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崔巍寶剎聳雲端,頃刻俄遭烈火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逸史》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

禪真逸史

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

詩曰:

崔巍寶剎聳雲端,頃刻俄遭烈火燃。

佛骨塵埋沙土冷,香魂飄泊劍光寒。

萬鍾公子今何在?百計貪夫此夕殘。

豪俠神謀真莫敵,陡教名姓震區寰。

話說鍾守淨令眾和尚盡力掘地,掘深丈餘,並不見禪杖蹤影。

眾僧用盡氣力,都疲倦了,道:「住手罷,尋他則甚?」

鍾守淨那裡肯歇,大喝道:「一胡一 講!務要掘見禪杖,方才罷手。」

眾人沒奈何,只得又據下去七尺有餘,掘著一塊石碣,豎立土內。

眾人見了,併力掘起石碣,抬上岸來。

細看時,碣上卻有兩行大字,被泥壅了不甚明白,用水洗淨,方見上面篆著二十個字道:

少女樹邊目,人馱二卵哭。

善者福自生,惡者禍相逐。

鍾守淨看了,輾轉尋思,默然不語。

眾和尚心下也都省得,林澹然是個剛直好人,鍾守淨是個奸瀅惡輩。

銅杖化蛇,預先警報,乃不祥之兆。

見鍾守淨面龐變色,低首無言,眾僧勉強解功道:「林澹然謗君叛逆,豈不是個惡人?逃竄遠方,眼見得旦夕遭殃了。

住持老爺是個修持積德的善人,將來壽同山嶽,福並吳天,豈不是果證菩提?上天告戒,乃住持之善報也。

雷師父乃前定之數,住持爺不必憂疑。」

鍾守淨聽了,自心裡護短也是這般解說,稍覺心寬,笑道:「汝言正合我意。

汝等勞碌了一晝夜,各去歇息,待後補做道場便了。」

眾人收拾水車鋤鍬,各各歸房不題。

忽然又是初八日了,鍾守淨分付管廚房和尚,整辦香齋,初九日齋供玉皇壽誕。

次日五更,寺中和尚都起早執事,道人、行童等在殿上焚香點燭,供獻齋食,請鍾住持上殿拈香,參拜玉皇請佛。

次後眾僧俱來焚香參聖,敲動鐘鼓,誦經念佛,直至平明。

殿上來燒香的士女,絡繹不絕,擠滿殿中,念佛之一聲 ,聞於數里。

將近日午,鍾守淨正在大雄寶殿高台上宣揚經典,忽見殿前雨道上的人紛紛卻立兩傍,讓一位官長入來。

前面罩著一柄黃羅傘,後邊隨從著一二十個虞候,側首一匹白馬,上騎著四五歲一個孩童。

看看走近殿側,鍾守淨認得是樞密院右僕射牛進。

原來這牛僕射年過五旬無子,曾在妙相寺玉皇案前,許下七晝夜水火煉度醮願祈子。

後來夫人馬氏有孕,生下一子,寄與玉皇案下,名叫玉仙。

滿月後還了此願。

自此凡逢玉帝生辰,必領王仙來妙相寺拈香拜壽,直至道場散後方回。

當下鍾守淨忙下台來,接進迎殿,焚香拜聖。

又領玉仙到台上拜了玉帝,方和鍾守淨見禮,留入方丈待齋。

鍾守淨陪著牛進、王仙,進後殿穿堂花園內閒玩半晌,復上台念佛看經。

不覺紅日將沉,天色已暮,遍處點上燈燭。

至初更天氣,鍾守淨穿了千佛法衣,戴上毗盧帽,沐手焚香,上壇捻訣誦咒,散五穀,接引餓鬼,超度亡魂。

已過半夜,化紙送聖。

鍾守淨發付眾徒弟,陪著一班兒平佈施主後殿吃齋,又托趙蜜嘴陪伴一夥女檀越在禪堂吃齋,自卻陪牛進和縉紳在正殿上吃齋。

