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命門為藏一精一系胞之物。其體非脂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

按李時珍雲。

命門為藏一精一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

此火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一精一氣之府。

人物皆有。

生人生物。

俱由此出。

又按汪昂謂。

人無此火。

則神機滅息。

生氣消亡。

趙養葵謂。

火可以水折。

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

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

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補也。

第世止知附桂為補火之最。

硫黃為火之一精一。

越外毫不計及。

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

詎知火衰氣寒而厥。

則必用以附子。

火衰血寒腹痛。

則必用以肉桂。

火衰寒結不解。

則必用以硫黃。

火衰冷痺一精一遺。

則必用以仙茅。

火衰疝瘕偏墜。

則必用以一胡一巴。

火衰氣逆不歸。

則必用以沉香。

火衰腎洩不固。

則必用以補骨脂。

火衰一陽一痿血瘀。

則必用以一陽一起石。

火衰風冷麻痺。

則必用以一婬一羊藿。

火衰風濕瘡癢。

則必用以蛇一床一子。

火衰髒寒蠱生。

則必用以川椒。

火衰氣逆呃起。

則必用以丁香。

火衰一精一涎不攝。

則必用以益智。

至於一陽一不通督。

須用鹿茸以補之。

火不一交一心。

須用遠志以通之。

水竅不開。

須用鍾一乳一石以利之。

氣虛喘乏。

須用蛤蚧以御之。

一精一滑不禁。

須用阿芙蓉以澀之。

皆當隨症酌與。

不可概用。

若使水火並衰。

及或氣陷不固。

一陰一精一獨脫。

尤當切禁。

否則禍人反掌。

附子

(毒草)補命火逐冷厥

附子(專入命門)。

味辛大熱。

純一陽一有毒。

其一性一走而不守。

(好古曰。

其一性一走而不守。

非若乾薑止而不行。

)通行十二經。

無所不至。

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用此無不奏效。

(吳綬曰。

附子乃一陰一症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一陰一。

及中寒夾一陰一。

雖身大熱。

而脈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脈沉細。

甚則唇青囊縮者。

急須用之。

有退一陰一回一陽一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一陰一症傷寒。

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

直待一陰一極一陽一竭而用之。

已遲矣!且夾一陰一傷寒內外皆一陰一。

一陽一氣頓衰。

必須急用人參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一溫一經散寒。

捨此不用。

將何以救之?)故書皆載能治寒毒厥逆。

(書曰。

一陰一陽一不相順接謂之厥。

又曰。

厥者盡也。

逆者亂也。

即血氣敗亂之謂也。

凡厥有一陽一有一陰一。

但察傷寒初起。

頭痛發一熱惡寒。

後則四肢厥冷。

乍一溫一。

大便燥實。

譫語發渴。

揚手擲足。

不惡寒但惡熱。

脈來沉滑而數。

重按有力。

是為一陽一厥。

宜用承氣白虎等湯以治。

若初起並無身熱頭痛。

