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思政曰:「我今至此,特為國事起見。」泰曰:「自渤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

北史演義

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

話說宇文泰屏去左右,將王思政邀入密室,問其來意。

思政曰:「我今至此,特為國事起見。」

泰曰:「自渤海王當國,寇亂已平,天下安冶,國家尚有何事煩公遠出?」

思政曰:「左丞以渤海王為何如人?」

泰曰:「高王滅爾朱,扶帝室,大魏之功臣也。」

思政曰:「吾亦意其如此。

孰知滅一爾朱,復生一爾朱。

今歡身居并州,遙執朝權,形勢之地皆其私人所據,天子孤立於上,國勢日危。

近歡又納孝莊後為妾,敗常亂紀,於斯為極,寧肯終守臣節哉?帝素知行台與左丞忠義自矢,士馬足以敵歡,故特遣我來密相盟約,為異日長城之靠,所以敢布腹心。」

泰曰:「高歡之心路人皆知,吾元帥豈肯與之同逆。

直以勢大難敵,故一陽一為結好耳。

請即同往,與賀拔公議之。」

思政大喜,便與泰同來見岳。

岳知思政至,忙即請入,下階相迎。

坐定,略敘寒溫,思政便以告泰之言告岳,出帝密詔付之。

岳再拜而受,因曰:「國步將危,正人臣捐軀效節之日,況有帝命乎?岳敬聞命,不敢有二。」

留入後堂,設宴相待。

宴罷,思政不敢久留,起身辭去。

岳曰:「歸奏天子,歡若有變,岳必盡死以報。

倘有見聞,當使宇文左丞到京面陳。」

思政既結好關西,星夜趕回京師,奏知孝武。

孝武曰:「賀拔岳諒無他意。

但恐歡終難制,奈何?」

斛斯椿曰:「陛下勿憂,臣更有一計,足以除歡。」

帝問:「何計?」

椿密語帝曰:「有嵩山道士黃平信、潘有璋善行符魘之法,與臣往來親善,臣嘗試其法有驗。

據雲能攝人生魂,用伏一屍一術,埋而壓之,其人必死。

只要本人生年月日,貼肉衣服,法無不靈。

臣欲害歡,已托其行一事。

歡之年月日時已有,所少者貼肉衣服耳。

又有一術士李虛無,自言能往并州盜之。

臣俱留在家中,法物一備,便可動手。

可安坐而制其命也。」

帝曰:「此法若靈,勝於用兵數倍矣。

卿善為之,勿使作事無成,徒人笑。」

椿受命而退。

且說高乾與帝立盟之後,絕不知帝有他意,後見帝增加部曲,心甚疑之,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群小,數遣近臣往來關西,與賀拔岳計議。

又出賀拔勝為荊州刺史,外示疏忌,實欲樹一黨一。

禍難將作,必及於我。」

乃密啟歡。

先是封隆之、孫騰皆有書報高王,言朝廷聽任匪人,暗招刺客,潛入晉一陽一,欲害大王,宜謹防之。

歡得書大怒,曰:「帝即忌我,其奈我何?

