則不得不擇甘潤和平之劑以進。

如葳蕤人一乳一。

是補肺一陰一之至平者也。

山藥黃一精一羊肉豬肉甘草。

是補脾一陰一之至平者也。

柏子合一歡皮阿膠。

是補心一陰一之至平者也。

冬青子桑寄生桑螵蛸狗脊。

是補肝腎一陰一之至平者也。

燕窩鴿肉鴨肉。

是補一精一氣之至平者也。

但阿膠人一乳一。

則令肝腎與肺而皆潤。

合一歡則令脾一陰一五臟而皆安。

山藥則令肺腎而俱固。

桑螵蛸則能利水以一交一心。

至於倉米扁豆。

一能養胃以除煩。

一能舒脾以利脾。

皆為輕平最和之味。

余則兼苦兼辛兼淡。

平雖不失。

而氣味夾雜。

未可概作論耳。

葳蕤

(山草)補肺一陰一止嗽兼祛風濕

葳蕤(專入肺。

兼入肝脾腎)。

一名玉竹。

味甘一性一平。

質潤。

據書載能補肺一陰一。

及入肝脾腎以祛風濕。

與人參地黃稱為補劑上品。

(如本經所論。

以治中風暴熱等病。

別錄所論。

以治心腹結氣。

虛熱腰痛。

一莖一中寒。

目痛 爛淚出。

甄權所論。

以治內虛不足。

去虛癆客熱。

頭痛不安。

千金以治風一溫一。

自汗身重。

語言難出。

時珍以治寒瘧 瘧不足。

皆以葳蕤為主。

並雲可以當參。

其說未嘗不是。

但此氣平力薄。

既與人參力濃不若。

復與地黃味濃不合。

即使用至斤許。

未有奇功。

較之人參之補元。

地黃之滋一陰一。

不啻天淵矣。

矧可用此當參以挽垂絕之傾乎?況書載雲祛風除濕。

不無疏洩於補。

更雲不及。

曷雲可稱上劑耶?肥白者良。

似黃一精一而差小。

黃白多須。

竹刀刮去皮節。

發散用生。

補劑用蜜水拌。

飯上蒸熟用。

黃一精一

(山草)補脾一陰一

黃一精一(專入脾。

兼入肺腎)。

書極稱羨。

謂其氣平味甘。

治能補中益五臟。

補脾胃。

潤心肺。

填一精一補助筋骨。

除風濕。

下三蟲。

且得坤土之一精一粹。

久服不饑。

其言極是。

(時珍曰。

黃一精一受戊己之淳氣。

故為真黃宮之勝品。

土者萬物之母。

土得其養。

則水火既濟。

木金一交一合。

而諸邪自去。

百病不生矣。

)但其所述逃婢一事。

雲其服此能飛。

不無可疑。

究其黃一精一氣味。

止是入脾補一陰一。

若使挾有痰濕。

則食反更助痰。

況此未經火 。

食則喉舌皆痺。

何至服能成仙。

若使事果屬實。

則人參更得天地中和之粹。

又曷雲不克成仙耶?細繹是情。

殊覺謊謬。

因並記之。

根紫花黃。

葉如竹葉者是。

俗名山生薑。

九蒸九曬用。

甘草

(山草)緩中氣不足

甘草(專入脾)。

味甘一性一平。

質中。

外赤肉黃。

生寒熟熱。

昔人言其有火能瀉。

是因火一性一急迫。

用此甘味以緩火勢。

且取生用一性一寒。

以瀉焚爍害耳。

至書有雲炙用補脾。

是能緩其中氣不足。

調和諸藥不爭。

(王好古曰。

五味之用。

苦洩。

辛散。

酸收。

鹹斂。

甘上行而發。

而本草言甘草下氣。

何也?蓋味甘主中。

有升降浮沉。

可上可下。

可外可內。

有和有緩。

有補有洩。

居中之道盡矣。

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

恐其僭上也。

調胃承氣湯用甘草。

恐其速下也。

皆緩之之意。

小柴一胡一湯有柴一胡一黃芩之寒。

人參半夏之一溫一。

而用甘草者。

則有調和之意。

建中湯用甘草。

以補中而緩脾急。

鳳髓丹用甘草。

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

乃甘補之意也。

故入和劑則補益。

入涼劑則瀉熱。

入汗劑則解肌。

入峻劑則緩正氣。

入潤劑則養血並能解諸藥毒。

(頌曰。

按孫思邈《千金方》論雲。

