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大梁守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相拒。慶之自旦至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

北史演義

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

話說天穆大軍既引而東,元顥之兵正好乘虛殺入,自銍城進拔滎一陽一,直至大梁城下。

大梁守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相拒。

慶之自旦至申,攻拔三壘。

大千懼,開門乞降。

顥遂入城,與諸將議曰:「吾欲正尊號,然後引兵向闕,庶人心不貳。」

諸將皆勸成之,乃登壇燔燎,即帝位於睢一陽一城南,改元孝基。

以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引兵而西,進攻滎一陽一。

時守滎一陽一者,都督楊昱。

顥遣人說之使降,昱不從。

元天穆聞報大驚,與驃騎將軍吐沒兒將大軍三十萬,星夜來救。

梁之士卒皆恐。

慶之解鞍秣馬,諭將士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

君等殺人父兄,掠人子女,亦無算矣。

天穆之眾,皆是仇讎。

我輩眾才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惟有必死,乃可得生耳。

今虜騎眾多,不可與之野戰。

當及其兵未到齊,急取其城而據之。

諸君勿懷狐疑,自取屠膾。」

乃鼓之使登,將士相率蟻附而上,遂拔滎一陽一。

執楊昱諸將三百餘人,伏顥帳前。

請曰:「陛下渡江以來,無遺鏃之費,昨下滎一陽一,一朝殺傷五百餘人。

願斬楊昱,以快眾意。」

顥曰:「昱,忠臣也。

彼各為其主,奈何殺之?此外唯卿等所取。」

於是斬昱將佐三十七人,皆刳其心而食之。

俄而,天穆等引兵圍城,慶之帥騎三千,背城力戰,大破之。

天穆、吐沒兒皆走。

遂乘勝勢,進擊虎牢,守關將爾朱世隆亦走。

顥軍據了虎牢關,一路無阻,遊兵直指洛一陽一。

時六軍皆出,禁旅虛弱,帝大懼欲逃,未知所之。

或有勸往長安者,中書高道穆曰:「關中荒殘,何可復往?元顥士眾不多,乘虛深入,由將帥不得其人,故爾至此。

陛下若親帥宿衛,高募重賞,背城一戰,臣等竭其死力,破顥孤軍必矣。

或恐勝負難期,則車駕不若渡河。

征大將軍天穆、大丞相榮,各使引兵來會,犄角進討,旬月之內,必見成功。

此萬全之策也。」

帝從之。

夜至河內郡北,命高道穆於燈下作詔書數十紙,佈告遠近,於是四方始知帝駕所在。

顥知帝已遁去,長驅來前。

臨淮王彧、安豐王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迎顥。

顥入洛一陽一宮,改元建武,大赦。

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增邑萬戶。

顥將侯暄守睢一陽一,為後援。

行台崔孝芬率兵攻之,城破斬暄。

元天穆率眾四萬,攻拔大梁。

又遣費穆將兵二萬,攻虎牢。

慶之還兵救之,天穆聞其至,懼欲北渡。

郎中溫子升曰:「主上以虎牢失守,致此狼狽。

元顥新入,人情未安,今往擊之,無不克者。

大王平定京邑,奉迎大駕,此桓、文之舉也。

捨此北渡,竊為大王惜之。」

天穆不能用,引兵渡河。