便惡寒。

四肢厥逆。

直過肘膝不一溫一。

唇與爪甲青黑。

欲引衣倦臥。

二便清利。

不渴。

或腹痛洩利清谷。

或凜凜面如刀刮。

或口吐涎沫。

或乾嘔呃逆。

脈來沉細無力。

方謂一陰一厥。

宜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以治。

)呃逆嘔噦。

(寒呃症不一端。

有誤服寒涼水飲停心而致氣逆而呃。

有一陽一氣衰微內寒迫其相火上衝而呃。

有偶食生冷一陽一氣不得舒發而呃。

有一陰一寒直中於胃而致氣不克舒而呃。

有吐利後胃氣虛寒而呃者。

經曰。

病深者必發噦。

屬於胃中虛寒者居多。

)膈噎脾洩。

(食至喉即返。

是槁在於吸間厭會。

其症謂噎。

食下胃脘。

須臾吐出。

是槁在於賁門。

胃之上口。

其症謂膈。

食下良久吐出。

是槁在於幽門。

胃之下口。

其症謂之反胃。

歷考諸書。

皆以噎膈為有火。

反胃為無火。

而士材又謂但察脈大有力。

嘔吐酸臭。

當作熱治。

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

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

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能合色脈。

庶乎無誤。

汪昂雲。

脾洩。

命火不足。

)冷痢寒瀉。

霍亂轉筋。

拘攣風痺。

症瘕積聚。

督脈為病。

脊強而厥。

小兒慢驚。

痘瘡灰白。

癰疽不斂。

(皆屬於寒者。

)其入補氣藥中。

則追失散之元一陽一。

入發散藥中。

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

入一溫一暖藥內。

則能以祛在裡之寒濕。

(虞摶)獨書所云入補血藥。

則能以滋不足之真一陰一。

緣一陰一與一陽一。

相為依附。

補一陽一即所以滋一陰一。

若使水虧火盛。

用以辛熱純一陽一。

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好古曰。

非身涼而四肢厥逆者。

不可僭用。

服附子以。

必防涸水。

)故崔氏八味丸中。

用此以為補一陰一嚮導。

使一陰一從一陽一復。

然丹溪謂其雄悍無補。

而且殺人。

其言似謬。

(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

無他病。

日以附子煎湯飲。

兼嚼硫黃。

如此數歲。

靳州衛張百戶。

平生服鹿茸附子藥。

至八十歲康健倍常。

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

每日煎乾薑熟附湯。

吞硫黃金液丹百粒。

乃能健啖。

否則倦弱不支。

壽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為害。

若此數人者。

皆其臟腑稟賦之偏。

服之有益無害。

不可以常理概論也。

)但一陰一極似一陽一。

服之不宜熱投。

(時珍曰。

一陰一寒在下。

虛一陽一上浮。

治之以寒。

則一陰一氣益甚而病增。

治之以熱。

則拒格而不納。

熱藥冷凍飲料。

下嚥之後。

冷體既消。

熱一性一便發。

而病氣隨愈。

不違其情而致火益。

此反治之妙也。

)發散附子須生。

(如四逆湯。

生附配乾薑之類。

)用補附子宜熟。

(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

熟附配麻黃之類。

)以西川彰明赤水產者為最。

皮黑體圓。

底平八角。

重三兩者良。

水浸面裹。

煨令發拆。

乘熱切片。

反半夏、烏頭。

(即附子之母)一性一輕逐風。

不似附子一性一重逐寒。

烏附尖能吐風痰以治癲癇。

取其直達病所。

(常山吐瘧痰積飲在於心下。

瓜蒂吐熱痰在膈。

