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帝國傳奇
第三章 河陰落日
第三章 河一陰一落日
英雄際遇,惺惺相惜,爾朱榮對高歡越來越看重,曾經問左右親信說:「一日無我,誰可主軍?」
眾人一口同聲推薦爾朱榮驍猛勇武的侄子爾朱兆,爾朱榮搖搖頭:「爾朱兆只能統帥三千騎,能夠代替一我成為主帥的人,唯有賀六渾!」又警戒爾朱兆說:「你決非賀六渾的敵手,早晚被他穿了鼻子!」
曹一操一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一操一耳!」把劉備列在他之前,決非客套話,曹一操一向來自負,視天下人如草芥,怎麼會恭維人!爾朱榮也是一樣,爾朱榮憑什麼成為英雄?憑什麼惹得天下豪傑齊來歸附?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和曹一操一一樣,憑借祖輩的威望和財富,可以很容易地拉起一支隊伍。
而高歡呢?與劉備相同,家徒四壁,卻胸懷天下,白手起家,終成大業。
僅憑這一點,二人足以列在爾朱榮與曹一操一之前。
爾朱榮是個梟雄,不滿足割據一方,欲成就一番偉業,高歡的話說到他的心坎上,他的義兄、并州刺史元天穆和帳下都督賀拔岳也主張爾朱榮進兵洛一陽一,清除掉朝廷中那些個禍國殃民的敗類,掃平四方。
元天穆是代王什翼犍時代,兄弟分國的拓跋孤的後代,與爾朱榮是把兄弟。
賀拔岳是賀拔勝的弟弟,鮮卑名叫阿斗泥,少年時代入過太學,太學是北魏朝廷最高學府,專為貴族子弟所設,賀拔岳是神武尖山兄弟三人中受過漢化教育的塞北鮮卑人,長大之後,不改鮮卑人的本色,弓馬純一熟,箭術超人,義軍將領衛可孤圍懷朔之時,賀拔岳登城防禦,望見相隔二百多步之遙的衛可孤,拔箭就射,正中衛可孤的膀臂,義軍大驚。
元深特意向朝廷上表,封賀拔岳為強一弩一將軍。
元深被調回朝廷之後,北方義軍攻克平城,賀拔岳投奔爾朱榮,成為帳下一員虎將,爾朱榮格外器重,遇有軍國大事,常與他和元天穆商議。
此時,北魏帝國的大廈搖搖欲墜,河北、關中、江淮戰火不斷,鎮壓破六韓拔陵起義有功的北魏名帥廣一陽一王元深兵敗被殺,震驚朝野。
元深有將才,但他好色的貴族公子哥習氣惹了禍,年青時代的一樁風一流案毀掉他的生命。
元深本名元淵,為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被唐代歷史學家改了名字。
元深出自太武帝拓跋燾的五子拓跋建一系,他和哪家的小一姐發生了風一流韻事呢?小一姐還好,偏偏是夫人,是帝系子孫、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的曾孫城一陽一王元徽的妃子于氏。
元深雖有才幹,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為官並不清廉,任刺史的時候,收受賄賂,大家豪門有一千匹馬,他準定搜刮出一百匹來。
更為可氣的是,勾搭上元徽的妃子于氏,不管出於一愛一情也好,原始情一欲也罷,和有夫之婦偷一情並非好事,被元徽揭發出來,元魏宗室一商議,罷了他的官。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六鎮兵變讓他鹹魚翻身,平叛亂民,聲名大振,手握北方強兵。
好運不長,杜洛周河北起義,塞北投降的鮮卑軍民敬畏元深,準備擁立元深為主子起兵,可把元深嚇一跳,他並非有膽氣的人,拈花惹草可以,扯旗造反免談。
何況朝中還有一個恨他恨得牙根癢癢的人物。
元徽已經做到朝廷的尚書令,與鄭儼等人狼狽一氣,深得胡太后信任。
那頂綠帽子戴的不舒坦,想方設法折騰元深。
元深哪敢讓他抓住把一柄一,急急忙忙上表回到洛一陽一。
