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宦游西蜀已多年,深感齊君德二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逸史》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

禪真逸史

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

詩曰:

宦游西蜀已多年,深感齊君德二天。

聞訃調兵非浪戰,稱王據地豈從權?

暴君失位仇先斃,聖主臨軒詔入川。

虎鬥龍爭神變化,各施幻術實高賢。

話說杜伏威一行人馬,自回楚州,即於帥府前豎起一面黃旗,上書「盡忠」二字,自立為天定王。

封查訥為總管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王(馬來)為護國軍師副元帥,尉遲仲賢為鎮國大將軍,其餘官員,各加官職。

薛舉回鎮打探得杜伏威消息,亦豎起黃旗一面,上書「全忠」二字,自立為西秦王。

封王驤為總鎮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朱儉、皇甫實、曹汝豐俱為鎮國大將軍。

以下將士,皆陞官爵。

張善相知道,亦豎起黃旗一面,上書「一精一忠」二字,自立為萬壽王。

封常泰為總鎮大元帥,都督內外諸軍事,王騏為護國軍師副兀帥,繆一麟、黃松為定國大將軍,以下文武將士,俱加官職。

三處俱蓋王府宮殿,立宗廟社稷,招賢納士,積草屯糧,聚集軍馬,整頓器械。

依舊尊奉開王承光元年年號,各殺牛宰馬,郊天祀地,祭享宗廟。

後賢有詩為證:

快氣凌霄漢,一精一忠貫日月。

先後如一心,始終盡臣節。

再說周高祖滅齊之後,聚集文武官員、計議取蜀。

大都督楊素奏道:「臣聞西蜀杜伏威等,國富兵強,山川險阻,近知陛下滅齊,他即據地稱王,其志不小。

非智勇足備之將,不足以當之。

邇者陳人窺我滅齊,心必妒忌,徐、充二州與彼境接壤,豈無垂涎之意?若陛下親征,提兵遠出,彼必乘虛而襲。

內難不靖,焉能外攻?臣愚不如先陳後蜀,以次蠶食,方可一統山河,內外無慮。」

周高祖心下猶豫不決。

忽探馬報:陳國差鎮南將軍吳明徹,督領大軍十三萬侵犯邊界。

周高祖笑道:「不出楊都督之所料也。」

即授楊素為大元帥,總督軍馬,彭城王宇文軌為副元帥,一同迎敵。

楊素率一精一兵五萬,出間道絕吳明徹糧草要路。

不及半月,吳明徹無糧,軍士盡皆潰散。

宇文軌乘機攻進,吳明徹大敗,身中流矢,被周兵所擒,部下軍馬器械輜重,盡沒於周。

因此結怨,戰爭不息,兩下牽制,周主不敢興兵入蜀。

建德七年五月,周高祖疾篤駕崩,群臣奉太子-即位,是為宣帝,建號宣政。

未及一年,傳位於太子闡,稱為靜帝,改元大象。

靜帝一寵一 用一員大臣,職居首相,權傾內外。

此人姓楊名堅,小字那羅延,弘農華陰縣人也,漢朝太尉楊震之後。

其父名忠,出仕東魏,後東魏禪位於周世宗,楊忠又事周為司馬,屢建功績,封為隋國公。

忠死,楊堅襲父之爵,執掌朝綱,位居塚宰,總督內外軍馬。

革周朝苛政,更為寬大,選拔人材,躬履節儉,天下大悅。

未及一年,進爵為王。

是時乃周大象三年春二月也,周靜帝下詔,遜位於隋,自居別宮。

楊堅遂即皇帝位,建號開皇元年。

文臣有高-、蘇威、李林、李諤輔佐,武將有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統兵,天下疆日,隋國已得其七。

此時陳後主叔寶,年幼無德,溺於酒色,光昭殿前起造臨春閣、結綺閣、望仙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

門窗欄杆妝飾,皆是沉檀異木。

外施珠簾,內有寶床 寶帳,玩器寶貝,堆積如山,每微風漸至,香聞數里。

其上積石為山,引水為汕,雜植奇花異卉,晝夜飲酒作樂。

嬪妃綵女皆為女學士,與詞人才子共賦詩,互相贈答,選其新艷者,編為樂府新聲,擇宮女千餘,一習一 而歌之。

其曲有《玉樹後廷花》、《臨春樂》等,君臣酣歌暢飲,自夜達旦。

諫官皆遭殺戮,奸佞濫叨爵位,天下大亂,盜賊蜂起。

隋帝遣賀若弼自北道,韓擒虎自南道,水陸並進伐陳,軍威大振,沿一江一 守將望風而遁。

陳國驃騎將軍任忠迎降,引韓擒虎直入朱雀門,來擒陳主,宮中大亂,君臣各不相顧。

陳主慌迫,自投御國井中。

軍人窺見,將繩索引之而上,執送長安。

自是陳亡,隋家混一區宇。

隋文帝與文武群臣議道:「朕今日成一統,四夷賓服,只有隴西一帶地面,被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所據,朕欲發兵討之,眾卿以為何如?」

