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招集烏合之眾,屢次喪敗。僅據信都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北史演義

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且說京兆王元愉反於冀州,起兵三月,鄰郡不附。

招集烏合之眾,屢次喪敗。

僅據信都一城,將士盡懷離志。

忽報朝廷差都督李平領大兵數萬來剿,人人喪膽,誰敢迎敵。

大兵一到,把四門圍住,架起火炮,日夜攻打。

李平見他勢已窮蹙,便招他投順,庶可免死。

此時元愉內無良將,外無救兵,看看城破在即,追悔無及,只得納款軍門,以憑朝廷處置。

李平兵不血刃,遂拔冀州。

捷報到京,帝大喜,詔李平班師,解元愉入京。

帝聚集朝臣,議元愉之罪。

高肇奏道:「逆愉之罪過於元禧,當以禧罪罪之。」

帝不忍曰:「朕念先皇一愛一愉之情,當免其死。」

眾臣稱善。

唯肇不悅,退歸府中,便遣手下勇士高龍,吩咐道:「汝星夜迎去,一至軍中,速將元愉殺死。」

囑李平莫洩,只言怨憤身亡,主上必不見責。

高龍領命,飛馬而去。

行至野王縣界,迎著大軍,將高肇害王之意,與李平說了。

李平曰:「恐非天子之意。」

高龍笑道:「彭城尚遭他害,何況元愉。

將軍違了高公,功勞都付流水矣。」

李平從之。

高龍入帳見王,王問:「何人?」

龍曰:「臣乃高令公府中人也。

奉主命,以御酒一瓶,請王自裁。」

王泣下道:「我志滅高肇,今為肇殺。

將見先帝於地下,必不令高賊善終也。」

遂飲藥而死,年二十二。

李平以病死上聞。

帝不省,命以庶人禮葬之。

元愉有一子一女:子曰寶炬,後為西魏文帝;女即明月公主。

皆絕屬籍。

瑤姬因為偽後,降敕賜死。

左僕射崔光奏其有孕在身,不可加誅,發入冷宮監禁。

後胡後生太子,始赦出。

帝以李平有功,升授工部尚書。

高肇忌之,乃遣其將帥流言平在冀州盜沒王府寶物,詐增首級冒功,多不法事。

帝怒,斥平為民。

是歲大赦,改元永平元年。

再說胡充華入宮已及三載,於後在時承幸數次。

自高後職掌朝一陽一,阻絕帝意,妃嬪承恩者絕少。

充華之宮帝亦三月不到。

一日,宮娥忽報駕臨,忙起迎接,見帝便衣小帽,只隨內侍二人,悄然而至。

帝攜充華手曰:「卿為於後所薦,朕憶於後,便即想卿。

奈今皇后頗懷嫉妒,絕不似前後寬宏,故今宵私行見卿。

卿亦勿洩於後也。」

充華拜謝。

是夜,宿充華之宮,五更即去。

時值八月中秋,嬪妃世婦皆往正宮朝賀。

朝罷,眾妃先散,充華獨後。

時月光皎潔,碧空如洗。

充華貪看月色,緩緩而歸。

行至一所,內有高亭畫閣,隱隱聞女子笑聲。

命宮人入視,出雲諸夫人在亭上焚香拜祝。

充華走至亭外,潛聽其語。

皆云: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

充華上亭與諸妃相見,曰:「賢姊們在此焚香祝天,肯帶攜小妹一祝否?」

眾妃笑曰:「此是帝意,命我等拜祝上蒼,以廣皇嗣。

你來得正好,莫負帝意。」

充華笑曰:「如此說來,帝意欲得太子也。

而賢姊們何以願生諸王公主乎?」

眾妃曰:「你尚不知朝廷法度。