鮮卑軍民只得擁立鮮於修禮為統帥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造反,鮮於修禮被元洪業殺害,部將葛榮又殺死元洪業,起義隊伍發展到十多萬,河北形勢迅速惡化。
北魏朝廷只得重新起用元深為大都督,率章武王元融和裴衍征討葛榮,大軍剛出發,元徽又在胡太后身邊說元深壞話,說他把兒子領在軍中,父子手握強兵,居心叵測。
胡太后密令元融暗中監視,這位背絹崴了腳的章武王和元深特別好,竟然把太后密詔給他看了。
元深吃了一驚,什麼事也不作主,你們看著辦吧!胡太后得知大軍的主帥不主事,那還了得,下詔問他,元深上表,說我和元徽有仇,一向不對付,他在您身邊嘮嘮叨叨嚼舌頭,作戰計劃不批准,將士立了功勞不獎勵,和別的部隊兩種待遇,我的部下對我都沒信心了,怎麼打仗,您把元徽調到外任,我就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以死報效朝廷。
胡太后不准,元深什麼工作也不幹了,一愛一怎麼的怎麼的。
魏軍群龍無首,葛榮轉戰河北,屢屢獲勝,率軍向瀛州轉進,元深的大軍尾隨追擊,遠遠跟著,什麼作戰方針也沒有。
葛榮兵進白牛邏(在今河北博野境),出奇兵突襲元融的駐軍,殺死元融。
元深聞訊,不敢再進,退兵回定州。
元徽一一黨一這回抓住他的小辮子,死命地抖落,說他擁兵不進,圖謀不軌,他的那個親信於謹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是純臣。
朝廷竟然下令通緝於謹,河北魏軍將領們引起分裂,定州刺史楊津和元深部將一毛一謚裡應外合抓捕元深,元深出逃慌不擇路,跑到葛榮地界,被義軍騎兵抓獲。
六鎮兵民許多人喜歡這位名動塞北的帝系皇親,葛榮怕元深有朝一日替代了自己,便殺了他。
葛榮連破二王,鋒不可當,自稱天子,建立齊國政權,義軍陸續攻下博陵、信都、定州等河北重鎮,火並杜洛周的義軍,收編部眾,攻佔冀、定、滄、瀛、殷五州之地,人馬數十萬。
與之同時,關隴義軍在高平敕勒族人萬俟丑奴的率領下發起戰略反攻,擊敗擁有甲兵十二萬,鐵馬八千的北魏行台蕭寶寅的大軍,臨陣斬殺北魏名將崔延伯,取得關中戰役空前大捷。
江南梁朝趁火打劫,梁帝蕭衍派大軍北伐,攻打江淮,兵圍渦一陽一。
梁朝將軍陳慶之以二百輕騎逆擊魏朝元紹的五萬援軍,連破魏軍十三處營壘,取得渦一陽一大戰的勝利,魏軍傷亡慘重,一屍一體塞滿渦水,北魏孝文帝千辛萬苦得來的江淮地區重新被梁朝收復。
面對岌岌可危的形勢,爾朱榮感到機會來臨,主動請纓,向朝廷上書進行試探,請求去河北討伐葛榮:「山東群盜猖獗,冀、定覆沒,官軍屢敗,臣請率一精一騎三千東援相州。」
胡太后不是傻瓜,對爾朱榮半信半疑,她的面首們深知爾朱榮是何等樣人,一旦此人平定河北叛亂,是比葛榮更令人恐懼的人物。
雖然三分之二的土地已落入敵手,胡太后依舊撐著架子,給爾朱榮下詔,大睜著雙眼說瞎話:「莫折念生已斬首,蕭寶寅被活捉,萬俟丑奴請降,關、隴已定。
費穆大破群蠻,絳蜀漸平。
北海王元顥帥眾二萬出鎮相州,不須你出兵相助。」
關隴義軍首領莫折念生為魏將崔延伯所敗,確被部將殺害,然而義軍在萬俟丑奴的率領下橫掃關中,斬殺崔延伯,大敗蕭寶寅。
蕭寶寅兵敗之後,怕受朝廷處罰已經造反。
所謂蕭寶寅被活捉,萬俟丑奴投降一事純屬胡太后捏造。
倒是北海王元顥出兵河北屬實,就憑他的兩萬軍隊想擊敗葛榮,恐怕不易。
爾朱榮明知胡太后胡說八道,毫無辦法,也不好點破,再一次上書朝廷,陳述自己平定河北的戰略方針,力爭出兵:「賊勢誠如陛下所言,衰落了,但官兵屢敗,人心畏懼,恐怕官軍實際上很難起作用。
如果不另想策略的話,則不能確保萬無一失。
以微臣愚見,蠕蠕國主阿那瑰受我朝厚恩,應該讓他發兵東至下口(在今居庸關),以攻擊賊兵的背後,令北海王元顥攻擊賊兵的正面。
