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雖征至晉一陽一,初意幽之別第,終其天年。歸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

北史演義

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

話說濟南初廢,帝於太后前涕泣誓言,許以終始相保,決無害意。

雖征至晉一陽一,初意幽之別第,終其天年。

歸彥等數陳利害,日夜勸帝除之。

帝乃遣人密行鴆毒,濟南不從,扼而殺之。

時年十七歲。

其後孝昭頗自愧悔,忽忽若失。

有晉一陽一令史至鄴,早行,路遇儀仗甚都,有一王者坐馬上,酷似文宣,心甚疑之。

有一騎落後,問之,騎曰:「文宣帝也。

今往晉一陽一復仇耳。」

倏忽不見。

令史歸,不敢言。

後聞帝疾,謂人曰:「帝必不起。」

其時宮中諸厲並作,或歌呼樑上,或叱吒殿中。

帝惡之,備行禳魘之事,而厲不止。

時有巫者,言天狗下降大內,不利帝躬,乃於其所講武以禳之。

帝自強作一精一神,乘馬射箭。

馬忽絕韁而奔,有兔從草中竄出,馬驚逸,帝墜地絕肋。

左右救之,昏迷良久乃蘇。

扶至宮,發暈數次。

太后聞之,來視疾,問曰:「汝征濟南至此,今何在?」

帝不答。

連問,皆不答。

太后怒曰:「殺之耶?不用吾言,死其宜矣!」遂不顧而去。

一月甲辰,詔以嗣子沖,弟長廣王湛統茲大寶,遣趙郡王睿至鄴征之。

又與湛書曰:「百年無罪,汝可以樂處置之,勿效前人也。」

是日,殂於晉一陽一宮。

臨終,但言恨不見太后山陵。

睿至鄴,宣帝遺命,使繼大統。

湛猶疑其詐,使所親先詣嬪所,發而視之,使者覆命,乃大喜。

馳赴晉一陽一,使河南王孝瑜先入宮,改易禁衛,然後入。

癸丑,湛即皇帝位於南宮,是為武成皇帝。

大赦,改元大寧。

立妃胡氏為皇后,子緯為皇太子,封太子百年為樂陵王。

初,孝昭事太后惟謹,朝夕定省,常得親歡。

武成每多不順,太后常惡之。

孝昭崩,太后思之致疾。

又舊時老伴,若恆山楚國游夫人、穆夫人、王夫人等,或隨子就封,或已去世。

滿目非舊,鬱鬱不樂,故疾勢日重,而武成行樂自若,大寧元年四月遂崩,時年六十二歲。

五月庚午,合葬於高祖獻武之陵,謚曰武明太后。

後有大識,高明嚴斷,雅遵儉約,往來外捨,侍從不過十人。

一性一寬厚不妒,高祖姬侍,鹹加恩待。

高祖嘗西討,方出師,後夜孿生一男一女。

左右以危急,請追告高祖。

後不許,曰:「王出統大兵,何可以我故輕離軍幕。

死生命也,來復何為!」高祖聞之,嗟歎稱善。

弟昭,以功名自達。

其餘親屬,未嘗為請爵位。

每言官人以才,奈何以私亂公。

先是童謠曰:「九龍母死不作孝。」

及後崩,武成不改服,緋袍如故,登高台,置酒作樂。

宮女進白袍,帝怒,投諸台下。

歸彥時在座,請撤樂。

帝大怒曰:「何與汝事,敢阻吾興!」叱之使去。

蓋帝為高祖第九子,童謠其先驗也。

初,歸彥為孝昭所厚,恃勢驕盈,陵侮貴戚。

廷臣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常切齒之,因與帝前數言其短,且云:「歸彥久掌禁兵,威權震主,必為禍亂。」

帝尋其反覆之,跡漸忌之,下密詔,除歸彥冀州刺史,令速發,不聽入宮。

時歸彥在家縱酒為樂,經宿尚未之知,至明入朝欲參。

門者不納,曰:「領軍已除冀州,無容擅入。」

歸彥大驚,遂即拜退。

群臣莫敢與語。

七月,歸彥至冀州,大懷怨望,欲待帝如鄴,乘虛入晉一陽一。

其郎中令呂思禮密告於朝,帝詔大司馬段韶、司空婁睿討之。

歸彥聞有軍至,將討己罪,即閉城拒守。

長史宇文仲鸞不從,殺之。

乃自稱大丞相,有眾四萬。

朝廷聞其拒守不下,以尚書封子繪,冀州人,其祖父世為本州刺史,得人心。

使乘傳至信都,巡於城下,諭吏民以禍福,於是降者相繼。

城中動靜,小大皆知之。

歸彥自料必敗,登城大呼曰:「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悉在臣手。

投身向鄴,奉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反耶?正恨元海、義雲、乾和等誑惑聖聰,嫉忌忠良,一逼一臣至此。