甘草解百藥毒。

如湯沃雪。

有中烏頭巴豆毒。

甘草入腹即定。

驗如反掌。

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

予每試之不效。

加入甘草為甘豆湯。

其驗乃奇也。

)及兒胎毒。

以致尊為國老。

然使脾胃虛寒。

及或挾有水氣脹滿等症。

服此最屬不宜。

未可雲其補脾。

而凡脾胃虛寒。

皆可得而服也。

若使滿屬虛致。

則甘又能瀉滿。

不可不知。

(王好古曰。

甘者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所宜也。

凡不滿而用炙甘草。

為之補。

若中滿而用生甘草。

為之瀉。

能引甘藥直至滿所。

甘味入脾。

歸其所喜。

此升降浮沉之理也。

經雲。

以甘補之。

以甘瀉之。

以甘緩之是矣。

)梢止一莖一中澀痛。

(氣行於下。

節消癰疽 腫。

及除胸熱。

(節行節處。

)功各有宜。

但用宜取大而且結。

至書所載甘反大戟芫花甘遂。

又雲。

亦有並用不悖。

惟深達一精一微者始可知之。

(如古治痰癖。

有用十棗湯加甘草。

東垣治結核。

與海藻同用。

丹溪治癆瘵蓮心飲。

與芫花同用。

皆以反其下勢之銳。

桑寄生

(寓木)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

桑寄生(專入肝腎)。

感桑一精一氣而生。

味苦而甘。

一性一平而和。

不寒不熱。

號為補腎補血要劑。

緣腎主骨發。

主血。

苦入腎。

腎得補則筋骨有力。

不致痿痺而酸痛矣。

甘補血。

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

而不枯脫落矣。

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

外而金瘡肌膚風濕。

何一不借此以為主治乎?第出桑樹生者真。

(須自采。

或連桑葉者乃可用。

)和一莖一葉細銼一陰一干。

忌火。

服則其效如神。

若雜樹所出。

一性一氣不同。

恐反有害。

柏子仁

(香木)養心血

柏子仁(專入心)。

辛甘平潤。

考書俱言四髒皆補。

究之止屬心藥耳。

蓋香雖能補脾。

而實可以通竅而入心。

潤雖可以補肝而益腎。

而實可以寧神而定智。

甘雖足以和胃而固中。

而實足以益血而神守。

是以風濕可除。

驚癇可療。

邪魅可辟。

皮膚可澤。

惟見神恬氣適。

耳聰目明。

而無枯槁燥澀之患矣。

然一性一多潤一滑。

(凡仁皆潤。

)一陰一寒洩瀉者切忌。

氣多香洩。

體虛火盛者亦忌。

若雲不饑不老。

延年輕身。

雖出經典。

仍當活視。

毋為書執。

蒸熟曝干自裂。

入藥炒研去油用。

畏菊花。

冬青

(灌木)冬青子補肝強筋補腎健骨。

女貞子補腎水滑腸胃 枸骨子補腰膝理失血

冬青(專入肝腎)。

女貞枸骨。

載之本草。

已屬不同。

如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

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

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

冬青女貞。

花繁子盛。

纍纍滿樹。

冬月鸛鵒喜食。

木肌皆白。

葉濃而柔長。

綠色面青背淡。

形色相似。

但女貞則葉長四五寸。

子黑色。

冬青則葉微一團一。

子紅色之為異耳。

今人不知女貞即屬蠟樹。

僅以女貞茂盛呼為冬青。

致令兩物同名枸骨樹。

若女貞肌白葉長。

青翠而濃。

