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痰之立治不少。如痰之在於經者宜散宜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

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

痰之見病甚多。

痰之立治不少。

如痰之在於經者宜散宜升。

痰之在於上者宜湧宜吐。

痰之在中在膈。

不能以散不能以吐者。

宜降宜下。

此降之法所由起也。

第降有在於肺以為治者。

如栝蔞貝母生白果杏仁土貝母訶子之屬是也。

有在胸膈以為治者。

如硼砂礞石兒茶之屬是也。

有在心肝以為治者。

如牛黃之屬是也。

有在肝膽以為治者。

如全蠍鶴虱之屬是也。

有在皮裡膜外以為治者。

如竹瀝之屬是也。

有在脾以為治者。

如密陀僧白礬之屬是也。

有在腎以為治者。

如沉香海石之屬是也。

但貝母則合心肝以為治。

射干則合心脾以為理。

皆屬清火清熱。

降氣下行。

惟白礬則收逐熱涎。

或從上湧。

或自下洩。

各隨其便。

至於痰非熱成。

宜一溫一宜燥。

宜收宜引。

則又在人隨症活潑。

毋自拘也。

栝蔞仁

(蔓草)

栝蔞仁(專入肺。

兼入脾胃)。

氣味甘寒。

(成無己乃謂味苦。

其說甚非。

)功專降火下氣墜痰。

緣肺受火一逼一。

則水必停而痰生。

痰生則肺失養而氣壅。

故有喘急胸滿。

咳嗽咽閉口渴之病矣。

栝蔞一性一寒。

味甘寒。

能除上焦傷寒。

胸膈鬱結痰氣。

使之入腸胃而下降。

(震亨曰。

栝蔞實治胸痺者。

以其味甘一性一潤。

甘能補肺。

潤能降氣。

胸中有痰者。

乃肺受火一逼一。

失其降下之令。

今得甘緩潤下之助。

則痰自降。

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

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

為治消渴之神藥。

)故仲景小陷胸湯。

用此以治邪結在胸。

又以小柴一胡一湯。

用此易半夏以治少一陽一症見口渴等症。

然大要取其有清降之力。

故能使之下行也。

若謂此能補氣。

正未必然。

虛寒瀉利者忌。

(熱利最宜。

取其以寒降火。

)實圓長如熟柿。

子扁多脂。

去油用。

枸杞為使。

畏牛膝干漆。

惡乾薑。

反烏頭。

天花粉

(蔓草)入肺除痰消火止渴

天花粉(專入肺)。

即栝蔞根也。

味酸而甘微苦。

微寒。

亦同栝蔞能降膈上熱痰。

兼因味酸。

又能生津止渴。

故凡口燥唇乾。

腫毒癰一乳一痔漏。

時熱狂燥便數等症。

服之立能解除。

(時珍曰。

栝蔞味甘微苦酸。

其一莖一葉味酸。

酸能生津。

感召之理。

故能止渴潤枯。

微苦降火。

甘不傷胃。

昔人言其苦寒。

似未深察。

)但此較之栝蔞。

其一性一稍平。

不似蔞一性一急迫。

而有推牆倒壁之功也。

至經有言安中絕續。

似非正說。

不過雲其熱除自安之意。

痰色清稀者忌服。

澄粉食。

大宜水衰有熱人。

畏惡反同栝蔞。

貝母

(山草)清肺心痰熱

貝母(專入肺。

兼入心)。

辛苦微寒。

世多用為治痰之藥。

殊不知痰有因燥因濕之不同。

(痰有風痰寒痰濕痰火痰燥痰虛痰熱痰之別。

須在臨症細分。

)如果肺因火刑。

水飲不化。

郁而為痰。