少頃眾人皆散,牛進謝了鍾守淨,令老都管抱公子玉仙同回。

這玉仙看道場頑要,身子睏倦,卻睡著了。

鍾守淨道:「公子既睡,不可驚動,就在小僧房內暫宿一宵,明早送回。

夜靜更深,去亦不便。」

牛進稱謝自回,卻留老都管和一家憧,伏侍公子在寺內安歇。

鍾守淨送罷香客,分忖道人等:「好生前後照管,小心火燭,謹閉門戶。」

自回臥室,脫一衣 而睡。

此時已漏下四鼓,鍾守淨正睡思朦朧,忽然夢中驚將醒來。

只聽得人聲喧嚷,呼呼地就如雷轟潮響,兼有囗爆之一聲 不絕。

守淨急開眼一看,只見火光透室,四下皆亮,驚得渾身發顫。

慌忙披衣起來開門,外面火光大起。

道人飛跑來報道:「住持爺,不好了,正殿上火起,風勢甚猛,快尋出路逃生。」

鍾守淨喝道:「胡說!快快教合寺僧眾運水救火。」

說話未完,只見後殿火光焰焰,黑煙競起。

鍾守淨正慌之間,又見側首禪堂屋上攛起煙焰來,心下大慌。

急忙欲復奔入臥房,庫房門首早見火焰飛騰,驚得手足無措,顧不得金銀寶貝,翻身搶出庫房門外,幾乎被門檻絆倒。

忽見幾個和尚喊叫道:「住持爺,快往後門逃走,前門去不得了。

山門外一夥大漢執刀攔殺,奔出去的,都被砍倒。

我們特來報知。

速奔後門,還有生路。」

鍾守淨聽了,唬得心膽皆碎,回身隨著這幾個和尚。

一齊趕到後門來。

剛剛走過穿堂,將及後門,門口轉過一條大漢,手拿朴刀喝道:「賊禿,往那裡走!」一刀砍來,砍倒一個和尚,餘者四散逃走。

鍾守淨見了,不敢出後門,怞身轉入穿堂。

此時穿堂四圍皆已著火,周圍火光亂舞,烈焰飛騰。

寺中沒一處不著,果是山搖海沸,地塌天崩。

可憐這些光頭和尚,東西亂竄,喊哭之一聲 不絕。

鍾守淨欲向前,被火煙隔住,不能向前;欲退後,怕人攔殺,不敢退後。

心下惶惶無計,進退不得。

正急迫戰兢之際,只聽得霹靂一聲震響,穿堂側首磚牆崩倒,將鍾守淨壓於牆下。

這一場大火,真好利害,但見:

濃煙匝地,烈焰烘天。

千千匹火馬噴紅雲,萬萬道火龍飛赤電。

三尊銅佛,蓮花台上放光明;四下泥神,黑霧叢中消色相。

觀世音焦頭爛額,說不得美貌莊嚴;韋馱神有甲無盔,安在哉英雄猛勇?房房鼎沸,喊聲一片似轟雷;處處奔騰,炎燭半天如白日。

真不異火牛復國,田單毒計保齊城;又何下赤壁鏖兵,公瑾施謀焚躁賊?焰到時盡成灰燼,風捲處皆作塵砂。

由你鐵柱也都熔,便是石樓須粉碎。

奔逃無路,眾和尚葫蘆爆碎似椰瓢,叫殺連天,眾好漢鐵面無情如黑煞。

只有些兒好處,靈魂隨佛到西方;更是分外便宜,師祖徒孫同下火。

金碧諸梵天,須臾一火燃。

只因小和尚,毀卻大莊嚴。

再說薛志義、李秀、苗龍三人,定計火焚妙相寺,乘這玉帝生辰,苗龍等預先在鍾山蔣侯店後埋伏嘍-,次後陸續進城。

候道場已散,苗龍等在大雄寶殿四下裡放起火來,弟兄三個來往殺人,寺外嘍-攔截和尚。

此時正月,天氣甚寒,夜深火起,人人都在睡夢中驚醒,身子寒抖抖地,兀自把捉不住,誰敢前來救火?更值春初,東南風大發,風催火焰,火趁風威,遍寺火光飛舞。

這近寺人家,俱備慌張,你我不能相顧。

但見兒啼女哭,棄家撇產,各自逃生。

況這妙相寺殿宇甚高,火光照耀,滿城一片通紅。

地方人等,飛也似分投各衙門報知,比及官府知覺,催軍救火時,火勢正旺,山門口金剛殿上被風捲得煙火萬道,滿空亂舞,火氣熏灼逼人,立腳不住,誰敢上前救火?只是遠遠地站著呆看,叫苦不迭。