費穆攻虎牢將拔,聞天穆北渡,懼無後繼,遂降於慶之。

進擊大梁,大梁亦下。

蓋慶之以數千之眾,自發銍縣至洛一陽一,凡取三十二城,大小四十七戰,所向皆克。

魏軍聞其兵至,皆亡魂喪膽;小兒聞慶之名,亦驚懼不敢出聲。

費穆至京,顥引入,責以河一陰一之事而臠斬之。

人情大快。

先是敬宗之出也,倉皇北走,惟爾朱後隨往,其餘侍衛後宮皆安堵如故,顥一旦得之。

自河以南,州郡多附,遂自謂天授,遽有驕怠之心。

宿昔賓客近習鹹見一寵一待,於擾政事。

日夜縱酒,不恤軍國。

所從南來軍士陵暴市裡,朝野失望。

朝士高子儒自洛一陽一逃至行在,帝問洛中事,子儒曰:「顥敗在旦夕,不足憂也。」

爾朱榮聞帝北出,即起兵南來,見帝於長子,勸帝南還,自為前驅。

旬日之間,兵眾大集,資糧器仗相繼而至。

聚兵河上,為克復京城之計。

慶之聞榮南下,謂顥曰:「今遠來至此,未服者尚多,倘知我虛實,連兵四合,何以御之?宜啟天子,更請一精一兵,庶不憂榮兵之至。」

那曉得顥既得志,密與臨淮、安豐二王共謀叛梁,特以事難未平,須借慶之兵力,故外同內異,言多猜忌。

聞慶之言,皆曰:「慶之兵不滿萬,已自難制,若更增其眾,豈肯復為人用?大權一去,動息由人,魏之宗室於斯墮矣。」

顥乃不用慶之計。

慶之亦覺其異,密為之備。

軍副馬佛念謂慶之曰:「將軍威行河、洛,聲震中原,功高勢重,為魏所疑。

一旦變生不測,可無慮乎?不若乘其無備,殺顥據洛,此千載一時也。」

慶之曰:「始助之而卒殺之,不義,吾不為也。」

慶之與榮相持於河上。

三日十三戰,殺傷甚眾,榮不能渡。

有夏州義士為顥守河中渚一陰一,與榮通,求破橋立效,榮引兵赴之。

及橋破,榮接應不及,顥悉殺之,榮大失望。

又以顥軍緣河固守,北境無船可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

黃門侍郎楊侃曰:「大王發并州之日,已知夏州義士之謀而來乎?抑欲廣施經略,匡復帝室而來乎?古之用兵者,瘡愈更戰。

況今未有所損,豈可以一事不諧而大謀頓廢。

今四方顒顒,視公此舉,若未有所成,遽復引歸,民情失望,各懷去就,勝負所在,未可知也。

不若征發木材,多為桴筏,間以舟楫,緣河布列,數百里中皆為渡勢,首尾既遠,使顥不知所防。

一旦得渡,必立大功。」

高道穆亦曰:「今乘輿飄蕩,主憂臣辱。

大王擁百萬之眾,輔天子而令諸侯。

若分兵造筏,所在散渡,指掌可克。

奈何捨之北歸,使顥得營聚,徵兵天下?此所謂養虺成蛇,悔無及矣。」

榮尚未決,忽軍士報稱:「有一河邊居民楊求見。」

榮喚入,問欲何言。

曰:「僕家族久居馬渚河邊,世授伏波將軍之職。

今聞元顥引梁軍入寇,主上北巡,諸城失守。

大王起兵匡復,大兵至此,無船可渡,只有造筏以濟。

僕有小舟數十艘,願獻軍前,以為大王前驅。」

榮大喜曰:「卿來,天助我也。」

即命為嚮導,遂點賀拔勝、爾朱兆二將,編木為筏,領軍一萬,從馬渚河乘夜暗渡。

將士一登彼岸,呼聲振地,個個奮勇爭先。

其時慶之守北中城,顥同安豐王延明、其子元冠受分守南岸。

忽有兵至,四面殺入,黑夜中不測敵兵多少,軍士先自亂竄。

元冠受火急提刀上馬,正遇賀拔勝,一槍刺死。

爾朱兆殺入中軍,欲捉元顥,顥與延明已從帳後逃去。

殺到天明,守河兵散亡略盡。

慶之在北中城曉得北兵偷渡,顥大敗而逃,獨力難支,只得收兵南走。

榮聞二將告捷,便引大隊人馬盡渡黃河,分兵追趕。

慶之七千兵士死亡過半,可憐一個南朝大將,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又值嵩高水漲,片甲不存,自料不能走脫,乃削去鬚髮,詐為沙門,逃歸梁國。