此痰因於燥者也。

脾胃虛寒。

水飲停積。

窒而不通。

此痰因於濕者也。

因以燥者。

非用苦以瀉火。

辛以散郁。

寒以折熱莫治。

因以濕者。

非用辛以。

濕以燥濕莫投。

貝母味苦而辛。

其一性一微寒。

止於心肺燥郁。

痰食壅盛。

及虛勞煩熱。

肺痿肺癰。

喉痺咯血吐血。

(火刑於肺。

)目眩淋瀝。

(火移小腸。

)癭瘤一乳一閉。

難產惡瘡不斂等症服之。

卒能有效。

(承曰。

貝母能散心胸郁之氣。

故詩雲言采其商是也。

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

今用治心中不快。

多愁鬱者殊有功。

)若使因於脾虛而見咳嗽不寧。

混以貝母妄代。

其失遠矣!蓋一宜半夏。

一宜貝母。

況半夏兼治脾肺。

貝母獨清肺金。

半夏用其辛。

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一溫一。

貝母用其涼。

半夏一性一速。

貝母一性一緩。

半夏。

貝母清熱。

氣味一陰一陽一。

大有不同。

(汪昂雲。

故凡風寒濕食諸痰。

貝母非所宜也。

)彼此誤投。

為害不淺。

大者為土貝母。

大苦大寒。

(如浙一江一貝母一之類。

)清解之功居多。

小者川貝母。

味甘微寒。

滋潤勝於清解。

不可不辨。

川產開瓣者良。

獨瓣不堪入藥。

去心。

米拌炒用。

濃樸白薇為使。

畏秦艽。

反烏頭。

竹瀝

(苞木)清皮裡膜外燥痰

竹瀝(專入經絡皮裡膜外。

)甘寒而滑。

治專消風降火。

潤燥行痰。

養血益一陰一。

凡小兒天吊驚癇。

一陰一虛發一熱口噤。

胎產血暈。

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

服之立能見效。

蓋瀝之出於竹。

由血之出於人也。

極能補一陰一。

長於清火。

(補一陰一亦由火清而致。

)一性一滑流利。

走竅逐痰。

故為中風要藥。

以中風莫不由於一陰一虛火旺。

煎熬津一液成痰。

壅塞氣道。

不得升降。

服此流利經絡。

使痰熱去。

氣道通。

而外症愈矣。

故火燥一熱者宜之。

(時珍曰。

竹瀝一性一寒而滑。

大抵因火爍熱而有痰者宜之。

苦寒濕。

胃虛腸滑之人服之。

則反傷腸胃。

筍一性一滑利。

多食瀉人。

僧家謂之刮腸篦。

即此義。

朱氏謂大寒。

言其功不言其氣。

殊悖於理。

謂大寒為氣。

何害於功。

)若脾胃腸滑。

寒痰濕痰。

食積生痰。

不可用也。

荊瀝一性一味相近。

但氣寒多用荊。

氣虛熱多用竹。

(丹溪止言虛痰用竹。

似欠分明。

)薑汁為使。

但竹類甚多。

惟取竹肉薄節用。

(機曰。

將竹截作二尺長。

劈開。

以磚兩片對立。

架竹於上。

以火炙出其瀝。

以盤承取。

)筍尖發痘瘡。

白果

(山果)生用滌痰除垢熟則脹悶欲絕

白果(專入肺)。

雖屬一物。

而生熟攸分。

不可不辨。

如生食則能解酒。

消毒殺蟲。

以漿塗鼻面手足。

則去渣 油膩。

及同汞浣衣。

則死蟲虱。

(其花夜開。

人不得見。

一性一陰一。

有小毒。

故能消毒殺蟲。

)何其力銳氣勝。

而能使痰與垢之悉除也!至其熟用。

則竟不相同。

如稍食則可。

再食則令人氣壅。

多食則即令人臚脹昏悶。

昔已有服此過多而竟脹悶欲死者。

(食千枚者死。

)然究其實。

則生苦未經火革。

