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忠言逆耳拂君機,暗裡藏奸國祥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逸史》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

禪真逸史

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

詩曰:

忠言逆耳拂君機,暗裡藏奸國祥移。

納土降書初上獻,漁一陽一鼙鼓即相欺。

旌旗蔽野飛禽絕,殺氣橫空煙樹迷。

抗守孤城弓矢竭,虞公大節感賢妻。

話說林澹然北郊遊玩,偶於花園內遇一故人,對苗知碩道:「這人來得蹺蹊,俺們偏坐著不動,看他如何施展。」

知碩道:「弟子也看這人不得。」

林澹然故意眼觀他處,只不動身。

那漢走近石凳邊,見林澹然等三人端坐不動,發怒道:「官長至此,誰不迴避?汝兩個醃-禿驢,恁般大膽,兀自坐著不動。」

林澹然道:「你這官人,好生多事,俺們出家人雲遊至此花園一樂,與汝有何干涉,要迴避你?甚不知趣。」

那漢愈惱,喝家憧:「打這禿廝。

你還敢光著一雙賊眼看我,決是不良 之輩,挖出他這一雙眼珠。」

家憧正要動手,林澹然笑道:「且住,有話講。

俺出家人遨遊四海,那一個英雄豪傑、貴戚朝紳,不欽敬俺來?誰似你這廝油嘴花子,反來呼喝人。」

那漢大怒,喝教跟隨人:「與我痛打這禿賊一頓,鎖了去。」

家憧向前來打,被林澹然雙手架住。

一個趕入來的,澹然飛起右腳踢中肩窩,倒在地上。

又一個撞近身來,澹然將左手一點,翻觸斗又跌倒了,其餘人役不敢向前。

那漢親自動手,伸拳攘臂,趕近前來,提拳便打。

苗知碩見了,正要放對,林澹然呵呵大笑道:「侯大哥不須如此。

你記得當初在太原高丞相府中相聚時麼?」

那漢聽了,即忙住手,將林澹然仔細再看,拍手道:「足下莫非是林參爺麼?」

林澹然道:「小僧便是,大哥久違顏范了。」

那漢不是別人,乃高歡部下一員大將,姓侯名景。

自幼一習一 文,屢因不第,棄文就武,投於高歡麾下為謀士,最是貪婪凶暴,詭譎多謀。

一習一 學得一身好武藝,屢立功勳,高歡用他為帳前管糧大使、奮威將軍。

因思林澹然英勇出眾,每每虛心一交一 結。

林澹然見侯景心術不端,惟是面一交一 而已。

侯景自從林澹然避難離魏之後,用錢賄賂朝中臣宰,不數年升為尚書左僕射、南道行台總督大將軍,與高歡品職上差一級,甚有權勢。

以前高歡在朝時,侯景畏其材智,不敢妄行。

當時高歡已死,無人制御,縱意橫行,位兼將相,勢傾朝野。

高澄襲父之職,名行素虧,又且短於材略,欺侯景是他父親部下出身,屢屢侮慢侯景。

侯景又恃官高爵大,不以高澄為意,因此有隙,兩下結怨,不願同朝。

侯景賄囑近臣蔣旌在魏主面前贊襄,奉旨差往河南鎮守,掌握兵權,以觀內變。

當日便道赴任,卻遇清明令節,乃穩住人馬,獨與家憧輩郊外尋春取樂,偶至花園,遇著林澹然。

此時候景炎炎之勢,把誰人放在心上?況酒後糊塗,林澹然又做了僧家,將言語激惱著他,怎生認得?因澹然說出舊一交一 ,方省得是林時茂,不勝之喜,笑道:「林大哥許久不會,竟不相認了。