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萊菔子吐氣痰在膈。

參蘆吐虛痰。

烏附尖藜蘆吐風痰。

)天雄細長。

獨伙無附。

其身大於附子。

其尖向下。

能補下焦命門一陽一虛。

然辛熱走竄。

止屬主治風寒濕痺之品。

側子連生附側。

宜於發散四肢。

故治手足風濕諸痺。

其功皆與附子補散差殊。

畏人參黃 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 。

中其毒者。

黃連犀角甘草節煎湯解。

黃土水亦解。

仙茅

(山草)散寒除痺暖一精一

仙茅(專入命門)。

辛熱微毒。

據書皆載功專助一陽一暖一精一。

凡下元虛弱。

一陽一衰一精一冷失溺無子。

並腹冷不食冷痺不行。

一靡一不服之有效。

以其一精一為火宅。

火衰則一精一與血皆衰。

而一精一自爾厥逆不一溫一。

溺亦自爾失候不禁矣!此與附桂硫黃一胡一巴破故紙一婬一羊藿蛇一床一子遠志同為一例。

但附子則能以除火衰寒厥。

肉桂則能以通血分寒滯。

一胡一巴則能以除火衰寒疝。

一婬一羊藿則能以除火衰風冷。

蛇一床一子則能以祛火衰寒濕。

硫黃則能以除火衰寒結。

破故紙則能以理火衰腎瀉。

遠志則能以除火衰怔忡。

雖其所補則同。

而效各有攸建。

未可雲其。

而不分其主治於其中也。

故凡火衰病見。

用之不離附桂。

余則視症酌增。

然亦須視稟賦素怯則宜。

(沈括筆談雲。

夏文莊公稟賦異於人。

但睡則身冷如逝者。

既覺。

須令人一溫一之良久。

乃能動。

常服仙茅鍾一乳一硫黃莫知紀極。

此稟賦素怯則宜。

)若相火熾盛。

服之反能動火。

為害叵測。

(張果老說雲。

一人中仙茅毒。

舌脹退場門。

漸大與肩齊。

因以小刀 之。

隨破隨合。

至百數。

始有血一點出。

曰可救矣!煮大黃朴硝服之。

無害也。

)然川產者少。

偽充者多不可不辨。

以竹刀刮切。

糯米泔浸去赤汁。

酒拌濕蒸。

勿犯鐵器。

一胡一蘆巴

(隰草)逐冷除疝

一胡一蘆巴(專入命門)。

苦一溫一純一陽一。

亦能入腎補命。

故書載暖丹田。

壯元一陽一。

治腎臟虛冷。

並疝瘕冷氣。

小腸偏墜。

寒濕腳氣。

(時珍曰。

一胡一蘆巴。

右腎命門藥也。

元一陽一不足。

冷氣潛伏。

不能歸元者宜之。

宋惠民和劑局方有一胡一蘆巴丸。

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

及小腹有形如一卵一。

上下走痛不可忍者。

用一胡一蘆巴八錢。

茴香六錢。

巴戟去心。

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

楝實去核四錢。

吳茱萸五錢。

並炒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鹽酒下。

)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

然其力則終遜於附子硫黃。

故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藥同投。

方能有效。

系海外一胡一蘿子。

四聲音相近故名。

酒浸曝干炒用。

一婬一羊藿

(山草)逐冷散風

一婬一羊藿(專入命門。

兼入肝腎)。

辛香甘一溫一。

諸書皆載能治男子絕一陽一不興。

女子絕一陰一不產。

且能治冷風勞氣。

四肢麻木不仁。

腰膝無力。

(時珍曰。

一婬一羊藿味甘氣香。

一性一溫一不寒。

能益一精一氣。

乃手足一陽一明三焦命門藥也。

真一陽一不足者宜之。

)蓋因氣味甘一溫一。

則能助一陽一。

兼有辛香。

則冷可除而風可散耳!至雲久服無子。

恐其一陽一旺多欲。

一精一氣耗散。

無他故也。

(弘景曰。

一婬一羊一日百合。

蓋食此藿所致。

)去枝。

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蛇一床一子