而一性一得肆其才而不窒。

熟則經火 制。

而氣因爾不伸。

要皆各有至理。

並非空為妄談已也。

礞石

(石)除肝膈上熱痰

礞石(專入肝)。

稟石中剛猛之一性一。

沉墜下降。

味辛而鹹。

色青氣平。

功專入肝平木下氣。

為治驚利痰要藥。

(喻嘉言曰。

驚風二字。

乃古人妄鑿空談。

不知小兒初生。

以及童幼。

肌肉筋骨。

臟腑血脈。

俱未克長。

一陽一則有餘。

一陰一則不足。

故易於生熱。

熱甚則生風生驚。

亦所恆有。

後人不解。

遂以為奇特之病。

且謂此病有八候。

以其搖頭手動也。

而立一抽一掣之名。

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

而立目斜亂搐搦之名。

以其脊強背反也。

而立角弓反張之名。

相傳既久。

不知妄造。

遇此等症。

無不以為奇特。

而不知小兒腠理不密。

易於感冒風寒。

病則筋脈牽強。

因筋脈牽強生出一抽一掣搐搦。

角弓反張。

種種不通名色。

而用金石等藥鎮墜外邪。

深入臟腑。

千中千死。

間有體堅症輕得愈者。

又詫為再造奇功。

遂致各守專門。

雖日殺數兒。

而不知其罪矣。

)蓋風木太過。

脾土受制。

氣不運化。

積氣生痰。

壅塞膈上。

變生風熱。

治宜用此重墜下洩。

則風木氣平。

而痰積自除。

今人以王隱君滾痰丸內用礞石。

通治諸般痰怪症。

殊為未是。

(滾痰丸。

礞石焰硝各二兩。

研水飛淨一兩。

大黃酒蒸八兩。

黃芩酒洗八兩。

沉香五錢。

為末水丸。

)不知痰因熱盛。

風木挾熱而脾不運。

故爾痰積如膠如漆。

用此誠為合劑。

如其脾胃虛弱。

食少便溏。

服此洩利不止。

小兒服之。

多成慢症。

以致束手待斃。

可不慎歟。

硝 水飛研用。

白礬

(石)逐熱痰下洩上湧

白礬(專入脾)。

氣味酸寒。

則其清熱收熱可知。

何書又言燥痰。

若於寒字相悖。

書言能治風痰。

若於收字澀字相殊。

不知書之所云能燥痰者。

非其氣味一溫一熱。

而可以燥而即化。

實以收其燥濕初起。

使之下墜。

不使留滯而不解也。

(洩即是收。

)且其酸而兼鹹。

則收澀之中。

尚有追涎逐降之力。

非即不燥之燥乎?所謂能治風痰者。

其酸苦湧洩。

兼因風邪初客。

合以皂莢等味研服。

則能使之上湧。

豈其風熱歷久。

深入不解。

而即可以上湧乎?是以風痰洩痢崩帶。

用此以收即愈。

(收)諸血脫一肛一陰一挺。

(肝火)崩帶風眼。

痰飲瘡瘍。

用此以澀即效。

(澀)喉痺癰疽蛇傷蠱毒。

用此酸寒以解即除。

(酸)治雖有四。

然總取其酸澀寒鹹為功。

以為逐熱去涎之味。

但暫用則可。

久服則於一精一血有損。

(宗 曰。

損心肺卻水故也。

水化書紙上。

干則水不能濡。

故知其一性一卻水。

李迅癰疽方雲。

凡人病癰疽發背。

不問老少。

皆宜服黃礬丸。

服至一兩以上。

無不作效。

最止疼痛。

不動臟腑。

活人不可勝數。

用明亮白礬一兩。

生研。

以好黃蠟七錢。

熔化。

和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

漸加至二十丸。

熟水送下。

如未破則內消。

已破即便合。

如服金石發瘡。

以白礬末酒服即效。

)古言服損心肺傷骨。

義根於是。

豈正本求源之治歟!取潔白光瑩者佳。

火 用。

(以火 地。