別後心常感念,今得相會,實出偶然。

向聞大哥雲遊梁國,何幸又得在此?」

林澹然道:「一言難盡,從容細訴衷曲。

久仰足下執掌兵權,名重東魏,今日為何閒暇,到此遊玩?」

侯景道:「小弟之事,亦容細剖。

大哥如今寶剎在於何處?」

林澹然道:「貧僧不居寺院,亦非庵廟,暫棲止在本縣城南張太公莊上。

因見景物撩人,故往郊外踏青遣興,幸會吾兄。」

侯景道:「既然大哥寓處不遠,小弟畢竟要到貴莊奉謁。」

林澹然不好推辭,答道:「尊駕枉顧,蓬蓽生輝。」

二人攜手而行,同到莊上來。

後面知碩、佛兒家憧等眾,牽馬隨入莊裡。

林澹然侯景重複敘禮,辦齋款待。

侯景問及林澹然到梁朝出家事,林澹然將妙相寺為副住持,因鍾守淨貪瀅忤諫,反生讒害,逃難至張太公莊上情由,細說一遍。

侯景歎息不已。

林澹然問道:「目今高丞相辭世,公子高澄比乃尊德政何如?」

侯景搖頭道:「大哥不要提起高澄那廝,說起來令人切齒。

他那已往的奸瀅惡跡,大哥盡知,自從高丞相捐館之後,無人拘束,縱意妄行,把父親向日趕逐去的無賴棍徒,依舊招集部下,放僻邪侈,無所不為。

有一個奸險膳一奴一,姓蘭名京,原是衡州刺史蘭起之子,高澄待為心腹,生殺於奪之權,皆出其手。

其弟高洋,屢屢勸諫不聽。

目今招軍買馬,積草屯糧,其意要篡魏以圖大業,只畏小弟一人,不敢輕發。

況兼宰輔、台諫,各為身謀,朝廷大事,悉委高澄。

見弟掌兵,心懷妒忌,暗暗勸主上削去小弟兵權。

小弟諒來終須有禍,故此暗用賄賂,謀差出外,鎮守河南,離卻此人,以圖後舉。

高澄這廝,度量淺狹,我雖出鎮外延,料他不久必然生情害我。

小弟渴欲請教,不知大哥蹤跡何在。

今日偶爾相逢,實乃天賜其便。

今者梁武帝朝政何如?臣宰才能比東魏何如?」

林澹然道:「梁、魏之政,兄弟也。

當時武帝初登大寶,勵一精一圖治,恩威兼著。

朝中文武,各展其材,甚有可觀。

自天監已來,皈依釋教,長齋斷葷,布衣蔬食,刑法太寬。

文臣武將,俱從佛教。

小人日親,君子日遠,四方變故漸生,據險為亂者,難以屈指。

況兼歲歉國虛,民不聊生,梁國不日為他人所有矣。」

侯景聽了,拍手大笑不止。

林澹然心裡暗想:「梁朝無道,此人鼓掌而笑,決非好意。」

就問道:「足下聞武帝政亂而喜何也?」

侯景四顧無人,低言道:「小弟有一樁大事,存心久矣,因無機會,不敢妄行。

今聞大哥談及梁主酷信佛教,變亂日生,諒此事只在反掌間,故不覺喜形於色。

弟之出鎮河南,本欲據地叛東魏以歸梁國,只慮武帝拒而不納,故一向猶豫。

今聞梁主可以蒙蔽,正合我進身之機會。

我魏主一寵一 用高澄,不日必有內禍。

小弟別兄而去,即差使獻土降梁,以圖大事。

事成之後,發兵滅魏,剿除高澄,然後迎請大哥同享富貴,豈不美哉!」林澹然道:「足下此計雖妙,只是背主降仇,非大丈夫之所為也。

既與高澄不和,不若棄職歸山,守田園之樂,恰養天年,清名垂於不朽。

何必驅馳名利之場,以為不忠不孝之人也?」

侯景道:「大哥不知,當今之世,顧不得名節,說不起忠孝。

桓一溫一 道得好:『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若是膠柱鼓瑟,眼見得家破身亡。」

林澹然暗想,這人平素奸巧,勸之無益,就隨口道:「足下才猷素著,德譽日隆,況能駕馭群雄,保安黎庶,何慮大事不就?但俺與兄間別多年,今幸一會,只且開懷暢飲,重聚舊情,不可言及世務,以混高興。」

侯景笑道:「大哥見教甚妙。

且盡今宵之樂,另日求教。」

二人說罷,稱觥舉爵,吃得酩酊,當夜就留侯景在莊宿了。

次日侯景吃了早膳,辭別林澹然之任,早已車馬駢集。

澹然送出應外,侯景附耳道:「小弟昨晚所言之事,只可你知我知,切莫輕洩於外。」

林澹然點頭道:「不必叮囑,後會有期,再得請教。」

二人分袂而別。

侯景跨上雕鞍,帶領人眾,往河南蒞任,整理軍務,撫巡地方。

甫及數月,忽探馬飛報朝廷有旨到來,天使已臨驛館,侯景忙排香案迎接。

大使開讀聖旨,侯景聽讀到「念卿汗馬之功,更兼才堪鼎鼎,豈可出鎮邊隅?旨意到日,馳驛回京,同理朝政大事」,心下已知是高澄之計,暗想:「我未蒞任之先,預料有此宣召,今果然矣。」

謝恩畢,整備筵席,管待天使。

飲宴之間,侯景問道:「皇上差下官出鎮河南,南及數月,為何又宣下官回朝?這是大臣薦舉,還是皇上聖意?」

天使道:「是高丞相推舉老大人回朝,同理國政,故特旨而來。

老大人急整行鞭,趨朝面聖。」

侯景道:「邊關要害,不比尋常去處。

軍糧未散,且無鎮撫代職之臣。

待下官調停了此兩樁,即便回京。」

天使道:「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老大人就行才是。」

侯景高聲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裡是邊關緊要去處,不時敵人侵擾,若委託不得其人,必誤朝廷大事,豈可造次去得?天使先回,下官在各衙門考選有才能者權掌本鎮,即便趨朝。」

