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 藥有。亦有平散。散以去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

藥有。

亦有平散。

補以益虛。

散以去實。

虛未甚而以重劑投之。

其補不能無害。

實未甚而以重劑散之。

其散更不能無害矣。

如麻黃。

散風桂枝。

蒼朮。

升葛。

散暑香薷。

散氣烏藥。

皆非平者也。

乃有重劑莫投。

如治風與濕。

症見疥癬周痺。

止有宜於蒼耳子。

症見瘙癢消渴。

止有宜於蠶沙。

症見麻木冷痛。

止有宜於 。

症見膚癢水腫。

止有宜於浮萍。

症見目翳疳蝕。

止有宜於爐甘石。

皆能使其風除。

又如治風與熱。

症見目翳遮睛。

爛弦胞腫。

止有宜於甘菊蕤仁木賊。

症見風熱蒸騰。

腎一陰一不固。

止有宜於石南葉。

皆能使其風熄熱退。

又如治寒與熱。

症見咳嗽不止。

止有宜於冬花。

症見頭面風痛。

止有宜於荷葉。

症見肺熱痰喘。

聲音不清。

止有宜於馬兜鈴。

症見寒燥不潤。

止有宜於紫白石英。

症見肝經鬱熱不散。

止有宜於夏枯草。

症見風寒濕一熱腳氣。

止有宜於五加皮。

症見風寒痰濕。

止有宜於殭蠶。

皆能使其寒熱悉去。

至於治氣。

則又止用橘皮之宣肺燥濕。

青皮之行肝氣不快。

神曲之療六氣不消。

檳榔大腹皮之治胸腹痞脹。

白芨之毒而兼止血。

野菊花之散火氣。

癰毒疔腫。

瘰 目痛。

青木香之除風濕惡毒氣結。

皆能使其諸氣悉消。

凡此藥雖輕平。

而用與病符。

無不克應。

未可忽為無益而不用也!