舊制太子立,必殺其母,以防後日亂政之漸。

我等不願生太子者,實欲自全一性一命也。」

充華曰:「不然,我之祝異於是。」

遂跪下祝曰:「願得生子為太子,身雖死無憾。」

眾妃皆笑其愚。

以後帝每臨幸,充華果懷六甲。

諸夫人聞之,皆來勸曰:「近聞後亦懷孕。

汝何不私去其胎,以待正宮降生太子,然後再圖生育未遲。

不然子雖生,命難保也。」

充華曰:「皇后有德,必生太子。

吾近來夜夢不吉,必生女也。

諸夫人勿為吾憂。」

數月,王后生女,封為建德公主。

至永平七月初四日,宮人報充華將產,帝恐宮中有弊,命充華移居宣光殿。

是夜,遂生肅宗孝明皇帝,名元詡。

生時紅光滿室,異香透鼻。

帝大喜,步入視之曰:「此真後代帝主也。」

嚴斥宮人一乳一保小心保護,養之別宮。

自王后以下嬪妃人等,不得私入看視,即充華亦不許見面。

冊充華為貴嬪。

六宮皆賀,惟有高後不樂。

一日,親至宣光殿,謂胡妃曰:「汝知太於長成乎?」

妃曰:「妾自三日後不復相見,今不知也。」

後曰:「吾欲視之,同汝一往。」

妃曰:「帝有命,不敢去。」

後見其不去,亦不往。

未幾,太子年四歲,帝幸胡妃,宮妃侍宴,帝半酣,謂妃曰:「我將立東宮,汝知之乎?」

妃曰:「妾非今日知之,生太子時已知之矣。」

帝曰:「朕所以遲立東宮者,為不忍殺汝也。

奈勢不可緩何,當與汝長別矣。」

妃曰:「太子國之本也。

願陛下速立太子,以固國本。

豈可惜妾一人之命,而使儲位久虛。」

帝見其慷慨無難色,惻然久之,歎曰:「汝既真心為國,我亦何忍殺汝。」

妃叩首拜謝。

於是遂立元詡為太子,大赦天下,改舊制,赦胡妃之死。

然魏自彭城枉死,高肇代居太師之職,連歲大旱,民多餓死。

肇擅殺囚徒,恣行不顧。

帝弟清河王元懌意甚不平。

一日,侍宴帝前,清河謂肇曰:「昔王莽頭禿卒傾漢室,今君身曲恐終成亂階。」

肇不答,群臣皆愕。

帝亦不以為意。

其時有梁國降將李苗奏帝道:「西蜀一方,梁無兵將守把,乘虛可取。」

帝大喜,因與高肇定取蜀之計。

發兵二萬,以高肇為征蜀大元帥,統領諸將而去。

那知高肇領兵去後,帝忽不豫,病未數月,崩於式乾殿,年三十三歲。

遺詔立太子,高一陽一、清河二王,太師高肇輔政,乃延昌四年正月初六日也。

時高肇未歸,國事皆決於二王。

商議扶立新君,中尉王顯欲請一娘一娘一懿旨,方召太子,左僕射崔光進步言曰:「天子崩,太子立,國之制也,何待皇后主張?」

二王以為然,遂同崔光親到東宮,叫內侍侯綱傳言宿衛,請太子起駕,到式乾殿臨喪。

二王欲待天明召集文武,然後即位。

崔光曰:「不可。

天子年幼,宜即正位以安眾心,不須待天明也。」

二王從之,乃引太子登顯一陽一殿。

崔光攝太尉而進冠袍,侍中元昭跪上璽綬,奉太子升御座即帝位。

謚帝曰宣武,尊高後為太后。

諸王及大小臣寮皆北面稱賀。

山呼已畢,天子離下龍亭,換了孝服,至靈所舉哀。

諸臣陪哭。

五更鐘響,滿朝文武齊到,知天子已崩,新君登位,皆先朝拜新君,後行喪禮。

是日,後及嬪妃皆來赴哀,新帝就於喪所,拜見太后。

後見新君已立,暗想:「彼尚未識所生,不如殺卻胡妃,日後自然以吾為母。」

便遣內侍劉騰,授以快刀一把,曰:「汝到宣光殿將胡妃誅死,回有重賞。」

劉騰領旨,飛奔宣光殿來。