臣麾下兵馬雖然不多,盡力殺出井陘、滏口關,從側翼攻擊賊兵。
賊帥葛榮雖然吞併了杜洛周的部隊,然而威信未樹,他的部下並非一族,若我三面進攻,可使賊兵立刻分崩離析。」
對於爾朱榮三面合擊起義軍的正確戰術,胡太后非但不予採納,反而聽從徐紇的建議,派人持鐵券離間爾朱榮部下將士,鐵券是北魏皇帝賜給臣下不死的詔書。
爾朱榮怎麼會不知道,恨透了徐紇,然而沒有朝廷詔令,他的軍隊只能呆在秀容川,呆在山西,無用武之地。
時局變化常常出人意料,爾朱榮得到了一個天賜良機,北魏孝明帝下詔,讓他率兵入洛一陽一。
這是胡太后長期把持朝政,為所欲為,結下的惡果。
胡太后二次上台之後,為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爭權奪利,大搞一陰一謀詭計,不斷謀殺孝明帝身邊的親信。
孝明帝一天天長大,對母親所作所為極為不滿,軍政大權全部掌控在胡太后手裡,十九歲的年青皇帝準備利用地方勢力制約母后,選來選去,看到爾朱榮的兩道表章,選中了他。
下達一道密旨,讓他率兵入京,爾朱榮得到密詔喜出望外,立刻派高歡為前鋒,盡起秀容川一精一騎,兵發洛一陽一。
大隊人馬一路疾進,都走到上一黨一了,又接到孝明帝的一道密旨,勒令回師。
爾朱榮迷惑不解,他當然不知道,宮廷中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大一陰一謀。
孝明帝做事不密,被胡太后得知調兵的消息,迫於壓力,孝明帝下達停兵的密詔,胡太后並不滿足,公元528年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帝不明不白地死去。
朝野流傳這位一心向佛的胡太后與情一人鄭儼把她唯一的親生兒子孝明帝毒死。
孝明帝無子,倉促之際,胡太后詐稱一個月前,皇妃潘充華所生的女孩為男孩,立為皇帝,詔告天下。
紙裡終究包不住火,一天之後,胡太后改變主意,下詔書承認潘充華所生為女孩,重新改立孝文帝三子京兆王元愉之子臨洮王元寶暉的三歲兒子元釗為皇帝。
胡太后的想法一目瞭然,不立長君,立幼童便於繼續掌握大權。
爾朱榮聞訊,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對元天穆道:「主上晏駕,春秋十九,海內猶謂之幼君,如今立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子君臨天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怎麼可能!我欲率鐵騎赴哀山陵,翦除一奸一佞,更立長君,何如?」
元天穆面露喜色,力讚:「又見尹伊、霍光。」
爾朱榮下定決心,改立皇帝,向朝廷上了一道措詞極為強硬的表章,要求追查孝明皇帝死因:「大行皇帝背棄萬方,海內咸稱鴆毒致禍。
豈有天子生病,不召太醫看視的道理?貴戚大臣皆不在皇帝身邊侍奉,安得不使天下人怪愕?以皇女為皇帝,上欺天地,下惑朝野。
又選立孩童為帝,實際上等於讓一奸一臣佞子把持朝政,毀壞國家綱紀,這與掩目捕雀、塞耳盜鈴有何區別?今群盜沸騰,鄰敵窺窬,朝廷卻想以不會說話的小兒鎮安天下,這不是太難了嗎!望朝廷讓我趕到京城,徹查皇帝駕崩之由,將徐紇、鄭儼之徒革職查辦,雪同天之恥,謝遠近之怨,然後,更立長者繼承帝位,則天下可安!」
這一道表章,無疑是一道討伐胡太后的檄文,元魏宗室之中有野心之徒紛紛聯絡實力雄厚、敢於仗義直言的爾朱榮。
爾朱榮為人迷信,為了在宗室之間挑選真命天子,按照草原民族古老的習俗,鑄銅像卜問天意。
在洛一陽一為官的弟弟爾朱世隆行動起來,秘密地挨家挨戶讓獻文帝直系子孫鑄像,只有彭城王元勰的兒子長樂王元子攸鑄成。
天意指示,爾朱榮不再猶豫,兵發洛一陽一。
