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司馬氏興,篡魏、滅蜀、吞吳,四海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

北史演義

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

粵自炎漢之末,天下三分:曹一操一誇有中原,孫權雄據江東,先主偏安西蜀,鼎峙者數十年。

司馬氏興,篡魏、滅蜀、吞吳,四海一統。

晉武帝崩,惠帝繼立,庸懦昏愚,賈後亂政,諸王日尋干戈,遂成五胡之亂。

劉淵稱漢,李特號蜀。

劉曜繼漢而稱前趙,石勒滅曜而稱後趙。

前秦則苻氏,後秦則姚氏,西秦則乞伏國仁。

燕則前有慕容廆,後有慕容垂,西為慕容沖,南為慕容德。

其後馮跋據昌黎,又稱北燕。

涼亦分四: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南涼禿髮烏孤,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

而赫連勃勃據朔方,國號大夏。

晉之子孫在北者屠滅殆盡。

唯琅琊王睿系宣帝曾孫,相傳其母夏侯妃通小吏牛金而生。

當日見中原大亂,遂同西一陽一王羕等渡江南來,眾遂奉之為君。

延西晉之統,而棄中州於不問,一任五胡雲擾,互相吞噬。

於時拓拔珪興於代北,改代稱魏。

乘燕慕容氏衰,南取并州,東舉幽、冀,國日以大。

晉安帝隆安二年即帝位,建都平城,是為道武皇帝。

道武殂,明元帝立。

明元殂,太子肅立,是為太武帝。

其時諸邦皆滅,唯北涼、北燕、夏三國尚存。

太武悉平之,除卻東南半壁,中土皆為魏有。

太武殂,延及文成、獻文,國家無事。

孝文即位,寬仁慈一愛一,一精一勤庶務,以平城地寒,遷都洛一陽一,改稱元氏。

一性一好讀書,善屬文,詔策皆自為之。

好賢樂善,百姓皆安,天下大治。

魏世稱為極盛。

使承其後者克肖其德,則魏業之隆,再傳之千世萬世,何至一傳而後一奸一雄並起,遂成高氏、宇文氏篡奪之禍哉!賈子曰:「天下,大器也。

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語云:「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自古敗亡之禍,未有不自朝廷無道始也。