葉有五刺。

子若冬青緋紅。

以致混將是物亦列女貞項下。

究之三物合論。

在冬青苦甘而涼。

諸書雖言補肝強筋。

補腎健骨。

(簡集方。

冬至日取凍青樹子。

鹽酒浸一一夜。

九蒸九曬。

瓶收。

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

臥時再服。

)而補仍兼有清。

女貞氣味苦平。

按書稱為補虛上品。

可以滋水黑髮。

如古方之用旱蓮草桑椹子同入以治虛損。

然亦須審脾氣堅濃。

稍涉虛寒。

必致作洩。

枸骨氣味苦平。

按書有言能補腰膝。

及治勞傷失血。

(用枸骨數斤。

去刺。

入紅棗二三斤。

熬膏蜜收。

)亦是補水培一精一之味。

但一性一多一陰一不燥。

用以一陰一虛則宜。

而於一陽一虛有礙。

枝葉可以淋汁煎膏以塗白癜風。

脂亦可以為 粘雀。

三藥氣味不同。

至就其子紅黑以推。

大約色紅則能入肝補血。

色黑則能入腎滋水。

色紅則能入血理血。

故於失血血瘀有效。

色黑則能補一精一化血。

故於烏須黑髮有功。

然色紅而潤。

其一性一陰一。

兼有一陽一。

色黑而潤。

其一性一純一陰一不雜。

故書有言女貞補中安髒。

而又議其一陰一寒至極。

凡此似同而異。

在人平昔細為考核。

免至臨岐亡羊耳!冬日采佳。

酒浸蒸潤曬乾用。

合一歡

(喬木)補脾一陰一緩心氣

合一歡(專入脾。

兼入心)。

因何命名。

謂其服之臟腑安養。

令人歡欣怡悅。

故以歡名。

第此味甘氣平。

服之雖能入脾補一陰一。

(朱震亨曰。

合一歡屬土。

補一陰一之功。

長肌肉。

續筋骨。

概可見矣。

)入心緩氣。

而令五臟安和。

神氣自暢。

及單用煎湯而治肺癰唾濁。

(韋宙獨行方)合阿膠煎湯而治肺痿吐血。

皆驗。

與白蠟熬膏。

而為長肉生肌續筋接骨之藥。

然氣緩力微。

用之非止錢許可以奏效。

故必重用久服。

方有補益怡悅心志之效矣。

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歡一悅。

其能之乎?合一歡即合昏木。

植於庭除。

乾似梧桐。

枝甚柔一弱。

葉似皂角。

極細繁密。

葉則夜合者是。

去粗皮。

炒用。

陳倉米

(造釀)養胃除煩

陳倉米(專入胃。

兼入心脾)。

即米多年陳積於倉而未用者也。

(時珍曰。

廩米北人多用粟。

南人多用粳及 。

並水浸蒸曬為之。

亦有火燒過治成者。

入倉陳久。

皆氣過色變。

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

陳陳相因也。

)凡米存積未久。

則一性一仍舊未革。

煮汁則膠粘不爽。

食亦壅滯不消。

至於熱病將愈。

胃氣未復。

猶忌食物戀膈。

熱與食郁。

而煩以生。

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劑。

則胃乃適。

陳米津一液既枯。

氣味亦變。

服此正能養胃除濕祛煩。

是以古人載此。

既有煮汁養胃之功。

復有祛濕除煩之力。

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

用此作飯成一團一。

火 存一性一。

麻油膩粉調敷。

可知沖淡和平。

力雖稍遜。

而功則大未可忽也。

若以無病之時而用此。

日為飽飯。

則又未見其有克合者矣。

山藥

(柔一滑)補脾一陰一

山藥(專入脾。

兼入肺腎)。

本屬食物。

古人用入湯劑。

謂其補脾益氣。

(氣益由於一陰一補。

非正說也。

)除熱。

然究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氣雖一溫一而卻平。