木賊

(隰草)表散風熱專治目翳

木賊(專入肝膽)。

味甘微苦。

氣一溫一無毒。

中空輕揚。

書雲形質有類麻黃。

升散亦頗相似。

但此氣不辛熱。

且入足少一陽一膽足厥一陰一肝。

能於二經一血分驅散風熱。

使血上通於目。

(目為肝竅。

)故為去翳明目要劑。

初非麻黃味辛一性一燥。

專開在衛腠理。

而使身汗大出也。

是以疝痛脫一肛一。

腸風痔漏。

赤痢崩帶諸血等症。

審其果因風熱而成者。

得此則痛止一肛一收。

腸固血止。

而無不治之症矣!(必審果屬風熱。

方用。

)至其去翳明目。

功雖有類谷一精一。

能駕甘菊。

但谷一精一則去星障。

甘菊則止調和血藥。

於障全不能退。

此則能去翳障也。

然氣血虧損。

則用谷一精一木賊去障。

又當兼以芍葯熟地滋補肝腎。

使目得血能視。

若徒用此二味退障。

則即加以當歸補助。

亦惡氣味辛散。

(當歸辛散。

)非其所宜。

蒼耳子

(隰草)祛肝風除脾濕活血通氣

蒼耳子(專入肝脾)。

味苦而甘。

氣一溫一無毒。

凡人風濕內一婬一。

氣血阻滯。

(肝受風則血阻。

脾受濕則氣滯。

)則上而腦頂。

下而足膝。

內而骨髓。

外而皮膚。

一靡一不病症悉形。

而致症見疥癬。

通身周痺。

四肢拘攣。

骨節癰腫。

頂巔風痛。

疳蟲濕 。

惡肉死肌。

疔腫痔漏。

腰重膝屈。

按此苦能燥濕。

一溫一能通活。

為祛風療濕之聖藥。

或作膏。

(如采根葉。

根名萬應膏。

)或作湯浴。

自然風除濕祛。

血活氣行。

而病即愈。

但此通頂連腦。

下達督脈。

服此最忌豬肉。

(豬肉動風助濕。

)及風邪觸犯。

則遍身發出赤丹。

而致病益增甚耳。

去刺。

酒拌蒸用。

?草

(隰草)散肝經風虛

草(專入肝)。

味苦而辛。

一性一寒不濕。

故書載須蒸曬至九。

(數窮於九。

)加以酒蜜同制。

則濁一陰一之氣可除。

而清香之氣始見。

是以主治亦止宜於肝腎風濕。

而見四肢麻木。

筋骨冷痛。

腰膝無力。

風濕瘡瘍等症。

以其苦能燥濕。

寒能除熱。

辛能散風故也。

若使並非風濕。

而見腰膝無力等症。

則又屬於血虛而不可用辛散之味矣。

然熟用猶可。

其一性一不甚傷正。

若生用不制。

則又令人作洩。

不可不知。

以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采者尤佳。

至雲服能益氣。

止是風濕既除之驗。

宋張詠表進輕身之說。

亦是渾同膚廓之語。

非實詮也。

(宋張詠進 表雲。

其草金稜銀絲。

素一莖一紫核。

對節而生。

頗同蒼耳。

臣契百服。

眼目清明。

積至千服。

鬚髮烏黑。

筋力輕健。

效驗多端。

)去粗一莖一。

留枝葉花實。

酒拌蒸曬九次。

蜜丸。

搗汁熬膏。

煉蜜三味收之。

加以酒治。

始可投服。

夏枯草

(隰草)散一陰一中結熱

夏枯草(專入肝)。

辛苦微寒。

按書所論治功。

多言散結解熱。

能治一切癭 濕痺。

目珠夜痛等症。

似得以寒清熱之義矣。

(汪昂曰。

按目珠屬一陽一。

故書痛點苦寒藥則效。

黑珠屬一陰一。

故夜痛點苦寒藥反劇。

時珍曰。

一男子至夜。

目珠疼連眉稜骨痛及頭半邊腫痛。

用黃連膏點之反甚。

諸藥不效。

灸厥一陰一少一陽一。

疼隨止。

半日又作。

月餘。

以夏枯草二兩。

香附二兩。

甘草四錢。

為末。

每服一錢半。

茶清調服。

下嚥則疼減半。

至四五服。

良愈矣!)何書又言氣稟純一陽一。

及補肝血。

得毋自相矛盾乎?詎知氣雖寒而味則辛。

凡結得辛則散。

其氣雖寒猶一溫一。

故雲能以補血也!是以一切熱郁肝經等症。

得此治無不效。

以其得藉解散之力耳。

若屬內火。

治不宜用。

又藥何以枯名。

以其冬生而夏枯也。

一莖一葉同用。

青木香

(蔓草)散毒洩熱

青木香(專入肺)。

即馬兜鈴根。

又名土木香者是也。

味辛而苦。

微寒無毒。

諸書皆言可升可降。

可吐可利。

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膈不快。

則可用此上吐。

以其氣辛而上達也。

感受風濕而見一陰一氣上逆。

則可用此下降。

以其苦能洩熱也。

故肘後治蠱毒。

同酒水煮服。

使毒從小一便出矣。

惟虛寒切禁。

以其味辛與苦。

洩人真氣也。

禿瘡瘙癢可敷。

(出一精一義)