賀若弼道:「杜伏威等小寇,疥癬之疾耳。

臣請得一精一兵一萬,數月間必斬三賊之首,獻於陛下。」

只見一大臣紫袍金帶,像簡烏紗,出班諫阻。

文帝視之,乃諫議大夫阮繪也。

原來阮繪自同尹氏回家,一載後,奉母命往長安訪親,與司徒高-是兩姨兄弟,高-薦之於隋公,授漢一陽一縣令,歷有政績。

後陷公即位,欽取為諫議大夫,直言敢諫,不畏權幸,文帝重之。

當下見帝有征蜀之議。

出班道:「賀將軍雖然英勇,不知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將,非等閒小寇可比。

杜伏威深通天文,兼一精一法術,施仁好義,甚得民心。

薛舉勇力超群,萬夫莫當。

張善相抱負奇偉,精通韜略。

況路程險阻,糧食不繼,彼若深溝高壘,自守不戰,則進難與一交一 鋒,退又恐其掩襲,徒費錢糧,空勞兵力,無濟於事。

依臣愚見,只宜遣一介使臣,賜以優詔厚幣,誘其歸服,此為上策。

如彼倔強不從,然後加兵。

此乃先禮而後兵,攻無不取也。」

隋文帝道:「卿言甚善。」

隨寫三道詔書,各賜黃金千兩,彩段千正,差侍中御史李諤,即日起程。

李諤陛辭文帝,繼詔取路,來到信州地界,卻是西秦王薛舉所轄。

李諤先差部下種將進城通報。

薛舉差官上城探望,回覆道:「只有李御史一人,部下種將數員,僕從數十人而已。」

薛舉宣王驤、朱儉、皇甫實、曹汝豐上殿商議。

王驤道:「臣聞李諤乃隋文帝第一個直臣,文武全村,此來決為說客,下說詞誘主公降隋之意。

必帶詔書禮物,主公不可收之。

詔書亦不可開讀,且先問了來意,厚禮相待,安頓驛中。

差官星夜迎請林師爺、天定王、萬壽王、查近仁會議定了,然後見機而動,庶無差失。」

薛舉依言,即差王驤、曹汝豐二將迎接李諤入城,留在館驛安歇。

次日,薛舉差官迎請李諤相見。

薛舉降階相迎,至殿上相見,賓主而坐。

薛舉躬身道:「久仰侍中大德,關山修阻,不克領教。

今幸光臨,足慰渴想。」

李諤道:「區區一介儒生,何足掛齒!久慕大王英名蓋世,德政遠敷,素所畏服。

但大王懷不世之才,抱孫吳之略,戰勝攻取,若能輔翼英主,以定天下,雖古良將,莫能過也。

何乃竊據一方,僭稱年號?位非天子,爵非諸侯,雖然雄霸一時,終非久長之業。

今我主上仁明雄略,重賢禮士,天下歸心四海賓服,山河一統,只大王等未曾歸附耳。

吾聞識時務者,呼為俊傑。

以一隅而欲與全隋抗衡,如螳臂之捍泰山,多見其不敵也。

今主上聞大王等素稱忠義,不忍加兵,特差李某送黃金干兩,彩段干正,詔書一道,禮請歸朝。

伏乞大王改邪歸正,名垂千載。

莫以某言為迂,實有益於大王也。」

薛舉道:「承天子洪恩,感侍中大德,本宜拜命趨朝,奈孤等兄弟三人,同盟一體,凡有事務,必待天定王、萬壽王相會之後,方有定議。

詔書未敢開讀,幣禮未敢擅收,伏乞侍中海涵。」

乃大設宴款待,送於賓館安息。

過了十餘日,林澹然、杜伏威、張善相、查訥陸續皆到信州,薛舉迎入,一一相見,備言此事。

林澹然道:「俺夜觀乾象,隋帝亦非真主。

聞其為人,猜忌苛察,聽信讒言。

子弟如仇,多疑好殺,惟以詐力取天下,諸子皆驕恣無德,非久遠之基也。

聖人云:得之易,失之亦易。

只三十年,必為亡周之續矣。

但當今已成一統,豈容汝輩各據一方?若不歸服,必起戰爭,生靈塗炭;率爾投順,又非保全之計。

進退皆難,未可造次。」

查訥道:「某仰觀天象,與師爺所論相同。

隋帝無德而居大統,加以子孫自相戕賊,亡可翹足而待也。

今賴文臣武士協忠相輔,得以夷陳滅齊,禪周主之六位。

被不加兵取蜀,而反以禮聘,是先禮後兵之術也。

