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綠林豪客困圓丘,午夜承恩出禁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逸史》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

禪真逸史

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

詩曰:

綠林豪客困圓丘,午夜承恩出禁囚。

視發豈知重正法,臨矛方悟中機謀。

神鰲脫同歸滄海,鬼蜮多疑驗髑髏。

自古庇人番累己,杜君喜處變成愁。

話說這戚司獄夜半進見杜都督,稟道:「老爺呼喚,有何台旨?」

社成治道:「我有一機密事和你商量。

你還不知,日間所獲那林和尚,卻是我的故舊恩人。

因與本寺正住持不睦,暗進讒言,謗他私通東魏,故聖上震怒,欲拿究罪,不期逃竄至此遭擒。

我想朝廷重犯不可私放,若解去,又遭誅戮,如何救得他?思得一計,可以周全,特喚你來計議。

大獄之中,重犯何止數百,或有與林和尚面貌相像者,煩爾將罪犯面貌簿上逐一查看,如有相似的,則此僧有可生之路。

切不可洩露。

事成之後,重加薦拔。」

戚錦道:「老爺台旨,怎敢有違。

但是這林和尚初下獄來,獄官未曾看得詳細,乞再賜一見,方好查檢。」

杜成治道:「此言有理。」

命掌燈,親自和戚錦到側房裡來。

近床 掀開帳幔,林澹然酣睡不醒,戚錦仔細看了一會,笑道:「這長老有福有緣,眼見得老爺是他救星,大難可脫。

此面貌與一個囚犯儼然無二,只是多了一部一胡一 須。

若剃去了一胡一 須,活現是個林和尚了。」

杜成治大喜道:「有這等湊巧事,快快取來。」

戚錦道:「領鈞旨。」

卿和干辦到監房裡,叫禁子取出一名重犯,姓王,名喚歪七,原是得財強盜,生得魁偉長大,也是一條好漢。

因打劫赴任官員事,杜擬成死罪在牢,吃了數年官飯。

當下戚錦分付禁子道:「老爺軍令,取此重犯,外面不可聲揚。

若漏洩必按軍法。」

禁子應諾。

戚錦帶著王歪七,逕到後堂來。

杜成治一見,發付眾人迴避。

戚錦和眾人散去。

杜成治道:「那犯人上來,你可是王歪七麼?」

王歪七是睡夢中提醒來的,不知甚地來歷,蒙-答應:「小的是,是,是。」

杜成治道:「向來聞你與我有親,今細查,果然是我姨一黨一 枝派。

我念姨公一脈,心下欲放你去,你可去得麼?」

王歪七道:「小的罪犯重辟,法在不赦,每思改惡從善,奈無門路。

今老爺若肯釋饒得命,實天地重生之德。

不敢認親,只願爺爺萬代公侯。」

杜成治道:「放爾何難,只有一件礙手處,縱放你去,畢竟又遭擒捉。」

王歪七道:「爺爺位尊權重,令出誰敢不從?若肯釋放小的,何人又敢攔阻?」

杜成治道:「汝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今夜放你去了,有人見你這鬢髮蓬鬆,舉止觳觫,豈不是獄中重犯在逃,誰肯放過?必要擒來請賞,那時我仍放你不得,豈不辜負我一片親情?」

王歪七磕頭道:「老爺神見高明,小的決難逃脫,空費了老爺一片天心。」

杜成治道:「不難,有計在此了。

將你剃去鬚髮,賞你褊衫一領,僧鞋一雙,空頭度牒一紙,扮作遊方和尚。

待五更將曉之際,放你出去,只要賺出城門,自然無人看破。

我這裡又不差人追捕,汝好放心前去,依然蓄髮,可立功邊塞,報效朝廷,莫忘我今日之情也。」

王歪七磕頭道:「謝爺爺深思,使小的重見天日,何惜粉骨碎身,以報大德。」

杜成治令虞候取刀,剃下鬚髮,取出僧鞋、褊衫、僧帽穿戴了。

杜成治在燈下細觀時,卻與林澹然面貌相同,規模無二,心下暗喜。

分付王歪七在衙後小房暫歇,著人守護。

又蚤隔鄰雞唱,天色黎明。

外邊吹打兩次,堂上傳了雲板,杜成治山堂。

該房書吏都捧過文案牌票等項來,稟金押銷繳。

杜成治道:「這些文卷暫且消停。

有一大事,和汝等商議。

昨晚一江一 寧縣緝捕所獲僧人林太空,系是朝廷重犯。

聞說此僧有萬夫之勇,況系東魏出身,解去路途遙遠,倘有疏虞,關係匪輕。

我意欲就這裡斬了,將首級付與緝捕,傳入京師,再進表中奏此情,庶無失誤。

你眾人心下何如?」

眾書吏同道:「老爺鈞旨甚明。

傳首京師,實為思便,省了許多干係。」

杜成治即教寫下犯由牌,辰時三刻取斬;一面分付管本稿的書吏,備細寫下奏章,次後金押牌票。

印發文書已畢,堂上又傳雲板三聲,只聽得門下大吹大擂,放了三個鐵,吆喝開門。

陰一陽一官傳報辰時,杜成治親出轅門,傳令著監斬官轅門外俟候,四圍軍卒擺齊。

一聲炮響,軍士們將王歪七綁下。

王歪七驚得魂飛魄散,心裡想道:「杜爺說念親情要放我去,為何反綁我出來?」

此時魂已不在身上。

眾軍校將王歪七擁出轅門,口內塞了麻核,頭上插一面黑旗,旗上寫著:「譭謗朝廷通謀魏國叛僧一名林太空。」

杜成治判了個「斬」字在王歪七臉上。

但見:

人人嗟歎,個個膽寒。

都言此去幾時回,盡道這番逃不脫。

負冤屈

何處聲言,含苦情只堪跌腳。

有人說這的是沒頭鬼和尚自做,誰將甘露

施孤魂?有人說這還是刀劍獄削禿自當,誰啟陰司蘇餓鬼?劊子手提

刀,何異牛頭馬面;監斬官捉筆,儼如地主閻君。

此時莫想重生,頃刻仁

看命喪。

監斬官讀罷犯由牌,王歪七聽了,不能叫屈鳴冤。

突地一聲鼓響,頭已落地。

劊子近前獻頭,杜成治分付:「將頭用石灰戧了,木桶盛貯。

一屍一首令扛出郭外。」

自上轎回衙。

再說緝捕使臣刁應祥,帶領著一夥公人,往元帥府聽候發解林和尚。

及到轅門,方知杜都督已將林澹然斬了。

刁應祥暗疑:「杜爺不將活人與我解去請功,卻先取決,這是何意?」

單身撞入轅門,進元帥府稟這一樁事。

杜成治道:「汝等昨日所擒林和尚,本待差軍護衛解京,聞這和尚勇力異常,一黨一 類甚眾,倘或路途有失,豈不誤卻大事?故就在此取斬,將頭解京,庶無失誤。

另有表章,差官與汝等即刻起程,同至建康,進上朝廷,自知分曉。」

刁應樣只得領命。

杜成治差官一員,干辦二人,繼了表章,當堂將林澹然首級用了封皮,和包裹禪杖,付與刁應樣。

又賞銀十兩,以為路費。

刁應祥收領首級等物,磕頭謝賞,和差官公人等取路回京。

一路無話,直至建康。

當日到得晚了,刁應樣留差官干辦在家,招待酒飯,自先趕著晚堂,逕入一江一 寧縣裡,來見祝(昆鳥)。

向前聲喏,祝(昆鳥)見了問道:「我日前差你去緝拿林和尚,為何去了這多時?曾有些消息麼?」

刁應祥道:「林和尚被小人一路直追至武平城外,方才獲著。

本該就解回京,恐怕路途有失,當下進城至都督府杜爺處報知,求杜爺差軍護送進京。

杜爺也慮路上或有差失,就在本府將林和尚斬了,傳首級解京,另差官責本上聞,故此遲延耽擱。」

祝(昆鳥)聽了,十分大喜,賞了刁應樣,發付回家,明日五更伺候。

次日四鼓,刁應樣領著杜府差官,捧了妻章,差兩個做公的抬了頭桶,同列縣門,隨著祝(昆鳥)進朝。

眾官朝見罷,祝(昆鳥)俯伏金階奏道:「臣一江一 寧縣知縣祝(昆鳥)啟奏陛下:為緝獲逃僧林太空一事,前蒙玉旨頒降,臣兢兢業業,晝夜用心,差人捕捉。

不期林太空走離京都,逃至武平地面,被臣縣中緝捕使臣刁應祥所獲,即往都督衙門討軍護送。

都督臣杜成治,慮路途有失,就彼處取斬送首京師。

資有實封表章申奏,乞陛下聖鑒。」

武帝叫接本,到御案前拆封,宣學士高聲讀表。

表曰:

武平總制都督臣杜成治,奏為預誅僧犯以杜變逆事:某月日一江一 寧縣

緝捕人員一習一 應祥,見獲逃僧一名林太空,赴臣所請軍護解。

臣思林僧素

稱勇悍,力敵萬夫,矧內東稅相通,機詐叵測,設若中途有變,邊釁復

生。

臣謹於次日便宜行事,斬首付與刁應祥,並包裹、禪杖解京奏上,庶

不為奸宄之所算,而國家永永無患矣。

乞皇上原臣擅殺之罪。

臣不勝

戰慄惶驚之至。

武帝看罷笑道:「這禿廝藐視朕躬,今日英雄何在?倚著能言舌辯,難逃命喪刀頭。」

當殿傳旨,升祝(昆鳥)為吏部郎,刁應祥為都捕使臣,仍給賞銀三百兩。

又將林澹然首級、包裹、排杖付與一習一 應祥,傳入妙相寺中,令鍾住持相驗的實,然後懸掛寺門示眾。

祝(昆鳥)等謝恩出朝。

不說祝(昆鳥)蒞任,且說刁應樣領旨徑往妙相寺來見鍾住持。

這鍾守淨自從逼林澹然出寺之後,一向心事不寧,寢食俱廢。

後聞得捉了窩主李秀,稍覺心安。

還只慮林澹然走脫,致生後患,日夜懸懸,亦無心與黎賽玉取樂。

當日正在方丈中間坐,管門道人傳報,朝廷差官到來,鍾守淨慌忙出迎,殿上相見。

禮畢,刁應樣道:「小可是本縣都捕使臣刁某,奉聖旨追捕逃僧林太空,至武平地界,已經擒獲,當送求杜府護解。

杜都督慮有走失,梟首解京。

今奉旨將首級、包裹、禪杖,傳與住持檢驗,敕掛寺門示眾。」

說罷,令從人抬過,一交一 與住持。

鍾守淨掀開桶蓋看時,驚得毛骨竦然。

呆了半晌,方才神定。

將手指著首級,點頭道:「林長老,林師兄,咦,偏你能文會武,說短論長,為何也有今日!正謂舌劍自誅,老兄還能講話否?」

一面說,一面翻轉頭來細看。

不看時萬事皆休,只因這一看,卻又重興一段風波,費了多般周折。

有詩為證:

得好休時且罷休,老鍾何苦結冤仇?

直一交一 滿寺葫蘆骨,個個他年似此頭。

看官,你道為何?那林澹然腦後另生出一塊三台骨,圓溜溜就如肉瘤一般,自有記認。

林澹然和鍾守淨日常閒話時,嘗說自己日前頗得際遇,全虧腦後這一塊三台骨,故此鍾守淨記在心中。

當下翻過頭來,看這頭顱一似刀削平的,沒有這三台骨凸出,心下大疑。

連聲道:「怪哉,怪哉!」又仔細看了一會道:「不是,不是,真不是也。」

刁應祥道:「住持此話卻是何故?」

鍾守淨笑道:「這頭卻是假的。」

刁應樣失驚道:「鍾住持不要看錯了,何以見得不真?」

鍾守淨道:「小僧和林澹然相處非止一日,他的頭顱,豈不相認?他腦後有一塊三台骨,就如三個雞子也似凸出來,常時戴僧帽,剛剛頂著帽口。

如今這頭腦後,卻是平平的無一毫腦骨,豈不是個假的?」

刁應樣道:「那日擒拿林和尚時,眾多做公的同我送入杜爺府中,次日梟首,誰不見來?只看這包裹、禪杖,豈是假的?住持不要錯認了,此事非同小可。」

鍾守淨道:「小僧為何得錯?這包裹內物件與禪杖,俱是真的,林澹然拿獲焉得是假?多分杜都督處有甚緣故,未可知也。

今日不須爭辯,明日早朝面聖,自有道理。」

刁應祥初入寺來,何等歡喜,聽了這話,就如分開八片頂一陽一骨,傾下一桶冰雪水。

若果然是個假頭,誑君之罪安達?垂首歎氣,半晌無言。

心下暗想:「這事卻也作怪。

分明是林澹然的頭,怎講不是?終不然杜府有甚機謀?穩穩一個都緝捕,白雪雪三百兩官銀無福承受,這事尚小,若說誑君,便要斬首,如何是好!」對鍾守淨小心道:「既是如此,住持爺明日面聖時,懇乞方便,足感大德。

暫且告辭。」

鍾守淨也不款留,止將頭桶物件留下,相送而別。

鍾守淨回方丈中,聚集徒弟們商議道:「這廝得了林澹然賄賂,賣放去了,卻將假頭獻與皇上請賞。

自古道:『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

』後來林澹然倘做出事業來,豈不反受其害?明日早朝,必要講明,再差人緝訪,驅除這廝,方免日後之患。」

內中一個徒弟,姓雷,法名履一陽一,向前道:「師父,等不得明早。

那緝捕已受恩賞,倘和本官老祝計較,今日預向駕前遮飾,或另生枝葉,我和你又成空說。

不如趁早寫下表章,連晚陳奏,庶不有誤大事。」

鍾守淨道:「賢徒之論最是。」

忙取筆硯,寫成章疏,換了冠服,逕投朝房裡來。

當日卻是謝僕射輪該接本,和鍾守淨施禮罷,問:「住持何事,乘晚來此?」

鍾守淨卻將林澹然事告訴一遍,道:「今日這一封奏章,乞僕射速速進呈聖上,至緊,至緊!」謝僕射收下表章,送鍾守淨出朝而去。

當晚謝舉將鍾守淨奏本送入宮中。

武帝正在禪床 上打坐,入定醒來,中貴官捧上表章,武帝拆封看時,寫道:

妙相寺住持臣鍾守淨,奏為奸臣狡役,受賄縱凶,假首誑聖,誤國放君事:臣奉聖旨檢驗逃僧林太空首級,視其面貌似真,細驗枕骨實假。

太空原有腦骨三塊,凸然而起,名為三台骨,合寺僧眾,皆所目睹。

今腦後平削無骨,非林僧之首可知矣。

再驗禪杖、包裹,又系太空之物。

臣細諒度,必是祝(昆鳥)、刁應祥等,通同作一弊 ,受賂賣放,復將假首誑上,冒功請貸,情跡顯然。

乞皇上差官勘問,再即遣軍兵搜捕真犯,庶免後患。

臣不勝優怖惶懼之至。

武帝看罷,龍顏大怒,罵道:「這一屍一位素餐的犬彘,敢來誑朕!明日鞫問明白,焉可輕恕。」

即御筆親批旨意,連夜發出樞密院來,敕左個射謝舉同三法司,提拿吏部郎祝(昆鳥)、緝捕使臣刁應樣二人,勘問誑君之罪。

謝舉接了聖旨,忙差錦衣衛武士,帶了鐵索手(木丑),立刻拘祝(昆鳥)、刁應樣至樞密院審問。

卻說一習一 應樣自別鍾守淨回家,悶悶無言。

渾家問道:「丈夫目今捉了林住持;朝廷賞賜不小,為何反生不樂?」

刁應祥將鍾守淨認首級不真的情節說了。

渾家勸道:「不必愁煩,凡事自有天理,終不成將真作假,誣害有功之人。

縱有事端,當官理辯,何必恁地煩惱。」

刁應樣聽了渾家相勸,勉強飲酒排遣。

睡了半夜,未及雞鳴,聽著叩門聲急,刁應樣披衣而起。

開門看時,只見四個人走入來。

向前相問,方知是衛中武士。

刁應樣已知鍾守淨那事發作,不敢動問。

一個武士取出鐵索,將一習一 應樣鎖了,又上了手(木丑)。

口裡道:「奉聖旨拘拿到樞密院去,不可羈遲,速行速行。」

刁應樣隨著武士至樞密院來。

此時祝(昆鳥)青衣小帽,已先站在門首。

兩人見了,祝(昆鳥)埋怨刁應樣幹事不切,刁應祥無言可答。

不多時,天色已曙,升堂鼓罷,陸續官員皆到,眾武士將祝(昆鳥)、刁應祥帶入堂上。

二人抬頭看時,見正堂中間放著聖旨,側首三張公案,左邊上首立著左僕射謝舉,下首立著刑部尚書王明,右邊立著大理寺卿黃相。

祝(昆鳥)、一習一 應祥向前俯伏。

謝僕射開口道:「奉聖旨勘問吏部郵祝(昆鳥),通同緝捕公人,賣放妙相寺犯僧林太空一事。

因甚枉害平民,將假頭誑君,冒功請賞?依直供招。」

祝(昆鳥)道:「原來如此,實實屈死人也。

自林太空逃亡,奉聖旨追捕甚緊,微臣日夜用心差人緝捕。

幸使臣一習一 應樣訪出窩主李秀,微臣立刻拿來拷打。

李秀供招窩藏是實,知風逃竄,料他要回東魏,微臣就著刁應樣一路追捕,使盡心機,不辭勞苦,追至武平地界,密密緝訪,幸而得獲。

怕有疏虞,拿到都督臣杜成治處取軍護送,不知杜成治為甚事故,就彼處梟首,將頭解京。

此一節事情是實,並無私曲。

況有杜成治表文,及資表官和林太空禪杖度碟等物可證,乞三位大人明鑒。」

正卿黃相道:「這也講得是。」

再問刁應樣時,刁應祥自始至終,備細說了一遍,與祝(昆鳥)言語相同。

黃明道:「據汝講來,似乎無弊。

但當初在武平杜元帥處斬林澹然時,你可曾當面看斬否?」

刁應樣道:「小人當時送林澹然到都督府中,杜都督發付小人在府前附近伺候,次日差軍護送解京。

小人至次早,正欲往府催軍解送,不期杜都督已將林和尚綁出轅門斬了,呼喚小人分忖道:『這林和尚勇力絕輪,一黨一 類甚眾,路上慮有疏虞,故此梟首解京。

』那日斬林太空之際,小人實不曾見。」

謝舉笑道:「這等說,眼見得那杜都督有些情弊了。」

黃相道:「不必多疑。

一向聞得杜公原系東魏人氏,冒籍中原,這林和尚也是東魏人,或是相識舊知,豈無救援之意?朝廷頒例,殺人有時,必日午施刑。

彼今不待時而取決,又不使緝捕眼同見斬,只此兩事,情弊顯然。

他倚著先斬後奏之權,偽將他人首級解來影射,縱放林太空走了,未可知也。」

王明、謝舉俱道:「此言甚明,不可屈陷了有功之士。」

刁應樣磕頭道:「青天明鏡!適聞爺爺之言,使小人如夢方醒,若不是爺爺超生,這屈事那裡去辯。」

謝舉發付祝(昆鳥)暫回衙門,將刁應祥收下刑部天牢監禁,明早候旨定奪。

審罷,各自散訖。

謝僕射三人次早入朝,將刁應祥口詞逐一奏陳。

武帝大怒,御筆手詔,差武士人員,內官二員,墾夜往武平郡捉拿杜都督成治,進京勘問。

這武士內官接了聖旨,即忙起身,各騎快馬,不分晝夜,到武平郡來捉拿杜都督。

有詩為證:

脫難還罹難,銷愁又結愁。

報恩遭大辟,留與子封侯。

卻說林澹然當夜被杜成治慇勤勸酒,飲得大醉,一覺直睡到巴牌時候方醒。

虞候等捧著茶湯伏侍,林澹然道:「生受你們。

感你家老爺厚情相待,奈小僧名已登於鬼錄,何以奉報?」

虞候笑道:「住持爺賀喜。

適才轅門外已斬了一位林長老也,諒住持爺決不妨了。」

林澹然道:「又來取笑,怎地世間更有一個林長老,與俺一般當斬的?」

虞候道:「我家老爺為住持爺費了一片神思,已將獄中重犯扮作住持模樣,綁出轅門斬首,豈不是住持爺賀喜?」

林澹然驚道:「可憐為著小僧,卻害了他人性命!」正歎息間,報杜爺來了,林澹然慌忙起身迎謝道:「小僧受都督再生之德,將何酬答!」杜成治道:「此乃住持大福,天假其便,得脫此難,小侄何功之有?緝捕公人等,已繼假首級、包裹、禪杖回京,止留下書簡之類。

諒今者關隘防閒已懈,住持可作急打點行程,管取安然至魏。」

林澹然道:「盛情感激不盡。

只是外面傳揚數月,小僧突然而出,豈不動人耳目?惟恐聲張起來,難以前進。」

杜成治笑道:「小侄已預備在此了。」

令人取出青絹幔成的敞口大帽一頂,紗眼罩一方,青布直身一件,黑油皮靴一雙,憲牌一紙,白牌一面,黃絹包袱一個,鋪陳弓箭食箱雨具等物,放在面前。

杜成治道:「住持可知此意麼?」

林澹然道:「小僧已會其意,但勞杜爺神思,何以為報!」杜成治道:「住持可將此一套穿戴起來,小侄差兩個能事虞候幫襯住持,妝做打差出使人員模樣,一路去決無攔阻。

設或有人盤詰,又有小侄憲牌路引為證,放心前去。

若至東魏遇家尊,乞為轉達,得賜一信息,更感大恩。」

林澹然道:「都督不消叮囑,小僧決然留意。」

說罷,頭上戴了大帽,身上穿了直身,腳著油靴,腰纏板帶,杜成治看了大喜道:「住持如此妝扮,卻竟不像和尚了。」

兩下大笑。

此時筵席已備,杜成治舉杯勸酒,盤桓一會,不覺天暮。

杜成治分付虞候,好生伏侍林爺前去。

虞候整頓行囊,帶定駿馬,預在後門伺候。

林澹然作別起身,杜成治道:「小侄本宜運送,惟慮外人知覺,有所不便耳。

住持莫罪。」

林澹然再三拜謝,杜成治送出私行側門相別。

林澹然出了後門,戴了眼紗上馬,連夜起行。

馬不停蹄,走了二十餘里,昏黑難行,就在官亭客館安歇。

五更雞唱,即忙上馬趲路,已過了武津關口,一路並無阻滯。

三人行了數日,又到梁州地界,虞候將手指道:「前面即是梁州,乃東魏地方,小人們難以前去。

住持爺可於僻處換了衣服,依舊釋門打扮,穿過古崤關,即是東魏了。」

林澹然策馬走至倉頡墓上,甚是幽僻。

樹林中下馬,除了大帽、眼紗,脫下直身、油靴,換了僧鞋、僧帽、褊衫,打送了一個包裹,自己背了。

將以外行囊物件,盡數一交一 與兩個虞候,乞致意杜爺,作別分路而行。

徑過梁州。

至次日已到古崤關口。

遙見關門半開,鬧叢叢人眾報名,盤詰過關,林澹然也混在人叢裡報名。

管門官道:「我看你這和尚形容古怪,舉止異常,莫不是做奸細的麼?」

林澹然道:「俺原是東魏人,中年出家,雲遊天下,隨處掛搭,今復回敝山焚修。

關主不信,只看俺度牒、路引便是。」

說罷,打開包裹,取出度牒、路引,遞與管門官。

管門官接過看時。

度牒上寫著是本國問月庵披剃,路引上面又有梁魏兩國印信,心裡方知是有來歷的和尚。

忙陪笑臉道:「師父;衝撞了,請自行路。」

林澹然笑道:「小僧是個奸細,怎好過去?」

管門官也笑道:「出家人不直得便回話。

我這裡梁魏一交一 界處,檢點來往之人,是這般嚴緊,休要見罪。」

林澹然呵呵大笑,拱手而別,拽開腳步,逕入關內。

有詩為證:

才脫火坑,便游清淨。

意適心閒,功行圓映。

話說杜成治自送林澹然出門之後,重賞獄官。

心下大悅,縱樂飲酒。

醉後不謹,染成一疾,寒熱大作,忙喚醫官進行診脈。

醫官稟是內傷證候,又感冒了風邪,表裡受虧,須服發散兼補之藥。

杜成治一連服了數劑,反覺發起顫來,變成瘧疾,暫且在私衙裡養病。

數日後,送林澹然的虞候回來稟覆,林住持已過關至東魏地方了。

杜成治心內放下一件大事,覺病體稍寬。

正欲出堂理事,忽飛報朝廷差人員武士,兩個內官,繼聖旨到來。

杜都督明明曉得事情決撒了,心內驚惶,病體舉發,無奈勉強扶病出堂,排香案迎接聖旨。

中貴官出武帝手詔,高聲開讀:

皇帝詔曰:忠臣許國,竭志奉公;烈士殉君,赤心報主。

但爾武平郡

杜都督元帥杜成治,當東南一面之寄,宜克勤天日之誠,不思盡悴鞠躬,

反致欺君罔上,擅縱僧犯林太空脫逃,假斬他首,欺誑朝廷。

律有明條,

法所不赦。

特差內臣,傳責殿前錦衣武士錢程等速至任所,(木丑)械來京。

著三法司嚴究,擬罪施行。

特旨。

年月月手詔。

杜成治聽讀到「欺君罔上」,「(木丑)械來京」,驚得魂不附體,面如土色,一時間手足噤顫,口眼歪斜,跌倒堂上,咽喉中不住的疾響。

兩班將士人從,慌忙抬入衙裡,急灌湯藥,口已不受,牙關緊閉。

醫官急入看時,脈息沉沉,四肢不舉,一時痰壅而絕。

合衙老幼悲哭,帳下將士,無不垂淚痛傷。

內官與武士商議道:「有恁般異事,莫非是奸計假死?」

齊到衙內看驗,杜成治果然氣絕而亡。

有詩為證:

生在東朝仕在梁,功勳汗馬勒旅常。

只因故釋林和尚,致使英雄一命亡。

昔賢又有詩歎曰:

匹馬縱橫宇宙間。

將軍仗劍鎮邊關。

知恩欲報身先死,朝裡無人莫做官。

這詩單說世間做官的,身任外職,必須朝內有門生故吏,或親戚相知,薦揚保舉,雖一胡一 行亂做,反升美任,富貴榮華;若無人扶持之時,你便一廉似水,愛軍惜民,也要旋鄉歸里。

杜成治若朝裡有大汲引,就再多幾個武士來,也不在意。

只因他是魏國人氏,梁朝並無親故,又自倚著功高望重,平日間不肯結識朝中宰執,雖有謝僕射、黃正卿這班正人,只好說兩句公道話罷了,誰人肯捨著身家保舉他?算來禍烈難解,安得不驚?所以說「朝內無人莫做官」,是實實的話。