(芳草)燥濕宣風

蛇一床一子(專入命門)。

辛苦一性一溫一。

功能入腎補命。

祛風燥濕。

故凡命門火衰而致風濕內一婬一。

病見一陰一痿。

(蛇一床一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為末。

蜜丸酒下。

)囊濕及女子一陰一戶蟲蝕。

(蛇一床一子一兩。

白礬二錢。

煎湯頻洗。

)子髒虛寒。

(取蛇一床一子仁為末。

入白粉少許。

和勻如棗。

綿裹納之。

)產門不開。

暨腰酸體痺帶下脫一肛一。

(脫一肛一。

以蛇一床一子甘草為末服。

並以蛇一床一末敷。

)與夫一切風濕瘡疥等病。

(蛇一床一子一兩。

輕粉四錢。

為細末。

油調抹。

)服之則一陽一莖一舉。

關節利。

腰背強。

手足遂。

瘡疥掃。

至於大瘋身癢難當。

作湯浴洗。

產後一陰一脫不收。

用此絹袋熨收。

但一性一溫一燥。

凡命門火熾及下部有熱者。

切忌。

惡丹皮貝母巴豆。

去皮殼。

取仁微炒。

遠志

(山草)通心

遠志(專入腎)。

辛甘而一溫一。

入足少一陰一腎經氣分。

強志益一精一。

凡夢一遺善忘。

喉痺失音。

小一便赤澀。

因於腎水衰薄而致者。

宜用是藥以補。

蓋一精一與志皆藏於腎。

腎氣充則九竅利。

智慧生。

耳目聰明。

邪氣不能為害。

腎氣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於心。

故迷惑善忘。

(時珍曰。

遠志入足少一陰一腎經。

非心經藥也。

其功專於強志益一精一。

治善忘。

蓋一精一與志。

皆腎經之所藏也。

腎一精一不足則志氣衰。

不能上通於心。

故迷惑善忘。

)不能蟄閉封藏。

故一精一氣不固也。

昔人治喉痺失音作痛。

(火衰喉痺)遠志末吹之。

涎出為度。

非取其通腎氣而開竅乎?一切癰疽背發。

從七情憂鬱而得。

單煎酒服。

其渣外敷。

投之皆愈。

非苦以洩之。

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一便赤濁。

用遠志甘草茯神益智為丸。

棗湯服效。

非取遠志歸一陰一以為嚮導之藥乎?但一切一陰一虛火旺。

便濁遺一精一。

喉痺癰腫。

慎勿妄用。

去心。

用甘草水浸一宿。

曝干焙乾用。

( 曰。

凡使須去心。

否則令人煩悶。

)苗名小草。

亦能利竅。

兼散少一陰一風氣之結也。

畏珍珠藜蘆。

得茯苓龍骨良。

肉桂

(香木)補命火除血分寒滯

肉桂(專入命門肝)。

氣味純一陽一。

辛甘大熱。

直透肝腎血分。

大補命門相火。

(相火即兩腎中之真火。

先天之脾氣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水谷入胃。

全在此為蒸腐。

)益一陽一治一陰一。

(趙養葵雲。

益火之原。

以消一陰一翳。

八味地黃丸是也。

)凡沉寒痼冷。

營衛風寒。

一陽一虛自汗。

腹中冷痛。

咳逆結氣。

脾虛惡食。

濕盛洩瀉。

(時珍治寒痺風濕。

一陰一盛失血。

瀉痢驚癇。

皆取辛一溫一散結之力也。

古方治小兒驚癇。

及洩痢病。

宜五苓散以瀉丙火。

滲土濕。

內有桂。

抑肝風而扶脾土。

引利水藥入膀一胱也。

)血脈不通。

死胎不下。

(肉桂辛散。

能通子一宮而破血調一經。

)目赤腫痛。

因寒因滯而得者。

用此治無不效。

蓋因氣味甘辛。

其色紫赤。

有鼓舞血氣之能。

一性一體純一陽一。

有招導引一誘之力。

昔人云此體氣輕揚。

既能峻補命門。

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

(的解)非若附子氣味雖辛。

復兼微苦。

自上達下。

止固真一陽一。

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

故凡病患寒逆。