使臣不敢再言,告辭去了。

侯景心下不安,請心腹謀士丁和商議。

這丁和是一個辯士,極有膽量,亦通武藝,在侯景帳下為參謀官。

向前見了道:「主公喚小官,有何使令?」

侯景道:「我有一件大事不決,和汝商議。

目今朝廷重用高澄,遣我出鎮邊地,未經數月,仍復召回。

此是高澄那廝定計害我了。

若口京,有凶無吉;若不回,又逆了君命。

這事何以區處?」

丁和道:「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

既是高爺要害主公,不如先下手為強。

明日即矯詔,稱說高澄有篡位之心,發本省軍馬殺奔京城,先除高澄,後滅魏帝。

主公身登大寶,小官執掌兵權,誰敢抗拒?豈非一舉兩得之計?」

侯景道:「舉兵圖業,亦是一計。

但魏朝人物還多,兵糧尚廣,只恐擁一鎮之兵,以敵通國之眾,猶如以卵擊石,豈能萬全?此計不妙,再尋萬全之計方好。」

丁和道:「主公之言甚當,小官另有一計。

除非是據守本境,遣一辯士到梁國獻土納降,梁武帝決然重用主公。

那時從容定計,待時而舉,有何不可?」

侯景大笑道:「參謀此計,甚合吾機。

事不宜遲,明日即煩卿繼降表輿圖,往梁朝納降,以避此禍。」

次早寫下降書,收拾金珠寶貝並地圖,一交一 與丁和,取路到梁國來。

把關將認得是侯總督部下將官丁和,不敢攔阻。

過了關隘,梁國守關將問了來歷,亦不阻擋。

一路無話,直至京師。

丁和一路打聽得武帝一寵一 用的心腹大臣,卻是大司農朱異、司空張綰,二人當權,朝廷聽信。

丁和藏了金珠等物,先闖入朱異府裡來見朱異。

朱異問其來意,丁和道:「敝主是東魏總督大將軍候景。

久仰老大人盛德,欲見無由。

今因與本國高澄不睦,特差小官獻上河南十三州地境,歸降大國。

猶慮聖主不容,先差小官,懇乞老大人鼎贊,玉成其事,必效犬馬之報。

無甚孝順,有些須薄禮獻上,望乞笑納。」

即奉上金珠禮物。

朱異見了大喜道:「你主將既有美意歸順大梁,此是背暗投明,知機之士。

明日早朝,待我先奏聖上,引你朝見。」

丁和叩頭而退。

又將了金珠到張綰府中來,同前一般獻了,說侯景納降一事。

張綰也大喜收了,發付丁和,早朝伺候。

丁和次日五更,繼了金珠寶物、降表、地理圖,到閣子門外等候。

朱異。

張綰會見,先議定了。

少頃武帝臨朝,眾文武朝見已畢,朱異執簡當胸,俯伏金階,啟奏道:「東魏鎮守河南尚書左僕射、南道行台總督大將軍候景,差使臣一員,獻土投降,未得聖旨,不敢擅便。

以臣愚意,鄰國之臣,納土來歸,乃我朝一統之機也。

伏乞聖鑒。」

武帝令宣和入朝,至殿前山呼舞蹈,俯伏階下。

武帝道:「卿是何官?侯總督何故叛魏來降?未審真偽,難以准信。」

丁和奏道:「臣姓丁名和,職居侯總督部下參謀。

主將因見魏主昏蔽,聽信丞相高澄讒言,屢屢殺戮大臣,主將慮禍及身,故有此舉。

竊計良臣擇主而事。

方今大梁皇帝聖武仁慈,德過堯舜,不歸何待?專遣微臣,敬獻河南十三州地上,以為進身之階,伏乞聖仁容納。」

武帝道:「卿且暫退,待朕商議。」

丁和謝恩而出。

武帝與眾臣道:「今東魏侯景獻土來降,朕意得景,則塞北可清,窘宇可平,此機會亦為難再。

卿等以為何如?」

尚書左僕射謝舉出班奏道:「近歲以來,與魏連和,兵甲不興,邊境無事。

若納叛臣,又生釁端,非國家所宜也。」

言未畢,大司農朱異上前奏道:「皇上聖明御宇,南北歸心,今若拒而不納,後來賢路閉塞,裹足不入梁矣。

今天下無不賓服,止有東魏跋扈不臣。

彼國材兼文武者,惟有高歡、侯景二人。

幸高歡已死,侯景來降,魏國虛無人矣。

得景則彼國虛實我盡知之,乘隙加兵,東魏之地,反掌可得,此正一統天下的大機括,豈可不納侯景之降?」

司徒蕭介連聲道:「不可,不可。」

武帝道:「卿主意若何?」