胡太后驚慌不已,召集文武官員商議,群臣早已對胡太后失望,沒一人發言,唯獨徐紇大吹牛皮:「爾朱榮小胡,膽敢向朝廷用兵,禁衛軍足以制敵,只要我們守住險要地勢,以逸待勞,小胡懸軍千里,士馬疲弊,打敗他輕而易舉。」
胡太后才放下心來,分派李神軌、費穆等將領出屯洛一陽一各處要地。
爾朱榮的大軍到達河一陽一(在黃河北岸,今河南孟州市),與元子攸的軍隊會合,雙方將士高呼萬歲,元子攸繼位,即北魏孝莊皇帝。
大軍渡過黃河,直指洛一陽一,城中親元子攸的官員打開城門,迎接大軍,胡太后的一寵一臣們作鳥獸散,鄭儼溜回老家,受命出征的李神軌丟下軍隊,藏進府第,徐紇乾脆渡江投降南朝,費穆跑到爾朱榮軍中,成了叛徒。
胡太后無奈,見勢不妙,使出最後一條妙計,下令後宮妃嬪宮女集體出家,自己也落發遁入空門,以為她常年供奉的菩薩可以消除平生的罪惡,保佑她可恥的生命。
爾朱榮兵不血刃進入洛一陽一,派騎兵把胡太后和小皇帝一併抓到河一陰一(今河南孟津縣東)的黃河岸邊,大陳兵衛,把胡太后提到跟前,數落她的種種罪狀,胡太后憑借伶牙俐齒,百般狡辯,爾朱榮聽得不耐煩,拂袖而起,下令將胡太后和小皇帝一起投入黃河。
血色殘一陽一將滾滾黃河水映得通紅,墜河的剎那,胡太后彷彿又聽到遠處隱隱傳來楊白花一靡一靡一的樂曲聲,翻滾的濁一浪一瞬間吞噬了兩條微不足道的生命。
胡太后的死不是終曲,而是序曲,奏響了一出以肅貪為名的大屠一殺悲劇。
收拾了胡太后,爾朱榮為確保執政地位心存疑慮,從朝廷那邊投降過來的將軍費穆看出他的心思,出了一條極其慘酷無情的計策,勸爾朱榮誅殺百官立威:「明公人馬不過萬人,長驅而來,諸軍望風而降,憑借的只是迎立皇帝、順應民心。
沒有赫赫戰功,朝野上下皆不畏服。
以京師將士之眾,百官之盛,若知明公軍中虛實,必起輕視侮慢之心,若不大行誅殺,另樹親一黨一,恐怕明公北還之日,未渡太行必生變故。」
費穆生一性一剛烈,有豪壯之氣,平定叛亂立過戰功,算得上一名有本事的將領,平時對朝廷權貴們的行為看不上眼,以至於出了這麼個損主意。
爾朱榮動了心,對心腹謀士慕容紹宗說:「洛一陽一人士繁盛、驕侈一婬一逸成為風俗,如果不加以剪除,積重難返,國家如何治理?我準備借百官出迎之機,將他們全部誅殺,朝廷必將另有一番氣象,你看怎麼樣?」
慕容紹宗是前燕國太原王慕容恪的後代,和爾朱榮是親戚,生得容貌恢毅,寡言少語,但足智多謀,深沉有膽略。
慕容紹宗聞聽,大吃一驚,趕緊勸道:「太后臨朝,一婬一虐無道,天下憤慨惋惜,都想擺脫她的統治,明公手握神兵,心執忠義,怎麼突然想到殺盡士人,我認為決非上策,明公三思啊!」
一心樹立威權的爾朱榮根本聽不進去,好殺的天一性一淹沒理智,以祭天為理由,爾朱榮敦請孝莊皇帝元子攸來到黃河岸邊的行宮,大聚百官。
號角長鳴,上萬名全副武裝的契胡騎兵將二千多名王公權貴、大大小小的官員一團一團一圍住。
爾朱榮指天劃地,痛責文武官員貪一污暴虐,不顧百姓死活,導致四海怨怒,天下喪亂。
先皇暴崩,你們誰也脫不掉干係!隨即一聲令下,鐵甲騎兵縱馬而上。
聽得目瞪口呆,大眼對小眼的文武官員們毫無防備,騎兵們馬踏刀斬,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上至魏國首富丞相高一陽一王元雍、司空元欽、義一陽一王元略等王公大臣,下到尋常官吏,死者二千餘人。
一時間,衣冠塗地,血流成河,真不知平時積攢錢財有何用處?爾朱榮凶心頓起,被鮮血和獸一性一衝昏頭腦,突然狂妄地產生稱帝的念頭,竟讓人高呼:「元氏既滅,爾朱氏興!」頓時,契胡騎士一齊揮舞長矛,山呼萬歲,聲震黃河。
爾朱榮數十名親信拔刀撲向行宮,魏帝元子攸不知發生什麼事,與皇兄無上王元劭和皇弟始平王元子正出宮察看,見契胡武士手執鋼刀而來,正待喝問,爾朱榮事先安插在他身邊的侍衛大叫一聲:「護駕!」抱起魏帝往宮內跑,契胡武士將兩位王一爺砍倒在地,眾人把魏帝拘在軍中的一處營帳裡,軟禁起來。