既宜。

及因氣血不和。

欲其鼓舞。

(痘瘡不起必用。

)則不必用附子。

惟以峻補血氣之內。

加以肉桂。

以為佐使。

如十全大補人參養營之類用此。

即是此意。

今人勿細體會。

徒以附桂均屬辛一溫一。

任意妄投。

不細明別。

豈衛生救本辨藥者所應爾爾歟?但一精一虧血少肝盛火起者。

切忌。

桂出嶺南。

色紫肉濃。

體松皮嫩。

辛甘者佳。

得人參良。

忌生蔥石脂。

銼入藥。

勿見火。

沉香

(香木)降氣歸腎

沉香(專入命門。

兼入脾)。

辛苦一性一溫一。

體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書載能下氣墜痰。

氣香能散。

故書載能入脾調中。

色黑體一陽一。

故書載能暖一精一壯一陽一。

是以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症癖邪惡。

冷風麻痺。

氣痢氣一淋。

(冷字氣字宜審。

)審其病因屬虛屬寒。

俱可用此調治。

蓋此一溫一而不燥。

行而不一洩。

同藿香香附。

則治諸虛寒熱。

並婦人強忍入房。

或過忍尿以致胞轉不通。

同丁香肉桂則治胃虛呃逆。

同紫蘇白豆蔻則治胃冷嘔吐。

同茯苓人參則治心神不足。

同川椒肉桂則治命門火衰。

同肉蓯蓉麻仁則治大腸虛秘。

古方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

取其降洩也。

沉香降氣散用之。

取其散結導氣也。

黑錫丸用之。

取其納氣歸元也。

但降多升少。

氣虛下陷者。

切忌。

色黑中實沉水者良。

( 曰。

沉於水下者為上。

半沉者次之。

不可見火。

)香甜者一性一平。

辛辣者熱。

入湯劑磨汁用。

入丸散紙裹置懷中。

待燥碾之。

忌火。

石硫黃

(石)石硫黃大補命門相火兼通寒閉不解

石硫黃(專入命門。

玄壽先生曰。

硫是礬之液。

礬是鐵之一精一。

磁石是鐵之母。

故鐵砂磁石製入硫黃。

立成紫粉。

)味酸有毒。

(權曰。

有大毒。

以黑錫湯解之。

)大熱純一陽一。

號為火一精一。

(時珍曰。

凡產石硫黃處。

必有一溫一泉作硫黃氣。

)蓋人一身。

全賴命門真火周布。

始能上貫心肝以主雲雨。

中及脾胃以蒸水谷。

下司開閣以送二便。

旁達四肢以應動作。

(李時珍曰。

命門為藏一精一系胞之物。

其體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

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

繫著於脊。

下通二腎。

上通心肺。

貫腦。

為生命之源。

相火之主。

一精一氣之府。

人物皆有之。

生人生物。

皆由此出。

即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

以相能代心君行一事。

故曰小心也。

)此火既衰。

一陽一微一陰一盛。

內寒先生。

外寒後中。

厥氣逆胸。

旁及於胃。

胃為腎關。

外寒斬關直入。

由是無熱惡寒。

手足厥逆。

二便凝結。

醫以朴硝攻下。

豬澤滲利。

則二便不通。

而凝結益甚。

是猶層冰不解。

非不消一陰一。

疏一陽一通胃。

則寒莫去而結莫消。

書雲。

命門火衰。

服附桂不能補者。

須服硫黃補之。

按硫黃純一陽一。

與大黃一寒一熱。

並號將軍。

凡一陽一氣暴絕。

一陰一毒傷寒。

久患寒瀉。

脾胃虛寒。

命欲垂盡者。

須用此主之。

又治老人一切風秘冷秘氣秘。

(熱藥多秘。

唯硫黃暖而能通。

寒藥多洩。

惟黃連肥腸而止瀉。

)為補虛助一陽一聖藥。

且能外殺瘡疥一切蟲蠱惡毒。

並小兒慢驚。

婦人一陰一蝕。

皆能有效。

但必製造得宜。

始可以服。

余用法制。

(另詳雜症求真方內。

)凡遇一切虛癆中寒。

冷痢冷痛。

四肢厥逆。

並面赤戴一陽一。