野菊花

(隰草)散火氣消癰毒

野菊花(專入肺肝)。

一名苦薏。

為外科癰腫藥也。

其味辛而且苦。

大能散火散氣。

故凡癰毒疔腫瘰 眼目熱痛。

婦人瘀血等症。

無不得此則治。

以辛能散氣。

苦能散火者是也。

是以經驗方治瘰 未破。

用根煎酒熱服。

渣敷自消。

孫氏治毒方用此。

連根葉搗爛。

煎酒熱服取汗。

以渣敷貼。

或用蒼耳同入。

或作湯服。

或為末酒調。

自無不可。

(衛生簡易方)但胃氣虛弱。

切勿妄投。

(震亨曰。

野菊花服之大傷胃氣。

浮萍

(水草)入肝散風入脾利濕

浮萍(專入肝脾)。

浮於水上。

體輕氣浮。

辛寒。

古人謂其發汗勝於麻黃。

下水捷於通草一語。

括盡浮萍治功。

故凡風濕內一婬一。

癱瘓不一舉。

在外而見肌膚搔一癢。

一身暴熱。

在內而見水腫不消。

小一便不利。

用此疏肌通竅。

俾風從外散。

濕從下行。

而癱與瘓其悉除矣。

至本經載長鬚發者。

以一毛一竅利而血脈榮也。

(風去血榮。

)止消渴者。

以經氣和而津一液復也。

(熱去津生。

)勝酒者。

以一陽一明通達而能去酒毒也。

總皆因其體浮。

故能散風。

因其氣寒。

故能勝熱。

因其產於水上。

故能以水利水耳!用浮萍其背紫色為末。

蜜丸彈子大。

空心酒服。

然必大實大熱。

方可用此。

若表虛自汗者。

其切禁焉。

燒煙辟蚊亦佳。

但氣虛切勿近此。

(繡見有一婦人用此辟蚊。

其兒僅兩周耳。

因此即斃。

甘菊

(隰草)祛風養肺滋腎明目

甘菊(專入肝肺腎。

)生於春。

長於夏。

秀於秋。

得天地之清芳。

(時珍曰。

菊春生。

夏茂。

秋花。

冬實。

)稟金一精一之正氣。

其味辛。

故能祛風而明目。

其味甘。

故能保肺以。

其味苦。

故能解熱以除燥。

凡風熱內熾而致眼目失養。

翳膜遮睛。

與頭眩暈惡風濕痺等症。

服此甘和輕劑。

以平木(補金平木。

)制火。

(補水制火。

)養肺(肺養則木平。

)滋腎。

(腎滋則火制。

)俾木平則風熄。

火降則熱除。

而病無不愈矣。

(金水二髒藥。

)是以除目翳膜。

有同枸杞相對蜜丸。

久服永無目疾。

以單瓣味甘者入藥。

(景煥牧豎閒談雲。

真菊延齡。

野菊洩人。

正如黃一精一益壽。

鉤吻殺人之意。

)黃入一陰一分。

白入一陽一分。

紫入血分。

術及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使。

款冬花

(隰草)疏肺洩寒虛實寒熱通用

款冬花(專入肺)。

按書既載辛一溫一純一陽一。

又載瀉熱消痰除煩。

定驚明目。

治咳逆上氣喘渴。

暨喉痺。

肺痿肺癰咳吐膿血等症。

其藥似屬兩岐。

詎知所謂純一陽一者!因其氣味上達。

入一陽一而不入一陰一。

(的解)且經霜雪而秀。

故謂其氣純一陽一。

所謂能治咳逆者。

因其咳因寒入。

得此一溫一暖以為疏滯。

則寒自順而下矣。

(一溫一能。

)所謂能除熱痰而嗽者。

亦是熱因寒入。

痰因熱成。

除寒而熱可清。

(除熱亦在除寒。

)除熱而寒自解。

(肺為清淨之府。

不容物雜。

一有外感。

則氣逆而不伸。

一有內傷。

則肺燥而不潤。

所以在喉則有如癢如梗。

咳自外入者。

宜辛宜一溫一。

咳自內成者。

宜滋宜補。

故外宜於疏散。

而最忌。

內則宜於滋養。

而宣洩非宜。

款冬氣味辛一溫一。

可以疏洩肺郁。

而水虧火嗽。

則有宜於冬地。

勞嗽骨蒸。

則有宜於丹皮地骨。

)所謂能治肺痿肺癰咳吐膿血者。

亦是肺虛得此以為一溫一潤。

故能服之即止。

若使血因實致。

則此斷屬難投。

況此雖雲純一陽一。

於火更不克助。

故辛一溫一之內。

仍有和暖之意。

是以書載可為寒熱虛實通用。

生河北關中者良。

(世多以枇杷蕊偽。

)揀淨花。

甘草水浸暴用。

得紫菀良。

杏仁為使。

惡皂莢硝石玄參。

畏黃 貝母(貝母雖畏。

得之反良。

)連翹麻黃青葙辛夷。

馬兜鈴

(蔓草)入肺清熱降氣除寒

馬兜鈴(專入肺)。

辛苦一性一寒。

體輕而虛。

熟則四開象肺。

因苦則能入肺降氣。

因寒則能瀉熱除痰。

因辛則於寒中帶散。

故肺熱痰喘聲音不清者。

服此最宜。

且其體輕則一性一上湧。

故纂要治蛇蟲毒。

一味濃煎。

服之探吐。

其毒即解。

(湯劑用之多作吐。

)至有雲服馬兜鈴能補肺一陰一者。

取其熱清氣降。

而肺自安之意。

錢氏用此。

同阿膠糯米補肺。

其功原在糯米阿膠耳。

豈馬兜鈴之謂哉?又雲可治腸風痔 。

以肺與大腸為表裡。