拒絕之,必起傾國之兵而來,又恐寡不敵眾;一旦以土地歸之,又慮不能保其始終。

為今計,彼以禮來,吾且以禮答,厚待李諤,贈之金帛。

隋帝聘幣,加倍還之,以為貢獻。

暫奉其正朔,託言西蜀一帶地面,蠻僚錯雜,不時變亂,三主鎮守數十年,民夷貼服,四境安寧,若一旦擅離,恐僚蠻依舊作亂,百姓遭殃,為害不小。

懇乞天恩,欽賜舊職鎮守,以為西北保障,歲貢不廢。

朝廷有事,必來赴援。

隋帝若知機,從吾等所請,且暫稱臣,牧兵自守,待時而動。

如其不然,遣軍發馬遠來,蜀地險峻,糧草不繼,我等守險塞要,堅壁不戰,待被師老糧盡,退軍之時,然後出奇兵以撓其後,雖不能全勝,亦可使隋軍喪膽。

又有一計,秋收之際,佯征軍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衛,足以廢其農時。

彼兵既聚,我即解甲;彼兵已退,我復進軍。

虛虛實實,使其不得安逸。

我再陰蓄一精一銳,收錄英傑,俟隙而舉,則天於大事,未可知也。」

林澹然道:「近仁陳說大計,深合玄機。

天數已定,非人力所能斡旋,不如屈節降之,再圖後舉。」

杜伏威、張善相俱備拱聽。

商議已定。

次日,排香案迎接李諤進殿,開讀三道詔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承天命,撫有輿圖,四海擴清,妖氛淨掃。

爾西蜀杜伏威等,竊據一方,尚未納款。

朕念生靈塗炭,不忍加兵,特遣

殿前侍御史李諤,繼到黃金百鎰,彩段千端,遠聘賢豪,委以大任。

詔書

到日,爾其悉將所蒞土地甲兵,歸附朝廷,無廢朕命,則明良會合,一寵一 渥

有加。

欽哉!故詔。

開皇二年七月日詔。

眾人謝恩畢,林澹然上前和李諤相見,次後一一行禮。

李諤坐了客席,林澹然坐了主位,杜伏威等次序列坐。

李諤見林澹然是一個老和尚,三王以師禮事之,心下疑惑。

又看杜伏威、薛舉、張善相、查訥等,人材魁偉,相貌英雄,心下十分欽敬。

躬身問道:「老禪師高姓尊號,壽齡幾何?」

林澹然道:「老僧姓林,法名太空,別號澹然。

今庚已是九十一歲矣。」

李諤驚道:「觀吾師尊顏,不過半百,詎料壽近期頤,非全真內養,何能致此!」林澹然道:「老朽雖生,已無益於人世。」

指著四人道:「這是天定王杜,這是西秦王薛,這是萬壽王張,這是護國軍師查,皆出老僧門下,頗識兵機,亦通武藝。

適見天子詔書,足感皇上洪恩。

又聞西秦王達侍中鈞言,銘刻肺腑,本當赴朝面聖,奈其中事有委曲,老僧只得稟明。

當初蒙齊後主大恩,封天定王等三將留守西蜀。

蒞任以來,屢遭蠻僚叛亂,王等再三征討,方得貼服,數十年幸而安息。

今若擅離此地,猶恐變亂復生,殘民擾境,為禍匪輕。

乞侍中轉達聖聰,三王願稱臣奉貢,遵天子正朔,歲歲獻納不廢。

朝廷如有差調,無不竭忠用命。

懇求天恩,錫以王爵,願為國家西蜀之保障。

若得允俞,皆出侍中之賜也。」

李諤道:「皇上久聞三位大王英名,故差李某聘請,並無他意。

今若稱臣貢獻,遵奉正朔,足見大王等高明遠見,應天順人,聖主良臣,共成喜起。

李某回朝,必當為三王轉奏。」

林澹然等同聲稱謝。

說話間,筵席已備,邀李諤赴宴,酒至數巡,樂供幾套。

李諤辭道:「下官天性不飲,感禪師諸位盛雅,不得不領數杯。

今已酩酊,即此告辭。」

杜伏威道:「粗餚薄酒,非待天使之禮。

儻蒙不棄,盡醉為感。」

李諤只得又飲數杯,正欲推辭,只見座中查訥起身道:「自古酒以合一歡 ,非選伎征歌,不足以鼓豪興。

鼓樂之類,皆系尋常。

僕幼年頗諸音律,亦嘗歌詠,今有小詩,意欲獻笑侑觴,不識可乎?」

李諤道:「承不吝金玉,下官拱聽,」查訥擊節而歌道:

西蜀宣威百萬兵,將軍號令自嚴明。

旗穿麗日雲霞燦,山倚秋寶劍

戟(巾曾)。

鼓角聲催巫峽曉,弓旌影照錦一江一 春。

九重恩澤從天降,悉秉丹衷

拜紫宸。

查訥歌罷,清音繞樑。

李諤大喜稱謝。

查訥命內侍進酒,李諤立盡三觥。

少頃,薛舉、張善相起身道:「適查近仁奉歌勸酒,侍中不拒,愚弟兄不能歌,但舞劍以助一笑。」

李諤辭道:「焉敢勞二位大王,李某實不能飲矣。」

薛舉道:「侍中休笑,試觀一擊,以侑三觴。」

說罷,和張善相即於筵前卸下錦袍金冠,換卻扎巾繡襖,手持雙劍,拽步出席,到殿中對舞。

李諤看了,目炫神驚。

有詩為證:

雙龍飛躍雲霓泣,六尺潛驚鬼魅愁。

試看二王相對舞,直須斬卻佞臣頭。

張、薛二王舞罷,李諤喝彩道:「二王劍法,天下無敵,四海不足定矣!」薛舉、張善相遜謝,內侍即忙進酒,李諤又飲三觴。

林澹然道:「李侍中誠為酒海,杜郎可無侑酒之物乎?」

杜伏威道:「有,惟恐侍中不可口耳。」

林澹然道:「他物不足為奇,惟鮮桃庶幾下酒。」

杜伏威走入殿中,步罡捻訣,口誦真言。

只見風過處,現出兩個青衣童子,躬身道:「吾師有何使令?」

杜伏威道:「今有天使李大人在此飲酒,無以為敬,可取仙桃二枚,麻姑酒一壺獻來。」

童子唯唯,騰空而去。

少頃,一個童子捧桃,一個捧酒,從空而下。

杜伏威接了桃酒,送與李諤,發付二童子去了。

李諤驚異問道:「童子何人,何為桃酒從空而得?」

杜伏威道:「此乃仙桃,非凡果也,侍中食之,可以延年。

此酒亦是仙酒,侍中飲之,可以除病。

二童子仙童也,適從蓬萊至此,今已歸彼處矣。」

李諤謝道:「下官有緣,得大王賜此仙品,感激不盡。」

吃桃之味,香美異常;飲酒下嚥,神氣清徹,心中大喜。

內侍們又欲進酒,李諤再三推辭。

杜伏威分付撤席。

此時已是二更,天色晴朗,月明如晝。

林澹然一行人邀李諤入殿後花園亭子上坐下,閒談玩月。

李諤指月道:「這一輪玉鏡,不知照遍了古今多少豪傑,正是皓月照今古,英雄何在哉!」正歎息間,見微風漸起,彩雲數道,蕩漾中天。

李諤道:「雲氣變幻無窮,倏忽如龍似虎。

人情世態,大率相同。」

林澹然道:「龍行雲護,虎嘯風生,此皆世間氣物相感,侍中曾見之乎?」

李諤道:「下官自幼曾一見活虎,若龍乃神物,絕不可得一睹也。」

林澹然道:「張郎試取神虎與傳中觀之。」

張善相承命,袖中取出一小葫蘆,長有三寸許。

右手執之,左手捻訣,口中默誦咒語,喝聲道:「疾!」只聽得呼呼風響,葫蘆口內跳出一虎,大如桃核,躍在地上,乘風把頭一搖,就地滾上數滾,變成一個斑斕錦毛大虎,咆哮可畏。

李諤仔細看時,但見:

錦毛遍體,脊上閃一帶金絲俐爪四舒,口內排兩行劍戟。

雙睛炯

炯,電光閃爍逼人寒;鐵尾班班。

雷震咆哮諸獸恐。

須信道風中隱豹,真

個是氣可吞牛。

南山白額人皆懼,東海黃公見必愁。

李諤看了,暗暗稱奇。

林澹然喝道:「孽畜還不皈依!」那錦毛虎就伏在亭子西首不動。

林澹然又顧薛舉道:「張郎取虎,爾試取神龍,以助一笑。」

薛舉承命,即於張善相手中取葫蘆過來,亦捻訣誦咒。

又一陣風起,葫蘆口內飛出一龍,大如蚯蚓。

乘著風盤旋數轉,變成一條大黃龍,飛舞於園內。

李諤仔細再看,但見:

雷霆乘變化,風雨助驅馳。

頭角崢嶸黃森森,滿身鮮甲;爪子峻利

赤耀耀,兩道虯鬚。

來海嶠千里奔騰,過禹門只須一躍。

明珠藏頷下,

有翻一江一 攪海之威;喉內隱逆鱗,具旋乾轉坤之勢。

若非大禹舟中見,定

是延平澤內飛。

那龍盤舞了一會,林澹然喝教收斂那龍,龍昂頭蟠於亭子東首柱上。

這時節已有五更,只見斜月掛山,玉繩低轉。

李諤道:「天將曉矣,二位大王可發付二靈去罷。」

薛舉、張善相又念真言,見兩個神將乘雲而下,一個三眼四臂,一個三頭六臂,奇怪可畏,立於亭前道:「吾師有何法旨?」

薛、張齊道:「今夜李大人賞月,無以為樂,遣水族、山君召二神一戲。

伏虎者騎虎,降龍者乘龍,各逞神通,毋得怠慢!」那兩員神將應諾,一個乘龍者三眼四臂,一個跨虎者三頭六臂,各使器械,共有十般:槍、刀、劍、戟、鏟、杵、叉、鈀、鋼鞭、大斧,在花園內空中一來一往,大殺一場。

但見:

陰雲蔽月,殺氣漫空。

騎龍的怒咨青臉。

銅鈴眼放萬道金光;騎虎

的倒豎赤須,血盆口吐千條火焰。

一個盤旋轉踅,劈開山嶽伏龍神;一

個跳躍奔騰,掀轉乾坤降虎將。

刀對斧叮噹音響,鈀擊杵嘩剝聲鳴。

王見了也躬身,地煞遇時須拱手。

李諤看得眼花,驚得神竦,稱羨不已。

那神將鬥了一會,林澹然喝聲:「住手!」只見這兩員神將,乘龍騎虎,騰空而去,一陣狂風過處,都不見了。

李諤不住口喝彩。

林澹然道:「二王戲術耳,不足為奇,老俗也取一物相贈。」

命內使打掃淨室,內置大紙二幅,文房四寶,閉上房門。

三王並眾人俱拱立以觀聖作。

只見林澹然手拿蠅拂,口中唸唸有詞,喝聲:「疾!」將蠅拂柄兒擊門一下,聽得房中擱筆之一聲 ,澹然令開門進看,原來畫成兩幅好畫:一幅畫群龍在雲霧中,波濤洶湧,名為「群龍出海圖」;一圖畫高崗之上,梧桐之下,鳳凰一隻,對日長鳴,名為「丹鳳朝一陽一圖」,上俱題僧繇寫。