話說魏自孝文帝崩,太子恪立,是為宣武帝。

帝年十六,不能親決庶務,委政左右近臣。

最用事者,國丈於烈、皇舅高肇。

肇又尚帝姑高平公主,與於烈並為領軍,手握重兵,權重一時,群臣側目,雖諸王亦皆畏之。

時有鹹一陽一王元禧,系獻文帝子,與於烈不睦,見帝一寵一信他,屢加顯職,而身為帝叔反遭疏忌,深懷怨望,府中蓄養丁壯,招納四方術數之士。

與御前直寢符承祖、薛魏孫,黃門侍郎李伯尚,直閣將軍尹龍武結為死一黨一,耑待朝廷有釁,從中舉事。

一日,帝將駕幸北邙,六軍從行。

禧謂承祖、魏孫曰:「主上出幸,京師虛弱。

汝等為侍駕臣,朝夕在側,圖帝甚易。

吾起於內,汝應於外,大事可立成。

富貴共之。」

二人應諾而去。

次日,遂集其一黨一數十人,在城西宅內同議起兵。

尹龍武曰:「主上雖出,高肇、於烈留守,必有嚴備,府中兵士何足以濟?貿然為之,恐無成而受禍,王宜緩之。」

伯尚亦以為不可。

於是眾皆疑懼,其謀遂寢。

再說帝在邙山,因天氣酷熱,乃止於山之浮屠一陰一處,擺設臥具,假寐帳中。

直寢薛魏孫、符承祖先預逆謀,而鹹一陽一疑懼中止卻未知之。

魏孫見帝睡熟,將利刃藏於衣底,便欲行刺。

走至帳下。

見帝容貌如神,未敢下手。

承祖從後牽其衣曰:「吾聞殺天子者身當癩,汝何利乎?」

魏孫持刀而退。

帝開眼見二人密語,形狀閃爍,忙即起身。

時於烈之子於登亦司直寢,適至階下,帝遂呼令執之。

隨駕者俱到,搜出利刃,將二人背剪。

帝親拷問,二人料難瞞隱,大呼曰:「非臣敢反,乃鹹一陽一王教臣如此耳!」帝大驚,遂囚二人於幕下。

忽御前軍士奏報,拿獲一人劉小倍,系鹹一陽一親卒,來告鹹一陽一反狀。

帝訊之得實,恐京師有變,深為疑懼。

於登奏曰:「臣父為領軍,必無所慮。」

帝乃遣登飛馬入京觀之。

登至京,其父於烈已下令嚴備。

使登回奏曰:「臣雖朽邁,心力猶足。

禧等猖狂,不足為慮。

願帝徐還,以安人心。

帝聞奏大悅,謂登曰:「朕嘉卿忠款,賜卿以忠為名。」

於是於登改名於忠。

帝遂連夜起駕,五更即抵皇城。

入宮後,即著於烈父子領兵去捉鹹一陽一。

且說鹹一陽一王謀叛不成,心不自安,尚不知事已敗露,與兩個一愛一姬申屠夫人、張玉妹宿於洪池別館。

夜半左右來報,有千萬馬嘶之一聲從洪池西北而來。

王大驚,知事洩,急上馬走。

二姬及心腹二三十人亦狼狽上馬,相從而逃。

行未數里,兩姬在後,已被捉去。

從人皆散,單存尹龍武一人。

因向龍武道:「今投何處去好?」

龍武道:「不如投梁。」

蓋其時南朝已易四代,正值梁武開基,故龍武勸其南奔。

鹹一陽一不應,龍武道:「我生死從王,今追兵已近,奈何?」

行至柏塢嶺,於烈父子追及,遂與尹龍武一同被執,解至洛一陽一。

帝命囚之華林都亭,使軍士守之。

時熱甚,帝敕斷其水漿,鹹一陽一渴悶垂死,侍中崔光見而憐之,進以酪漿升余,王始蘇。

卻說鹹一陽一兄弟七人:長孝文、次鹹一陽一、三趙郡王、四廣陵王、五高一陽一王、六彭城王、七北海王。

昆弟中唯彭城王勰最賢。

當日聞鹹一陽一反事,不勝悲悼,因在帝前與諸王大臣共議鹹一陽一之罪,勸帝斥為庶人,幽之內省,盡其天年。

帝未決。

於烈、高肇共奏道:「鹹一陽一無父無君,死罪難赦。」

帝從之,乃命歸舊邸,並其妃李氏同日賜死;幽其子女,一黨一叛者皆斬;籍沒財產,以賜高、於兩家;選其歌姬舞女,充入內廷。

有舊宮人感鹹一陽一之恩,作歌悲之。

其歌曰:

可憐鹹一陽一主,奈何作事誤。

金一床一玉幾不能眠,夜宿霜與露。

洛水湛湛彌長岸,行人那得渡。

其歌流至江表,北人之在南者聞之,無不灑淚。

再說彭城友一愛一異常,當日不能救鹹一陽一之死,心甚慘戚。

後又聞其長子元通逃往河內太守陸琇家,琇不念舊恩,殺之,封首入朝,心益悲痛。

故不遇朝謁,終日在府悶坐。

一日,有天使來召,入朝見帝。

帝賜坐,啟口道:「有一事勞卿,卿為朕玉成之。

朕大婚三載,尚無子嗣。

今聞已故皇舅高偃有女秀娥,年十六。

前日高平公主來朝,稱說其女才色兼備,德貌無雙。

朕欲納之,煩卿去宣朕意。」

彭城知事出高肇,欲圖椒房之戚以固其一寵一,便奏道:「此系文昭皇后侄女,於陛下為表姊妹,不宜充作妃嬪。」

帝曰:「此卻何害。

朕欲遣卿去者,觀其色果何如耳。」

彭城不敢違,先至肇家,宣達帝意。

然後與肇同至偃府,肇令秀娥出見,果然天姿國色。

暗想:「此女入宮,必得帝一寵一。

但眼俊眉豐,恐無淑德。

況肇非良善,現已恃一寵一弄權,將來又得內援,必更橫行無忌,貽禍國家。」

因即起身相別,回奏道:「此女雖有顏色,但輕一盈而無肌鼻,恐非受福之人。」

帝聞奏,遂置不問。

肇知之,深怨彭城。

一日,帝坐便殿,直寢於忠侍。

帝偶言:「高偃女有美色,彭城言其福薄不可入宮,朕甚惜之。」

忠亦與彭城不睦,因言:「彭城誤我主矣,此女美麗如仙,豈無異福?」

帝遂決意納之,便命有司具禮迎入。

帝見秀娥芳華淑質,光采動人,後宮罕有其匹,不勝驚喜。

是日,即冊為貴嬪,一寵一冠六宮。

於是疑彭城為欺己,益加恩高氏。

且說魏自孝文以來,崇尚佛教,大興寺院,王侯貴家女子有入道修行者。

武安伯胡國珍之妹在胡統寺為尼,號曰靜華真淨禪師,以家門貴顯住持山門。

國珍夫人皇甫氏久無生育,於太和十三載忽然懷孕,生下一女,紅光紫氣照曜一室,國珍奇之。

有卜人趙明者,密令卜之。

趙云:「此女大貴,異日當為天下母,但恐不獲善終。」

國珍大喜,名之曰仙真。

此即武靈胡太后也。

後夫人又生一女,名曰瓊真。

夫人早卒,二女皆幼。

淨師哀其無母,攜仙真入寺撫養。

仙真漸長,一性一質聰明,妙通文墨,聖經佛典一覽便曉,容色更極美麗。

淨修初欲收之為徒,恐其不了。

年十六,送歸國珍。

時帝以皇嗣不生,引僧道於朔望日在式乾殿廣修善事,召集諸王、駙馬、宰輔大臣,講求佛典。

又齋僧眾於廣一陽一門以求太子。

後亦延召女僧,於後宮誦佛求福。

國珍妹淨師亦入講經。

於後見其一精一通佛典,甚加敬重。

每入宮輒二三月不出,朝夕談論,情意投合。

一日,後語淨師曰:「師在外見有良家女子才色兼備者乎?」

淨師道:「有。」

後問:「誰家之女?」

淨師道:「尼兄國珍之女。

年十七,名仙真,才貌德一性一,世無其偶。」

後曰:「汝能引來一見乎?」

淨師道:「一娘一娘一欲見此女,尼即帶他來見。

但宮禁深嚴,出入恐於未便。」

後曰:「汝奉我命有何干礙?」

淨師應諾而去。

遂到胡國珍家,傳述於後之命欲見仙真,著他帶領入宮。

國珍道:「女孩兒家從未識朝廷禮數,如何見得帝后?」

淨師道:「侄女自幼聰慧,入宮見駕斷不至於失禮。

況有我在,可以無憂。」

因向仙真道:「後命難違,定當從姑入見。

汝心懼否?」

仙真曰:「後猶母也。

以女見母,何懼之有?」

國珍、淨師聞之皆喜。

次日五更起身,遂同淨師入宮。

宮門上見是淨師,往來慣熟,便即放入。

淨師先至後前奏知,然後帶領仙真跪在金階,行朝拜之禮,口呼一娘一娘一千歲。

於後便命平身,召上賜坐。

細看仙真,態度端凝,容顏美麗。

啟口之間不但聲音清楚,亦且應對如流,心中大喜。

仙真初入大內,不敢久留,便即告退。

後以明珠一粒賜之。

仙真拜謝。

內侍送出宮門,自有家人迎接回府。

淨師亦欲辭出,於後道:「師且莫歸,我尚有話與你說。」

未識於後所言何事,且聽下回細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