為補脾肺之一陰一。

(時珍曰。

按吳綬雲。

山藥入手足太一陰一二經。

補其不足。

清其虛熱。

)是以能潤皮一毛一。

長肌肉。

與面同食不能益人。

(詵曰。

惟和面作 則動氣。

為不能製麵毒也。

)不似黃 一性一溫一能補肺一陽一。

白朮苦燥能補脾一陽一也。

且其一性一澀。

(汪昂曰。

一性一澀故治遣一精一洩瀉。

而諸家俱未言澀。

)能治遺一精一不禁。

味甘兼鹹。

又能益腎強一陰一。

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

然一性一雖一陰一而滯不甚。

故能滲濕以止洩瀉。

生搗敷癰瘡。

消腫硬。

亦是補一陰一退熱之意。

至雲補一陽一消腫。

補氣除滯。

理雖可通。

語涉牽混。

似非正說。

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

難圖近功。

必多用之方愈。

以其秉一性一和緩故耳。

入滋一陰一藥中宜生用。

入補脾內宜炒黃用。

淮產色白而堅者良。

建產雖白不佳。

扁豆

(菽豆)補脾除濕

扁豆(專入脾)。

如何補脾。

蓋緣脾喜甘。

扁豆得味之甘。

故能於脾而有益也。

脾得香而能舒。

扁豆稟氣芬芳。

故能於脾而克舒也。

脾苦濕而喜燥。

扁豆得一性一之一溫一。

故能於脾而克燥也。

脾土既實。

則水道自通。

三焦不混。

而太一陰一暑濕之邪(指太一陰一暑濕言)自爾克消。

安能復藏於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滯。

(凡仁皆滯。

)不可不知。

子粗圓色白者佳。

入藥連皮炒研用。

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鴨肉

(水禽)補虛除癆逐痰利水

鴨肉(專入脾胃。

兼入肺腎)。

氣味甘一溫一。

一逼一火而生。

水而長。

未出一卵一時。

先得火氣。

故不憚冰雪。

偏喜一婬一雨。

而尾 膻濁最甚。

故群雌一被其氣。

皆得化生之機。

不待 尾之遍也。

補虛。

扶一陽一利水。

(時珍曰。

鴨,水禽也。

治水利小一便。

宜用青頭雄鴨。

取水木發生之象。

)是其本一性一。

此主一性一溫一者而言也。

有言其一性一微冷。

能入肺腎血分。

滋一陰一補虛。

除癆止嗽化痰。

利水消腫為要。

(葛可久治久虛發一熱咳嗽。

吐痰咳血。

火乘金位者。

用黑嘴白鴨一隻。

取血入一溫一酒。

量飲。

使直入肺經。

以酒補之。

將鴨干 去一毛一。

脅下開竅。

去腸拭淨。

入大棗肉二升。

參苓平胃散末一升。

縛定。

用沙甕一個。

置鴨在內。

以炭火慢煨。

將陳酒一瓶。

作三次入之。

酒干為度。

取起食鴨及棗。

頻作取愈。

)服之一陰一虛亦不見燥。

一陽一虛亦不見冷。

非其一性一平。

烏能若是乎?但雌則微一溫一而雄則微冷。

不可不辨。

若黑骨白一毛一者。

為虛癆聖藥。

亦金水相生之義耳。

老者良。

血解金銀丹石砒霜百毒。

及中惡溺死者。

一卵一甘鹹微寒。

能滋一陰一。

除心腹膈熱。

炒鹽藏食佳。

鴿肉

(原禽)補一精一益氣兼除瘡疥

鴿肉(專入肺腎)。

味鹹氣平。

一性一稟金水。

故能入腎入肺。

為久患虛羸要藥。

凡人肺腎受傷。

多緣一精一虧氣弱。

一精一愈損者。

則氣益祛。

氣愈祛者。

則一精一益虛。

(一精一無氣不行。

氣無一精一不附。

服此味鹹一溫一平。

則一精一既見其有補。

而氣益見其有益也。

此為甘平一溫一鹹之品。

其一性一不涼不燥。

故於治虛之外。

更能兼理瘡疥。

(嘉 )凡一切皮膚惡瘡及瘢風瘰 瘍風等症。