六脈無力。

或細數無倫。

煩燥欲臥井中。

口苦咽干。

漱水而不欲咽。

審屬虛火上浮。

一陽一被一陰一格者。

服無不效。

(王好古曰。

如太白丹來復丹。

皆用硫黃。

佐以硝石。

至一陽一佐以至一陰一。

與仲景白通湯佐以人尿豬膽汁大意相同。

所以治內傷生冷。

外冒暑熱霍亂諸病。

能去格拒之寒。

兼有伏一陽一。

不得不爾。

如無伏一陽一。

只是一陰一虛。

更不必以一陰一藥佐之。

)今人不曉病機。

一見秘結不解。

不分寒熱。

輒用承氣以投。

詎知寒熱不同。

冰炭迥異。

用之無益。

適以致害。

可不慎歟!但火極似水。

症見寒厥。

不細審認。

輒作寒治。

遽用此藥。

其害匪淺。

(孫升談圃雲。

硫黃神仙藥也。

每歲三伏日餌百粒。

去臟腑積滯。

有驗。

但硫黃伏生於石下。

一陽一氣溶液凝結而就。

其一性一大熱。

火煉服之。

多發背疽。

方勺泊宅編雲。

金液丹乃硫黃煉成純一陽一之物。

有痼冷者所宜。

今夏至人多服之。

反為大患。

韓退之作文戒服食。

而晚年服硫黃而死。

可不戒乎?夏英公有冷病。

服鍾一乳一硫黃。

莫之紀極。

竟以壽終。

此其稟受與人異也。

)番舶色黃。

堅如石者良。

土硫黃辛熱腥臭。

止可入瘡藥。

不可服餌。

(硫黃用大腸煮制。

其法不佳。

一陽一起石

(石)逐寒宣淤起一陽一

一陽一起石(專入命門)。

即雲母根也。

雖大雪遍境。

此山獨無。

稟純一陽一之氣以生。

味鹹氣一溫一。

無毒。

能補命門相火。

凡因火衰寒氣內停。

宿血留滯。

而見一陰一痿一精一滑。

子一宮虛冷。

腰膝冷痺。

水腫症瘕。

服此即能有效。

以其一性一稟純一陽一者故耳!是以育龜丸用此以為嗣續宗祧之基。

(一陽一起石合石龍子蛤蚧生犀角生附子草烏頭一乳一香沒藥血竭細辛黑芝麻五倍子為末。

生鱔魚血為丸。

硃砂為衣。

每日空心酒下百丸。

)不可以房術論也。

功雖類於硫黃。

但硫黃太熱。

號為火一精一。

此則其力稍遜。

而於一陽一之不能起者克起。

一陽一起之號。

於是而名。

出齊州。

雲頭雨腳鷺一毛一色白滋潤者良。

火 醋淬七次。

研粉水飛用。

(宗 曰。

石藥冷熱皆有毒。

亦宜斟酌。

桑螵蛸為使。

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皮。

畏菟絲。

忌羊血。

不入湯劑。

石鍾一乳一

(石)鎮一陽一歸一陰一通竅利一乳一

石鍾一乳一(專入胃大腸。

)即鵝管石者是也。

味辛而甘。

氣一溫一質重。

故凡咳氣上逆。

腳弱冷痛。

虛滑遺一精一。

一陽一事不一舉者。

服此立能有效。

以其氣不歸元。

墜堅鎮虛。

得此火不上浮。

氣不下脫。

而病俱可以愈耳。

且以辛一溫一之力。

又兼色白。

故能通竅利一乳一。

昔人取名鍾一乳一。

即是此意。

但金石一性一悍。

服之一陽一氣暴充。

形體壯一盛。

飲食倍進。

得此肆一婬一。

則一精一竭火爍。

發為癰疽淋濁。

害不勝言。

即古有焚香透膈散。

(用雄黃佛耳草款冬花。

安置香爐。

以煙吹入人喉。

)以治胸膈勞嗽痞滿之病。

然暫用則可。

久用恐損人氣。

出洞一穴一中。

石液凝成。

下垂如冰柱。

通中輕薄如鵝 管。

碎之如爪甲光明者真。

煉合各如本方。

蛇一床一為使。

惡牡丹。

畏紫石英。

忌參術羊血蔥蒜一胡一荽。

鹿茸

(獸)鹿茸一溫一補真一陽一以通督井麋茸一溫一補腎水以助血

鹿茸(專入命門督。

兼入肝。

)甘鹹氣一溫一。

稟純一陽一之質。

含發生之氣。

號為山獸。

一性一婬一而遊山。

夏至得一陰一氣而角解。

一陰一生一陽一退之象也。

至於大於鹿者為麋。

麋是澤獸。

居一陰一。

一性一婬一而游澤。

冬至得一陽一氣而角解。

一陽一生一陰一退之象也。

一陰一陽一相反如斯。

故鹿氣味純一陽一。

其茸能於右腎補其一精一氣不足。

大為補一精一暖血之劑。

是以書載能補髓養血。

強筋健骨。