胡後赴哀才回,忽見中宮內侍劉騰手執利刃,來至宮中曰:「一娘一娘一有旨,先帝殉葬無人,欲取夫人之命。」

胡妃大驚曰:「你來殺我,不過為高後出力,獨不思天子是我所生。

你殺天子之母,日後君王知道,只怕你滅門不久。」

劉騰聽了,默然半晌,忙跪下道:「此實奉主差遣,非干小臣之事。

但小臣去了,一娘一娘一別遣人來,夫人禍終不免,奈何?」

胡妃道:「你能救我無事,後必重賞。」

劉騰道:「夫人且緊閉宮門,休輕出入,待小臣且去商之。」

遂尋著內使侯綱,說知其故。

綱曰:「吾與汝去見領軍於忠,可以救之。」

遂往見於忠,告之以故。

忠曰:「皇后勢傾宮掖,當與崔太傅計之。」

往見崔光,言高後欲殺胡後,將何以救。

光曰:「宮中不可居,領軍可領禁軍三十騎,入宣光殿,護送東宮,則後不能害矣。」

於忠如其計,妃遂避入東宮。

劉騰回稟高後,只言尋覓不見。

高後道:「彼豈預知奴意而先躲避耶?且俟太師回朝再商便了。」

話說二王奉遺詔輔政,恐怕高肇回朝仍復當國,則權勢不敵,必被其害,不若先去之,乃假皇后手敕:「天子幼沖,門下萬幾之事,悉聽二王處分。」

因問光去肇之策。

崔光曰:「召他回來,削去兵權,勒歸私第可矣。」

乃以哀詔付肇,命即班師,肇至綿竹,蜀地已下數十城。

忽接詔旨,知天子已崩,太子即位,大驚,慟哭良久。

留偏將守綿竹,班師回朝。

二王聞肇將至,欲就殺之,乃伏武士邢豹等二十餘人於大行殿東序,摩利刃以待。

肇至中城,高平公主使人迎之。

肇曰:「吾未赴哀。」

尚不回府,改服麻衣,至梓宮前伏地舉哀。

哀畢起身,忽見內侍數人云:「二王有請。」

遂引入中常寺省。

肇失驚道:「我何至此?」

邢豹道:「此彭城王死處也。

彭城王在地下等太師對證,請從此死。」

肇曰:「汝小人何敢殺我。」

邢豹喝令武士動手,遂將二丈白綾套肇頸上,立時絞死,回報二王。

二王道:「今再洩彭城之怨矣。」

以小車一乘,命豹載歸其一屍一。

高平公主見之大哭,謂邢豹曰:「二王殺之何太急?」

邢豹曰:「當日殺彭城亦太急。」

公主默然。

是日,高太后聞肇已回,只道赴哀之後必來進謁,至晚不見入宮,便召守門內侍問曰:「太師曾謁梓宮否?」

內侍答道:「已謁。」

又問:「今何在?」

內侍道:「想在朝堂議事未了。」

後因自忖道:「帝雖晏駕,大權仍歸肇手,諸王斷不敢有異議。

等他進見時,設一良圖,扶我臨朝,便可任所欲為,不怕胡妃異日奪吾權去。」

高後正在妄想,秉燭以待肇至。

那知起更以後杳不見到,坐在宮中等得不耐煩,吩咐內侍道:「快到朝堂,宣召太師進宮相見。」

內侍去不多時,慌急奔回,告後曰:「一娘一娘一不好了!太師謁過梓宮,已入中常寺省賜死矣。」

後曰:「誰殺之?」

曰:「諸王殺之。」

後驚駭欲絕,大怒曰:「我為帝母,宮中惟我獨尊。

肇即有罪,亦應稟命行誅。

乃先帝骨肉未寒,諸王擅殺大臣,目中寧復有我耶?必到梓宮前哭訴先帝,究問諸王肇有何罪,而竟置之死地,看他有何理說。」

忙即帶了宮女數人,也不及乘輦,憤憤走出宮來。

斯時內侍劉騰正在宮外,見高後欲到前殿,向前跪下道:「一娘一娘一且請回宮,聽奴婢一言。」

後於是止步問之。

但未識劉騰所言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