河一陰一慘案,空前絕後地開創了盡數屠一殺本國大臣的事例,爾朱榮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不可否認,爾朱榮是個敢作敢為的好漢,可惜空有梟雄之姿,既比不了曹一操一,更比不了劉備,只能是一個無所畏懼的輕浮勇士,政治上極為稚一嫩。
歷史搞大屠一殺的事,白起幹過,項羽幹過,拓跋珪也幹過,他們殺得也是手無寸鐵的人,而且數以萬計,不過他們殺得都是敵人,像爾朱榮這樣憑借一時心血來一潮,不分青紅皂白誅殺本國朝臣豪強,恐怕也就他一人而已。
雖說北魏大臣們該死,一個不顧老百姓死活的統治集一團一就該全部誅滅,殺光也冤枉不了幾個好人。
然而他們畢竟是統治階層,北魏國家支柱。
爾朱榮是其中一員,他不是起義軍,這是自除根基,站在統治階級的對立面,成為孤家寡人,為他遭受殺身之禍埋下伏筆。
大屠一殺的後果顯現出來,洛一陽一城中的士庶老百姓不知道這位來自爾朱川的胡人魔王到底想幹些什麼,富人拋棄宅院,窮人背著包袱盡皆逃竄,留下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洛一陽一伽藍記描繪的那個繁華無比的京都洛一陽一一一夜之間幾乎成為一座死城,誅殺朝臣的血雨腥風過後,爾朱榮平靜下來,馬上後悔了,他還沒有實力登上帝國的寶座。
憤怒的孝莊帝元子攸下旨要禪讓帝位給他,高歡諸將極力慫恿稱帝,爾朱榮卻猶豫了。
史書記載高歡態度時有分歧,《魏書》和《北齊書》都稱高歡反對爾朱榮稱帝,而《周書》和《資治通鑒》則說高歡贊同,各執一詞,至於哪一種說法正確已無可考,因為《魏書》作者魏收是北齊大臣,《北齊書》作者李百藥的父親也是北齊的大臣,而《周書》和《資治通鑒》成書較晚。
我們只能從人物的一性一格和時局的發展去分析了。
我認為高歡是支持爾朱榮稱帝的,並對誅殺朝臣的舉動是贊同的。
高歡機詐權變,心機深沉,他做事為自己考慮,誅殺朝臣,作為爾朱榮器重的人物就有可能參與朝政決策。
如果爾朱榮稱帝,他就有可能成為一方諸侯,並使天下唯一一位可與自己一較高下的人物失掉人心。
爾朱榮意識到危險,卻沒有看出高歡的險惡用心,就像曹一操一評價孫權上書勸他稱帝時說過的話,「那個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當時的曹一操一已經擁北中國土地,可爾朱榮呢?手中只有不足一萬士兵,北魏宗室力量猶強,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稱帝只會成為眾矢之的。
賀拔岳頭腦冷靜,看出高歡的不善,對爾朱榮說:「將軍首舉義兵,志除一奸一逆,大勳未立,反而有此圖謀,只能招來災禍,看不到福祉。」
爾朱榮又採用鑄像卜問天意的習俗,自鑄金像,鑄了四次都未成功。
他根本不懂得宗教對政治的作用,成熟的政治家利用宗教,決不會被宗教左右,比如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完全為了軍事帝國的需要,而非要束縛個人意志。
滿朝文武大臣幾乎被殺光,皇帝被囚禁,自己又不敢做皇帝,騎虎難下。
爾朱榮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精一神恍惚,幾乎支持不住,過了好久,終於清醒過來,深感慚愧悔恨地說:「錯到這個地步,我只有以死來向朝廷謝罪了。」
賀拔岳趁機勸他殺掉高歡,以謝天下,高歡最善於收買人心,爾朱榮的親信都為他說情,爾朱榮錯過一次除掉高歡的機會,爾朱氏最終喪敗在高歡手裡。
請看下章:七千破百萬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