腸胃之熱。

本於肺臟所移。

肺清而腸之熱與之俱清耳。

(日華本草治痔 腫痛。

以馬兜鈴於瓶中燒煙熏病處良。

)若肺寒喘嗽失音者切忌。

去筋膜。

取子用。

白芨

(山草)入肺澀血散瘀

白芨(專入肺)。

味苦而辛。

一性一澀而收。

微寒無毒。

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

又載能治跌扑折骨。

湯火灼傷。

惡瘡癰腫。

敗疽死肌。

得非似收不收。

似澀不澀。

似止不止乎。

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

是因一性一澀之謂也。

(血出於鼻。

是由清道而至。

血出於口。

是由濁道而來。

嘔血出於肝。

吐血出於胃。

痰帶血。

出於脾。

咯血出於心。

唾血出於腎。

摘玄雲。

試血法。

吐水內浮者。

肺血也。

沉者。

肝血也。

半浮半沉者。

心血也。

服白芨須隨所見。

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

)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

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

此藥澀中有散。

補中有破。

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

至雲重囚肺有白芨一事。

因剖而見。

色猶不變。

雖雲肺葉損壞可以復生。

然終涉於荒唐。

未可盡信。

(台州獄吏憫一重囚。

囚因感之雲。

吾七犯死罪。

遭刑拷。

肺皆損傷。

得一方。

用白芨末米飲送下。

其效如神。

後囚凌遲。

剖開胸。

見肺間竅一穴一。

皆白芨填補。

色猶不變也。

)手足皴裂。

面上黑 。

(即面瘡)並跌打損傷。

(酒調服。

)湯火灼傷。

(油調敷。

)用治亦效。

紫石英為使。

惡杏仁。

反烏頭。

檳榔

(夷果)治胸膈瘴癘膨一脹

檳榔(專入腸胃)辛苦而一溫一。

書何言其至高之氣。

彼獨能瀉。

使之下行以至於極。

以其味苦主降。

一性一如鐵石之重。

故爾有墜下之力耳。

是以無堅不破。

無脹不消。

無食不化。

無痰不行。

無水不下。

無氣不除。

無蟲不殺。

(如一陰一毛一住虱。

用此煎水以洗。

)無便不開。

(凡開二便藥內。

多有用此。

)故凡裡急後重。

(同木香用。

)嵐瘴癘瘧。

(如達原飲治疫用此。

)並水腫腳氣。

酒醉不醒。

無不因其苦一溫一辛澀之一性一。

以為開洩行氣破滯之地耳!至書所云飽能使之饑。

醉能使之醒者。

以其能下氣也。

饑能使之飽。

醒能使之醉者。

以檳榔必用 葉裹嚼。

葉氣味辛一溫一。

得此能除中外之氣。

以散瘴癘之邪也。

(嶺南瘴地。

多以檳榔代茶。

)然非瘴之地。

不可常服。

恐其能洩真氣耳!雞心尖長。

劈之作錦紋者良。

(時珍雲。

嶠南地熱。

四時出汗。

人多黃瘠。

食之則髒氣疏洩。

一旦病瘴。

不敢發散攻下。

豈盡氣候所致?檳榔蓋亦為患。

殆未思耳。

又朱晦庵檳榔詩雲。

憶昔游南日。

初嘗面發紅。

藥囊知有用。

茗碗詎能同。

蠲疾收殊效。

修真錄異功。

三彭如不避。

縻爛七非中。

亦以其治疾殺蟲之功。

而不滿其代茶之俗也。

腹皮

(夷果)散無形胸膈膨一脹

腹皮(專入腸胃。

時珍曰。

大腹以形名。

所以別雞心檳榔。

弘景曰。

向一陽一者為檳榔。

向一陰一者為大腹也。

)辛熱一性一溫一。

比之檳榔大有不同。

蓋檳榔一性一苦沉重。

能洩有形之滯積。

腹皮其一性一輕浮。

(故能入腹。

)能散無形之積滯。

故痞滿膨一脹。

水氣浮腫。

腳氣壅逆者宜之。

惟虛脹禁用。

以其能洩真氣也。

子似檳榔。

腹大形扁。

(治功與檳榔同。

)取皮酒洗後。

以豆汁洗過。

曬乾煨切用。

(思邈曰。

鴆鳥多棲其樹。

故宜洗淨。

蕤核

(灌木)散肝風熱

蕤核(專入肝。

)眼科藥也。

凡眼多因風熱乘肝。

以致血虛而目不得明。

故病必見上下眼胞風腫弦爛。

左右 熱障 。

(仁齋曰。

拘急牽颼。

瞳青胞白。

癢而清淚。

不赤不痛。

是為風眼。

烏輪突起。

胞硬紅腫。

眵淚濕漿。

裡熱刺痛。

是為熱眼。

眼渾而淚。

胞腫而軟。

上壅。

酸澀微赤。

是為氣眼。

風與熱並。

則癢而浮赤。

風與氣搏。

則癢澀皆沉。