乃晉朝張僧繇,畫龍不點睛之人,真仙筆也。

林澹然對李諤道:「此幅丹鳳圖,若久雨不晴,不必諸般祈禱,只把這幅圖掛起,即刻雲收雨散,紅日當空。

若掛一月,一月不雨,掛一年,一年不雨。

要雨時,必須收起此畫,不然,再不能得雨也。

這幅群龍圖,若久暗不雨,但把此畫掛起,立時烏雲蔽空,猛雨如注。

若要晴時,須收起此畫。」

查訥問道:「師爺,此畫實為奇寶。

倘兩圖齊掛,豈不又晴又雨乎?」

林澹然道:「不然。

要雨處方掛群龍圖,要暗處方掛丹鳳圖。

若兩下齊掛,則晴處自晴,雨處自雨,不相妨礙,所以為妙。

若掛作一處,又不大晴,又不大雨,是為陰天。

其應如響,不可輕褻。

將丹鳳圖裱起進貢皇上,為鎮國之寶。

將群龍圖裱起,贈與侍中,為傳家之寶,聊伸老僧芹意。」

李諤大喜,頓首拜謝。

說話之間,不覺城市雞鳴,已是天曉。

李諤身子睏倦,就在花園書室裡,憑凡而睡。

午後又整筵席相待。

一連住了數日,李諤拜辭告行。

林澹然等再三款留不住,只得置酒餞行。

杜伏威、薛舉、張善相共修三道表章,稱臣貢獻,各進金銀二車,明珠十顆,白玉屏風四架,珠簾二掛,蜀錦千端,壁玉圭一方,仙畫一幅。

李諤又各各厚贈寶物仙畫。

林澹然等直送至南陀驛分別。

李諤帶了僕從,一路無話,直到京都,朝見隋文帝,舞蹈畢。

文帝道:「勞卿遠使西蜀,事體若何?」

李諤奏道:「托陛下洪福,入蜀不費辭說,西秦王薛舉、天定王杜伏威、萬壽王張善相接了聖諭,情願稱臣奉朔,歲歲貢獻不廢。

但言西蜀蠻僚錯雜,朝更夕變,性若犬羊,不服王化。

一自三王出鎮,蠻僚盡皆畏服;若一旦擅離,惟恐生變,百姓遭囗。

懇乞天恩,賜以王爵,復鎮西蜀,誓不更變。

朝廷有事,出軍相助。

陛下不如將機就機,待以優禮,賜以王位,恩結其心,亦足為西北一帶地方之保障。

還有一個老僧,年逾九十,德行清高,姓林,法名太空。

一個軍師查訥,字近仁,上知天文,深通韜略。

二人皆一精一陰符變幻之術,他言上觀天象,陛下乃真命之主,所以輸誠納款,有表文進獻。

外貢金銀、珠王、仙畫等件。」

將丹鳳圖陳說一遍。

文帝看了大悅,分付內帑宦官,將寶貝金珠收貯,仙畫鎮庫。

李諤又將夜間酌酒歌舞、桃酒、龍一虎變幻之法,逐一陳奏。

文帝即敕禮部鑄造天定王、西秦王、萬壽王金印三顆,造金冠三頂,玉帶三條,蟒龍錦袍三襲,珠履三雙,寶劍三口,外又敕封林太空為通天護國普靜正教禪師,賜一品服,差行人官魯丑為使,繼奉旨意御賜等物,往西蜀欽賜三王。

有詩為證:

昔日三齊偽,今朝三俠真。

不須親納陛,聲譽振神京。

話說林澹然送李諤起程後,即要歸山,薛舉苦死留住,先送杜伏威、張善相、查訥回鎮。

撥宦官十人伏侍林澹然,在後宮花園內,晨昏問候,慇勤孝敬,曲盡定省之道。

過了數月,忽報朝廷差官來到。

薛舉迎接入城,開讀聖旨。

魯丑捧過西秦王金印和冠帶、錦袍、珠履、寶劍,薛舉謝恩已畢,請出林澹然,拜受皇封御服,厚待天使。

魯丑作別起行,到杜伏威、張善相兩處去了。

三處俱差官上表謝恩。

林澹然在西秦王宮中將及一載,一日要回峨嵋山。

薛舉只得送別,差內官將士數十餘人,直護送至青州張善相處。

善相迎接入城,重賞人眾,發付回鎮。

林澹然在張善相宮內又住了數日,要回山上。

張善相命擺鑾輿自簿奉送,林澹然止住不用,只取山轎一乘,宦官人役,送至峨嵋山而返。

樵雲、印月接入庵內,稽首問候起居。

林澹然坐下,只見小賽擺耳前來,搖頭跳躍。

林澹然問樵云:「老蜜為何不見?」

樵雲道:「大爺去後不及一月,老蜜往山後澗中吃水,失腳跌下崖去,登時跌死。

已埋在山凹之內。」

林澹然又問:「老鍾一向好麼?」

樵雲道:「老鍾向來愈加贏瘦,近有十餘日不食,每向太爺禪座前蹲踞瞻望,悲號長吼,似有望太爺不來之意。

昨日午時,死於洞內。

適才和師兄正欲葬之,不期太爺回來。」

林澹然聽罷,兩目垂淚,長歎道:「老鍾雖墮畜道,俺一言點化,即能解悟,此去必歸正道。

可惜臨死不曾與之一訣,可憐,可憐!老僧這等命薄,數年已來,張太公、苗知碩、沈性成、一胡一 性定相繼西歸,幸有老鍾相伴,亦為兩世之一交一 ,今又長逝,深可痛惜!」歎罷,令印月、樵雲抬虎放於庵前,四圍堆積柴薪,林澹然端坐於虎一屍一之側,先念一卷消罪解冤懺,又念一卷楞嚴上品經,後誦往生淨土咒,親自下火,口中念動偈語云:

虎虎虎,眼射金光威耀武,身披文彩斑斕,腹布刀槍旗鼓。

三生孽

障相牽,兩世空來辛苦。

一言點化之後,解悟皈依西祖。

咦!從今脫卻

奧皮囊,萬道霞光歸淨土。

念罷,舉火點著四圍,火焰騰騰。

林澹然向西合掌念佛,頃刻間,虎已焚化,只有心不毀爛。

樵雲將柴棒去撥,林澹然止住道:「不可!待其自化,方現靈光。」

說話未畢,只聽囗爆之一聲 ,心花分為六瓣,五道青煙從中而起,直透半空,結為一處,盤旋半晌,往西漸漸而散。

再看時,心已成灰。

林澹然大喜,高誦南無釋伽佛、南無無量壽佛。

印月問道:「老鍾之心久煉方開,中有青煙沖空旋繞,此是何意?」

林澹然道:「此乃老鍾返本還元處。

心開六瓣者,六根俱淨。

煙分五道者,五蘊皆空。」

印月、樵雲一齊合掌,同聲念佛。

次日將虎骨葬於石洞之前,疊土成墳,疊石為基,至今虎潤遺跡尚存。

有詩為證:

生前何事戀煙花?變畜須知一念差。

幸悟良言持釋戒,靈歸西境樂無涯。

話分兩頭。

再說隋文帝得杜伏威等歸服,一統天下,風調雨順,四海清寧,倉庫充盈,萬民樂業,國家全盛,太平無事。

文帝有東宮太子名勇,為人柔懦,樸實無智。

次子名廣,小字阿摩,為人資辨敏捷,貪虐荒瀅。

初封晉王,貪心不足,欲奪其兄之位,與總管宇文述商議謀害之策。

宇文述道:「殿下欲謀東宮,何難之有?必須得這個人輔佐,事必成也。」

廣問何人,宇文述薦:「右僕射楊素大有權謀,殿下何不求之?」

晉王召楊素密謀此事。

楊素道:「殿下欲謀兄位,只是承順父心,曲盡孝道,自然此位可得。」

自此宇文述、楊素每每見文帝,稱羨晉王仁孝恭儉,謙己下士,有人君之度;東宮懦弱無才,不足以承大統。

文帝果然聽之。

開皇二十年春,文帝下詔廢太子勇為藩王,立晉王廣為皇太子。

晉王既立,未及數月,暗將太子勇毒死。

至仁壽四年正月,晉王弒父文帝於大寶殿,自登大位,號為煬帝,改元大業元年。

煬帝登基之後,縱恣為樂,日夜歌舞,不理朝政。

欽差舍人封德彝、宇文愷二人營造洛一陽一顯仁宮,南接皂澗,北跨洛濱,起自大一江一 以南,五嶺以北,採取奇材異石,納於其中。

又求海內奇花瑤草,珍禽異獸,充入苑囿。

自長安至一江一 都,造離宮四十餘所。

又遣黃門侍郎王弘,往一江一 南造龍舟數萬艘,官吏督促嚴緊,役了日夜營造,死者相望於道。

開永濟之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穿一江一 南河道,起自京口,直至餘杭,八百餘里。

置治口倉於鞏城,周圍二十里,內穿三千窖。

造興洛倉於路陌北城,周圍十里,內穿三百窖,每窖內皆藏米粟,以防急用。

五月間築城西苑,周圍二百里,內開大海,方圓十餘里,造成方丈、蓬萊諸山,高百餘尺。

台觀宮殿,錯落山上。

苑內亦種奇花異卉,四時遊玩。

到秋冬樹木凋落,剪雜彩為花,綴在枝條之上;顏色被風吹壞,復加更換。

池沼之中,亦剪綵為荷,晝夜笙歌不徹。

每遇秋夜月明,縱宮女數千,俱跨駿馬,遨遊西苑,作《清夜遊》曲,馬上歌舞。

國政廢弛,無日不治宮殿苑圃,兩京至一江一 都,苑囿亭殿,不知其數,久而益厭。

總管字文愷揣知上意,選天下山川勝景之日獻上。

煬帝遍覽圖景,知汾州地勢坦平,可以蓋造宮殿,手詔工部官員,即於汾州地界造成宮殿,瓊樓綺閣,極其光彩腸帝竟在汾州快樂。

此時朝廷重斂,有司官員更是貪酷不仁,百姓受苦,輾轉流離。

一胡一 曾先生有詩歎曰: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隋煬帝篡位,一統山河,海外四夷,年年朝貢,只有高麗國王,屢歲不來貢獻。

煬帝大怒,於大業六年春,下詔討高麗,差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大船三百隻。

官吏督役甚嚴,民夫晝夜立在水中,不敢停息。

腰腹之下,盡皆生蛆,死者數萬。

調發天下軍兵,皆會於涿郡。

一江一 淮一帶船隻,首尾連接,千有餘裡,來往人役不絕,死者相枕。

正是:萬姓遭殃,黎民塗炭。

有詞為證,詞名《卜算子》;