惟刺客當防之耳。」

於是日與爾朱後深居內室,侍側者皆女子,外官非親信不得常見。

三五日一出,經理庶務,四方有要緊文書,皆侍女傳遞。

十日一宴眾官,亦不出府,自正廳至寢室共門十有八重,每門設監守官二員,查視出入。

其堂內門戶,皆婦女關守,莫敢亂行。

舊時宴會,非至二更不散,自後日一沉西便即終席。

最親一愛一者惟孝莊後一人,刺客事亦惟後知之,余無知者。

至是又是乾啟,心益大怒,乃召乾至并州,面論時事。

乾見高王,悉陳朝廷所為,不久定有變動,因勸王受禪,以弭其禍。

王急以袖掩其口曰:「司空勿妄言。

吾今以司空復為侍中,門下之事皆以相委。」

言訖,即令記室作啟,奏請乾為侍中。

又謂乾曰:「明日是花朝節,當與司空宴於北城府中。」

傳令百官,明日皆集相府伺候。

乾乃拜辭而出。

次日,司馬一子如來見,便與子如偕往北府。

正行之次,見一蓬頭道人手持一團一扇,上寫善觀氣色,預識吉凶。

高王頭踏到來,全不退避。

軍人拿住,送到馬前,道人叩首道:「不知王到,誤犯虎威,伏乞釋罪。」

高王吩咐放去,道人立起身來,只把高王細看。

一到北府,眾官分班迎接。

王入西園,宴已擺設。

王坐南面,乾與百官依次坐下。

笙歌迭奏,女伶樂一妓一紛紛進酒。

斯時婁妃亦同眾夫人在景春園中百嬌亭上飲酒賞花,聽得樂聲嘹亮,問宮人:「何處奏樂?」

宮人稟道:「大王在西園宴客。」

婁妃暗忖:「高王一月不見,宴罷之後,自然進宮。」

便同諸夫人各歸內閣。

那知高王一心只在西府,階前方報未時,便即起身,謂高乾曰:「司空早轉朝去,今當復為侍中,諸事留心。

明日我來餞送。」

乾拜謝,王即去。

婁妃聞之不悅。

子如送王歸府,行至中途,復見蓬頭道人立在街旁,注視高王。

子如心疑,遂命從人帶道人歸府,問他何以兩次沖道。

這人曰:「貧道深通相術,今觀大王氣色,主在今夜即有急病纏身,欲為大王尋一解救之術,故在旁偷視。」

子如曰:「你不可亂說,言若不驗,定加重責。」

吩咐左右將他鎖在書房,不許放去。

且說高王回到西府,時已傍晚,便與爾朱後在春風亭上開筵對飲,宮女輪流斟酒,花香人美,十分快意,不覺沉醉。

將近二更,月明如晝,思欲下階閒步。

袖拂金盃於地,親自俯拾。

忽一股黑氣從地而起,直衝王面,迴避不及,覺氣冷如冰。

後見王色異,慌問:「何故?」

王不應,遂與後聯坐。

再命進酒,連飲數杯,身漸不快,攜後手同歸寢室。

坐方定,垂首大吐,乃就榻以寢,後侍坐榻旁。

三更時候,大聲呼痛,後急問之,謂後曰:「我太一陽一如斧劈,痛不可忍。」

言未絕,又曰:「我右脅左膝亦發奇痛,未識何故。」

後即命宮女執燭,親自看之。

王體素白,是時三處皆青。

後驚曰:「乍痛乍青,症甚奇異,當召醫者入視。」

王曰:「且待天明。」

後曰:「王舊日曾有是症否?」

王忍痛言曰:「吾自幼多疾,飲食少進,不能受勞。

至十歲即能飲酒,賴尉氏姊調護,不至沉醉過傷。

年二十始無病,然三十之內體尚瘦弱,不得豐厚。

雖居高位,一精一神未能全美。

一到晉一陽一,肌丰神壯,體日以強,雖應務紛繁,終夕不倦。

自此五六年來,疾病全無,故敢恣情酒色,朝夕自娛。

舊有值宿醫官,吾以無病筆,皆令去之。

今於半夜出召醫者,人必驚疑,故待天明不安,然後去召。」

後見王愁眉蹙額,似有不勝痛楚之狀,心甚惶急,巴不得天就明亮。

一到五鼓,忙即傳諭出宮,宣召醫官二人。

醫者入視,診過脈息,再看痛處,茫無治法。

出外擬方,私語侍者曰:」今按大王之脈,別無甚病,三處奇痛莫識所由。

恐遇妖魅之物,以致此禍。

當啟妃主,問明大王,再商所以治之。」

內侍曰:「昨夜在後花園飲酒,皆宮女承應,歸寢大吐,我問宮女方知。

妃主之前不敢稟也。」

看官,你道高王此症何來?緣道人即李虛無,欲識高王形像,故兩次詳視,當街不避,被子如鎖在書齋。

宿至二鼓,人皆熟寢,乃悄然而起,點燈焚香,念誦秘咒,將黃絹畫成高王形像,以法針三隻,刺其太一陽一、右脅、左膝三處,咒畢,藏於鞋履之中,凝神以坐。

此處作法,高王三處就痛起來。

醫者那裡識得,雖擬一方,服之其痛不止。

卻說司馬一子如絕早起身就往西府,一來謝酒,二來要驗道人之言真假。

斯時百官懼集,忽有內侍傳令出來,大王昨夜中酒,不能勞動,著刺史尉景餞高司空入京,百官免見。

子如心疑,留身入內,問門使曰:「王在裡面有何動靜?」