血熱一交一聚。

故生一婬一膚粟肉紅縷偷針之類。

氣血不至。

故有眇視胞垂雀眼盲障之形。

淡紫而隱紅者為虛熱。

鮮紅而妒赤者為實熱。

兩 呈露生 肉者。

此心熱血旺。

白睛紅膜如傘紙者。

此氣滯血凝。

熱滯則瞳人內湧。

白睛帶赤。

冷症則瞳仁青綠。

白睛枯槁。

眼熱經久。

復為風熱所乘。

則赤爛。

眼中不赤。

但為痰飲則作疼。

肝氣不順而挾熱。

所以羞明。

熱氣蓄聚而傷飽。

所以胞合。

白睛帶赤或紅筋者。

其熱在肺。

上胞下胞或目唇一間如瘡點者。

其熱屬脾。

翳起肺家受熱。

翳如碎米狀者易散。

翳如梅花者難消。

)得此一溫一能散風。

(氣不甚一溫一。

)寒能勝熱。

甘能補血。

俾火退淚止。

而目疾瘳矣。

赤筋在翳膜外者。

得此則宜。

(撥雲膏取下翳膜。

蕤仁去油五分。

青鹽一分。

豬 子五錢。

共搗二千下如泥。

收點之。

又方。

蕤仁二兩。

去油。

入白蓬砂一錢。

麝香二分。

研勻收。

去翳妙不可言。

)湯浸。

去皮尖。

劈作兩片。

芒硝木通通草同煎一伏時。

取出研膏入藥。

蕪荑

(喬木)燥脾殺蟲散皮膚骨節濕一熱

蕪荑(專入脾。

兼入肝)。

味辛而苦。

(時珍曰。

蕪荑有大小兩種。

小者即榆莢也。

一揉一取仁。

醞為醬。

味尤辛。

人多以外物相和。

不可不擇去之。

入藥皆用大蕪荑。

別有種。

)氣一溫一無毒。

功專燥脾。

去風化食殺蟲。

緣蟲生於人腹。

多因濕為之兆。

滯為之得。

風為之助。

寒為之成。

上侵人咽。

下蝕人一肛一。

或附脅背。

或隱胸腹。

大則如鱉。

小則如錢。

治法惟當用此煎服。

兼用暖胃益血理中之類。

乃可殺之。

且不獨殺蟲如是。

即其皮膚骨節。

濕一熱內入。

留連不解。

以致穢垢不清。

得以合其辛散等藥。

亦能去風除濕。

而使氣血調和。

肢節安養。

而無癱瘓痿痺之候矣!柰世僅知掃蟲殺蠱。

(蠱牙作痛。

以蕪荑仁安蛀孔中。

及縫中甚效。

)而不知此更散皮膚骨節一婬一濕。

其亦未達本經之旨耳。

形類榆莢。

陳久氣膻者良。

五加皮

(灌木)除風寒濕腳氣

五加皮(專入肝腎)。

今人僅知此能理腳氣。

而不知其腳氣之病。

因於氣寒濕三氣而成。

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

濕勝則筋脈為之緩縱。

男子一陰一痿囊濕。

女子一陰一癢蟲生。

小兒腳軟寒濕。

則血脈為之凝滯。

筋骨為之疼痛。

而腳因爾莫行。

服此辛苦而一溫一。

辛則氣順而化痰。

苦則堅骨(骨屬腎)而益一精一。

一溫一則祛風(肝主風)而勝濕。

凡肌膚之瘀血。

筋骨之風邪。

一靡一不因此而治。

蓋濕去則骨壯。

風去則筋強。

而腳安有不理者乎?但此雖屬理腳之劑。

仍不免有疏洩之虞。

須於此內參以滋補之藥。

則用之歷久而不變矣。

勿謂有五加之說。

遂信竟為理腳聖藥。

而置金玉滿車於不問也。

(昔孟綽子董士固相與言雲。

寧得一把五加。

不用金玉滿車。

寧得一斤地榆。

不用明月寶珠。

時珍曰。

五加治風濕痿痺。

壯筋骨。

其功良深。

仙家所述雖若過情。

蓋獎辭多溢。

亦常理耳!)一莖一青節白。

骨硬皮黃根黑。

芬香五葉者佳。

遠志為使。

惡玄參。

石南葉

(灌木)祛風逐熱固腎

石南葉(專入肝。

)味辛而苦。

按辛則有發散之能。

苦則具有堅腎之力。

若使辛苦而熱。

則雲婦人久服思男。

其理或可信矣。

然此止屬辛苦而一性一不熱。

則治止可以言祛風。

而補一陰一之說。

亦止因苦堅腎。

而腎不一洩。

因辛散風。

而一陰一不受其蹂一躪也。

(的解)若竟以為補一陰一。

則理已屬有礙。

而尚可雲以思男者乎?(醫書類多如此惑人。

)若果有之。

則凡類於此者。

何莫不為思男之品。

而附桂之雄。

又將置之於何等地矣。

李時珍亦明醫中人。

何竟附和而有是言耶。

庵之辟。

宜其有是。

(汪昂曰。

按石南葉補一陰一祛風則有之。

然味辛不熱。

不助相火。

亦未聞邪一婬一方中用石南葉者。

別錄思男之說。

殆不可信。

)出關中者炙用。

五加皮為使。

惡小薊。

橘皮

(山果)宣肺氣燥脾濕

橘皮(專入脾肺。

兼入大腸)。

味辛而一溫一。

治雖專主脾肺。

(時珍曰。

脾乃元氣之母。

肺乃攝氣之簽。

故橘皮為二經氣分藥。

)調中快膈。

導痰消滯。

利水破症。

宣五臟理氣燥濕。

(汪自曰。

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

