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自當清涼以解。寒氣久滯於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

熱氣久積於中。

自當清涼以解。

寒氣久滯於內。

更當辛一溫一以除。

故一溫一散之味。

實為中虛寒滯所必用也。

然中界乎上下之間。

則治固當以中為主。

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

是以一溫一以守內而不凝。

散以行外而不滯。

並施。

而病不致稍留於中而莫御矣!第不分辨明晰。

則治多有牽混不清。

如縮砂密木香香附乾薑半夏一胡一椒吳茱萸使君子麥芽松脂。

皆為行氣快滯之味。

然縮砂密則止暖胃快滯。

木香則止疏肝醒脾。

香附米則止開郁行結活血通經。

半夏則止開痰逐濕。

乾薑則止。

一胡一椒則止一溫一胃逐痰除冷。

吳茱萸則止逐肝經寒氣上逆腸胃。

使君子則止燥胃殺蟲。

麥芽則止消谷磨食。

松脂則止祛風燥濕。

而有不相兼及者也。

至於而兼及上。

則有如蓽茇之散胸腹寒逆。

藿香之醒脾辟惡寬胸止嘔。

菖蒲之通心開竅醒脾逐痰。

玄一胡一索之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安息香之通活氣血。

各有專司自得之妙。

而兼及下。

則有如益智之燥濕逐冷縮泉。

蛇一床一子之宣風燥濕。

蒺藜之祛肝腎風邪。

大小茴之逐肝腎沉寒痼冷。

各有主治獨得之趣。

而兼通外。

則有草果之一溫一胃逐寒辟瘴辟瘧。

蘇合香樟腦大蒜山柰甘松排草之通竅逐邪殺鬼。

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氣上升。

良姜紅豆蔻之一溫一胃散寒。

艾葉之除肝經沉寒痼冷以回一陽一氣將絕。

一胡一椒之通心脾小腹辟惡發痘。

煙草之通氣爽滯辟瘴除惡。

白芥子之除脅下及皮裡膜外之風痰。

鍛石之燥血止血散血。

烏藥之治氣逆胸腹不快。

各有其應如響之捷。

而至通上徹下。

則有如丁香之洩肺暖胃燥腎止呃。

川椒之一溫一髒除寒殺蟲。

各有氣味相投之宜。

若使獨見於上。

則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風寒。

止當心之疼痛。

薰草之通氣辟惡止痛。

其效俱不容掩。

且而獨見於上下。

則有如薤之通肺除痺。

通腸止痢。

其效又屬不泯。

其一。

而氣味各殊。

治效各別。

有不相同如此。

然繡竊謂之味。

其氣兼浮而升。

則其散必甚。

之味。

其氣必沉而降。

則其散甚微。

其氣既浮。

而又表裡皆徹。

則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

與於草豆蔻白檀之升。

絕不相同。

即與縮砂密之散。

木香之降。

亦且絕不相似。

良姜氣味過散。

故止可逐外寒內入。

而不可與乾薑一溫一內同比。

藿香氣味稍薄。

故止可除臭惡嘔逆。

而不可與木香快滯並議。

烏藥徹上徹下。

治氣甚於香附。

故為中風中氣所必需。

薤白氣味辛竄。

行氣遠駕木香。

故為胸痺腸滯所必用。

凡此是一溫一是散。

皆有義理。

錯綜在人細為體會可耳!