煬帝急差徭,萬姓遭塗炭。

夫妻手足盡分離,父子不相見。

畢城郭工,又欲興宮殿。

髑髏朽骨積如山,激動英雄變。

隋煬帝調發天下一精一兵,征討高麗,詔書到西蜀,杜伏威、薛舉、張善相兄弟商議不定。

張善相車駕到草庵,參見林澹然,以求良策。

林澹然道:「隋煬帝弒父之賊,加以荒瀅無道,不理國政,上干天怒,下結民怨,眼見得喪亡無日,但不知鹿死誰手。

如今又動兵遠出,是自取敗亡。

爾等若助軍馬,徒送眾軍性命;如不遵調遣,又背前言,激逆賊之怒,高麗未征,旌旗先指西蜀矣。

不如各鎮且助兵五千,糧米三千石,託言邊郡四散鎮守,一時難以畢集。

三鎮共先進軍一萬五千,然後陸續進發,待彼征高麗敗創之餘,自守不暇,豈能問罪於他人?連月來俺占雲氣,見太原分野,王氣極盛,帝星明朗,此地必有真一人。

十餘年後,天下大定,隋朝氣數只此而已。」

張善相辭了林澹然回青州,發檄文知會天定王、西秦王。

三處厚贈天使,各助軍士五千,糧米三千石。

天使帶領軍馬回朝,覆奏煬帝。

煬帝御駕親征高麗,詔征天下軍馬,皆會聚於平壤,共一百十二萬三千八百人,車駕渡遼。

高麗王見隋帝大兵聚集,不敢出戰,分兵堅守,暗遣沙壘、一鄧一 五斗、武洞、駱思德四將帶領一精一兵,四山焚劫隋軍糧草。

隋軍乏糧,自相變亂,諸將皆無戰心,各思退步。

高麗王大發軍馬追殺,隋軍大敗,眾將只護得隋煬帝而逃,全軍敗沒。

大業八年,京城地震五番。

六月朔日,有黑氣千餘丈,飛入太極殿中。

七月,有虹光現於玉堂原,城外高山,盡皆崩裂。

天下大亂,盜賊如林,各據一方,稱王道帝,共有六十四處煙塵。

先說一人,姓竇名建德,貝州人氏,軍官出身,聚集勇將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招兵買馬,共得五萬餘人,打州劫縣,據地稱王。

又有一人姓李名密,字玄邃,遼東襄平人,輔佐楊玄感為王。

有大將翟讓、李世囗、王伯當,起兵黎一陽一,佔據滎一陽一郡,所向皆捷。

據興洛倉,復駐紮鞏城,聲勢大振。

朱仙起兵南一陽一,稱為楚帝。

郭子和起兵榆林,號永樂王。

王須拔起兵恆定,號漫天王。

又有劉武周、林士弘、李子通、邵一江一 海、劉元進、一江一 華、徐圓朗、左才相、梁師都,各各佔據城池,互相征伐。

遍處表章不絕到樞密院來。

煬帝聞報,驚慌無措,御筆親寫詔書,欽差右驍衛將軍唐國公李淵為太原留守,虎賁中郎將王威、虎牙中郎將高君雅二人為副留守,調遣關右十三郡軍馬征討群賊。

卻說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氏。

其祖李虎仕魏有功,封唐國公。

父李(日丙)襲封其爵,生淵於長安,胸生三侞,立性仁厚,襲封唐公。

取竇毅之女為夫人,生四子:長名建成,次世民,三玄霸,四元吉。

李世民年方四歲,有書生見而異之,歎道:「此子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濟世安民。」

李淵厚待書生,既而辭去。

李淵懼其語洩,使人分頭追殺,竟無蹤跡,因以為神。

故采其語,名世民。

有詩為證:

龍姿鳳表自天成,首出能教海岳清。

濟世安民真帝主,行看四野息煙塵。

再說李淵奉旨率領高君雅、王威二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起馬步兵五萬,征討眾賊。

雖然屢戰屢勝,爭奈盜賊甚多,朝降暮反,只有山西、河南附近地方,略為平靜。

忽報邊城軍士結連一胡一 虜作叛,勢甚猖獗,官軍屢敗,求兵救拔。

吏部侍郎裴矩力勸煬帝親征,煬帝敕虞世基為總兵都督大元帥,帶領馬步軍兵三萬為前隊,煬帝自統一精一兵七萬、戰將百員,御駕親征。

大軍將到雁門,虜王突厥撤圍而走,誘隋煬帝軍馬入關,親督鐵騎四十萬,攻打雁門劫駕。

金鼓之一聲 ,振動天地。

正是: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入平林被犬欺。

不知煬帝如何退敵,再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逸史
第01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第02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第03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第04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第05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裡害相思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第07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逐第08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第09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第10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第11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第13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第14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第16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第17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第19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第21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第22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第23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第24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第25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第26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第27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第28回 湯府丞中計敗兵 杜元帥納言正位第29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第30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第31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第32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第33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第34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第35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第36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第37回 羅默伽肆凶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第38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第40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