潔古曰。

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目下。

)然同補劑則補。

同瀉劑則瀉。

同升劑則升。

同降劑則降。

各隨所配而得其宜。

(凡補藥澀藥。

必佐陳皮以利氣。

)且同生薑。

則能止嘔。

(十劑篇雲。

宣可去壅。

生薑橘皮之屬是也。

)同半夏則豁痰。

同杏仁則治大腸氣閉。

同桃仁則治大腸血閉。

至其利氣。

雖有類於青皮。

但此氣味辛一溫一。

則入脾肺而宣壅。

不如青皮專入肝疏洩。

而無入脾燥濕。

入肺理氣之故也。

(諸濕皆屬於脾。

諸氣皆屬於肺。

)然多服亦能損氣。

(胃氣亦賴痰養。

不可用此盡攻。

)用補留白。

下氣消痰除白。

(出聖濟)即書所名橘紅。

(今人有以色紅形小如枳實者代充。

其破氣實甚。

)然亦寓有發表之意。

(以皮治皮意。

)核治疝痛偏墜。

(凡核多入腎。

而橘核尤入囊核。

亦物類相感意。

時珍曰。

橘核入足厥一陰一肝。

與青皮同功。

故治腰痛 疝痛。

及內 一卵一腫偏墜。

或硬如石。

或腫至潰。

有極核丸。

用之有效。

)葉散癰腫。

(莫強中為豐城令時得疾。

凡食已。

輒胸滿不下。

百方不效。

偶家人合橘紅湯。

因取嘗之。

似相宜。

連日飲之。

一日。

忽覺胸中有物墜下。

大驚目瞪。

自汗如雨。

須臾腹痛。

下數塊如鐵彈子。

臭不可聞。

自此胸次廓然。

其疾頓愈。

蓋脾之冷積也。

其方用橘皮一斤去穰。

甘草鹽花各四兩。

為末。

煮幹點服。

名二腎散。

丹溪變為潤下丸。

用治痰氣有效。

惟氣實人服之相宜。

氣不足者。

不宜用之也。

)取廣陳久者良。

(陳則烈氣消散。

故名陳皮。

與半夏同用。

名為二陳。

)治火痰童便制。

寒痰薑汁制。

治下焦鹽水制。

核去皮炒用。

青皮

(山果)行肝氣滯

青皮(專入肝)。

本於橘生。

其皮則一。

何為因青而異。

蓋猶人當少壯。

則一性一燥暴而少柔。

人當老年。

則一性一漸減而不燥。

青皮未經寒暑。

燥氣不消。

故其賦一性一最劣。

其色青。

青屬木。

木主肝。

故青獨於肝經則入。

其味苦。

故能入肝而下氣。

(杲曰。

青皮乃足厥一陰一引經之藥。

能引食入太一陰一之倉。

破滯消堅。

皆治在下之病。

)然仍兼有辛氣內存。

故於下中仍兼宣洩。

(柴一胡一疏上焦肝氣。

青皮平下焦肝氣。

陳皮浮而上入脾肺氣分。

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

氣味各別如此。

)是以書載力能發汗。

(時珍曰。

小見消積。

多用青皮。

最能發汗。

)破洩削堅。

除痰消痞。

並氣鬱久怒。

久瘧結癖。

(嘉謨曰。

久瘧熱甚。

必結癖塊。

宜多服青皮湯。

內有青皮疏利肝邪。

則癖自不結也。

)疝痛(疝痛有由足厥一陰一郁氣。

)一乳一腫。

(丹溪曰。

一乳一房屬一陽一明。

一乳一頭屬厥一陰一。

一乳一母或因忿怒鬱悶。

濃味釀積。

致厥一陰一之氣不行。

故竅不得開。

一陽一明之血騰沸。

故熱甚而化膿。

亦有其子有滯痰膈熱。

含一乳一而搖噓氣。

致生結核者。

初起便須忍痛一揉一軟。

一吮一令汗透。

自可消散。

治法以青皮疏肝滯。

石膏清胃熱。

甘草節行濁血。

栝蔞消腫導毒。

或加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少酒。

若於腫處灸三五壯尤佳。

久則凹陷。

名一乳一巖。

不可治矣。

)無不奏效。

但有汗氣虛切忌。

(時珍曰。

有滯氣則破滯氣。

無滯氣則損真氣。

)醋炒用。

(時珍曰。

治之以醋。

所謂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酸洩之。

以苦降之也。

荷葉

(水果)升一陽一散瘀

荷葉(專入膽)。

其味雖苦。

其氣雖平。

然生水土之下。

污穢之中。

挺然獨立。

實有長養生發之氣。

故昔人謂其色青。

主屬木。

其形仰。

主上行。

其中空。

主上發。

其象震。

主入膽。

為東方膽木必用之藥。

故潔古枳術丸方。

用荷葉燒飯為丸。

取其以為升發脾胃之氣。

(杲曰。

素問雲。

履端於始。

序則不愆。

荷葉生於水土之下。

污穢之中。

挺然獨立。

其色青。

其形仰。

其中空。

象震卦之體。

食藥感此氣之化。

胃氣何由不升乎?用此為引。

可謂遠識合道矣!