草豆蔻

(芳草)逐胃口上風寒止當心疼痛

草豆蔻(專入脾胃)。

辛熱香散。

功與肉蔻相似。

但此辛熱。

燥濕除寒。

一性一兼有澀。

不似肉蔻澀一性一居多。

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

又功與草果相同。

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

症見當心疼痛。

不似草果辛熱浮散。

專治瘴癘寒瘧也。

故凡濕郁成病而見胃脘作疼。

服之最為有效。

若使鬱熱內成。

及一陰一虛血燥者。

服之為大忌耳。

(時珍曰。

草豆蔻治病。

取其辛熱浮散。

能入太一陰一陽一明。

除寒燥濕。

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南地卑下。

山嵐煙瘴。

飲啖酸鹹。

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

故食療必用與之相宜。

然過多亦能助脾熱。

傷肺損目。

或雲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

助其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無偏勝之害。

蓋草果治太一陰一獨勝之寒。

知母治一陽一明獨勝之火也。

)閩產名草蔻。

如龍眼而微長。

皮黃白薄而稜峭。

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

滇廣所產名草果。

如訶子。

皮黑濃而稜密。

子粗而辛臭。

雖是一物。

微有不同。

(草果其義另詳。

)面裹煨熟取仁。

忌鐵器。

草果

(芳草)一溫一胃逐寒治瘴癘寒瘧

草果(專入胃。

)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

功效無別。

服之皆能一溫一胃逐寒。

然此氣味浮散。

(出自漢廣。

)凡冒巔霧不正瘴瘧。

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故合常山用則能以截久瘧。

同知母用則能以除瘴癘寒熱。

(義詳草豆蔻。

)同橘半用則能以除膈上痰。

同楂曲用則能以解面濕魚肉。

若使非由瘋瘴。

或因濕一熱。

而見瘀滯。

與傷暑而見暴注溲赤口乾者。

則並禁焉。

忌鐵。

使君子

(蔓草)一溫一脾燥胃殺蟲除積

使君子(專入脾胃)。

味甘氣一溫一。

功專補脾殺蟲除積。

凡人症患五疳便濁。

瀉痢腹蟲。

皆脾胃虛弱。

因而一乳一停食滯。

濕一熱瘀塞而成。

服此氣味甘一溫一以助脾胃。

則積滯消。

濕一熱散。

水道利。

而前症盡除矣。

時珍曰。

凡殺蟲之藥。

多是苦辛。

獨使君子榧子而殺蟲亦異也。

每月上旬。

蟲頭向上。

中旬蟲頭向中。

下旬蟲頭向下。

於上旬空心服此數枚。

則蟲皆死而出也。

但忌熱茶同服。

則令人作瀉矣。

出閩蜀。

五瓣有稜。

內仁如榧。

亦可煨食。

久則油一黑不可用。

白豆蔻

(芳草)宜散肺分寒滯一溫一暖脾胃

白豆蔻(專入肺脾胃。

兼入大腸)。

本與縮砂密一類。

氣味既同。

功亦莫別。

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

上入肺經氣分。

而為肺家散氣要藥。

且其辛一溫一香竄。

流行三焦。

一溫一暖脾胃。

而使寒濕膨一脹。

虛瘧吐逆。

反胃腹痛。

並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

)目 紅筋等症悉除。

不似縮砂密辛一溫一香竄兼苦。

功專和胃醒脾調中。

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是以肺胃有火。

及肺胃氣薄切忌。

故凡用一藥治病。

最宜審諒氣味。

分別形質。

以為考求。

不可一毫忽略。

竟無分別於其間耳。

縮砂

(芳草)一溫一脾暖胃快滯

縮砂(專入脾胃。

兼入肺腎大小腸膀一胱)。

辛一溫一而澀。

故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藥。

然亦兼入肺腎大小腸膀一胱。

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則能入肺。

同人參益智則能入脾。

同黃柏茯苓則能入腎。

同赤石脂則能入大小腸。

其言醒脾調胃。

快氣調中。

則於腹痛痞脹有功。

(痛有喜按拒按之別。

若使痛喜手按。

多屬脾胃虛寒。

治須用此。

否則切禁。

痞有因寒因熱因暑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食之別。

亦須審其兼症兼脈以求。

不可盡以砂仁為治也。

)入大腸則於赤白瀉痢有效。

入肺則於咳嗽上氣克理。

(瀉痢由於寒濕者宜用。

熱濕者勿用。

)至雲止痛安胎。

並咽喉口齒浮熱能消。

亦是中和氣順之意。

(胎挾寒滯者始宜。

熱屬虛浮者方用。

)若因實熱而雲胎氣不和。

水衰而見咽喉口齒燥結者服之。

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

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

出嶺南。

研碎用。

木香

(芳草)疏肝醒脾洩滯和胃

木香(專入肝脾)。

味辛而苦。

下氣寬中。

為三焦氣分要藥。

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

故凡脾胃虛寒凝滯而見吐瀉停食。

肝虛寒入而見氣鬱氣逆。

服此辛香味苦。

則能下氣而寬中矣。

中寬則上下皆通。

是以號為三焦宣滯要劑。

(宗 曰。

木香專洩。

快胸腹間滯寒冷氣。

他則次之。

得橘皮肉一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

傚尤速。

好古曰。

本草雲。

生氣劣。

氣不足。

補也。

通壅氣。

導一切氣。

破也。

安胎健脾胃。

補也。

除 癖症塊。

破也。

其不同如此。

潔古張氏但言調氣。

不言補也。

)至書所云能升能降。

能散能補。

非雲升類升柴。

降同沉香。

不過因其氣鬱不升。

得此氣克上達耳。

況此苦多辛少。

言降有餘。

言升不足。

言散則可。

言補不及。

一不審顧。

任書混投。

非其事矣!番船上來形如枯骨。

味苦粘舌者良。

名青木香。

非今所用馬兜鈴根者是也。

(今用皆廣木香土木香。

)入理氣藥。

磨汁生用。

若實大腸。

面煨熟用。

今醫妄以西香代木香治痢。

殊謬。

香附米

(芳草)入肝開郁散滯活血通經

香附米(專入肝膽。

兼入肺)。

辛苦香燥。

據書備極讚賞。

能入肝膽二經開郁(郁有痰鬱火郁氣鬱血郁濕郁食郁)散滯。

活血通經。

兼行諸經氣分。

(張子和謂聖人嗇氣。

如持至寶。

庸人役物。

反傷太和。

又曰。

氣本一也!因有所觸而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九氣於焉而分。

蓋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熱則氣洩。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勞則氣耗。

此九氣之至也。

須分虛實以治。

)凡霍亂吐逆。

洩瀉崩漏。

(經候須詳病症用一藥。

如將行而痛者。

屬氣之滯屬實。

行後而痛者。

屬氣與血俱虛。

痛而喜按者屬虛。

痛而拒按者屬實。

痛而喜按血淡者屬虛。

痛而拒按色紫者屬實。

大抵崩漏多因氣虛血熱而成。

故須涼血補氣為要。

三焦不利等症。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治皆有效。

又雲生則上行胸膈。

外達皮膚。

熟則下走肝腎。

外徹腰足。

炒黑則止血分補虛。

鹽水浸炒則入血分潤燥。

青鹽炒則補腎氣。

酒浸炒則行經絡。

醋浸炒則消積聚。

薑汁炒則化痰飲。

得參術則補氣。

得歸地則補血。

得木香則疏滯和中。

得檀香則理氣醒脾。

得沉香則升降諸氣。

得川芎蒼朮則總解諸郁。

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

得茯苓則一交一濟心腎。

得茴香補骨脂則引氣歸元。

得三稜莪術則消磨積塊。

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

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

得艾葉則暖子一宮。

乃氣病之總司。

大抵婦人多郁。

氣行則郁解。

故服之尤效。

非雲宜於婦人不宜於男子也。

(時珍曰。

婦人以血用事。

氣行則無疾。

老人一精一枯血閉。

惟氣是資。

小兒氣日充。

則形乃固。

大凡病則氣滯而餒。

故香附於氣分為君。

舉世所罕知。

臣以參耆。

佐以甘草。

治虛怯甚速也。

)按此專屬開郁散氣。

與木香行氣貌同實異。

木香氣味苦劣。

故通氣甚捷。

此則苦而不甚。

故解郁居多。

且一性一和於木香。

故可加減出入以為行氣通劑。

否則宜此而不宜彼耳。

但氣多香燥。

一陰一虛氣薄禁用。

或酒。

或童便。

或鹽水浸炒。

各隨本方制用。

忌鐵。

蓽茇

(芳草)散胸腹寒逆

蓽茇(專入胃。

兼入脾膀一胱。

)氣味辛熱。

凡一切風寒內積。

逆於胸膈而見噁心嘔吐。

(一陽一明胃府)見於下部而見腸鳴冷痢水瀉。

(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發於頭面而見齒牙頭痛鼻淵。

(一陽一明胃經)

停於肚腹而見中滿痞塞疼痛。

(太一陰一經)俱可用此投治。

以其氣味辛一溫一。

則寒自爾見除。

其曰鼻淵頭痛。

(涕膿而臭者為淵。

涕清而不臭者為鼽。

鼻淵有肉痛極而不下垂者為息肉。

下垂而不痛者為鼻痔。

)亦是取其辛熱能入一陽一明以散浮熱之意。

是以病患偏頭痛風。

須先口一含一溫一水。

隨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

牙疼必同乾薑細辛調治。

亦取能以除寒之意。

(熱痛。

石膏牙硝。

風痛。

皂角殭蠶峰房二烏。

蟲痛。

鍛石雄黃。

)總之。

氣味既辛。

則凡病屬寒起。

皆可以投。

然亦洩人真氣。

不可任意多服。

以致喘咳目昏。

腸虛下重。

喪其真氣也!