灑水於上。

布地。

以盤覆之。

四面灰擁。

一日夜礬飛盤上。

掃收之。

為礬一精一。

未盡者。

更如前法。

再以陳苦酒化之。

名礬華。

七日可用。

百日更佳。

)甘草為使。

畏麻黃。

惡牡蠣。

蓬砂

(石)治胸膈熱痰

蓬砂(專入肝)。

又名鵬砂。

辛甘微鹹。

氣一溫一。

色白質輕。

功專入上除熱。

故雲能除胸膈熱痰也。

是以痰嗽喉痺。

噎膈積聚。

骨鯁結核。

眼目翳障。

口齒諸病。

凡在胸膈以上者。

無不可以投治。

(頌曰。

今醫家用硼砂治咽喉。

最為要功。

宗 曰。

含化咽津。

治喉中腫痛。

膈上痰熱。

初覺便治。

不能成喉痺。

時珍曰。

硼砂味甘微鹹而氣涼。

色白而質輕。

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熱。

素問雲。

熱一婬一於內。

治以鹹寒。

以甘緩之是也。

其一性一能柔五金而去垢膩。

故治噎膈積聚。

骨鯁結核惡肉一陰一 用之者。

取其柔物也。

治痰熱眼目瘴翳用之者。

取其去垢也。

)況一性一能消金。

豈有垢膩塊積而不可以消導乎?第當審實而治。

勿輕投也。

出西番者白如明礬。

出南番者黃如桃膠。

甘草湯煮化。

微火炒松用。

牛黃

(畜)清心肝熱痰

牛黃(專入心肝)。

味苦一性一涼。

古人用此解心經熱邪。

及平肝木。

通竅利痰定驚。

及痰涎上壅。

中風不語等症。

(中風須辨真偽。

真則外有表症可察。

偽則內有虛症可尋。

真則表症見而神志無恙。

偽則表症既無而一精一氣全失。

真則本氣或虧。

本血或損。

加以外邪內襲而成偏廢。

偽則真一陰一既槁。

真一陽一既耗。

迨其將絕不固而見厥僕。

真則新邪復喚舊邪。

而致新舊一交一感。

偽則裡虛既甚。

而更增虛益危。

真則面赤唇焦。

牙關緊閉。

上視強直。

掉眩煩渴。

偽則面青或白與黑。

痰喘昏亂。

眩暈多汗。

甚則手足厥逆。

脫症全具。

真則一陽一浮而數。

一陰一濡而弱。

及或浮滑沉滑。

微虛微數。

偽則兩尺沉滑。

微細虛散欲絕。

及或寸關搏指。

弦滑洪數。

又中風開口則心絕。

手撒則脾絕。

眼合則肝絕。

遺尿則腎絕。

氣喘面黑鼻煤則肺絕。

用一藥始宜辛熱以祛外邪。

繼宜辛潤甘潤以固血脈。

)緣牛有黃。

牛之病也。

牛黃在於心肝膽之間。

凝結成黃。

故還以治心肝膽之病。

取其長於清心化熱。

故爾用此以除驚痰之根耳。

至於中風不語。

必其邪已入髒。

九竅多滯。

(唇緩便閉。

舌短耳聾。

鼻塞目瞀。

)方可投服。

若使中腑而見四肢不著。

中經而見口眼 斜。

不為開痰順氣。

養血活血。

便用此藥投治。

引邪深入。

如油入面。

莫之能出。

小兒純一陽一。

病多胎熱痰熱。

屬於心肝二經之病。

命在須臾者。

用此多有回生之力。

(兒初生未食一乳一。

用三五厘。

合黃連甘草末。

蜜調呷之最佳。

)惟脾胃虛寒者。

其切忌之。

取磨指甲者真。

牛有黃必多吼喚。

以盆水承之。

伺其吐出。

喝迫即墮水。

名生黃。

如雞子黃大。

重疊可揭。

殺死自角中得者。

名角黃。

心中得者。

名心黃。

肝膽中得者。

名肝膽黃成粒。

(須防駱駝黃以亂。

)得牡丹菖蒲良。

人參為使。

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