又見山門口殺死和尚,血流滿地,諒得有歹人放火,一發不敢入寺內來了。

再說沈全隨薛志義進得城內,自尋僻靜去處藏身,至四更盡放火。

趁著火勢沖天,帶了同伴嘍-,逕奔到自家門首,只見門裡點著兩三盞燈,聽得趙蜜嘴叫道:「大娘子快些,火燒出牆外來了。」

賽玉和長兒無心答應,口中只是求神喚佛,一面收拾箱籠物件。

原來趙婆因赴玉皇會夜深了,就在黎賽玉家借宿,未曾著枕,寺中火起,慌急打點出門奔走,被沈全一腳踢開大門,搶入屋裡,大喝:「瀅婦,這番無處去了!」黎賽玉見丈夫提刀趕進,料來不好,驚得魂先沒了,手腳麻軟,跌倒地上。

沈全提刀欲砍,見了渾家姿色,臂膊不覺酥軟了,舉刀不起。

傍邊轉過一個嘍-,喝道:「蛇瘟真沒伎倆,故此瀅婦做出事來,見了如何不殺?」

說罷,一刀將黎賽玉砍死。

趙婆見勢頭不好,欲待走時,被沈全攔住,照頭一朴刀砍倒,又復一刀,結果性命。

長兒也被嘍-殺了。

沈全將細軟物件和嘍-束縛身邊,也放起一把火來,一齊出門,到寺前趁著苗龍等,只管攔路殺人,因此寺外救火的不得進,寺裡逃生的不得出。

可憐只為鍾守淨一人,連累了多少生靈性命。

這寺中和尚走不出的,三三兩兩,互相擁抱,焚死於火內。

或有逃出寺外來的,又被苗龍等邀截殺了,或被房屋牆垣壓死,或你我捱倒,被人踏死。

寺中和尚,十死八九,這火內逃得性命的,真是天大之福。

薛志義、苗龍、李秀率領嘍-,正放火殺人之間,遠遠見救火官軍漸次來了,不敢停留,招呼嘍-等一同取路出城。

奔到城門邊,已五更將盡,城門開了,一齊大喜,湧出城外。

嘍-已備三匹快馬,路口等候。

薛志義、苗龍、李秀跨上雕鞍,火速加鞭,率領嘍-取路而回。

話分兩頭。

再說牛僕射自道場散後,留公子玉仙在寺中安歇,自回府中,只覺心驚眼跳,坐立不安。

心下疑惑,正欲脫一衣 去睡,家憧飛報妙相寺火起,驚得手足皆顫。

忙差虞候、干辦一二十人,趕到寺中救公子出來。

牛進府衙離妙相寺有二里之遙,虞候等約莫去了半個時辰,不見回報。

牛進如坐針氈,心忙意亂,自騎一匹快馬,帶領家憧縱馬加鞭,奔到寺前來。

只見火勢奔騰,黑煙大作,欲急走入寺裡時,傍人報說寺內有歹人放火殺人,若進去決遭其害。

牛進聽了,不敢入寺,只得停馬,喝教大小軍士一齊救火。

這些軍士口說救火,如同玩耍一般,敲了一聲鑼,一齊扒上屋去,立住腳看火。

但聽得搖旗吶喊,那裡敢上前。

牛進看了,氣得爆燥如雷。

教家僮等四圍打聽公子消息,不見下落,心內空焦。

直到五更,風勢漸息,火光漸衰,軍士們方敢向前,救滅余火。

天大一座寺院,頃刻變成白地,燒死僧眾,臭不可聞。

牛進才知兒子玉仙和老管家等,皆死於火內,仰天頓足嚎啕。

正悲切間,守門軍土飛報:「北門有強徒數百,奪門出城去了。」

一連數次飛報,又見貼寺居民來說:「有鄰人沈全渾家黎賽玉和趙尼姑、小使長兒三口,被人殺死,放火燒屋,幸得鄰居地方等救熄。」

牛進想道:「我一向聞人傳說鍾守淨和一婦人有奸我也不信,今日放火殺人,強徒兇惡,豈不是為著姦情來?諒這伙賊決然是林澹然為首,京城內輒敢大膽橫行。

若不早除,必為大患。

此時去尚未遠,調軍急急追趕,一鼓擒之,以洩此恨。」

當下忙回樞密院,一面上本奏聞,一面點選一精一兵二千,馬軍五百,差院判史文通,驍騎校目馬瑞,率領眾軍,立刻起程追趕強寇,併力向前,論功升賞。

史文通、馬瑞得了將令,火速驅軍出北門,如風捲殘雲一般追來。

再說薛志義等一行人,離城不遠山僻處埋鍋造飯。

才吃罷,正欲起行,猛見後面塵頭大起,薛志義看了,指道:「二位賢弟,你看後邊塵起處,必有追兵到來。

都要併力迎敵,殺敗來軍,方顯豪傑。」

苗龍道:「追軍若到,誘他至埋伏處,前後夾攻,可獲全勝矣。」

說話間,喊聲漸近。

薛志義將嘍-一字兒擺開,縱馬向前候戰。

史文通、馬瑞率領軍馬,旋風般追來。

看看趕上,只見前軍擺開,一將生得十分勇猛,騎著一匹黃驃馬,頭戴一頂青扎巾,身穿綠錦襖,手持大斧。

背後馬上二將,一樣打扮。

兩傍一字兒列著數百嘍。

二人看了,馬瑞道:「觀此強寇,不可輕敵。

他已有準備,可將軍馬布成陣勢,然後挑戰。」

史文通大笑道:「將軍素稱英雄,今見幾個小寇,何心怯也?就此衝鋒過去,我當助戰,有何懼哉!」馬瑞被史文通言語一激,即提刀躍馬,大喝道:「大膽狂賊,快下馬受縛,免污刀口!」薛志義罵道:「你這一干害民的死囚,直來我老爺手中納命!」馬瑞大怒,舞大桿刀,劈面砍來。