艾葉

(隰草)除沉寒痼冷起一陽一氣將絕

艾葉(專入肝脾。

兼入腎。

)辛苦一性一溫一。

其氣芳烈純一陽一。

故可用以取火。

服之則走肝脾與腎。

能除沉寒痼冷。

凡一切病因寒濕而見血衄崩帶。

腹痛冷痢。

霍亂轉筋。

胎動腰痛。

氣鬱經水不調。

子一宮虛冷。

蟲動瘡疥者。

(諸症俱就寒濕論。

)服之能立見效。

(故治亦就寒濕起見。

若其一陽一氣將絕之候。

灸之即能回一陽一。

且能通諸經以治百病。

(百病亦就寒濕論。

汪昂曰。

艾用火炎則氣下。

入藥則熱氣上衝。

)故古方有同阿膠以治虛痢。

及胎前後下血。

同香附制丸。

以調一經一血而一溫一子一宮。

兼除心腹諸痛。

同乾薑以蜜為丸。

以除冷惡鬼邪諸氣。

(亦寒濕一陰一氣。

同白礬為末。

以治瘡疥。

又以熟艾布兜。

以治寒濕腳氣及老人臍腹畏冷。

用絹裹以擦風瘙癮疹。

皆取辛一溫一則散之義。

若使症非寒濕。

而用是藥燥烈以治。

其失匪輕。

(每見今人安胎。

不審寒熱虛實。

輒用艾葉以投。

殊為荒謬。

)是以書載氣虛血熱者禁用。

(包盡多少病症。

取蘄州艾陳者良。

一揉一搗如綿。

謂之熟艾。

灸火用。

婦人丸散。

醋煮搗餅。

再為末用。

煎服生用。

(生用則一溫一。

熟用則熱。

)苦酒香附為使。

大茴香

(葷辛)除肝經絡沉寒痼冷

大茴香(專入肝。

兼入腎膀一胱小腸。

古作 香也。

)辛甘一性一熱。

據書所載。

功專入肝燥腎。

凡一切沉寒痼冷。

而見霍亂 疝。

一陰一腫腰痛。

及乾濕腳氣。

並肝經虛火從左上衝頭面者用之。

服皆有效。

(有腫謂濕腳氣。

無腫謂干腳氣。

)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屬厥一陰一燥藥。

但萸則走腸胃。

桂則能入肝腎。

此則體輕能入經絡也。

必得鹽引入腎。

發出一陰一邪。

故能治疝有效。

(若挾一陽一邪者休用。

按疝有血氣寒水筋狐 七種之分。

其病亦有寒熱虛實不同。

所當分症施治。

疝有病發於肝。

而見症於腎。

以肝脈絡一陰一器故也。

茴香能散厥一陰一經絡一陰一邪。

故多用此施治。

)余按茴香形類不一。

據書所載。

有言大如麥粒。

輕而有細稜者。

名大茴。

出寧夏。

(市中鮮有。

)他處小者。

名小茴。

自番舶來。

實八瓣者名八角香。

今市所用大茴。

皆屬八角。

而寧夏之茴未見。

余細嚼審八角茴味。

其香雖有。

其味甚甘。

其一性一溫一而不烈。

較之吳茱萸艾葉等味更屬不同。

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

(甘多則滯。

)而謂能除沉寒痼冷。

似於理屬有礙。

(似應用寧夏茴為勝。

)管見如斯。

未知有合後之同志否。

鹽水炒用。

得酒良。

小茴

(葷辛)功遜大茴

小茴(專入肝胃。

又入腎膀一胱小腸。

)形如粟米。

辛香氣一溫一。

與寧夏大茴功同。

入肝燥腎一溫一胃。

但其一性一力稍緩。

不似大茴一性一熱。

仍看症候緩急。

分別用之耳!(時珍曰。

小茴一性一平。

理氣開胃。

夏月祛蠅辟臭。

食料宜之。

大茴一性一熱。

多食傷目發瘡。

食料不宜過用。

)酒炒鹽水炒。

各隨病症活用。

益智

(芳草)一溫一胃逐冷縮泉

益智(專入脾胃。

兼入腎。

)氣味辛熱。

功專燥脾一溫一胃。

及斂脾腎氣逆。

藏納歸源。

(氣逆因寒而起。

故以益志為斂。

非之斂也。

)故又號為補心補命之劑。

是以胃冷而見涎唾。

則用此以收攝。

(涎唾由於胃冷。

收攝亦是一溫一胃。

不當作甘補看。

)脾虛而見不食。

(脾虛亦是脾寒。

不食不可作中空宜補看。

)則用此一溫一理。

(只是逐冷。

)腎氣不一溫一而見小一便不縮。

則用此鹽炒與烏藥等分為末。

酒煮山藥粉為丸。

鹽湯下。

名縮泉丸以投。

(以一溫一為縮。

)與夫心腎不足而見夢一遺崩帶。

則用此以為秘一精一固氣。

(以一溫一為固。

非以收澀為固也。

若因熱成氣虛而見崩濁夢一遺等症者。

則非所宜。

(今人不審寒熱虛實。

妄用益智固一精一。

味甚。

)此雖類於縮砂密。

同為一溫一胃。

但縮砂密多有快滯之功。

此則止有逐冷之力。

不可不分別而審用耳!出嶺南。

形如棗核者鹽炒用。

山柰

(芳草)暖胃辟惡

山柰(專入胃。

)氣味芳一香。

功能暖胃辟惡。

凡因邪氣而見心腹冷痛。

寒濕霍亂。

暨風蟲牙痛。

用此治無不效。

(仁存方用山柰為末。

鋪紙上。

卷作筒。

燒燈吹滅。

乘熱和藥吹入鼻內。

痛即止。

攝生方用肥皂一個去穰。

入山柰甘松各三分。

花椒食鹽不拘多少。

填滿麵包。

紅取研。

日用擦牙漱去。

)以其氣味芬芳。

得此則能一溫一胃辟惡耳。

(水雲錄治婦人頭屑。

用山柰甘松香零陵香一錢。

樟腦二分。

滑石半兩。

為末。

夜擦。

旦篦去。

)若使諸症概非濕穢。

不得妄用。

出廣東。

根葉與生薑同。

合諸香藥用。

甘松

(芳草)醒脾開郁辟邪除惡

甘松(專入脾。

)甘一溫一無毒。

考書俱載芳一香升竄。

功能醒脾開郁。

凡因惡氣卒中。

而見心腹痛滿。

風疳齒 者。

可同白芷並附子並用。

(聖濟總錄治風疳蟲牙蝕肉至盡。

用甘松膩粉各二錢半。

蘆薈半兩。

豬腎一對。

切炙為末。

夜漱口後貼之。

有涎吐出。

)若腳氣膝腫。

煎湯淋洗。

(惟寒濕則宜。

熱濕者休用。

)此雖有類山柰。

但山柰氣多辛竄。

此則甘多於辛。

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

出涼州。

葉如茅根緊密者佳。

此屬草部。

與松木松香不同。

良姜

(芳草)一溫一胃除洩

良姜(專入胃)。

氣味辛熱。

治無他屬。

凡因客寒(客寒為外至寒邪。

)積於胃脘。

而見食積不消。

絞痛殆甚。

暨霍亂瀉痢。

吐惡噎膈。

瘴瘧冷癖。

皆能一溫一胃卻病。

故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

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

若傷暑洩瀉。

實熱腹痛切忌。

此雖與乾薑一性一同。

但乾薑經炮經制。

則能以去內寒。

此則辛散之極。

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

(心口痛方雲。

凡男一女心口一點痛者。

乃胃脘有滯或有蟲也。

多因怒極受寒而起。

遂致終身。

俗言心氣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

同香附子醋洗七次。

焙研。

各記收之。

因寒加薑末為君。

附末佐之。

因怒附末為君。

薑末佐之。

寒怒兼有平用。

以米飲入生薑汁一匙鹽一捻服之。

宜止。

)子名紅豆蔻。

氣味辛甘而一溫一。

炒過入藥。

亦是燥濕。

醒脾一溫一肺之味。

且善解酒余。

並治風寒牙痛。

與良姜一性一同。

然有火服之。

傷目致衄。

不可不知。

乾薑

(葷辛)