陛下若殺此三人,臣即臨城自刎。」

既而城破,單騎奔走,至交津被執,鎖之送晉一陽一。

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隨之,並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

又以歸彥在文宣時,譖殺清和王岳,以其家良賤百口悉賜岳家。

贈岳太師。

丁酉,以段韶為太傅,婁睿為司徒,平一陽一王淹為太宰,斛律光為司空,趙郡王睿為尚書令,河間王孝琬為左僕射。

命封子繪行冀州事,人民始安。

今且按下不表。

且說北有突厥一部,其君木桿可汗。

自蠕蠕衰弱,突厥日強,周人欲結之以伐齊。

許納其女為後,遣御伯大夫楊薦往結之。

齊人聞之懼,亦遣使求婚於突厥,賂遺甚厚。

木桿貪齊幣重,欲執薦送齊。

薦知之,責木桿曰:「我太祖昔與可汗共敦鄰好,蠕蠕部落數千來降,太祖悉以付可汗使者,以快可汗之意。

如何今日遽欲背恩忘義,獨不畏鬼神乎!」木桿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吾意決矣。

當相與共平東賊,然後送女。」

薦歸覆命。

公卿請發十萬人擊齊,柱國楊忠獨以為得萬騎足矣。

戊子,忠將步騎一萬,與突厥自北道伐齊;大將軍達奚武帥步騎三萬,自南道出平一陽一,期會於晉一陽一城下。

忠進,拔齊二十餘城。

齊人守陘嶺之隘,忠擊破之。

突厥木桿以十萬騎來會,自恆州三道俱入。

時大雪數旬,南北千餘里,平地數尺。

時齊主在鄴聞之,恐并州有失,倍道赴晉一陽一,令斛律光將步騎三萬屯平一陽一,以為聲援。

己未,周師一逼一晉一陽一,突厥從之,聲勢甚盛。

齊主懼,戎服率宮人欲東走避之。

趙郡王睿、河間王孝琬叩馬諫曰:「陛下勿畏,有臣等在,足以御賊。」

孝琬請委睿處分,必得嚴整。

帝從之,命六軍進止,皆受睿節度,而使段韶總之。

睿本高祖侄,趙郡公永實之子。

幼孤,聰慧夙成,為高祖所一愛一。

養於宮中,令游夫人母一之,恩逾諸子。

年四歲,未嘗識母。

其母魏華山公主,與楚國夫人鄭氏為姑舅姊妹。

一日,宮人領了來至飛仙院遊玩。

鄭夫人抱諸膝,戲謂之曰:「你是我姨之兒,何倒認游一娘一為母?」

睿愕然問故。

夫人悉告所以,且曰:「此事大王不許與你說,待你長成,然後去認親母。」

睿默然下淚,回宮,思念不已,遂失一精一神。

高祖疑其感疾,睿曰:「兒無疾,欲識我生耳。」

乃迎華山公主至宮,與之相見。

睿趨膝下跪拜,抱住大哭。

公主亦泣。

自後,高祖常令往來無間。

母有疾,晝夜侍一床一前不去。

及母沒,哀戚毀形,不茹葷者三載。

人稱其孝。

高祖嘗謂平秦王曰:「此兒至一性一過人,吾子皆無及者。」

文宣時,嘗為定州刺史,領兵監築長城。

時遇炎天,屏蓋障,親與軍人同勞苦,或以冰進,卻不用,曰:「三軍皆熱,吾何獨進寒冰?」

人皆感悅。

以故軍士受睿節制,莫不踴躍爭奮。

睿部分既定,乃請齊主登北城觀戰。

軍容整肅,敵人望之失色。

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

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周人以步卒為前鋒,從西山下,鼓勇而前。

去城二里許,諸將鹹欲進擊之,韶曰:「步卒力勢,自當有限。

今積雪既厚,逆戰非便,不如堅陳以待之。

彼勞我逸,破之必矣。」

既至,齊悉其銳兵,鼓噪而出,突厥震駭,引兵上山,不肯戰。

周師遂大敗,棄營而遁。

突厥引兵出塞,縱騎大掠,自晉一陽一以往七百餘里,人畜無遺。

段韶追之不敢一逼一。

突厥還至陘嶺,地凍滑不可走,乃鋪氈以度。

馬皆寒瘦,膝以下一毛一盡落。

北至長城,馬死且盡。

截槊杖之以歸。

達奚武至平一陽一,未知忠已敗走,猶進兵不已。

斛律光與書曰:「鴻鵠已翔於寥廓,羅者猶視於沮澤,爾何不知進退耶?」

武得書,知北道兵已敗,亦還。

光逐之,入周境,獲二千餘口以歸。