薛志義橫蘸金斧,攔頭劈去。

兩個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戰到十數合。

薛志義提斧,往馬瑞面門劈來,馬瑞急忙閃過。

薛志義倒拖大斧,撥馬便走。

馬瑞喝道:「潑賊一奴一,逃往那裡去!」縱馬趕來。

薛志義領著苗龍等一行人,落荒而走。

後面馬瑞緊緊追來。

史文通見馬瑞得勝,大驅馬步軍兵,搖旗吶喊,殺奔前去。

薛志義約走五里之地,回馬又戰數合,撥馬又走。

馬瑞殺得性發,那裡肯住,一直追過鍾山。

正到風尾林埋伏之處,苗龍放起號炮,馬瑞吃了一驚。

只聽得金鼓齊鳴,山田里突出人馬來,不知多少,將馬瑞人馬沖作兩截,前後不能相顧。

薛志義、苗龍、李秀牽轉馬頭,喝教眾嘍-一齊奮勇衝殺,前後夾攻。

馬瑞見有埋伏,況薛志義武藝高強,料不能取勝,不敢戀戰,拚死殺條血路便走。

史文通逃不脫身,被亂箭射死馬下。

薛志義驅嘍-截殺官軍,就如砍瓜切菜,殺得一屍一橫遍地,血流成渠,奪得馬匹器械無數。

薛志義見馬瑞去得遠了,也不追趕,收兵取路,逕回山寨。

一路上鞭敲金鐙,齊唱凱歌,無人敢阻,望風而避。

到了寨中,殺牛宰馬,犒賞嘍-,整各筵席慶賀。

原來這埋伏計,都是李秀定下的,官軍果然中計,殺得大敗虧輸。

只剩得馬瑞匹馬逃生。

進得城門,把吊橋高扯,分付緊守北門,奔入樞密院來。

正值謝、牛二僕射聚集大小官員,議論此事。

探子飛馬報說:「官軍殺敗回來。」

眾皆大驚。

馬瑞進堂上叩頭請罪。

牛進喝問:「汝等怎不用心,以致兵敗?」

馬瑞道:「非小將不用心,乃史院判之過。」

牛進怒道:「汝乃武士,史院判只系文臣,汝今大敗而回,反推他人之過。」

馬瑞道:「不知何處來這一夥強寇,甚是猖獗。

為首一將,武藝高強,手提大斧,驍勇無敵。

以下嘍-,人人一精一銳。

小將追及之時,彼已預有準備。

小將欲排陣一交一 鋒,史院判執定說不須佈陣,小將奮勇先出,和那賊廝戰。

那賊敗逃,催軍追趕,不期趕至鍾山,突出大隊人馬,將我軍分作兩截,前後夾攻,首尾不能相顧。

史院判死於亂箭之下,小將獨力不支,只得回馬。」

牛進大怒道:「慣戰之將,不知兵法!須信佯輸詐敗,必有伏兵,如何不小心提備,反遭賊寇之敗,又喪了史院判性命?這分明與賊通謀;反歸罪於他人。

敗軍之將,有何面目來見!」喝左右將馬瑞梟首示眾。

謝舉急止道:「不可,不可。

勝敗兵家之常,不知虛實,誤敗一陣,非故縱也,且未可自殘手足。

但削去官職,待後立功贖罪。

我等且議大事,以覆朝廷。」

牛進道:「本該斬首,謝大人勸免,削去本職,待立功之日,另行區處。」

當下叱退馬瑞。