乾薑(專入胃)。

其味本辛。

炮製則苦。

大熱無毒。

守而不走。

凡胃中虛冷。

元一陽一欲絕。

合以附子同投。

則能回一陽一立效。

故書則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

與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

(元素曰。

乾薑氣薄味濃。

半沉半浮。

可升可降。

一陽一中之一陰一也。

又曰。

大辛大熱。

一陽一中之一陽一。

其用有四。

通心助一陽一。

一也。

去臟腑沉寒痼冷。

二也。

發諸經之寒氣。

三也。

治感寒腹痛。

四也。

)且同五味則能通肺氣而治寒嗽。

同白朮則能燥濕而補脾。

同歸芍則能入氣而生血。

故凡因寒內入。

而見臟腑痼蔽。

關節不通。

經絡阻塞。

冷痺寒痢。

反胃膈絕者。

無不借此以為拯救。

除寒炒黑。

其一性一更純。

味變苦鹹。

力主下走。

黑又止血。

辛熱之一性一雖無。

而辛涼之一性一尚在。

故能去血中之鬱熱而不寒。

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滯。

較之別藥。

徒以黑為能止血為事者。

功勝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

血熱者不過三四分為嚮導而已。

白淨結實者良。

母姜曬乾為乾薑。

炒炮為炮姜。

炒黑為黑姜。

藿香

(芳草)醒脾止惡宣胸止嘔

藿香(專入脾胃肺)。

辛香微一溫一。

香甜不峻。

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

故凡外來惡氣內侵。

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

須用此投服。

(如藿香正氣散用此以理脾肺之氣。

俾正氣通而邪氣除。

)俾其胸開氣寬。

飲食克進。

(寒去正復。

)故同烏藥順氣散則可以利肺。

同四君子湯則可健脾以除口臭。

但因熱作嘔。

勿服。

熏香

(芳草)一溫一氣辟惡止痛

熏香(專入肺)。

即書所謂零陵香者是也。

味甘而辛。

一性一平無毒。

按書有言能治心痛惡氣。

以痛與惡。

多屬寒聚。

得此能以故耳!又言能除鼻中 肉鼻癰。

以鼻得香則開。

得臭則閉之意耳。

至雲多服作喘。

亦能以香能耗氣。

一溫一服則氣上應而作喘耳。

但此服之則少。

(亦有治鼻塞頭風齒痛狐惑下痢等症。

)而香鋪用以作料甚多。

(有婦人用此浸油省頭。

)是亦眾香中之不可缺也矣!出湖嶺者佳。

??