凡腰腎虛冷遺一精一崩帶等症。

服皆有效。

麋雖屬一陰一。

而茸又屬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能入於左腎補其血液不足。

且諸茸皆發督脈之背。

(鹿鼻常反向尾。

能通督脈。

其華在角。

取以補命門。

補一精一補氣。

皆以養一陽一也。

)督為腎臟外垣。

外垣既固。

腎氣內充。

命門相火不致妄動。

血氣一精一津。

得以凝聚。

故鹿茸又雲能補督脈之真一陽一。

麋茸能補督脈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不可不細為明辨耳!但鹿茸與麋。

世罕能辨。

大抵其質粗一壯。

腦骨堅濃。

一毛一色蒼黧而雜白一毛一者則為麋茸。

形質差瘦。

腦骨差薄。

一毛一色黃澤而兼白一毛一者則為鹿茸。

麋鹿雖分有二。

然總不外填補一精一髓。

堅強筋骨。

長養氣血。

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

(鹿一牡常御百一牝一。

是腎氣有餘而足於一精一者也。

故有助一陽一扶一陰一之妙。

)鹿角初生。

長二三寸。

分岐如鞍。

紅如瑪瑙。

破之如朽木者良。

酥塗微炙用。

茸有小白蟲。

視之不見。

鼻嗅恐蟲入鼻。

?魚

(無鱗魚)助風動氣

(專入心肝肺)。

味最甘。

席品所尚。

然一性一善跳躍。

風火易動。

是以書載小兒切勿妄食。

恐其發瘡動氣也。

一陰一虛火動者尤忌。

以其一性一易涸一陰一也。

惟一乳一汁不下。

及風痰不吐。

與製藥壯一陽一為差宜耳。

(時珍曰。

同豬肉食。

令人多唾。

)海馬種亦 屬。

雌雄勿離。

首類馬。

身似。

浮於水面。

亦主下胎催產。

及佐房術之用也。

蛤蚧

(龍)補命門相火一溫一肺氣喘乏

蛤蚧(專入命門。

兼入肺)。

絕與蛤蜊不類。

生於廣南。

身長七八寸。

首如蟾蜍。

背綠色斑。

頭圓肉滿。

鱗小而濃。

鳴則上下相呼。

雌雄相應。

情洽乃一交一。

兩相抱負。

自墜於地。

往捕劈之。

至死不開。

大助命門相火。

故書載為房術要藥。

且色白入肺。

功兼人參羊肉之用。

故用能治虛損痿弱。

消渴喘嗽。

肺痿吐沫等症。

專取一交一合肺腎諸氣。

入藥去頭留尾。

酥炙。

口一含少許。

雖疾走而氣不喘。

則知益氣之功為莫大焉!但市多以龍子混冒。

舉世亦不深辨。

如龍子則剖開而身多赤斑。

皮專助一陽一火。

雖治一陽一痿。

一性一少止澀。

蛤蚧則纏束多對。

通身白鱗。

兼一溫一肺氣。

故肺虛喘乏最宜。

(外感喘嗽勿用。

)其藥不論一牝一牡皆可。

即非相抱時捕之。

功用亦同。

但其藥力在尾。

(見人捕之。

輒自斷尾。

)尾不全者不效。

去頭足。

(因毒在眼。

須去其頭。

)洗去鱗內不淨。

乃肉一毛一酥炙。

或蜜炙。

或酒浸焙用。

雄蠶蛾

(一卵一生)入腎益一精一

雄蠶蛾(專入命門。

)即二蠶所出之雄者也。

味鹹一性一溫一。

其一性一最一婬一。

出繭便媾。

諸書皆載能起一陰一痿。

益一精一強志。

敏於生育。

一交一接不倦。

並敷諸瘡滅瘢。

止尿血。

暖腎。

蓋取其一性一婬一助一陽一。

鹹一溫一入腎之功耳。

是以千金方治丈夫一陰一痿不起用此。

一一夜每服一丸。

(以蠶蛾二升去翅足。

微火灼黃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酒下。

)以菖蒲止之。

但此止為一陽一痿求嗣而見。

若使一陰一虛火盛而用此為一婬一戲之術。

則一陰一愈竭而火益盛。

欲不速斃。

其可得乎?故古補方多不具載。

恐人借此以為斫喪之具也。

取未一交一雄者佳。

蠶退紙燒灰。

可敷走馬牙瘡。

(蠶退紙灰入麝和蜜。

敷走馬牙疳。

加白礬妙。

)並治邪祟發狂悲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