謝舉道:「皇城內地,前清寧衛申報,牢中逃脫死犯一名李秀,系林和尚窩主,今又被賊盜放火殺人,傷了官軍,殺了院判一員,我等樞密院官,體面安在?聖上問及,何以答之?」

牛進道:「不知何方來此強寇,如此猖獗。

或就是逃犯李秀勾一引 來的,亦未可知。

若不早除,國家大患。

我思非林澹然那禿廝。

不能如此大膽橫行。」

謝舉道:「那林和尚雖然觸駕而逃,倒也是一個剛直漢子。

這一場事,分明是鍾守淨自取其禍。

既為僧家,不守戒律,貪瀅敗德,反怪同袍之諫,誣林澹然私通外國,逼得他無地容身,故此嘯聚亡命強徒,放火殺人,害了許多無辜生靈,又復損官殺卒,其勢不小。

奏過聖上,必須發一精一兵能將征剿,事不可緩。」

牛進道:「大人所見,正合吾機。

只索速奏,請發兵征討。」

二人說話間,忽報一人飛馬而來。

近前下馬,入內相見,卻是內宦洪侗。

懷內取出手詔道:「萬歲爺聞知妙相寺被火,僧人道變,速速宣二位樞密商議大事。」

謝舉、牛進急具朝服,上馬入朝。

到金鑾殿拜舞已畢,武帝道:「五更時分,朕聞有火,披衣起來,見火光沖天,喊聲震耳,朕心駭然。

今早方知是妙相寺被盜焚劫,卿等豈不知之?鍾守淨生死若何?」

牛進道:「滿寺僧人,不留一個。

鍾守淨壓死於牆下,一屍一首尚存。

臣中年止有一子幼小,因到寺中燒香,亦遭焚死。

寺院盡為灰燼。

臣已上表奏聞,即差驍騎校尉馬瑞領軍追剿。

叵耐那賊乃是昔日逃僧林太空為首,劫去窩犯李秀,率領兇徒數百,一精一勇無敵,馬瑞反遭其敗,院判史文通監軍,亦遭陣亡,被他脫逃而去。

伏乞聖旨,興大勢人馬,揀選良將征剿此賊,方除國患。」

武帝聽罷,潸然淚下,道:「何期鍾守淨仁善真僧,不能圓寂歸西,可憐橫死於巖牆之下。

敕命合龕,好生焚化建塔。」

又道:「皇城去處,有寇如此,邊隅之地,更當若何?若不早除,誠為腹心大患。

二卿職司樞密,速宜遣將出師,捕此惡僧,斬為萬段,以消朕恨。

賜卿便宜行事,不必奏請。」

牛進、謝舉謝恩而退。

回樞密院,將妙相寺被焚及官軍殺傷情由,備細行下文書,各府州縣查檢深山僻嶺、邊海沿湖,如有賊寇潛藏,本郡官員,速宜申奏,以便本院發兵征剿。

如本境官員有能剿捕賊寇,擒獲解京者,連升二級。

倘知而不奏,縱賊養奸者,拿問治罪。

這文書雪片也似行下各府州縣去。

卻說鍾離郡太守姓邵,名從仁,字德甫,為人慈祥清慎,蒞任未及一月。

當日昇堂理事,接得樞密院文書看畢,對承行書吏商議道:「目今建康妙相寺被寇放火殺人,恣行劫掠,不知何方盜賊,如此強梁?今樞密院行下文書來,著各府州縣捱查申奏,汝眾人可知本郡所轄各縣地方,何處險峻幽僻,可藏賊寇,一一查報,以便申奏。」