(芳草)辟惡宣滯

並宜燒之。

水腫浮氣風瘧。

浮氣。

亦須香以通達。

使之氣伸浮散。

故止可入外用。

(今婦人用此入油省頭。

)若使作湯以服。

則經絡遍佈。

雖曰祛邪扶正。

而正氣或虛。

則又因香而斫敗矣。

(香散之極。

)故古人制方。

有宜於外者。

則即以外為主而內不投。

有宜於內者。

則即以內為要而外不行。

即雲諸香有類於斯。

內亦見用。

然此補少洩多。

古人獨於此味別為外治而不內入。

未必不有意義於其中也。

石菖蒲

(水草)入心宣氣通竅醒脾逐痰

石菖蒲(專入心。

兼入脾骨膀一胱。

)辛苦而一溫一。

香芳而散。

諸書尚論未透。

惟張璐發揮本經最明。

指此實為心氣不足要劑。

(時珍雲。

高皇御制碑中載之。

菖蒲氣一溫一味辛。

乃手少一陰一足厥一陰一之藥。

心氣不足者用之。

虛則補其母也。

肝苦急。

以辛補之是矣!)其言能補五臟。

以心為君主。

五臟系焉。

首言治寒濕痺。

是取其辛一溫一開發脾氣之力。

治咳逆上氣者。

痰濕壅滯之喘咳。

故宜搜滌。

若肺胃虛燥之喘咳。

非菖蒲可治也。

其開心孔九竅。

明耳目。

出聲音。

總取辛一溫一利竅之力。

心孔開。

九竅利。

則癰瘡之毒可解。

腸胃喜一溫一惡寒。

腸胃既一溫一。

則膀一胱之虛寒小一便不禁自止。

久服輕身者。

除濕之驗也。

不忘不惑。

延年益智。

高壽不老。

皆補五臟通九竅氣之力也。

其釋本經如此。

又言能主肝虛心腹痛。

霍亂轉筋。

消伏梁癲癇。

善通心脾痰濕可知。

千金治胎動不安。

半產漏下。

或搶心下血。

及產後崩中不止。

並以菖蒲一味煎服。

皆取辛能開竅。

血氣安養之意。

觀此菖蒲實為宣氣通竅之劑。

故在楊士瀛亦謂噤口下痢。

可用石菖蒲加於參苓白朮散內以開其胸。

則其義益著。

(楊士瀛曰。

下痢噤口。

雖是脾虛。

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

俗用木香失之一溫一。

用山藥失之閉。

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

粳米飲調下。

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

胸次一開。

自然思食。

)但一陽一亢一陰一虛。

嫠寡失合者禁用。

以其能動心胞之火耳!取一寸九節紫花根瘦者佳。

去皮。

微炒用。

秦艽為使。

惡麻黃。

忌飴糖羊肉鐵器。

半夏

(毒草)主散腸胃濕痰

半夏(專入脾胃膽。

兼入心)。

書言辛一溫一有毒。

體滑一性一燥。

能走能散。

能燥能潤。

和胃健脾。

補肝潤腎數語。

業已道其主治大要矣。

第不詳悉註明。

猶未有解。

蓋半夏味辛。

辛則液化而便利。

故雲能潤腎燥也!(成無己曰。

半夏辛散行水而潤腎燥。

蓋燥去濕則水利。

辛化液則燥潤。

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

皆取其潤一滑也。

俗以半夏南星為一性一燥。

誤矣。

濕去則土燥。

痰涎不生。

非二物之一性一燥也。

)脾苦濕。

必得味辛氣一溫一以為之燥。

半夏辛一溫一。

能於脾中滌痰除垢。

痰去而脾自健。

故雲能以健脾也。

(王好古曰。

腎主五液。

化為五濕。

在腎為唾。

在肝為淚。

在心為汗。

在肺為涕。

在脾為痰。

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

半夏洩痰之標。

不能洩痰之本。

洩本者洩腎也。

咳無形。

痰有聲。

無形則潤。

有聲則燥。

所以為疏脾濕而潤腎燥之劑也。

)胃為痰氣壅塞。

則胃不和之極。

半夏既能一溫一脾以除痰。

又合生薑暖胃以除嘔。

若合柴苓以治少一陽一寒熱往來。

則胃更見和諧。

故雲能以和胃也。

(王好古曰。

俗以半夏為肺藥。

非也。

止嘔為足一陽一明。

除痰為足太一陰一。

柴一胡一為之使。

故柴一胡一湯用之。

雖雲止嘔。

亦助柴苓主寒熱往來。

是又為足少一陽一藥也。

時珍曰。

脾無濕不生痰。

故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按有聲無痰曰咳。

蓋傷於肺氣。

有痰無聲曰嗽。

蓋動於脾濕也。

有聲有痰曰咳嗽。

或因火因風因寒因濕因虛勞因食積。

宜分症論治。

大法治嗽當以治痰為先。

而治痰又以順氣為主。

宜以半夏燥其濕。

枳殼橘紅利其氣。

肺虛加一溫一斂之藥。

肺熱加涼瀉之劑。

)他如氣逆能下。

(痰除而氣自下。

)鬱結能開。

(痰除而郁與結亦開。

)暴死。

以末吹鼻能救。

(如縊死溺死壓死魘死產死之類。

)不眠。

以半夏湯通其一陰一陽一得臥。

(素問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

半夏能和胃氣而通一陰一陽一。

靈樞曰。

一陽一氣滿不得入於一陰一。

一陰一氣虛故目不得瞑。

飲以半夏湯。

一陰一陽一既通。

其臥立至。

又有咳嗽不得眠者。

左不得眠屬肝脹。

右不得眠屬肺脹。

宜清肺。

)胸脹。

合栝蔞等藥名小陷胸湯以除。

少一陰一咽痛生瘡。

語聲不出。

合雞子苦酒名苦酒湯以服。

(仲景用此以治少一陰一咽痛。

)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

而為開竅利濕之藥。

(合陳皮茯苓甘草名二陳湯。

為治痰之總劑。

寒積佐以乾薑芥子。

積熱佐以黃芩栝蔞。

濕痰佐以蒼朮茯苓。

風痰佐以南星前一胡一。

痞痰佐以枳實白朮。

更看痰所在加導引藥。

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

)但一陰一虛火盛。

熱結胎滑痰湧等症。

則非所宜。

不可不慎。

(趙繼宗曰。

二陳治痰。

世醫執之。

內有半夏。

其一性一燥烈。

若風濕食諸痰則相宜。

至於勞痰失血諸痰。

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

按古半夏有二禁。

汗家渴家忌之。

然亦間有用者。

)圓白而大陳久者良。

浸七日。

逐日換水。

瀝去涎。

同皂莢白礬姜煮熟。

(半夏畏姜。

偏用姜以制其毒。

)或七日夜。

用淨水淘浸。

(以除其涎。

)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

(同皂莢可治風痰。

)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脾胃痰。

)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清水痰。

)又用生薑水淘浸七日夜。

(可治寒痰。

)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

(可解其毒及調製藥之一性一。

)洗淨焙乾用。

柴一胡一射干為使。

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

忌羊血海藻飴糖。

(以甘膩凝滯故忌。

)惡皂莢。

反烏頭。

(烏頭辛燥悍烈。

故反。

)其用薑汁浸造。

名生薑曲。

礬水煮造。

(兼姜糊入)