蕭介奏道:「臣素聞侯景為人,不忠不孝,奸佞讒謅。

雖有微才,受高歡大恩而致重位;高歡初喪,墳土未干,即懷叛心。

假鎮關西,宇文泰不容,故復投身於我。

此等奸佞之徒,不可使之人國,收用必生後患。」

武帝道:「也見得是。」

正欲聽信,不受降表,又見左班中一員大臣踴躍而出,眾人視之,卻是司空張綰,近前奏道:「聖主馭世,惟以收攬人材為先。

久聞侯景才優學富,智勇足備。

東魏如重用之,非我國家之利也,邊境豈得安寧?今幸彼君臣不和,上下猜忌,侯景來降,天假其便,此是至難得之機會。

古云: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能臣輸赤來歸,天下可指日一統。

若不收其降表,不受其土地,彼必轉而投獻於他國。

土地非我有,能臣為彼用,生起釁端,我國焉得太平?失算甚矣。

陛下受其降表,任之大爵,景必盡心竭力,以報陛下。

臣斷以納降為是。」

武帝道:「朱卿與張卿之言,其理最勝。

若不納其降,是閉賢路也。」

當下命收了降表、輿圖,御筆親書聖旨,封侯景為大將軍,爵河南王。

又賜錦袍玉帶。

宣丁和進朝,發付回河南,約日來降。

丁和叩頭謝恩出朝,拜謝司空張縮、大司農朱異,繼了聖旨欽賜袍帶,取路回到河南。

進府參見侯景,先將見朱異、張綰之事說知:「武帝欲待不受降表,甚虧朱、張二人竭力贊襄,武帝方允,封主公為河南王。」

細說一遍,即將錦袍玉帶呈上。

侯景大喜。

戴了金冠,穿了錦袍,緊了玉帶,拜謝天地祖先,升丁和為左軍耀威將軍。

河南十三州地界,俱差心腹將士把守,不服魏朝統轄。

話分兩頭。

卻說高澄要害侯景,屢次在魏主駕前讒言:侯景擁重兵在外,必有歹意,速取回朝誅戮,以除大患。

故魏主頒詔,召回京師。

此時使臣已回,說侯景要給散軍糧,擇官交代,方得回朝。

高澄心下疑惑,差人打聽消息,不數日,邊郡官表章雪片也似到來,奏陳侯景據河南十三州叛魏歸粱,乞聖上早發兵擒剿。

次後打聽的將士俱還,說侯景果實歸梁,早晚必興軍馬犯境。

高澄心下驚惶,忙集眾文武同會都堂,商議此事。

眾官齊道:「既是侯景反叛,宜奏過主上,作急調遣人馬,征討叛逆,此為上計。」

高澄道:「發兵討叛,固不必說,但眾將之中,無侯景敵手。

況連年饑饉,軍糧不足,何以處之?」

使軍司社粥離座道:「吾有一計,管教東魏有泰山之安。

不必興兵發馬,只消一紙書到梁,使梁主與侯景自生猜忌,邊境無足慮矣。」

高澄道:「先生有何妙計,離間梁國?」

杜粥道:「東魏西梁,兩相侵擾,因此結仇。

近十餘年,梁武帝皈依佛教,以清淨慈悲為本,不樂征伐,故久不動刀兵,兩國無事。

丞相莫若一面發兵,侵他邊境,一面遣人致檄於梁,以求通好。

武帝若肯仍舊議和,則落我圈套中矣。」

高澄道:「兩國相和,莫非武帝便不受侯景之降了麼?」

杜粥笑道:「非也。

丞相明燭天下,些須詭計,怎麼不知?侯景那逆賊,包藏禍心據守河南,意欲自圖大業,非真心降梁也。

若武帝與我國連和,景意不安,必生變亂。

彼時梁國與侯景自相攻殺,我這裡高枕而臥,坐觀成敗,以逸待勞,有何慮哉?」

高澄道:「先生高見甚明。」

當下奏過魏帝,一面資詔,命邊塞統兵官發軍攻梁;次後修書,差護軍都尉鄭梓臣往梁國來。

再說武帝當日臨朝,樞密院司農卿傅岐奏道:「目今東魏發數萬之眾,侵犯邊界,攻打城池甚急。

文書申呈本院,伏乞聖旨。」

武帝道:「既魏國有兵犯境,卿等檄本處官員謹守城池。

若軍馬缺少,錢糧不敷,卿等斟酌調停,亦須添軍增餉,何必奏請。」

傅岐領旨,正欲退朝,只見近臣奏東魏丞相高澄,差官繼檄,午門外伺候。

武帝即傳旨宣魏使進朝。

鄭樣臣到金鑾殿山呼舞蹈已畢,將高澄檄文獻上。

近臣接了,展開御案之上。

武帝看檄云:

侯景自生猜忌,遠托關隴,憑依為奸,獻土偽降,狼子野心,終成難

養。

今陛下乃授之以邊缺,假之以兵權,未有不忠於魏而盡忠於梁者

也。

時堪乘便,則必自據淮南,亦欽稱帝。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

門失火,殃及池魚。

不若梁、魏修和,使景無隙可乘,誠為兩利之術。

陛下察之。

故檄。

武帝看罷,對眾臣道:「適才傅司農奏說魏兵犯境,今高丞相復有檄來,以求和好,或戰或和,卿等以為何如?」

傅岐道:「高澄起兵,侵我疆土,軍強馬壯,兵未一交一 而奉撤求和,必是離間之計。

因陛下重任侯景,侯景必竭力以輔我朝,故發書連和,欲使侯景懷疑,必生禍亂。

若許通好,正中其機。

陛下斬其來使,傳檄侯景,令謹守邊城,何慮高澄人寇。」

武帝道:「卿言甚善。」

喝軍士簇下鄭梓臣,斬首報來。

武士正欲動手,朱異忙止住道:「不可。」

便奏道:「臣聞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今高澄雖然侵邊,未曾損我一民寸土,又奉書求和,是以禮來講信修睦。

我堂堂大國,反不能容物,使陛下失禮於小邦,召天下人非議,是何道理?自古靜寇息民,和好為上,何必靡費錢糧,驚擾百姓,以興兵結怨哉?況兵家勝負難期,攪有挫失,反傷中國氣象。

依臣愚見,連和者,久安常治之策也。

伏乞聖鑒。」

武帝躊躇了半晌道:「卿言有理,豈有大國而反失禮於小邦?和之是也。」

遂不聽傅岐之言,教光祿寺辦宴相待。

修下國書,發付鄭梓臣回魏,於是兩下罷兵息戰不題。

卻說侯景自從降梁之後,心下不安,不住使人打探梁、魏兩國消息。

當下有人報說東魏發兵十萬,攻打邊城緊急。

侯景正欲調兵出關拒敵,不數日,又見探子報說,高澄有檄文連和中國,梁主已許和好,魏國回軍,兩邊罷戰。

侯景心中驚疑,忙請丁和商議道:「我當初叛魏降梁,只指望梁主東征,我好於中取事,不期高澄那廝移檄連和中國,武帝許諾,兩國和好,梁主必然生疑,不重用我了。

儻奪我兵權,削我爵祿,那時進退兩難,豈不坐受其斃?請君計議,何以處之?」

丁和笑道:「主公熟諳韜略,區區小事,何足為慮。

當今之時,主公掌握兵權,擁數十萬之眾,扶魏則魏捷,助梁則梁勝,如韓信在齊之時,成敗之機,系此一舉。

武帝重釋輕儒,賢人隱遁;承平日久,武備荒疏。

主公乘此兵一精一糧足,武士樂用,猝起大軍,直搗建康,迅雷不及掩耳,勢如破竹,攻破京城,奪其大位。

那時再除東魏,一統天下,乃帝王之業也。

若遲延不決,梁、魏同心,或左右夾攻,則我進退無路,豈不束手待死!」侯景大笑道:「先生陳說利害,使我頓開茅塞。

事不宜遲,就此點兵前進。

只有一件,前叛東魏,今又反梁,名分不正,難以服人。

怎地設一個名號才好?」

丁和道:「目今臨賀王正德,貪婪犯法,得罪於朝廷,武帝屢屢責罪,因此臨賀王憤恨,陰養死士,蓄積糧草,專待內變。

主公何不修書一封,奉之為主,誘他同起軍馬,共伐武帝。

事成之後,緩緩圖之。

這是臨賀王為亂首,罪不在我,何慮人心不服,大事不成?」

侯景大喜。

慌忙寫下雲箋,差丁和星夜去見臨賀王正德,分付如此如此。

丁和領了言語,辭別侯景而行。

不則一日,已到京師,日間不敢進見,捱至夜間,叩門請見。

管門官道:「黑夜之間,大王飲宴,有事明早來罷。」

丁和道:「有機密重事,要見大王。

煩乞通報。」

管門官見說是報機密事的,只得通報。

臨賀王即教丁和進密室裡相見。

丁和參拜已畢,將侯景書雙手奉上。

正德拆開細看,書云:

臣河南王侯景,敬啟殿下:今天子年邁政荒,所為顛倒。

大王屬居

儲貳,仁政遠侞四方景仰,執掌權衡,聲名赫奕。

反被一二奸臣所譖,

重遭廢黜,人心共憤,四海稱冤。

大王何不乘此天與人歸之時,奮勇除

奸,早正大寶,以副億兆之望。

景雖不才,願效一臂之力,若有驅役,萬

死不辭。

誠千載一時之機會也,臣景執鞭以待。

正德看罷,未能決斷,差內臣連夜召長史華一經議事。

華一經承召來見正德,禮畢,臨賀王訪華一經至後殿,將侯景之書,與之觀看。

一經觀畢,臨賀王道:「此事還是如何?」

華一經道:「殿下尊意若何?」

正德道:「孤屢被朝廷叱辱,此恨未消,患無羽翼,暫且隱忍。

今得侯景相助,正孤揚眉吐氣之時,如何不允所請?」

華一經道:「殿下尊意,雖然如此,自臣觀之,乃是侯景誘殿下之術耳。」

正德道:「何以見之?」

華一經道:「侯景叛魏歸梁,非其本意,正欲使梁、魏一交一 兵,就中取事。

不意魏與我國連和,侯景大失所望。

事梁不屑,歸魏不能,手握兵權,焉肯俯首聽命於人之下?意欲大舉,又恐人心不服,故借大王之名,以自行其志。

殿下不可為侯景所愚。」

臨賀王道:「孤與侯景,素未相識,彼焉知孤心中之事,敢來愚惑?今孤正欲借侯景兵力,雪我心中之忿,長史不必多疑。」

華一經見正德之意已決,不敢再諫,唯唯而退。

正德不聽長史之言,出殿對丁和道:「孤有此心久矣,親無隙可乘。

今得侯將軍相助,深邃孤願。

多拜上你主,早晚發兵,孤當內應。

機事在速,不可遲誤。」

教內庫官賞丁和銀五十兩,綵緞四匹,發付回去。

丁和領賞,拜辭臨賀王,逕回河南。

見了侯景,將上項事備說一遍。

又道:「臨賀王專等主公早晚起軍,彼為內應。」

侯景遂調選人馬,擇日起軍。

馬步軍兵共三萬七千,戰將五十員,用丁和、馬之俊二將為左右羽翼,浩浩蕩蕩,殺奔建康城來。

是時承平日久,民不一習一 戰,聞得侯景起兵壽一陽一,軍馬驟至,遠近驚惶。

一路守城官將,望風而逃。

侯景兵不血刃,奪了二十餘處城池。

當日丁和率領軍馬,殺到睢一陽一城下,只見城門緊閉,城上四圍,遍插旌旗。

丁和回馬,至中軍報說:「睢一陽一城有人把守,難以前進。」

侯景大怒,號令眾軍,用力攻城。

金鼓喧天,喊聲大振。

卻說本郡刺史姓虞,雙名天敏,舉孝廉出身,為人廉能清正。

已知侯景作反,殺進關來,一面急申朝廷,請兵教應,一面調撥軍兵,把守城池。

當日聞得侯景軍到,分付軍士四門謹守,自上城樓觀看。

只見侯景騎著黃驃馬,穿繡錦戰袍,金盔金甲,耀日光明。

領一班部將,在南門下耀武揚威攻打。

其餘將士,分攻四門,一團一 一團一 圍住。

真個是殺氣連天,旌旗蔽日。

虞天敏見兵威甚銳,心下憂道:「我這城池,是緊要地方,若被他得了,到京都如破竹之勢。

欲要出戰,兵微將募,力弱難支;待要固守,奈何錢糧缺少,米谷不敷,又恐堅守不住。」

心裡煩惱不決,只得回衙,和夫人史氏計議。

夫人道:「相公主意,還是如何?」

虞天敏道:「拒敵不能。

守城無力,不如棄城而走,再做區處。」

夫人一大怒道:「相公素讀聖賢之書,不知忠孝之道?朝廷大俸大祿,除你為一郡刺史,身享富貴,蔭子榮妻。

今一朝賊至,即欲棄城而走,豈大丈夫之所為也!妾不忍見君為不忠不孝之人,請先死以報國恩。」

虞天敏所夫人所說,滿面羞慚,謝道:「承夫人指教,下官豈敢背國忘君?無奈孤城難守,食君之祿,自當死君之事。」

史氏道:「相公此言,才是為臣之道。

城中糧食尚可支半月,朝廷若知侯賊作亂,早晚必發救軍。

君當盡力守城,激勵軍民,或者可以保全,不可知也。」

虞天敏大喜,親自巡城。

督軍守護。

城外軍士臨城攻打者,皆被擂木炮石打傷,因此不敢逼近,遠遠固定,放炮吶喊不息。

虞天敏晝夜不得寢息,嚴督守城。

侯景見數日攻城不下,遣一辯士進城來說虞刺史投降,大封官職。

虞天敏大怒,將辯士斬首,擲下城來。