內中一個老成書手稟道:「本府所管州縣一帶,都是西北偏僻之境。

其中山嶺甚多,嘯聚剪徑的,不止一處。

只有定遠縣劍山極其險峻,周圍百里。

山頂有一寺,名彌勒寺,內藏一夥強人,尤為凶險。

為頭三個大王,智勇兼全,部下聚集千餘亡命之徒,專一打家劫舍,白日搶擄。

本府與各州縣老爺,屢次招軍剿捕,不能取勝。

近日招軍買馬,其勢愈大。

數日前人傳皇城被盜,焚寺殺人,沿路劫掠,都諒著是這伙強寇。

今日詳樞密院發下的文書,亦為此事,必是此盜無疑。」

邵從仁道:「前官好無見識,既有大寇橫行,即當申委征剿,何故懈玩,縱盜為虐,養成賊勢?今日不速征剿,更待何時?」

眾書吏稟道:「這一夥強盜,不比別的小賊,雖然劫掠梟勇,中間多存仁義,因此小民悅服,官軍難捕。」

邵從仁道:「一胡一 講。

既為劫盜,無非是殺人放火,劫奪不仁,有何好處?」

眾書吏道:「老爺不可輕看了此賊。

這寨主姓薛名志義,生得虯髯黑臉,兩臂有千斤之力,人皆叫他做黑判官。

初上山為盜時,縱性殺人,無所不為。

近來不知怎地改過,只取人財,不害人命。

這遠近地方窮苦百姓,反賚助些銀兩,得以過活。」

邵從仁笑道:「你等為賊所愚,這是他誘人之法。

窮苦百姓不得衣食的,有些賚助,都從這廝為盜了。」

書吏道:「不是順他為盜。

老爺管下二州六縣地方,風俗一習一 頑,恃強欺弱,倚富凌貧,豪貴之人,暴戾者多,屢為不公不法之事,欺壓小民。

及至興向告理,反是貧民受苦。

這薛志義專一憐貧濟困,剪戮豪強,小民或被豪富所欺,到他山寨中訴冤,反贈銀兩,或送米布。

不拘遠近,親自帶領人馬,將恃強為惡之人,登時殺戮,放火燒屋,擄劫一空。

良民善士,毫無侵犯。

過路單身客商,並不加害。

百兩之內,一絲不取;百兩之外,十取二三。

英雄落難之士,必贈盤纏,故此遠近盡皆悅服。

本郡各縣老爺,幾次差兵擒剿,這些士兵捕卒,見了他誰敢一交一 戰,望風而走。

因此官軍不能捕捉。」

邵從仁聽罷,發付眾人散去。

退入後堂,寢食俱廢。

心下躊躇:「這一夥強寇所為,意不在小。

如此假仁借義,除暴憐貧,乃是收買民心之計。

目下朝遷專信釋教,持齋看經,不理國政,四方盜賊蜂起,干戈日興。

倘或旦夕為亂,百姓附之,豈不我處先遭其害?彼時玉石俱焚,涇渭莫辨。

不如及早申明省院,調遣名將,起大隊人馬來,方可除得此寇。」

連晚修成文書,差一個老成干辦,星夜進京樞密院申報。

當日牛進、謝舉二僕射接得鍾離郡公文,拆開看時,道:

鍾離府知府邵從仁,為剿寇靖國安民事:卑職所轄郡縣,地界俱西

北山僻之境,盜賊易於潛匿。

目今朝廷專重釋教,滑賊益多。

無事則結

一黨一 為盜,事發則削髮為僧,雖加嚴緝,而緝捕人員,眼見是盜,不敢擒獲,

只礙皇上敬信之故也。

本府所屬定遠縣劍山彌勒寺中巨寇,姓薛名志

義,綽號黑判官,有萬夫之勇。

部下健卒嘍-,約有數千餘人。

橫行劫

掠,假仁借義,買結民心。

度其所為,非止劫盜而已。

本郡官兵收捕,屢

為所敗。

近奉明文妙相寺火焚殺戮僧眾一事,非此大寇,不敢如是橫

行。

卑職夙夜乾乾,偵查的確,已行募集鄉兵躁演訓練,專候奏請天兵,

檢選大將,併力剿除。

若更遲延,切恐釀成大患。

伏乞照詳施行。

二僕射看畢,謝舉道:「此賊巢袕離皇城頗遠,來往亦須數日,為何一路並無攔阻警報,任彼進退自如?」

牛進笑道:「鍾離郡至京城路程雖遠,然一路無人阻擋,皆是這一班貪位無能鼠輩,各保身家,畏刀避劍,故此賊得以毫無忌憚。

目今既有下落,速宜征剿。」

謝舉道:「我國自聖上創業以來,又早二十餘年,銷兵偃武,人不知戰,老成之將,俱已凋謝。

目今將士雖多,止可充數而已。

智勇足備者,略無一二。

征討賊寇,所任不得其人,多至喪師辱國。

愚意奏過皇上,大開教場,聚集大小將士,演試武藝。

壇上掛先鋒印一顆,選弓馬熟嫻、武藝出眾者為先鋒,領軍剿捕,庶可奏凱。

大人尊意若何?」

牛進道:「尊論甚善。」

二僕射一面奏請聖旨,一面出榜曉諭諸將,約於正月二十七日,聚集教場躁演武藝。

如原在軍伍而不到者,必以軍法從事。

至期黎明,上自總戎都督,下自部卒小軍,齊入教場。

各各戎裝披掛,皆依隊伍而立,甚是嚴整,專待謝、牛二僕射到來。

少頃,聽得炮聲響處,前呼後擁,謝舉、牛進已到。

眾文武官員一齊打躬,迎入演武廳上。

行禮罷,同上將台。

左位謝舉,右位牛進,其餘官僚,文東武西,各依職位序坐。

眾多將士,一字兒排列兩旁。

果然是弓上弦,刀出鞘,旗幟遮雲,刀槍燦雪。

眾將躬身聽令。

三通鼓罷,宣令官上將台,跪請樞密老爺將令。

謝舉傳令:「教合營各衛軍士,擺成五方陣勢。」

宣令官執著令旗,飛也似下將台上馬,遍傳將令。

只見號旗麾動,眾軍士隨著隊伍,紛紛繞繞,排下五方陣勢。

金鼓喧天,演陣已畢。

牛進傳下將令道:「目今朝廷多事,變故日生,武備久荒,將士不堪任用。

近日妙相寺被定遠劍山大寇焚劫一空,本院奉聖旨發兵征剿。

今日躁演將士,擇日起兵,奈無智勇之士為前部先鋒,特於諸將中,挑選武藝拔萃者,掛先鋒印,統領三軍,征討賊寇,功成升賞。」

出令罷,教軍士在演武廳東首,遠一百八十步地上插一長竿,將先鋒印掛在竿頭;演武廳西首,也遠一百八十步地上插一長竿,將一領細錦一團一 花戰袍掛在竿上。

先射印,後射袍,有能兩箭射落袍印者,即授先鋒之職。

軍士打點完備,金鼓震天。

號聲未畢,右隊門旗影裡,閃出一員少年大將,生得面如冠玉,唇若塗朱,眉清目秀,狀貌魁梧。

身穿一領綠門紅錦戰袍,頭戴一頂風翅金盔。

腰繫袖花金帶,腳穿花村戰靴,騎著一匹白馬。

躍馬而出道:「小將無能,試取此印。」

不知這將官姓甚名誰。

正是:

主帥壇前施號令,將軍馬上逞英雄。

畢竟這員將官奪得先鋒印否,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逸史
第01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第02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第03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第04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第05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裡害相思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第07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逐第08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第09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第10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第11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第13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第14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第16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第17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第19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第21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第22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第23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第24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第25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第26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第27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第28回 湯府丞中計敗兵 杜元帥納言正位第29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第30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第31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第32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第33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第34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第35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第36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第37回 羅默伽肆凶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第38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第40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