名礬曲。

同皂角煮造。

(煉膏)名皂角曲。

同白芥子等分煮造。

(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曲。

同麻油浸造。

炒干為末造成。

名麻油曲。

同黃牛膽與蜜造。

名牛膽曲。

同香附蒼朮撫芎和半熬膏造。

名開郁曲。

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

名硝黃曲。

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

煉蜜造。

名海粉曲。

同生黃牛肉熬膏。

名霞天曲。

並照造曲法草 七日。

待生黃衣。

懸干掛風處。

至用曲治之症。

則隨製藥能治病症之一性一以為治焉。

(如生薑治寒痰。

皂角治風痰。

白礬治濕痰。

牛肉治沉 痼痰之類。

煙草

(香草)通氣爽滯辟山嵐瘴毒

煙草(專入表與胃)。

下嚥即能醉人。

且或醉倒而復甦。

其一性一力之猛。

殆非他物所能比類者矣。

景岳雲。

吸其味。

則辛而鮮甘。

審其氣。

則一溫一而且熱。

凡書所述煙草。

皆言在表則能散一陰一助一陽一。

如山巔惡毒瘴濕。

而致腠理閉密。

筋骨痺痛。

服此可以見效。

(因散故)在裡則能開胃和中。

凡因風寒食滯。

而致霍亂嘔吐。

宿食難消。

膨一脹鬱結。

下陷後墜。

服此亦克有功。

(因一性一溫一性一熱故。

)且其氣一入人口。

不比常度。

頃刻而週一身。

令人通體俱快。

(氣竄善走。

)醒能使人醉。

醉能使人醒。

饑能使人飽。

飽能使人饑。

以之代酒代茗。

終身不厭。

卒不能以妨人。

其故何耶?蓋緣煙一性一猛。

人不能勝。

故下嚥即醉。

醉因氣耗。

(辛散氣。

)理固然也。

然煙氣易散。

而人氣隨服。

一陽一性一留中。

旋亦生氣。

雖散仍補。

此惟一陰一滯者用之如神。

(一陰一髒可用。

)若一陽一盛氣越。

多燥多火。

(一陽一髒不可用。

)及氣虛氣短多汗者。

皆不宜用。

閩產者佳。

延一胡一索

(山草)行心肝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延一胡一索(專入心肝)。

氣味辛一溫一。

無毒。

入足厥一陰一肝手少一陰一心經。

能行血中氣滯。

氣中血滯。

故凡月水不調。

(月水或先或後。

多因血氣凝滯。

)心腹卒痛。

小腹脹痛。

胎產不下。

筋縮疝瘕。

產後血沖血暈。

跌仆損傷。

不論是血是氣。

積而不散者。

服此力能通達。

(諸症皆屬氣血凝滯。

)以其一性一溫一。

則於氣血能行能暢。

味辛。

則於氣血能潤能散。

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

往往獨行功多。

(方勺泊宅編雲。

一人病遍體作痛。

殆不可忍。

都下醫或雲中風中濕腳氣。

悉不效。

周離亨言是氣血凝滯所致。

用延一胡一索當歸桂心等分為末。

一溫一酒服三四錢。

隨量頻進。

以止為度。

遂痛止。

蓋延一胡一索能活血化氣。

第一品藥也。

其後趙待制霆因導引失節。

肢一體拘攣。

亦用此數服而愈。

)然此既無益氣之情。

復少養營之義。

徒仗辛一溫一攻凝逐滯。

虛人當兼補藥同用。

否則徒損無益。

(氣虛血熱切忌。

)根如半夏。

肉黃小而堅者良。

酒炒行血。

醋炒止血。

生用破血。

炒用調血。

丁香

(香木)洩肺一溫一胃暖腎止呃

丁香(專入肺胃腎)。

辛一溫一純一陽一。

細嚼力直下達。

故書載能洩肺一溫一胃暖腎。

非若縮砂密功專一溫一肺和中。

木香功專一溫一脾行滯。

沉香功專入腎。

而於他髒則止兼而及之也。

是以亡一陽一諸症。

一切嘔噦呃逆反胃。

並霍亂嘔噦。

心腹冷疼。

並痘瘡灰白。

(諸症皆就胃寒論。

)服此逐步開關。

直入丹田。

(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

)而使寒去一陽一復。

胃開氣縮。

不致上達而為病矣。

(張璐曰。

呃逆宜辨寒熱。

若寒熱不辨。

用一藥立斃。

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

雖有手足厥逆。

大便必堅。

定屬大熱。

下之則愈。

萬舉萬全。

若胃中無實火。

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

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

或時鄭聲。

雖無厥逆。

定屬虛寒。

苟非丁附。

必無生理。

若胃中稍有一陽一氣。

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

無火則聲怯。

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

倉扁不能復生矣。

)此為暖胃補命要劑。

故逆得一溫一而逐。

而呃自可以止。

若止用此逐滯。

則木香較此更利。

但此熱症忌用。

有雌雄二種。

雌即雞舌香。

力大。

若用雄。

去丁蓋一乳一子。

畏郁金火。

白檀香

(香木)逐冷除郁引胃氣上行

白檀香(專入肺胃脾。

兼入腎)。

氣味辛一溫一。

熏之清爽可一愛一。

(形容殆盡。

)凡因冷氣上結。

飲食不進。

氣逆上吐。

抑鬱不舒。

服之能引胃氣上升。

(力並上行。

)且能散風辟邪。

消腫住痛。

(力主外散。

)功專入脾與肺。

不似沉香力專主降而能引氣下行也。

(時珍曰。

楞嚴經雲。

白旃檀塗身。

能除一切熱惱。

今西南諸番酋。

皆用諸香塗身。

取此義也。

杜寶大業錄雲。

隋有壽禪師妙醫術。

作五香飲濟人。

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

皆以香為主。

更加別藥有味而止渴。

兼補益人也。

)但此動火耗氣。

一陰一虛火盛者切忌。

取白一潔色白者佳。

紫色為紫檀。

氣寒味鹹。

專入血分。

蘇合香

(香木)通竅逐邪殺鬼除瘧

蘇合香(專入諸竅)。

味甘氣一溫一。

出於天竺崑崙諸國。

安南三佛齊亦皆有之。

治能辟惡殺鬼。

凡一溫一瘧蠱毒癇 。

並痰積氣厥。

山嵐瘴濕。

襲於經絡。

寒於諸竅者。

非此不除。

(昔文正公氣羸多病。

宋真宗面賜藥酒一瓶。

令空腹飲之。

可以和氣血。

辟外邪。

公飲之大覺安健。

次日稱謝。

上曰。

此蘇合香酒也。

每酒一鬥。

入蘇合香丸一兩同煮。

極能調和五臟。

卻腹中諸疾。

每冒寒夙興。

則飲一杯而安。

)按香皆能辟惡除邪。

此合諸香之氣煎就而成一物。

其通竅逐邪。

殺鬼通神。

除魘絕瘧祛蠱。

宜其然矣。

以筋挑一起。

懸絲不斷者真。

但血燥氣弱。

勿用。

安息香

(香木)通心氣活肝血

安息香(專入心肝)。

系西戎及南海波斯國樹中之脂。

其香如膠如飴。

其氣馨。

其味苦而兼甘。

其一性一平。

按凡香物皆燥。

惟此香而不燥。

香物皆烈。

惟此竄而不烈。

洵佳品也。

以之常熏。

則惡氣悉絕而心肺皆沁。

神氣通暢。

故凡傳一屍一癆瘵。

霍亂嘔逆。

蠱毒惡侵。

夢魘鬼一交一等症。

無不用此調治。

俾其邪辟正復。

所以蘇合香丸、紫雪丹、七香丸。

(同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錢。

香附子縮砂密炙甘草各五錢。

為末蜜丸。

以治小兒肚痛。

)亦皆用此。

以其獨得香氣之正也。

但元氣虛損。

一陰一火旺者。

其切忌焉。

書言燒之能集鼠者真。

烏藥

(香木)治氣逆胸腹不快

烏藥(專入胃腎。

兼入脾肺膀一胱)。

辛一溫一香竄。

書載上入脾肺。

下通腎經。

如中風中氣。

膀一胱冷結。

小一便頻數。

反胃吐食。

洩瀉霍亂。

女人血氣凝滯。

小兒蛔蟲。

外而瘡癤疥癘。

並凡一切病之屬於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