閒話且打疊起。

再說內官、武士等見社成治死了,都歎息怨恨道:「我等這般福薄!欽差至此,指望一場發跡,誰知空自驅馳,只得素手還京回旨。」

這杜都督夫人蔣氏,未有所出,一面安排棺木貯殮,停柩私衙,又請釋道誦經超度,俟候聖旨發落搬喪。

卻說武士等徑四建康,進朝復旨,將杜成治身死情由,備細陳奏。

武帝降下聖旨,著樞密院官查按杜成治家產,依律擬繳。

左僕射謝舉和右僕射牛進、大理寺鯽黃相接了旨意,一同會議。

謝舉道:「杜都督久經汗馬,屢立功勳,雖不合私放逃僧,今已身故,理應將功折罪,何故聖上又欲籍沒他家產?」

右僕射牛進素與杜成治不睦,因昔年任福州參軍時,克減軍糧,被杜成治參劾,因此懷恨。

今幸成治之死,乘機報仇。

便道:「這杜都督擅放逃僧事小,私通東魏事大,況欺君罔上,罪所不赦。

今日身死不論,亦當流其妻孥,籍其家產,庶不廢了朝廷法律。」

謝舉道:「論法度,則杜公以私情而忘公義,罪應遠戍。

然非叛逆不軌之比,何至抄沒家產,流徙妻孥,有傷公道大理?」

黃相道:「目今朝廷正缺軍餉,據聖意,似欲抄沒家財以充國用。

慮人議論,故發下旨來,令我等擬議陳奏。

若從公道論之,杜公雖然私放林僧,依律:偽首誑君、知情故縱者,與犯人同罪。

當擬如律。

今既身死,罪人不孥。

必欲盡法,亦仁政之所不忍。

只合查盤倉庫錢糧,充為軍餉,以外田產之類,留還家屬,贍養終身,以見國家待功臣之意。

如此,則可以濟國家之用,而無傷聖主之仁,公道昭矣。

愚見如此,乞二位先生大人酌之。」

牛進笑道:「如公所論,卻便宜了老杜。」

謝舉道:「不然,黃先生之言,情法兩盡。

依此復奏皇上,諒無他議。」

三人議論已定。

次日早朝,將所議之言,面奏武帝。

武帝降下旨意,令樞密院選才能官二員,往武平郡查盤杜成治倉庫錢糧,盡解來京充餉。

這右僕射牛進得了玉旨,即選本院心腹人署丞周乾、院判史文通,密密囑付了,率領三十餘能事軍校,即刻起程,星夜趲發,不一日來到武平郡。

本府太守程星馬探知,親出城迎接,並馬入城,同入府堂,排下香案,程太守跪聽聖旨。

院判史文通開讀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爵祿者,君所以待賢;忠藎者,臣所以報國。

功之士必旌,紊法之奸必治。

朝無幸位,律有明條。

茲爾武平郡都督杜

成治,受贓枉法,賣放逃僧,假首欺君,律應不赦。

今已身故,削去原職,

追回敕浩外,複查庫所有錢糧,盡行解京充餉。

嗚呼!賞罰明而官箴無

玷,功罪當而輿論允諧。

旨意到日,主者奉行。

欽哉。

宣旨已畢,留入後堂設宴相待。

史文通、周乾、程星馬同到都督府中,眾將士書吏,俱來參見。

程太守口傳聖旨,要查盤杜府錢糧,解京公用。

將士書一交一 俱吃一驚。

庫官、庫吏等向前稟道:「杜爺一向清廉,庫中並無餘蓄,乞爺台作主。」

周乾笑道:「執掌錢糧,官居都督,怎說庫無餘積?今奉朝廷聖旨,盡抄入官,豈容虛誑。」

庫官道:「杜爺委是清官,並無一毫積蓄。

縱有羨餘,即賞有功將士,故此將士皆肯出力,庫藏實是空虛。」

程星馬道:「那庫官不須多辯。

你只取本府庫藏冊籍來看,便知分曉。」

庫官取出文冊,當堂揭開,逐一看過,果實不多。

共算來,止有五千三百餘兩錢糧藏於庫中。

本府共有五千軍士,倒有月餘不曾支給請受。

史文通、周乾二人看罷,心下懊悔,思量杜成治好沒見識,官至都督,管轄十三州三十五縣錢糧,我只道有幾百萬堆積,原來也只有這些須,怎地是好?周乾把眼一瞥,立起身來淨手,史文通會意,也出門來。

