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五·陽明經虛證/陽明入太陰證 溏洩噦噫
溏洩噦噫
十陽十明病,胃十陽十旺者,則當能食,至燥矢結塞,胃氣上逆,乃嘔不能食。
若初傳胃腑,即不能食,是十陽十虛而胃寒也。
再見小十便不利而手足汗出,是濕寒凝滯,十陽十不內藏而發洩於四肢也。
四肢為諸十陽十之本,故十陽十虛內寒之家,手足常多冷汗。
濕寒積聚,必作固瘕。
固瘕者,瘕塊堅固,石硬不軟,濕寒凘結,日久而成。
人之便後凝白寒滑成塊而下者,即瘕之未固而後行者也。
此其大便,必初硬後溏。
以胃氣虛冷,不能蒸水化氣,水谷不別,合同而下,故成溏糞也。
凡十陽十明病,脈浮而遲,便是表熱裡寒,而見下利清谷者,宜四逆湯,十溫十其胃寒。
(方在「太十陰十」)。
若不十溫十里,而反飲冷水,以助其寒,胃氣上逆,必生嘔噦,若大吐大下後,十陽十虛汗出,醫見其外熱,或以為表證未解,復與之水,以發其汗,或以為裡熱未清,誤以涼藥攻之,土敗胃逆,俱發噦噫。
緣其胃中寒冷,不堪涼瀉之味伐其微十陽十也。
若噦噫而見腹滿,便具太十陰十之證,其前後二竅,定有不利之處。
蓋木主疏洩,脾土濕陷,肝木莫達,疏洩不行,故二竅不利。
濕無洩路,己土郁脹,是以腹滿。
濁氣不得下達,故沖逆而生噦噫。
視其前後不利之部,通其鬱塞,則濕消滯散,滿減噦除矣。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