光見帝於晉一陽一,帝以新遭大寇,抱光頭而哭。

任城王湝進曰:「何至於此,陛下苟無忘今日,平西賊不難。」

乃收淚而止。

初,顯祖之世,周人常懼齊兵北渡,每至冬月,守河椎水以守。

及武成即位,嬖倖用事,朝政漸紊,齊人反椎兵以備周兵之一逼一。

斛律光歎曰:「國家常有併吞關、隴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聲色乎!」

且說齊主志圖苟安,不以軍國為事,一性一又懦怯,周師雖退,猶虞復來,妨其為樂之事,因問計於群臣曰:「吾欲與周通好,永息干戈,未識周其許我乎?」

侍中和士開曰:「臣有一策,可使宇文護感恩聽命。」

武成急問何策,開曰:「昔日護奔關中,其母閻氏及姑宇文氏並留晉一陽一,皆被幽縶,至今尚羈中山宮內。

臣聞邊人云,護為宰相後,每遣間使入齊,訪求其母消息。

若示以通好之意,許歸其母,有不樂從者哉?且其母與姑在彼則重,住此不過一老嫗耳,不久將歸地下,何關輕重?」

帝以為然,乃遣使者至玉壁,求通互市,微露護母尚在,通好則歸。

護聞之大喜,密托勳州刺史韋孝寬致書齊朝,欲申盟好。

齊乃先遣其姑歸國,為閻氏作書寄護。

其書曰:吾年十九入汝家,今已八十矣。

凡生汝輩一男一女。

今日眼下不見一人,興言及此,悲纏肌鼻。

幸屬千載之運,逢大齊之德,矜老開恩,許得相見。

今寄汝小時所著錦袍一領,宜自檢看。

禽一獸草木,母子相依。

吾有何罪,與爾分隔?今復何福,還獲見汝?言此悲喜,死而更蘇。

世間所有,求皆可得。

母子異國,何處可求?假汝貴極王公,富過山海,不得一朝暫見,不得一日同處,寒不得汝衣,饑不不得汝食,汝雖窮榮極盛,光耀世間,汝何用為,於吾何益?吾今日之前,汝既不得申其供養,事往何論。

今日以後,吾之殘命,唯繫於汝。

爾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雲冥昧而可欺負。

護得書,捧之涕泣,悲不自勝。

亦以書報母云:區宇分崩,遭遇災禍,遠離膝下,忽忽三十五年。

受形稟氣,皆知母子,誰同薩保,如此不孝!子為公侯,母為俘隸。

暑不見母暑,寒不見母寒。

衣不知有無,食不知饑飽。

泯如天地之外,無由暫聞。

晝夜悲號,繼之以血。

分懷冤酷,終此一生,冀奉見於泉下耳。

不謂齊朝解網,惠以德音。

摩敦、四姑,已蒙禮送。

初聞此旨,魂膽飛越,號天叩地,不能自勝。

草木有心,禽魚感澤。

況在人倫,而敢不銘戴齊朝霈然之恩。

既已沾洽,有家有國,信義為本。

伏度來期,已應有日。

一得奉見慈顏,永畢生願。

生死骨肉,豈過今恩。

負山戴岳,未足勝荷。

伏紙嗚咽,言不宣心。

蒙寄薩保別時所留錦袍,年歲雖久,宛然猶識,對此益抱悲泣耳。

齊人留護母,使更與護書,邀護重報。

往返數次,護徒以卑詞致乞。

時段韶拒突厥於塞下,齊主使人以護書示之,問其可否。

韶作書報曰:周人反覆,本無信義,比晉一陽一之役,其事可知。

護外托為相,其實主也。

既為母請和,不遣一介之使到此來求,而徒作哀憐之語,形諸楮墨,其情可知。

若據移書,即送其母,恐示之以弱。

得母一之後,彼必益無忌憚。

為今之計,不如且外許之,待和親堅定,然後遣之未晚。

齊主得書,猶豫未決。

時又傳言木桿可汗以前攻晉一陽一不得志,謀與周兵再舉伐齊。

齊主大懼,急欲與周通好,以免干戈之擾。

因不待周使來迎,即送其母歸。

閻氏至周,舉朝稱慶,周主為之大赦。

護與母暌隔多年,一朝聚處,凡所資奉,窮極華盛。

每四時伏臘,武帝率宗室親戚至其家,行家人禮,稱觴上壽。

尊榮之典,振古未聞。

俄而,突厥留屯塞北,更集諸部兵,遣使告周,欲與共擊齊,如前所約。

護因新得其母,未欲東伐,又恐負突厥約,更生邊患;不得已,征二十四軍及散隸,及秦、隴、巴、蜀之兵,並羌夷內附者凡二十萬人,率以伐齊。

但未識周師之出,勝負若何,且聽下卷分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