皆宜用此。

(許學士雲。

暴怒傷一陽一。

暴喜傷一陰一。

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

往往得中氣之症。

不可作中風治。

時珍曰。

局方治中風中氣諸症。

同烏藥順氣散者。

先疏其氣。

氣順則風散也。

嚴用和濟生方治七情鬱結。

上氣喘急。

用四磨湯者。

降中兼升。

瀉中兼補也。

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磨濃汁七分。

合煎。

細細咽之。

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一便頻數。

縮泉丸用炒益智子等分。

為丸服者。

取其通一陽一明少一陰一經也。

)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

但木香苦一溫一。

入脾爽滯。

每於食積則宜。

香附辛苦。

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

每於憂鬱則妙。

此則逆邪橫胸。

無處不達。

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氣行則風自散。

(故不須治風。

)若氣虛內熱而見胸膈不快者。

非其所宜。

(烏藥止可以除冷氣。

)根有車轂紋形而連珠者良。

酒浸一宿。

或 研用。

吳茱萸

(味)逐肝寒氣上逆

吳茱萸(專入肝。

兼入脾胃腎膀一胱)。

辛苦燥一熱。

微毒。

專入厥一陰一(肝)氣分。

除脹。

東垣雲。

濁一陰一不降。

厥氣上逆。

甚而脹滿。

非吳茱萸不可治也。

多用損人元氣。

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

(繡按吞吐酸水。

河間丹溪單指屬熱。

景岳專指屬寒。

斯症寒熱俱有。

在醫於病所見。

兼症與脈。

及平昔髒氣偏純。

審實明辨可耳。

不可專祖一家治法。

)至如咽喉口舌生瘡。

以茱萸末醋調。

貼兩足心。

一一夜便愈者。

以熱下行也。

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

又脾經一血分濕痺。

令其表裡宣通。

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一胱受濕。

一陰一囊作疝。

久滑冷瀉。

一陰一寒小腹作疼。

暨腳氣水腫。

並口舌生瘡。

除蠱殺蟲。

(諸症皆作一陰一寒論。

)要皆氣味辛燥所致。

但走氣動火。

久服令人目昏發瘡。

(以一溫一肝經燥血故。

)血虛有火者尤忌。

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樟腦

(香木)通竅辟惡

樟腦(專入關竅)。

一性一稟龍火。

辛熱香竄。

能於水中發火。

其焰益熾。

治能通關利竅。

凡中惡卒死者。

可用樟木燒煙熏之。

並能除濕殺蟲。

置鞋中去腳氣。

方書每和烏頭為末。

醋丸彈子大。

置於足心。

火烘汗出為效。

且能熏衣篋。

辟蛀蟲。

出韶郡諸山。

以樟木蒸汁。

煎煉結成樟腦。

升打得法。

能亂冰片。

川椒

(味)一溫一髒除寒殺蟲

川椒(專入肺脾腎)。

辛熱純一陽一。

(時珍曰。

其味辛而麻。

其氣一溫一以熱。

稟南方之一陽一。

受西方之一陰一。

)無處不達。

治能上入於肺發汗。

中入於脾暖胃燥濕消食。

下入命門。

治氣上逆。

(冷氣上逆。

)凡因火衰寒痼。

(提出諸症根源。

)而見一陰一衰溲數。

一陰一汗一精一洩。

並齒動搖。

目暗。

經滯症瘕。

蛔痛鬼蛀血毒者。

服此辛熱純一陽一。

無不奏效。

(上清訣雲。

凡人吃飯傷飽。

覺氣上衝心胸痞悶者。

水吞川椒即散。

以其能通三焦。

引正氣下惡氣。

消宿食也。

戴元禮雲。

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

必有蛔在膈間。

蛔聞藥則動。

動則藥出而蛔不出。

但於嘔吐藥中加川椒良。

蓋蛔見椒則頭伏也。

觀此。

則仲景蛔厥烏梅丸中用椒。

亦此義耳。

按蛔蝕有腹痛。

面白唇紅。

時發時止等症可察。

許叔微雲。

凡人腎氣上逆。

須以川椒引之歸腎。

危氏神授丸治傳一屍一勞。

用川椒炒出汗。

米飲送下。

二斤而愈。

)以其寒去髒一溫一。

故能所治皆應。

此雖與一胡一椒同為一類。

但一胡一椒則止一溫一胃除寒逐水。

此則更兼入腎殺蟲。

而於逐水不甚專也。

出四川。

肉濃皮皺者是。

秦產名秦椒。

味辛過烈。

閉口者有毒殺人。

微炒去汗。

搗去裡面黃殼。

取紅用。

得鹽良。

使杏仁。

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

子名椒目。

苦辛。

專行水道。

不行谷道。

能治水蠱。

除脹定喘。

及腎虛耳鳴。

一胡一椒

(味)一溫一胃除寒逐水

一胡一椒(專入胃)。

辛熱純一陽一。

比之蜀椒。

其熱更甚。

凡因火衰寒入。

痰食內滯。

腸滑冷痢。

及一陰一毒腹痛。

胃寒吐水。

牙齒浮熱作痛者。

(同鹽火 擦齒良。

)治皆有效。

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

但此止有除寒散邪之力。

非同附桂終有益元之妙。

況走氣動火。

一陰一熱氣薄。

最其所忌。

畢茄向一陰一所生。

一性一遜一胡一椒。

主治略同。

松脂

(香木)祛風除濕生肌殺蟲

松脂(專入肝脾)。

即屬松木津一液。

流於皮干之中。

經久結成。

其液如脂。

芳一香燥結。

內可祛風除濕去痺。

外可貼瘡長肉殺蟲。

緣人風濕內一婬一。

則氣血受阻。

故瘡疥癰腫身重痺痛等症。

一靡一不因是而生。

得此苦以洩熱。

一溫一以祛風除濕。

則病悉愈。

然必蒸煉得法。

始堪服食。

至雲久服輕身延年。

雖出經解。

未可盡信。

其亦過為稱譽之意也乎!但火實有熱者。

忌服。

麥芽

(造釀)專消谷食

麥芽(專入胃)。

味甘氣一溫一。

功專入胃消食。

又味微鹹。

能軟堅。

一溫一主通行。

其生發之氣。

能助胃氣上行以資健運。

故能消食化谷。

及治一切宿食冷氣。

心腹脹滿。

下氣除煩。

止霍亂。

消痰飲。

破癥結等症。

然真火不充。

則一精一液不溉。

徒以一溫一胃之品。

以為殺蟲之具。

(王好古曰。

麥芽神曲。

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

李時珍曰。

無積而服之。

消人元氣。

與白朮諸藥消補兼施。

則無害也。

)雖於逐堅破積。

偶有見效。

而一精一華實失。

腎氣先損。

豈胃長服之味也乎?是以孕婦勿食。

恐墮胎元。

(外台方。

麥芽一升服。

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一乳一脹。

幾欲成癰。

單服麥芽一二兩。

炒煎服。

立消。

其破血散氣如此。

)虛者少煎。

防消腎水。

故必雜於補劑內用。

則無慮耳。

炒用。

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葯五味為使。

大蒜

(葷辛)宣竅逐寒辟惡

大蒜(專入脾胃諸竅。

時珍曰。

按孫 唐韻雲。

張騫使西域。

始得大蒜一胡一荽。

則小蒜乃中土舊有。

而大蒜出一胡一地。

故一名葫。

)氣味辛一溫一。

開胃健脾。

宣竅辟惡。

為祛寒除濕。

解暑散痰。

消腫散毒第一要劑。

然究皆因味辛則氣可通。

一性一溫一則寒可辟。

而諸毒諸惡諸濕諸熱諸積諸暑。

莫不由此俱除矣!是以書雲。

功能破堅化肉殺蟲。

(宗 曰。

葫氣極葷。

置臭肉。

反能掩臭。

時珍曰。

葫蒜其氣熏烈。

能通五臟。

達諸竅。

去寒濕。

辟邪惡。

消癰腫。

化症積肉食。

此其功也。

)暨用此貼足。

則鼻衄能止。