侯景見了大惱,號令將士奮力晝夜攻城。

務要打破。

虞天敏多方守護,一連又困了十餘日。

城裡糧米已盡,百姓啼哭,忍餓守城,心堅不變。

虞天敏只指望救軍到來,終日懸懸而望,那裡見有一個軍卒。

原來表章到樞密院,都被朱異、張綰藏下,並不奏聞,因此無人救應。

虞天敏見勢已危迫,百姓惶惶,盡皆餓倒,城池將陷,對夫人慟哭道:「賊勢甚大,城內絕糧,軍民餓困,城必破矣。

下官早尋自盡,豈可受辱於狂賊之手?奈何累及夫人,怎生是好?」

夫人道:「相公差矣,此時正是你我死節之秋。

盡忠報國,成萬代之美名,有何慮哉!」夫婦兩個抱頭大哭一場,雙雙懸樑而死。

李府跟隨人役,半日不見刺史出來料理,都到內衙看問。

只見家撞丫環等哭做一處,說老爺夫人同縊而死。

見者無不垂淚。

外面軍士並百姓,聞本官和夫人已死,都棄槍撇劍,各顧性命,城內一時鼎沸。

城外將士見城裡哭聲震天,已知有變,三軍一齊奮勇,攻破城門,殺入城來。

殺入如切腐草,放火焚燒,擄劫睢一陽一一空。

軍威大振,遂殺奔丹一陽一郡來。

前有橫一江一 阻截去路,雖有舟船,俱小不能渡一江一 。

侯景著人從旱路抄過丹一陽一,見臨賀王正德,說無大船,難以過一江一 。

正德即發大船百餘艘,詐稱載獲渡一江一 ,來接侯景。

侯景大喜,即時渡一江一 ,至採石歇馬。

次日率領三軍,搖旗吶喊,殺奔丹一陽一,將城四面圍住。

卻說城內公卿士庶見侯景兵至,個個驚駭,人人惶惑。

臨賀王正德於晚間寫密書一封,紮在箭上,射下城來。

軍士拾得,獻與侯景。

書上說:明日午時,可領軍攻打東南二門,自有內應。

次日平明,侯景號令眾將:「午時三刻,一齊併力攻打東南二門。

先上城者為頭功;退後者斬!」平明吶喊攻打,看看午時將到,只聽得城裡一片聲喊,東南二門大開。

侯景策馬先入,隨後諸將,一齊進城。

滿城士女軍民,亂竄逃亡之一聲 ,山搖地動。

囂擾之間,恰好到張侯橋邊,遠遠見橋左三五百軍士,簇擁一員大將,坐在馬上。

兩邊排列牙將,俱全身披掛,刀劍森森,甚是嚴整。

侯景縱馬向前迎敵,那邊牙將高聲問道:「來將莫非是侯總督麼?」

侯景答道:「孤親身在此,前面大將是誰?」

牙將道:「三殿下臨賀王是也。

既是侯將軍,何不下馬?」

侯景聽得是臨賀王正德,慌忙跳下馬來,上前相見。

臨賀王迎入府裡,朝見已畢,一面出榜安民,諸軍不許妄殺,禁止擄掠,謹守城門。

號令一出,安堵如故。

一面擺列筵宴,款待侯景。

當下臨賀王坐了上席,侯景側坐。

二人酒至數巡,臨賀王道:「孤才菲德薄,屢被主上之辱,久欲雪此冤忿,奈無羽翼。

今得候將軍大材輔佐,是天以將軍賜孤也。

今日之事,富貴共之。

但主上軍馬尚多,錢糧廣大,孤與卿軍不滿數萬,將不過數十人,只慮大事難成,反招類犬之誚。

賢卿有何高見?」

侯景笑道:「臣在東魏,聞殿下尊名,如雷貫耳,故不避斧鉞,冒死來歸,以輔真主。

殿下今出此言,何太懦也。

臣從壽一陽一起兵至此,兵不血刃,先聲到處,望風而降。

所謂兵家勝敗,在主帥之謀略,不在士卒之多寡。

此處至台城不過咫尺,取天下只在旦夕。

殿下早正大位,移詔各處,歷數武帝昏聵,以致天下大亂之罪,伐暴弔民,奠安四方。

臣等分兵守住險要,不順者夷其三族。

則反掌之間,天下定矣。」

臨賀王大喜道:「孤之大事,全仗卿運籌決策,斷不負卿。」

二人盡歡而散。

次日即改造皇殿,大賞三軍。

諸事完備,臨賀王就於丹一陽一城即皇帝位,建號龍平元年,眾臣朝賀。

封侯景為太宰壽一陽一王,總督中外諸軍事。

丁和為樞密院右僕射,王朝為左司農,其餘文武官僚,各各開用。

下詔旌表死節忠臣虞天敏夫婦,命建祠立祀,春秋二祭。

諸事已畢,侯景奏道:「陛下已登大寶,梁主雖然年老無用,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須及早攻破台城,除卻外患,方保萬年天位,貴富無疆。