周乾附耳道:「當初牛恩主怎地分付你我來?眼前如此光景,我等怎生回覆?」

史文通道:「老兄不必心忙,小弟自有措置,不怕牛思主不歡喜。」

二人依舊坐下。

史文通道:「程老先生在此,這庫內錢糧,是朝廷國課,自宜充餉,不必說得。

但聖意要抄沒杜公家產入官,亦須一交一 割明白。」

程星馬道:「聖旨上明明說盤倉庫錢糧,不曾提甚家產,怎好沒抄入官?」

史文通笑道:「程公與杜都督必是厚一交一 ,故此事事跡庇。

諒林澹然脫難之時,程公決知消息。」

程星馬道:「史天使不必多疑,凡事自有公論。

庫中錢糧,學生照冊一交一 割,杜公家產,不敢與聞。」

說罷上馬而去。

周乾、史文通大惱,將杜成治家憧、干辦盡數拿出,逼取財物產業。

家憧你我互相推托,史文通大怒,將一個老干辦上起夾棍,逼他招認。

老干辦受苦不過,只得將杜公一產 業財帛,一一呈明。

周乾依言謄寫,將杜成治家產盡行抄沒,卻如洗蕩一般,並不存留毫忽。

收拾星夜回京,參見牛進,備言其事,獻上財物。

牛進大喜,帶領二人進朝面駕。

牛進奏道:「臣等領聖旨,籍沒杜都督錢糧,今已回京,專候聖旨。」

武帝道:「將此銀兩,照冊給賞邊軍。」

牛進又道:「樞密院署丞周乾、院判史文通俱有才能,毫無私曲,可差此二臣繼銀賞邊,決能服眾。」

武帝准奏,即差周乾、史文通貨邊。

二人奉旨,逕往邊地去了。

武帝降旨吏部郎祝(昆鳥)復降為一江一 寧縣知縣,緝捕刁應祥釋放出獄,陳阿保舉首得賞,應給賞銀一百兩。

祝(昆鳥)欽奉聖旨復理縣事,差人拘喚陳阿保領賞。

這阿保自從地方保領出監聽候發落,因這場官司,費用了些銀兩,反致衣食不敷,換了一個店家做酒。

當日被公差拘提至縣,祝(昆鳥)當面照數給與賞銀,陳阿保謝賞,口至店家備辦牲禮,燒了利市紙,請店主人和酒坊內弟兄們散福。

夜深酒罷,阿保進臥房內將門兒拴了,檯子上點著一盞燈,盤膝兒坐在床 上,腰邊裹肚裡取出銀子,對燈細看,無限歡喜。

心下算計要娶渾家,買田產,討一奴一僕,辦傢伙,做衣服。

掐指頭兒,左思右算,不能同備。

猛可裡惱將起來,篤:「這皇帝老兒恁地可惡,說謊賺人。

我若得了三百兩到手,豈不件件完成,一時發跡?如今不三不四,難以擺佈。」

恨了一會,又將銀子逐一稱過,點頭自解道:「也罷,譬如不出首,要十兩也不能夠的。

今有了這一百兩雪花官銀,不是窮鬼了。

且將這銀子做起生理來,一年兩倍,兩年四倍,四年八倍,數年之中,亦可做財主了。」

又思忖把這銀子暫托與主人藏頓,猶恐他放心-賴;欲待帶在身畔,行動不便;要埋於土內,又怕有人瞧見,暗中竊去。

千恩萬慮,無計可施,緊緊將銀子摟在胸前,閉目靜想。

算計了半夜,漸覺精神疲倦,和衣睡倒。

忽聞有人叩門,側耳聽時,乃是姐夫巴富聲音,慌忙開門迎入。

姐夫道:「貨已齊備,今日湊著順風,正好開船。

過海數日,可到女真,大舅利市。

決有十倍利息。」

阿保歡喜,催促起程,同到海口下船。

扯起風帆,只聽得潺潺水響,舟行如箭。

忽地裡狂風驟起,大浪滔天,將船掀翻水面。

阿保落水,扳著一片船板,游至海邊,爬上岸來。

樹林中閃出一條大漢,手持鉞斧,攔住喝:「要買路錢,放你過去!」阿保磕頭哀告:因渡海翻船,身邊並無財寶。

那漢持斧劈頭砍下,阿保大呼饒命,脫身就走。

那漢隨後趕來,阿保追得心慌,拚命奔走,失足跌下糞窖內,過頭沒腦,浸在糞裡,蛆蟲滿身,鑽入口鼻。

阿保喊叫救命,奈何聲啞,極力掙不出聲,魘將起來。

幸隔房聽得,叫他方醒。

阿保連聲啐道:「呸,呸,呸!」心頭兀自躑躑的跳,驚得一身冷汗。

忙將銀子們摸,喜得尚在,翻身朝壁再睡。

朦朧合眼去,覺自己挑了一副水桶,往溪邊汲水,忽見水底一群魚游,阿保脫一衣 跳入水中捉魚。

猛聽得掌號聲,見上流頭一隻大官船,船頭上擺列族旗劍戟,金瓜鉞斧傘蓋之類。

桅桿上懸一面黃旗,閃出六個大金字。

船兩傍站立著戎妝將士。

那船一面吹打,順水搖將下來。

阿保鑽入水底,只聽船中一人道:「水下為何有惡氣沖天?是何怪物?」

船傍軍上覆道:「是一個凡夫。」

倉裡叫抓上來,那軍士用撓鉤將阿保赤淋淋鉤上船頭,用索捆了,丟在旗下。

阿保偷眼暗覷,倉裡虎皮椅上,坐著一位官長,修眉紅眼,白臉長髯,頭戴朝冠,腰橫玉帶,紫袍象笏,相貌威嚴,是一王者模樣。

兩傍侍立青袍角帶數個官員。

陳阿保心下大駭,扯住執旗軍士問道:「是何老爺?」

那軍士道:「你不見桅竿上旗號麼?」

阿保道:「我一字不識,乞你說與我知道。」

軍士道:「俺大王乃水府正法明王是也。」

阿保不敢做聲。

少頃傍岸,執事前導,次後儀從人等,簇擁那大王進一大衙門。

阿保意欲逃遁,被軍士拖入二門,吊在左廊簷柱上。

阿保抬頭四看,正中五間大殿,殿前一帶朱紅欄杆,欄杆外遍插槍刀旗幟。

殿中珠簾半卷,燈燭熒煌。

東西兩廊,一字兒排列著黃巾力士。

前後皆有兩道,四圍齊豎木柵,正似總制衙門一般。

忽然三通鼓罷,將士齊聲吆喝,大王升殿,喝令拿那惡人過來。

一個赤臉獠牙使者,將阿保倒提入殿,跪於案前。

大王道:「這廝惡氣甚重,必犯天條。

令罰惡判官,檢查簿籍。」

左班青臉判官,將簿子逐一看了,覆道:「此人姓陳,名阿保,和州人氏,年二十七歲。

近因出首林禪師,致於死地,害家長李秀禁錮大獄,夫妻拆散,妄受賞銀一百兩。

損人利己,犯陷害忠良之條,律應一陽一世處斬,陰受刀劍地獄之報。」

大王又令注生判官:「看這廝原注祿壽何如?」

右班白臉判官,展開簿子看了,覆道:「此人前世業屠,恣行殺戮,一寵一 妻逆母,言清行濁。

轉生一陽一世,孤貧愚蠢,艱苦伶仃。

壽元四九。」

大王道:「論這廝犯此大罪,本定依律斷髮,姑念無知下愚,減他一等。」

舉筆離座,判十六字於阿保臉上。

正是:

雨露豈滋無本草,橫財不富命窮人。

不知那大王所判何字,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逸史
第01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第02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第03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第04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第05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裡害相思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第07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逐第08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第09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第10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第11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第13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第14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第16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第17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第19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第21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第22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第23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第24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第25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第26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第27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第28回 湯府丞中計敗兵 杜元帥納言正位第29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第30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第31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第32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第33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第34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第35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第36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第37回 羅默伽肆凶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第38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第40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