更以燒飯和藥。

與白朮協力滋養。

補令胃濃。

不致內傷。

其利廣矣。

)東垣清震湯用此以治頭面風痛等症。

取其以為升發風寒之具。

(清震湯用荷葉一枚。

升麻蒼朮各五錢。

煎服。

)聞人規用此以治痘瘡風寒外襲。

變黑倒靨。

取其以為一溫一肌散邪之自。

(聞人規論雲。

痘瘡已出。

復為風寒外襲。

則竅閉血凝。

其點不長。

或變黑色。

此為倒靨。

必身一體四肢微厥。

但一溫一肌散邪。

則熱氣復行而斑自出也。

宜紫貝荷葉散治之。

蓋荷葉能升發一陽一氣。

散瘀血。

留好血。

殭蠶能解結滯之氣故也。

此藥易得。

而活人甚眾。

勝於人牙龍腦也。

)證治要訣用此一味燒灰單服。

以治一陽一水浮腫。

取其一溫一以行水之意。

至入脾胃。

須用其蒂。

謂之荷鼻。

取其味濃獨勝他處。

但服荷葉過多。

令人瘦劣。

非可常用。

試觀丹士縮銀。

用荷葉同 。

而銀質頓輕。

於此可知其概矣。

神曲

(造釀)散氣調中一溫一胃化痰逐水消滯

神曲(專入脾胃)。

辛甘氣一溫一。

其物本於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蒼耳紅蓼六味作餅蒸郁而成。

(造曲法。

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

赤豆未。

杏仁泥。

青蒿蒼耳紅蓼汁各三升。

以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騰蛇勾陳六神。

通和作餅。

生黃衣。

曬收陳久。

炒用。

)其一性一六味為一。

故能散氣調中。

一溫一胃化痰。

逐水消滯。

小兒補脾。

輕平等藥。

醫多用此以為調治。

(養胃丸治脾胃俱虛。

用神曲六兩。

麥芽三兩。

炮乾薑四兩。

烏梅肉焙四兩。

為末水下。

又啟微集雲。

神曲治目病。

生用能發其生氣。

熟用能斂其暴氣也。

)蓋取辛不甚散。

甘不甚壅。

一溫一不見燥也。

然必合以補脾等藥並施則佳。

若孕婦無積。

及脾一陰一不足胃火旺者。

並勿用耳。

義與麥芽同也。

爐甘石

(石)活血脈散風熱

爐甘石(專入胃。

)系金銀之苗。

產於金銀坑中。

(造化指南雲。

爐甘石受黃金白銀之氣。

熏陶三十年方能結成。

)狀如羊腦。

松似石脂。

能點赤銅為黃。

甘辛而澀。

氣一溫一無毒。

其一性一專入一陽一明胃。

蓋五味惟甘為補。

惟一溫一為暢。

是能通和血脈。

故腫毒得此則消。

而血自能克止。

肌亦自克能生也。

辛一溫一能散風熱。

一性一澀能粘翳膜。

故凡目翳得此。

即能撥雲也。

(宣明方。

爐甘石青礬朴硝等分為末。

每用一字。

沸湯化。

一溫一洗日三次。

)有用此治下疳一陰一濕。

並齒疏陷物者。

亦此義耳。

(爐甘石火 醋淬五次一兩。

孩兒茶三錢。

為末。

麻油調敷立愈。

又集玄方。

因齒疏物陷。

用爐甘石 寒水石等分為末。

每用少許擦牙。

忌用銅刷。

久久自密。

時珍常用甘石 飛。

海螵蛸硼砂。

等分為細末。

硃砂依分減半。

同入點諸目病皆妙。

用童便良。

白石英

(石)散肺分寒燥不潤

白石英(專入肺)。

味甘而辛。

一性一溫一無毒。

按理似非潤藥濕藥矣。

而十劑偏指此屬濕劑。

謂枯則為燥。

宜用白石英紫石英之屬以濕之。

不幾令人眩惑乎?詎知書之言濕。

有以濕為濕者。

有以燥為濕者。

以濕為濕。

人易知。

以燥為濕。

人難明。

茲而曰濕。

是以燥以一溫一為濕矣。

(從一溫一濕言。

)石英一性一本辛一溫一。

辛則能以化液。

一溫一則能以滋潤。

故雖辛若濕。

(因辛始濕。

)是以寒燥不潤之症。

(燥從寒字點出。

明甚。

)得此辛以暢達。

而滯不致見枯。

此十劑所以以辛以一溫一為濕而言也。

書曰服此可治咳逆胸寒。

消渴一陰一痿。

風痺溺閉。

肺痿肺癰。

吐膿吐血等症。

是亦辛一溫一潤肺之一驗矣。

但系石類。

只可暫用。

(頌論一乳一石。

謂一乳一者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石者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一陽一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一乳一。