倘再遲延,各鎮勤王兵至,豈能無慮?伏乞聖鑒。」

正德道:「卿言最當。

有煩卿率領三軍前去,朕為後應,務要萬全必勝。」

君臣二人商議已定,隨即起兵前進,一路殺奔建康。

軍勢浩大,無人敢當,將城圍困。

卻說梁武帝改元太清三年,壽已八十六歲。

此時謝舉等一班老臣,俱已掛冠致仕去了,朝廷政務,盡委朱異、張綰,自惟終日念佛修行,持齋吃蔬而已。

當初在妙相寺講經說法,自從被薛志義燒燬,復在同泰寺談經念佛。

時值正月中旬,武帝在同泰寺和道眾拜懺誦經,只聽得隱隱金鼓之一聲 。

問近臣何處喧聲不絕,近臣道:「萬歲不問,臣不敢奏。

一向聞得侯景作反,與臨賀王正德同謀。

臨賀王已僭稱帝號,這金鼓之一聲 ,想必是侯景軍馬來也。」

武帝怒道:「何得妄言!若侯景為亂,如何鎮守官員無一通表章奏來?」

近臣道:「自從東魏高丞相差使移檄,與陛下連和之後,侯景就作亂起兵。

河南至京都一帶地方,告急表章雪片也似到樞密院來,請發救兵,急如風火。

張司空、朱僕射二人,只是隱匿不問,瞞昧陛下,以至如此。

陛下急宜差官探聽消息。」

武帝道:「焉有此事?朕待侯景不薄,豈敢造反?況來異、張縮,朕之社稷臣,焉肯為欺君罔上之事?」

正不信之間,又聽得方丈外人聲喧鬧,原來是司農卿傅岐見侯景圍城,飛馬到寺,撞入方丈裡來,俯伏地下,連稱:「禍事!禍事!」武帝大驚道:「有甚禍事?卿且平身說來。」

傅岐道:「日前臣曾諫陛下,東魏求和,是反間之計,陛下不聽,以至侯景逆賊作反。

自河南起兵殺至丹一陽一,勢如破竹,無人阻擋。

各鎮請救表章,皆被朱、張二僕射隱匿不聞。

臣雖聞得消息,恐皇上不信,未敢妄奏。

今侯景輔臨賀王正德登了帝位,僭號龍平,軍馬不知其數,喊聲震天,已將京城圍得鐵桶,早晚城已將陷,陛下還在此念佛看經,如何是好!」說罷大哭。

武帝道:「事已至此,哭之何益?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忙上鑾輿,與傅岐等還朝升殿,召文武百官商議戰守之策。

眾官齊集殿庭,武帝宣朱異、張綰,當面叱道:「向日侯景歸降,是汝二人勸朕收納,後來東魏高澄求和通好,又是汝二人力主連和,以致侯景逆賊,心疑作亂。

各處告急文書申院,二人又藏匿不聞。

今日賊軍圍城,破在旦夕,你二人有何退敵之策,速宜裁處。

不然不必見朕矣。」

張綰、朱異二人,滿面羞慚,頓首伏罪,半晌不敢回言。

傅岐道:「朱僕射、張司空瞞蔽聖聰,招引叛賊,本宜問罪。

但今賊寇臨城,勢若泰山,且理戰守之策。

退賊之後,再行區處。」

武帝怒氣不息,叱退二人。

宣傅岐近御座前道:「今日之事,全仗賢卿籌畫,救朕危急。」

傅岐俯伏道:「臣才淺識薄,惟恐獨力難支。

伏乞陛下速選大將,統領羽林軍士,背城一戰,以決興亡,豈可束手受困。」

武帝道:「朕聞兵戈之一聲 。

心膽皆碎,方寸亂矣,不能主持。

擇軍選將,任卿為之,生死存亡,決於天命。」

說罷,兩眼垂淚,口中念阿彌陀佛不輟。

眾臣怏怏而散。

傅岐辭了武帝出朝,逕到教場中,調遣軍將。

選施大用為先鋒,樊武瑞、陳勝為左右救應使,自為主將督軍,打點出戰。

正是:

馬臨險地收韁晚,船到一江一 心補漏遲。

畢竟此一陣勝負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逸史
第01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第02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第03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第04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第05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裡害相思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第07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逐第08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第09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第10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第11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第13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第14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第16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第17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第19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第21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第22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第23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第24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第25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第26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第27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第28回 湯府丞中計敗兵 杜元帥納言正位第29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第30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第31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第32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第33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第34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第35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第36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第37回 羅默伽肆凶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第38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第40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