梁王念其前功,並不治罪,封為右衛將軍、永興侯。

且說顥已逃去,都督楊津入宿殿中,灑掃宮闕,引領禁兵,直至邙山迎駕。

榮引眾將亦至,面奏戰勝之事,請帝歸朝。

駕入京城,以人多疑懼,大赦安之。

封榮為天柱大將軍,兆為車騎大將軍,其餘將士皆論功加賞有差。

而顥自轘轅南出,至臨穎,從騎分散。

臨穎軍士江豐斬之,封其首以聞。

元延明奔梁。

臨淮王穎復歸於帝,帝不問。

於是下詔解嚴。

一日,接得邊庭文書,報稱韓樓余逆侵擾幽、薊,丑奴稱帝,以寶寅為太傅,進攻岐州。

榮見帝曰:「臣請歸北,以討餘賊。

仍留天穆、世隆在京輔政。

又銅鞮伯高歡在山東二年,捉偽王七人,又斬邢果於濟南,功大宜賞,合加儀同三司之職,授為晉州刺史。」

帝皆依奏。

次日,榮即起程,帝親送之郊,文武百官皆集。

榮歸晉一陽一,使大都督侯淵討韓樓於薊,配卒甚少,騎止七百。

或以為言,榮曰:「侯淵臨機設變,是其所長。

若總大眾,未必能用。

今以此眾擊此賊,必能取之。」

淵行,廣張軍聲,多設供具,親帥數百騎深入樓境。

去薊百餘里,值賊將陳周領馬步萬餘,淵潛伏以乘其背,大破之,虜其卒五千餘人,尋還其馬仗,縱令入城。

左右皆以為不可,淵曰:「此兵機也,如此乃可克耳。」

淵度其已至,遂率騎夜進。

昧旦,叩其城門。

韓樓果疑降卒為淵內應,遂走。

追兵擒之,幽州平。

榮以淵為平州刺史。

賀拔岳奉命討丑奴,謂其兄勝曰:「丑奴,勍敵也。

今攻之不勝,固有罪,勝之,讒嫉將生。

必得爾朱一人為帥而佐之。」

勝為之言於榮。

榮大悅,以爾朱天光為元帥,以岳與代郡侯莫陳悅為左右大都督副之。

天光初行,惟配軍士千人,馬亦不敷。

時赤水蜀賊斷路,軍至漳關,天光不敢進。

岳曰:「蜀賊鼠竊,公何懼焉?若遇大敵,將何以戰?」

天光曰:「今日之事,一以相委。」

岳遂進兵擊賊於渭北,身自陷陣,賊眾披一靡一,大破之。

獲馬二千餘匹,簡其壯健以充軍士。

天光尚以兵少,淹留未進。

榮聞之怒,遣參軍劉貴乘驛至軍,責天光,杖之一百,以軍士二千人助之。

丑奴聞官軍至,自圍岐州,遣大將尉遲菩薩以兵拒於渭北。

岳以輕騎數十,自渭南與菩薩隔水而語,稱揚國威。

菩薩令省事傳語。

岳怒曰:「吾與菩薩語,爾何人也?」

射殺之。

明日,復引百餘騎隔水與賊語,稍引而東,至水淺可涉之處,岳即馳馬東出。

賊以為走,乃棄步兵,輕騎渡水追岳。

岳先設伏於橫岡,賊至伏發,岳還兵擊之,賊敗走。

乃下令:「賊眾下馬者勿殺。」

賊悉投馬,俄獲三千人馬。

遂擒菩薩,降步卒萬餘,並收其輜重。

丑奴聞之,北走安定,置柵於平亭。

岳乃停軍牧馬,宣言天時將熱,未可行師,俟秋涼再進。

獲丑奴覘候者,縱遣之。

丑奴聞候者言,信以為實,散眾耕於細川。

使其將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柵,其餘千人已下為柵者甚眾。

岳知其勢,密分敕諸軍即日俱發,攻元進大柵,拔之。

所得俘囚一皆縱遣,諸柵聞之皆降。

晝夜徑進,直抵安平城下。

丑奴棄城走,岳輕騎追之。

及平涼,賊未成列,副將侯莫陳悅單騎衝入賊中,於馬上生擒丑奴,因大呼曰:「得丑奴矣!」眾皆辟易,無敢當者。

後騎益集,遂大破之。

官軍進一逼一高平,城中執蕭寶寅以降,於是三秦皆復,關中悉平。

二逆解至京師,寶寅賜死,斬丑奴於東市。

論平賊功,加天光侍中、儀同三司,以賀拔岳為涇州刺史,侯莫陳悅為渭州刺史、步兵校尉。

宇文泰從岳入關,以功遷征西將軍,行原州事。

時關、隴雕弊,宇文泰撫以恩信,民皆感悅,曰:「早遇宇文使君,吾輩豈從亂乎?」

此宇文氏得關中之本也。

再說高歡平定山東,忽得聖旨,職升儀同,遷為晉州刺史,大喜,忙別了同寅文武,趕回并州。

一日,到了晉一陽一,天色已晚,就往上一黨一坊來。

昭君接見,向前稱賀道:「前為軍將,今作朝臣,妾亦與有榮施。」

歡大悅。

斯時高澄年八歲,女端娥年十三,幼一女亦漸長成。

昭君抱出高洋來見,歡笑曰:「吾出門時,汝尚懷於母腹,今亦二歲矣。」

設酒共飲,各訴離情。

昭君指著高洋道:「此兒甚奇。

在腹時,吾一一夜坐在黑暗中,忽滿房如月之明,鉅細皆見。

兒女共視,則雲白光從我身出。

又將產之夕,夢見一龍,頭掛天,尾垂地,張牙舞爪,勢狀驚人。

生下來胸旁俱有鱗形,看來必是非常之物。」

歡戒勿洩。

明日,進見爾朱榮,參拜畢,首賀反正之功,次謝薦己之惠。

榮大喜,謂歡曰:「君往晉州,善自為之。

國家以晉一陽一為根本,晉一陽一以晉州為屏障,治內御外,須小心在意。」

歡俯首聽命,乃啟曰:「六渾蒙大王委託,敢不竭力。

然必輔佐有人,斯克不負厥職。

請以孫騰為晉州長史,段榮為主簿,尉景、厙狄干、竇泰為副將,願大王賜此數人同往。」

榮皆許之,歡復拜謝。

既退,拜望親友,皆設宴相留。

忙了數日,正要打點起程,忽劉貴奉榮之命來告曰:「大王聞君有女端娥,與世子菩提年貌相當,欲娶為婦,特命下官前來作伐。」

歡曰:「王何以知我有女?」

貴曰:「王府有一相士張文理,為王所信。

前從上一黨一坊過,偶見令一愛一,相貌非常,額前紫氣已現,不出三年定為帝后,故大王聞而求娶。」

歡曰:「此乃謊誕之談,大王何為信之?若說對親,齊大非偶,何敢承命?況小女貌陋德薄,豈堪上配世子?願兄好言謝之。」

劉貴見他不允,便即別去。

歡進與昭君言之,昭君曰:「爾朱作事凶暴,恐難長保富貴,我亦不欲將女歸之。」

歡曰:「但恐此事劉貴未必能了,我將自往見之。」

便即上馬往太原府來。

但未識此段姻事能回絕爾朱否,且聽下回再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