煮熟酒服。

無不咸宜。

並辟諸般藥毒。

誠虛癆患疥之良劑。

補一精一與氣之要藥也。

但鴿形色甚多。

(時珍曰。

鴿一性一婬一而易合。

故名。

)惟白者最良。

一卵一能預解痘毒。

(用白鴿一卵一一對。

入竹筒封置廁中半月。

以一卵一和辰砂三錢。

丸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

三豆飲下。

毒從大小一便出也。

)屎亦能殺瘵蠱。

虛癆家鹹多畜之。

阿膠

(畜)入肝補血通潤心肺與腎

阿膠(專入肝。

兼入肺腎心)。

味甘氣平。

質潤。

專入肝經養血。

何書又言除風化痰。

蓋以血因熱燥。

則風自生。

阿膠得阿井純一陰一之濟水。

又得純黑補一陰一之驢皮。

(宗 曰。

驢皮煎膠。

取其發散皮膚之外也。

用烏者取烏色屬水。

以制熱則生風之義。

如烏一卵一烏雞之類皆然。

)氣味俱一陰一。

既入肝經養血。

復入腎經滋水。

水補而熱自制。

故風自爾不生。

(藏器曰。

諸膠皆主風。

止洩補虛。

而驢皮主風為最。

)又膠潤而不燥。

膠一性一既能潤肺。

復能趨下降濁。

使痰不至上逆耳。

至於痔漏腸風。

衄血血淋下痢。

(痢因熱成。

)暨經枯崩帶。

胎動癰腫。

治克有效。

亦是因血枯燥。

伏熱而成。

故能得滋而解。

此為血分養血潤燥。

養肺除熱要劑。

不似首烏功專入肝。

補血祛風。

烏須黑髮。

而於肺經潤燥定喘則未及。

鹿膠一性一專一溫一督與沖以益其血。

而於肺經清熱止嗽則未有。

龜膠力補至一陰一。

通達於任。

退熱除蒸。

而於一陰一中之一陽一未克有補。

古人云。

阿膠養神。

人參益氣。

正謂此也。

以黑光帶綠。

至夏不軟者良。

削炒成珠。

或面炒。

蛤粉炒。

(去痰)蒲黃炒。

(止血)或酒化水化為用。

以山藥為使。

惡大黃。

牛膠功與阿膠相似。

(陳自明雲。

補虛用牛皮膠。

去風用驢皮膠。

時珍曰。

阿膠難得。

真牛皮膠亦可權用。

其一性一味皆。

宜於虛熱。

若鹿角膠則一性一味熱補。

非虛熱者所宜。

不可不詳辨也。

)治能養血祛風。

然總不如阿膠養血治風之為最耳。

羊肉

(畜)入脾補一陰一豐體澤膚

羊肉(專入脾)。

氣味甘一溫一。

東垣載能補形。

此一句已盡羊肉大概矣!復於十劑方中又雲。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之屬。

是明指參補氣。

而補形端在羊肉。

又何疑哉?夫氣屬一陽一。

血屬一陰一。

體輕而燥者屬一陽一。

體重而潤者屬一陰一。

羊肉氣味雖一溫一。

然體潤肉肥。

其於肌膚血液則易及。

(李杲曰。

凡味同羊肉者。

皆補血虛。

)若使泥於書載壯一陽一補氣健力等說。

及以一陽一生一陰一長之理。

牽引混指。

其何以清眉目而別治用哉?況據書載羊肝羊膽。

皆指屬寒。

而能明目以祛翳。

(時珍曰。

肝開竅於目。

膽汁減則目暗。

目者肝之外候。

膽之一精一華也。

故諸膽皆治目病。

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

以蜜裝滿。

紙套籠住。

懸簷下。

待霜出掃下。

點之神效。

名二百味草花膏。

以羊食百草。

蜂采百花也。

)羊骨則止補骨。

燒灰擦牙則止固腎。

羊一精一羊 則止潤膚澤肌。

羊血則止解砒霜諸毒。

(外台雲。

凡服丹石人。

忌食羊血十年。

一食前功盡亡。

此物能製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硼砂砒霜硫黃一乳一石鍾一乳一空青曾青雲母石一陽一起石孔公孽等毒。

