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
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
話說宇文護懼違突厥之意,出師伐齊。
周主授護斧鋮,親勞軍於沙苑。
護軍至潼關,遣大將尉遲迥帥一精一騎十萬為前鋒,趨洛一陽一;大將權景宣帥山南之兵,趨懸瓠;少師楊出軹關;親率大軍屯弘農。
命齊公憲、達奚武、都督王雄軍於邙山。
齊主震恐,悔不聽段韶之言。
乃遣蘭陵王長恭、大將軍斛律光救洛一陽一,太尉婁睿拒楊。
出軹關,恃勇深入,軍不設備。
婁睿將兵奄至,大破其軍。
被執,遂降。
權景宣圍懸瓠,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並以城降。
尉遲迥等圍洛一陽一,為土山地道以攻之。
城中守禦甚固,三旬不克。
護命諸將塹斷河一陽一之路,以遏救兵,引師共攻洛一陽一。
諸將以為齊兵必不敢出,唯坼候而已。
蘭陵王斛律光畏周兵之強,未敢遽進。
齊主召段韶,謂曰:「洛一陽一危急,今欲遣公救之。
但突厥在北,復須鎮守,奈何?」
對曰:「北虜侵邊,事等疥癬,不足為國深害。
今西鄰闚一逼一,乃腹心之病,請奉詔南行。」
齊主曰:「朕意亦爾。」
韶乃率一精一騎一千發晉一陽一,星夜趕行,五日濟河行近洛一陽一,與諸軍會。
值連日一陰一霧,乃帥帳下三百騎,與諸將登邙阪觀周軍形勢。
至太和谷,與周軍遇,韶即馳告各營,迫集騎士,結陣以待之。
韶為左軍,蘭陵王為中軍,光為右軍。
周人不意其至,皆恟懼。
韶遙謂周人曰:「汝宇文護才得其母,遽來為寇,何也?」
周將曰:「天遣我來,有何可問!」韶曰:「天道賞善罰惡,當遣妝送死來耳。」
周將曰:「吾不與汝鬥口,特與汝鬥戰耳。」
乃以步兵在前,上山迎戰。
韶命軍士且戰且卻以誘之,待其力弊。
然後下馬共擊,沖堅陷銳,萬眾齊奮。
周師大敗,一時瓦解,主將禁之不能止,投溪墜谷,死者無數。
蘭陵王以五百騎突入周軍,所向披一靡一,遂至洛一陽一城下,呼門求入。
城上人弗識,乃免胄示之面,始開門納之。
城上歡呼震地。
周師在城下者亦解圍遁去,委棄營幕,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
唯齊公憲、達奚武及王雄在後,勒兵拒戰。
王雄馳馬沖斛律光陣,光退走,左右皆散,唯余一奴一矢。
雄按槊刺之,不及光者丈餘,謂光曰:「吾惜爾不殺,當生擒爾去見天子。」
光回身反射,中雄額。
雄抱馬走,至營而卒。
軍中益懼,齊公憲拊循督勵,眾心少安。
至夜,收軍欲待明更戰,達奚武曰:「洛一陽一軍敗,人情震駭,若不乘夜速還,明日欲歸不得。
武在軍久,備見形勢,公年少未經事,豈可以數營士卒,委之虎口乎?」
乃還。
權景宣亦棄豫州還。
齊主親至洛一陽一勞軍,以段韶為太宰,斛律光為太尉,蘭陵王為尚書令。
蘭陵王,文襄第四子,姬荀氏翠容所出。
荀氏本爾朱後婢,一性一慧巧,年十四,常侍獻武,後疑其與獻武有私,欲置之死。
獻武送之婁後處養之。
婁以其眼秀神清,日後必生貴子,乃賜文襄為妾,而生蘭陵。
美丰姿,狀貌如婦人好女。
每臨陣,恐無以威敵,帶面具出戰,匹馬直前,萬人辟易。
是役也,功最著。
奏凱後,齊人作蘭陵王樂以榮之。
再說周楊忠引兵出沃野,應接突厥。
軍糧不給,諸軍憂之,計無所出。
乃招誘稽夷,宴其酋長於軍中,詐使河州刺史王傑,勒兵鳴鼓而至,曰:「大塚宰已平洛一陽一,欲與突厥共討稽夷之不服者。」
酋長皆懼。
忠尉諭而遣之曰:「速以糧助大軍,保無他害。」
於是諸夷相率饋輸,軍賴以給。
後聞周師罷歸,忠亦還。
越一年,周又遣齊公憲,將兵圍齊宜一陽一,築崇德等五城,以絕糧道。
斛律光將步騎三萬救之,築統關、豐化二城,以通宜一陽一運糧之路。
當是時,周、齊爭宜一陽一,大小數十戰,互有勝負。
韋孝寬謂其下曰:「宜一陽一一城之地,不足損益。