(引一陽一歸一陰一。

)用此導閉。

則幽明能通。

(辛以。

用此敷臍。

則下焦水氣能消。

(辛能散水。

)用此切片艾灸。

則癰毒惡毒瘡腫核能起。

(一江一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事雲。

但是發背。

及癰疽惡瘡腫核初起有異。

皆可灸之。

不計壯數。

惟要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

疣贅之類灸之。

亦便成痂自脫。

其效如神。

李迅曰。

癰疽著灸勝於用一藥。

緣熱毒中隔。

上下不通。

必得毒氣發洩。

然後解散。

初起便用獨頭大蒜切片灸之。

三壯一易。

百壯為率。

但頭項以上。

切不可灸。

恐引氣上行更生大禍也。

史源曰。

有灸至八百壯者。

約艾一篩。

初壞肉不痛。

直灸到好肉方痛。

至夜火 滿背。

瘡高阜而熱。

非艾火出其毒於壞肉之裡。

則內一逼一五臟而危矣!)但其氣熏臭。

多食恐能生痰動火。

散氣耗血。

損目昏神。

(藏器曰。

初食不利目。

多食卻明。

久食令人血清。

使一毛一發白。

時珍曰。

久食傷肝損眼。

今北人嗜蒜宿炕。

故盲瞽最多。

)亦忌與蜜同食。

(與蜜得蔥益脹意相同。

(葷辛)通肺氣利腸胃

薤(專入肺大腸。

即 子)。

亦動滑藥耳。

故書皆載調中助一陽一。

散血疏滯。

定喘。

安胎利產。

及治湯火傷損。

緣薤味辛則散。

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

味苦則降。

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

氣一溫一則散。

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

體滑則通。

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

是以下痢可除。

(王好古曰。

下重者氣滯也。

四逆散加此以洩滯。

)瘀血可散。

(本經治金瘡瘡敗。

取辛以洩氣。

一溫一以長肉也。

)喘急可止。

(是風寒喘急。

千金方用之。

)水腫可敷。

(是風寒水腫。

生搗敷之。

搗汁生飲。

)胸痺刺痛可愈。

(仲景用栝蔞薤白白酒湯。

)胎產可治。

(俱指寒滯而言。

)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

(湯火傷和蜜搗用。

肘後方治中惡卒死。

用薤汁灌鼻中。

韭汁亦可。

)實通氣滑竅助一陽一佳品也。

功用有類於韭。

但韭則止入血行氣及補腎一陽一。

此則專通寒滯及兼滑竅之為異耳。

取白用。

忌牛肉。

(黃帝雲。

薤不可同牛肉作羹。

食之成瘕。

一胡一荽

(葷辛)通心脾達小腹辟惡發痘

一胡一荽(專入心脾)。

辛一溫一香竄。

內通心脾小腹。

外行腠理。

達四肢。

散風寒。

及除一切不正之氣。

是以發一熱頭痛能除。

谷食停滯俱消。

痘瘡不齊。

煎酒噴之即出。

(時珍曰。

諸瘡皆屬心火。

營血內攝於脾。

心脾之氣。

得芳一香則營運。

得臭惡則壅滯耳。

直指方雲。

痘疹不快。

宜用一胡一荽酒噴之以辟惡氣。

一床一帳上下左右。

皆宜掛之以御汗氣一胡一臭天癸一婬一佚之氣。

一應穢惡所不可無。

若兒虛弱及天時一陰一寒。

宜用此。

)目翳不退。

塞之鼻中即祛。

然多食久食。

損人一精一神。

令人多忘。

能發液臭。

非同補藥可以常服。

白芥子

(葷辛)除脅下皮裡膜外風痰

白芥子(專入肺)。

氣味辛一溫一。

書載能治脅下及皮裡膜外之痰。

非此不達。

古方控涎丹用之。

正是此義。

蓋辛能入肺。

一溫一能散表。

痰在脅下皮裡膜外。

得此辛一溫一以為搜剔。

則內外宣通。

而無阻隔窠囊留滯之患矣。

是以咳嗽。

反胃痺木。

腳氣。

筋骨癰毒腫痛。

因於痰氣阻塞。

法當用一溫一用散者。

無不借此以為宣通。

(韓 用三子養親湯以治老人痰氣。

蓋白芥子主痰下氣寬中。

紫蘇子主氣定喘止嗽。

萊菔子主食開痞降氣。

各微炒研。

看病所主為君。

)然此大辛大熱。

中病即已。

久服耗損真氣。

令人眩暈損目。

若肺熱一陰一虛火盛者忌之。

芥菜豁痰利氣。

主治略同。

但較北芥子力微有別。

雄黃

(石)散結行氣殺蟲辟惡

雄黃(專入胃肝)。

生山之一陽一。

得氣之正。

味辛而苦。

氣一溫一有毒。

凡人一陽一氣虛則邪易侵。

一陰一氣勝則鬼易憑。

負二氣之一精一者。

能破群妖。

受一陽一氣之正者。

能辟幽暗。

故能治寒熱鼠 。

惡瘡疽痔。

死肌疥蟲 瘡諸症。

皆由濕一熱侵於肌肉而成。

服此辛以散結。

一溫一以行氣。

辛一溫一相合而蟲殺。

故能搜剔百節中風寒積聚也!是以聖惠方之治狐惑。

(雄黃半兩。

燒於瓶中。

即止。

肘後方之治一陰一腫如斗。

(雄黃礬石各二兩。

甘草一尺。

水浸。

)家秘方之消瘧母。

急救方之治風狗咬傷。

聖濟之治白禿頭瘡。

(雄黃豬膽汁和敷之。

)何一不用雄黃以為調治。

(虞雍公允文感暑下痢。

連月不瘥。

憶壁間有藥方。

其辭雲。

暑毒在脾。

濕氣連腳。

不一洩則痢。

不痢則瘧。

獨煉雄黃。

蒸餅和藥。

別作治療。

醫家大錯。

公依方服愈。

)至雲能解蛇虺藜蘆等毒。

以其蛇屬一陰一物。

藜屬一陰一草也。

(宗 曰。

焚之蛇皆遠去。

)息肉癖氣能治者。

以其一屬氣結。

一屬積滯也。

目痛能愈者。

以其肝得辛散之意也。

明徹不臭者良。

醋浸。

入萊菔汁煮干用。

生山一陰一者名雌黃。

功用略同。

劣者名熏黃。

燒之則臭。

止可熏瘡疥。

殺蟲虱。

鍛石

(石)燥血止血散血

鍛石(專入肝脾)。

稟壯火之烈。

一性一非一溫一柔。

味非甘緩。

其治亦屬肌膚骨髓瘡瘍惡毒。

時行熱氣。

刀刃金傷。

腮腫毒等症。

其藥止屬外敷。

而內竟不用及。

則知一性一氣之烈。

無是過也。

故書所言能去黑子息肉墮眉者。

以其火氣未散。

一性一能灼物故也。

書言能主疽瘍疥瘙。

熱氣惡瘡。

癩疾死肌附骨疽者。

以其風熱毒氣。

浸一婬一於骨肉皮膚之間。

得此辛一溫一以散之也!(汪昂曰。

有人腳肚生一瘡。

久遂成漏。

百藥不效。

自度必死。

一村人見之曰。

此鱔漏也。

以鍛石一溫一炮熏洗。

覺癢即是也。

洗不數次。

遂愈。

)書言能蝕惡肉而生新肉者。

以其燥能化濕。

而肉自克生新之意也。

書言能治金瘡者。

以其一性一能堅物。

使不腐壞。

且血見灰即止之意也。

(時珍曰。

鍛石止血神品也。

但不可著水。

著水即爛肉。

)但氣味辛烈。

其用敷治。

務必視症酌施。

如殺痔蟲等症。

則必用以烏頭炮等為丸。

敷刀斧傷。

則必用以牛膽。

以灰納於膽內一陰一干。

點疣痣去根。

則必和白糯米蒸透。

止瀉痢崩帶一陰一挺。

則必煎水洗收。

造酒味酸。

則必投以少許即解。

救溺死。

則必用化過洗灰下襯。

以滲其水。

總得燥濕止血散血之味耳。

風化自裂者良。

壙灰火毒已出。

主頑瘡膿水淋一漓。

斂瘡尤妙。

伏龍肝

(土)調中止血燥濕

伏龍肝(專入肝脾)。

系灶心赤土。

因其色赤如肝。

故以肝名。

味辛氣一溫一。

無毒。

按土為萬物之母。

在人臟腑。

則以脾胃應之。

故萬物非土不生。

人身五臟六腑非脾胃不養。

是以土能補人脾胃。

伏龍肝經火久熬。

則土味之甘已轉為辛。

土氣之和已轉為一溫一矣!凡人中氣不運。

則是氣是血。

一靡一不積聚為殃。

是瘀是水。

一靡一不蔓延作祟。

書言咳逆反胃。

腫脹臍瘡可治者。

以其得此補土燥濕之謂也!書言吐衄崩帶。

尿血遺一精一腸風可治者。

以其失血過多。

中氣必損。

得此微一溫一調和血脈也。

癰腫可消者。

以其辛散軟堅之意也。

日華子取其能催生下胞者。

以其而鎮重下墜也。

(博救方子死腹中。

水調三錢服。

)要之皆為調中止血燥濕之劑耳。

研細水飛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