門使云:「五更即傳醫官進去診視大王,未識何病。

醫官云:「大王脈象無甚大疾,但太一陽一、脅、膝三處青腫,奇痛異常,疑為邪氣所侵。

得術士救解才可,恐非藥石所能效。

』」子如聽了,暗想道人之言有驗,遂令內侍請見。

王召入,直至一床一前,見王有忍痛狀,因問曰:「王疾從何而起?」

王以後園飲酒,黑氣相觸告之。

子如曰:「昨日送王回府,見那蓬頭道人屢次顧王,我帶歸問之,據雲觀大王氣色主在半夜發疾,我疑其謊,故禁之在室。

今言黑氣相犯,或有妖孽作祟,何不召之來治?」

高王點頭,子如遂出召之。

未幾,道人至,同入內宮。

王努力坐起。

道人見王再拜,請視痛處。

王示之,道人曰:「此無他故,蓋中鬼毒也。

請以神針,針其患處。」

王不許,曰:「吾痛尚不能忍,況又加針乎?且太一陽一、脅、膝等處,皆非可針之地。

汝可別以良法治之。」

道人曰:「法雖有,但能暫止其痛,而疾不能除。」

王命試之,道人討淨水一杯,畫符唸咒,以水噴於三處,痛果頓減,便命留之外閣。

子如告退。

其夜道人獨宿閣中,將過半夜,復行邪法。

高王痛又大作,倍加於前。

後大驚,著令內侍問之,道人曰:「此大王不許用針,故復發耳。」

後又令內侍問曰:「除用針而外,可有解救之術否?」

道人答曰:「王必不肯用針,尚有一術,但須明夜為之。」

內侍問:「何術?」

道人曰:「須得大王貼身衣服數件,在東南方撿一僻靜之處,待貧道作法,則鬼毒可解,大王便得安寧。」

內侍進述於後。

後見王閉目忍痛,不去告知,便喚宮女將王換下貼身衣服數件,放一匣內,付與內侍。

便命明日與道人同往,撿一僻處,在內作法,不許放去。

內侍領命,將衣服交與道人,道人一大喜。

次日,謂內侍曰:「我旅店正在東南方,與汝同去。」

至店,內侍緊緊守定。

是日,子如到府問候,知疾復作,大為憂疑。

後亦時刻不安。

那道人到夜託言作法,云:「外人不可窺伺。」

令內侍宿在外邊,閉戶獨處。

半夜時候,將高王衣服藏起,取破衣數件放在匣內,書符數道,封固匣口。

乃將高王所畫形像拔去三針,取像焚之。

天明,出謂內侍曰:「我法已施,大王自然安矣。」

與內侍同到府中,交還衣服。

果然王到三更其疾若失,痛患盡除,起身謂後曰:「此病速來速去,甚為可怪。」

後乃以道人作法解救告之,王曰:「若是有驗,道人之功不小。

吾今日且出理政務,以解內外之惑。」

梳洗方畢,內侍捧匣以進,言道人叮囑,此匣不可輕開,開則恐疾復發。

王命謹而藏之,因問:「道人何在?」

內侍曰:「在外。」

王命厚賞之,送往清霄宮居住。

清霄宮者,晉一陽一第一道觀也。

道人辭曰:「我為解大王之厄而來,非貪賞也。

吾事已畢,便渡江去矣。」

內侍挽之不住,進報王,王益重之。

時段韶從京師回,到府求見。

王命召入,細問朝事。

韶言:「帝以斛斯椿為心腹,出賀拔勝為荊州,遣王思政到關西,皆為王故。

其深謀密計,不能盡知。

臣因定省久虛,上表回來。」

王歎曰:「我不負帝,帝今負我。

古人云『功高震主者身危』,正我之謂矣。」

又謂段韶曰:「汝在此受職,不必再往京師了。」

段韶受命而退。

次日,接得肆州文書,報有阿至羅引兵十萬,來攻肆州,所過殘破,乞發兵救援。

諸將皆言宜救。

王曰:「朝廷自有良謀,何煩我去征討?」

兵不發。

餓而,朝廷亦有詔至,催王發兵,王故遲之。

司馬一子如諫曰:「肆州與晉一陽一連界,肆州危,晉一陽一亦不得安。」

王曰:「我豈不知,特恨朝廷急則用我,緩則忌我耳。

至羅雖強,聞吾兵發,其心必怯,遣使諭以威福,可以不戰而屈也。」

乃發書於至羅,勸其歸順。

至羅親見使者,曰:「高王有命,我不敢抗。」

引兵退歸舊境,此話不表。

且說李虛無已回洛一陽一,備訴騙取衣服之事。

斛斯椿及有璋、平信皆大喜,共入密室,推算年命,其年高王正三十八歲。

平信曰:「歡今年別無大悔,三月春殘,主有小悔,可以助成吾術。

過此則皆吉星臨命,不可複製矣。」

遂縛一草人,穿其衣服,又畫一人形,壓在草人身上,共埋地下。

日夕書符作法,招其魂魄,相戒:「不可亂動,到三月十五子時三刻其命自絕。

此伏一屍一之術,未有能免者。」

正是:擎天手段難逃死,蓋世英雄即日休。

未識高王一性一命若何,且聽下回細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