兩國爭之,勞師彌年。
彼若有智謀之將,棄崤東,圖汾北,我必失地。
今宜速於華谷、長秋二處築城,以杜其意。
脫其先我為之,後悔無及。」
乃畫地形以陳於護。
護謂使者曰:「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
汾北築城,遣誰守之?」
事遂不行。
光果以爭宜一陽一不若圖汾北,遂於陣前遙謂孝寬曰:「宜一陽一小城,久勞爭戰。
今既捨彼,欲於汾北取償,幸勿怪也。」
孝寬曰:「宜一陽一,爾邦之要衝;汾北,我國之所棄。
我棄爾取,其償安在?君輔翼人主,位望隆重。
不撫循百姓,而極武窮兵,苟貪尋常之地,塗炭疲弊之民,竊為君不取也。」
光進圍定一陽一,築南汾城以一逼一之。
孝寬釋宜一陽一之圍,以救汾北。
光與戰,大破之,遂築十三城於西境。
馬上以鞭指畫而成。
拓地五百里,而未嘗伐功。
齊公憲督諸將拒齊師,段韶、蘭陵王引兵襲破其軍,唯定一陽一一城猶為周守。
進而圍之,刺史楊敷固守不下。
韶屠其外城,內城將拔,而韶忽臥病,因謂蘭陵王曰:「此城三面重澗,皆無走路,唯慮東南一道耳。
賊必從此出,宜簡一精一兵專守之,此必成擒。」
蘭陵乃令壯士千餘人,伏於東南澗口。
城中糧盡,齊公憲來救,憚韶不敢進。
敷突圍夜走,伏兵起而擒之,盡俘其眾,遂取周汾州及姚襄城。
斛律光又與周師戰於宜一陽一,取周建安等四戍,捕擄千餘人而還。
護兵屢敗,歸朝後,與諸將稽首謝罪。
周主仍慰勞之,下詔:「大塚宰晉國公,親則懿昆,任當元輔,自今詔誥及百司文書,並不得稱公名。」
護大悅。
周主深知二兄之死,皆為護弒,常懼及禍,故即位以後,深自晦匿,事無鉅細,皆令先斷。
後聞生殺黜陟,一無關預,於左右近習前,屢稱其忠不置。
護聞之大安,異志少息。
先是文帝為魏相立左右十二軍,總屬相府。
文帝歿,皆受晉公護處分。
凡所征發,非護命不行。
護第屯兵侍衛,盛於宮闕。
諸子僚屬皆貪殘恣橫,士民患之。
護常問下大夫庾季才曰:「比日天道何如?」
季才曰:「荷恩深厚,敢不盡言。
頃上台有變,公宜歸政天子,請老私門。
此則享期頤之壽,受旦奭之美,子孫常為藩屏。
不然,非復所知。」
護沉吟久之,曰:「吾本志如此,但辭未獲免耳。
公既王官,可依朝例,無煩別參寡人也。」
自是疏之。
衛公直,帝之母弟,深暱於護,及沌口之敗,坐免官,由是怨護,勸帝誅之,冀代其位。
帝謀之宇文孝伯,孝伯與帝同日生,幼相同學。
及即位,欲引置左右,託言欲與孝伯講習孝經,故護弗之疑也。
孝伯亦勸誅護。
又中大夫宇文神舉、下大夫王軌皆與帝同心,欲共誅之。
計乃定。
帝每見護於禁中,常行家人禮。
太后賜護坐,帝立侍於旁,絕無忤意。
一日,護自同州還長安。
帝御文安殿見之,引護入謁太后,蹙額謂之曰:「太后春秋高,頗好飲酒,雖屢進諫,未蒙垂納。
兄今入朝,願更啟請。」
因出懷中《酒詰》授之,曰:「願兄以此諫太后,太后必聽。」
護諾而入,見太后,如帝所戒,向前起居畢,曰:「願有聞於太后。」
執卷讀之。
讀未竟,帝猝起不意,以玉珽自後擊之。
護不及防,遂踣於地。
此亦天意使然,護惡已滿,一擊適破其腦,血湧如泉,頓時悶絕。
太后愕然,左右大駭。
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
泉惶懼,斫不能傷。
衛公直匿戶內,躍出斬之。
神舉等候門外,聞內有變,急趨入,見護已死,皆額首稱賀,謂帝曰:「急收其一黨一。」
帝乃召宮伯張孫覽等,告以護已誅,令收其子弟家屬,又其一黨一侯龍恩等數人,於殿中殺之。
初,龍恩為護所親,護殺趙貴等皆與其謀。
其從弟儀同侯植謂龍恩曰:「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繫於數公,若多所誅戮,以自立威權,豈惟社稷有累一卵一之危,恐吾宗亦緣此而敗,兄安得知而不言?」
龍恩不能從。
植又乘間言於護曰:「明公以骨肉之親,當社稷之寄。