一陰一生五月後甲子服石。

然而相反相惡。

動則為害不淺。

故一乳一石之發。

方治雖多。

而罕有濟者。

誠不可輕餌也。

)凡服宜食冬瓜龍葵以壓石氣。

忌芥菜蔓青蕪夷葵薺 。

白如水銀者良。

紫石英

(石)散肝心血分寒燥不潤

紫石英(專入肝心)。

即系石英之紫色者。

故爾別其名曰紫。

一性一味俱同。

而紫即能直入血分。

不似白石英因其色白。

功專潤肺。

止就肺部之病而言之也。

紫能入血治療。

凡婦人子戶。

因於風寒內乘絕孕。

男子寒熱咳嗽驚悸。

夢魂不安。

服此則能鎮魄安神。

為心肝經一溫一血要藥。

(時珍曰。

上能鎮心。

重以去怯也。

下能益肝。

濕以去枯也。

心生血。

肝藏血。

其一性一緩而補。

故心神不安。

肝血不足。

及女子血海虛寒不一孕者宜之。

別錄言其補心氣。

甄權言其養肺氣。

殊昧氣一陽一血一陰一營衛之別。

)但一陰一虛火旺者切忌。

醋 淬七次。

研末水飛用。

畏附子。

惡黃連。

殭蠶

(一卵一生)祛散風寒痰濕

殭蠶(專入肝。

兼入肺胃)。

辛寒微一溫一。

大率多屬祛風。

燥濕化痰。

一溫一行血脈之品。

故書載能入肝。

兼入肺胃。

以治中風失音。

頭風齒痛。

喉痺咽腫。

是皆風寒內入。

結而為痰。

(時珍曰。

殭蠶。

蠶之病風者也。

治風化痰。

散結行經。

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者也。

又人指甲軟薄者。

用此燒煙熏之則濃。

亦是此義。

蓋厥一陰一陽一明之藥。

故又治諸血病瘧病疳病也。

)合薑湯調下以吐。

假其辛熱之力。

以除風痰之害耳。

(仁存開關散用白殭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

每以一錢。

用自然薑汁調灌。

得吐頑痰立效。

小兒加薄荷。

聖惠方用白殭蠶三七枚。

一乳一香一分。

為末。

每以一錢燒煙。

熏入喉中。

涎出即愈。

王氏博濟如聖散。

治喉痺用白殭蠶天南星等分。

生研為末。

每服一字。

薑汁調灌即愈。

後以生薑炙過含之。

怪症方酒後咳嗽。

用白殭蠶焙研末。

茶服效。

)又雲能治丹毒瘙癢。

亦是風與熱熾。

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

則熱自解。

又雲能治瘰 結核痰瘧。

血病崩中帶下。

亦是風木乘肝。

得此辛一溫一之味以行血脈。

則血氣安和而病自消。

又雲能治小兒驚疳。

膚如鱗甲。

亦是胎元氣血不足。

得此辛鹹煎湯除垢。

則鱗自去。

(膚如鱗甲。

病名胎垢。

)即是諸症以推。

則知古之用一藥。

悉從物理勘出。

豈有他謬奇巧於其中者哉?但此非由外感而用是藥。

則非治耳!頭蠶色白條直者良。

米泔浸一日。

待桑涎浮出。

取起焙乾。

拭淨肉一毛一口甲。

搗用。

惡桑螵蛸茯神茯苓桔梗萆 。

蠶沙

(一卵一生)宣皮膚風濕

蠶沙(專入肝脾。

兼入胃)。

即晚蠶所出之屎也。

玩書所著治功。

多有祛風除濕之能。

所述治症。

多是肢節不遂。

皮膚頑痺。

腰膝冷痛。

冷血瘀血。

腸鳴消渴。

爛弦風眼。

緣蠶食而不飲。

其食出則氣燥。

燥則可以勝濕去風。

凡一切皮膚等疾。

因於風濕而至者。

(上症俱就風濕而言。

)無不得此以為調治。

且味辛而兼甘。

故凡水火相激而見腸鳴。

得此甘以和之。

燥一熱而見消渴不止。

得此辛以潤之。

(燥渴仍屬風邪。

故辛可以得潤。

)是以用此炒黃。

袋盛浸酒。

以去風緩不隨。

皮膚頑痺。

(冠氏曰。

醇酒三升。

拌蠶沙五斗。

蒸熱鋪暖室席上。

令患冷風氣痺人。

以患處就臥。

濃覆取汗。

不愈。

間日再作。

須防昏悶。

)暨爛弦風眼。

用此油浸塗患即愈。

(汪昂曰。

目上下胞屬脾。

脾有風濕則蟲生弦爛。

用新瓦炙為末。

少加雄黃麻油調敷。

又治蛇串瘡。

有人食烏梢蛇渾身變黑。

漸生鱗甲。

見者驚縮。

鄭奠一令日服晚蠶沙五錢。

盡一二鬥。

久之乃愈。

)昔史國公用此浸酒。

(色清味美。

)以治風痺。

義多根此。

然惟晚者為良。

早蠶者不堪入藥。

以飼火烘。

故有毒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