)羊一乳一則止潤燥消渴。

羊須則止敷疳療瘡。

而於氣血未有補。

豈有羊肉一味。

功專入肺補氣。

而於形血一精一液。

竟不補及者乎!但其氣薄於血。

則雖口服甘肥。

而血不生。

血薄於氣。

則雖日服參耆。

而氣不長。

於此不可不知。

反半夏菖蒲。

忌銅器。

同蕎麥豆醬食。

發痼疾。

同醋食。

傷人心。

燕窩

(原禽)補胃潤肺滋腎

燕窩(專入肺脾腎)。

書中稱為食物上品。

及為補虛除癆之用。

(考之本草不收。

方書罕用。

蓋謂此物由於鳥銜海粉作窩。

懸於石崖。

得一陽一和風日之氣而成者也。

海粉本屬寒鹹。

得鳥銜於風高之處而為甘平。

洵可入肺生氣。

(肺處至高之處。

)入腎滋水。

(鹹入腎。

)入胃補中。

(甘入脾胃。

)俾其補不致燥。

潤不致滯。

而為藥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是以虛癆藥石難進。

(咳吐紅痰。

每兼水糖煮食。

)用此往往獲效。

義由於此。

然使火勢急迫。

則又當用至一陰一重劑以為拯救。

不可恃此輕淡以為扶衰救命之本。

而致委一靡一自失耳。

(一卵一生)蜜蠟入胃絕痢入肝活血 蟲蠟生肌活血

蠟(專入肝脾)。

本有二。

一出於蜂蜜之滓而成。

即蜜凝結之粗者也。

其蠟有黃有白。

一出於樹之蠟。

其蠟由木之蟲而得。

故又名蟲白蠟。

(白蠟有二)二者氣味不同。

一性一亦微別。

如蜜蠟味淡一性一平。

其蠟本由蜜成。

蜜本潤物。

則蠟亦潤。

故能主潤臟腑經絡。

而有絕續補傷生肌之妙。

(甄權治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

以雞子大一枚煎三五沸。

投美酒半升立瘥。

)蠟止存蜜粗粕。

其一性一最澀。

故又能止瀉絕痢。

(仲景治痢有調氣飲。

千金治痢有膠蠟湯。

華佗治下痢食即吐。

用白蠟方寸匙。

雞子黃一枚。

石蜜同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

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

乃納連末灰髮。

熬至可丸乃止。

二日服盡。

神效。

)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蠟。

即味淡之意也。

又凡蕩除下焦之藥。

以此裹丸。

亦其免傷上部之意。

蜜蠟之用如此。

至於蟲蠟。

系生蠟樹所產。

蠟樹屬金。

一性一最堅強。

蟲食其葉而成。

味甘氣一溫一。

按甘益血補中。

一溫一能通經活絡。

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虛絕續。

與桑螵蛸同有補虛之意。

可為外科聖藥。

是以鄭贊寰雲。

汪御章尿血。

用白蠟加於涼血滋腎藥中。

遂愈。

又書雲。

用此合合一歡皮。

同入長肉膏中神效。

又治下疳。

服之未成即消。

已成即斂。

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

治腸紅神效。

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

但蜜蠟味甘淡澀微一溫一。

蟲蠟則味甘不淡而一溫一也。

蜜蠟因有澀一性一。

可以止瀉治痢。

蟲蠟澀一性一差減。

而痢則鮮用也。

蜜蠟本於蜂蜜之氣。

僅得甘之餘氣而成。

而所主在胃。

蟲蠟得樹收斂堅強之氣。

而所治專在筋一肉骨血也。

二者微似之中。

恍惚之際。

不可不知。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