願推誠王室,擬跡伊、周,則率土幸甚。」
護曰:「吾誓以身報國,卿豈謂吾有他志耶?」
一陰一忌之。
植以憂卒。
及護敗,龍恩誅,周主以植為忠,特免其子孫。
齊公憲為護所親任,賞罰之際,皆得參預。
護欲有所陳,多令憲奏。
其間或有可否,憲恐主相嫌隙,每曲而暢之。
帝亦察其心。
及護死,召憲入,憲免冠謝罪。
帝慰勉之,使往護第收兵及諸文籍,殺膳部下大夫李安。
憲曰:「安出自皂隸,所典庖廚而已,未足加戮。」
帝曰:「汝不知耳,世宗之崩,安所為也。」
帝閱護書記,有假托符命,妄造異謀者,皆坐誅。
唯得庾季才書兩紙,極言緯候災祥,宜返政歸權。
歎以為忠,賜粟三百石,帛二千段,遷大中大夫。
丁巳,大赦,改元。
以尉遲迥為太師,竇熾為太傅,李穆為太保,憲為大塚宰,直為大司徒,陸通為大司馬,辛威為大司寇,神舉為大司空,孝伯、王軌並加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
齊公憲雖遷塚宰,實奪之權。
又謂憲侍臣裴文舉曰:「昔魏末不綱,我太祖輔政。
及周室受命,晉公復執大權。
積習生常,愚者鹹謂法應如是,豈有年三十天子而可為人所制乎?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一人為天子也。
卿雖陪侍齊公,不得遽同,為臣欲死千所,事宜輔以正道,勸以義方,輯睦我君臣,協和我兄弟,勿令自致嫌疑。」
文舉退,以帝言白憲。
憲指心撫幾曰:「吾之夙心,公寧不知?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為?」
衛公直心貪狠,意望大塚宰,既不得,殊怏怏,更請為大司馬,欲據兵權。
帝揣知其意,曰:「汝兄弟長幼有序,豈可反居下列?」
由是用為大司徒。
庚寅,追尊略一陽一公為孝閔皇帝。
帝自是親攬萬幾,大權獨擅。
賞功罰罪,悉秉至公,雖骨肉無所寬借。
群臣畏法奉上,而朝政一新。
或有功之伐齊者,帝曰:「我豈忘之?但齊主雖懦,舊臣宿將猶在。
況我初政未遑,兵力尚弱,且待內治有餘,外敵自滅。
與其取丙於未熟,不若取丙於既落之為易也。」
遂敕邊將,謹守疆界,勿遽生事。
由是兩河之民,少得休息。
今且按下不表。
且說武成為帝,好暱小人,倦理政事。
始因周師再來,猶寄腹心於舊臣,稍知畏勉。
既而外患不至,四境少安,遂恃為無恐。
嬖倖日進,大肆一婬一樂。
有嬖臣和士開者,自帝為長廣王時,以善握槊、彈琵琶有一寵一,闢為開府參軍。
及即位,累遷給事、黃門侍郎,或外視朝,或內宴賞,須臾之間,不得不與士開相見。
嘗在宮累日不歸。
一入數日,才放一還,俄頃即遣騎督赴。
一寵一愛一之私,日隆一日。
前後賞賜,不可勝記。
士開每侍左右,一奸一謅百端,言辭容止,極其鄙褻,以夜繼晝,無復君臣之禮。
常謂帝曰:「自古帝王,盡為灰土。
堯、舜、桀、紂,竟復何異?陛下宜及少壯,極意為樂,縱橫行之。
一日取快,可敵千年。
國事盡岸大臣,何慮不辦,無為自勤約也。」
帝大悅。
於是委趙彥深掌官爵,元文遙掌財用,唐邕掌外騎,馮子琮、胡長粲掌東宮。
三四日一視朝,對群臣略無所言,書數字而已。
須臾罷入。
先是樂陵王百年,孝昭時立為太子,帝素忌之。
今雖退居藩位,疑其心懷怨望,留之必為異日之患。
百年亦覺帝意,每事退抑,常托病不朝,故得苟延旦夕。
時有白虹圍日,再重赤星晝見。
太史令奏言不利於國,帝欲禳免其殃,思殺百年以厭之。
乃囑其近侍之臣,密伺其短,纖悉必報。
一日,百年習書,偶作數「敕」字。
宮奴賈德胄封其奏上,帝大怒,使召百年。
百年自知不免,泣謂妃斛律氏曰:「帝欲殺我久矣,此行恐不復相見。」
因割帶玦與之,曰:「留此以為遺念。」
妃涕泣受命。
遂入。
但未識百年此去吉凶若何,且聽後卷細說。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