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說意
卷一·太陽經·太陽傷寒五苓散證
太十陽十傷寒五苓散證
太十陽十經病不解,或十陽十虛之人,宿水郁動,或熱渴飲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煩渴思飲,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則吐,名為水逆,是為表裡不解。
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經,白朮、苓、澤,內瀉其水也。
膀十胱者,津十液之府,水道藏焉,氣化則能出。
蓋水入於胃,脾十陽十蒸動,化為霧氣,以歸於肺,肺氣清降,化為雨露,而歸膀十胱,所謂氣化也。
而水之化氣,氣之化水,全緣土燥,土濕不能蒸水化氣,注積臟腑,一遇表邪外束,氾濫逆行,是名水逆。
五苓燥土瀉水,通經發汗,多飲暖水助之,使積水化氣,洩於汗孔,表裡雙解。
此後水飲氣升露降,而歸水府,不至嘔吐矣。
若傷寒汗出而渴者,亦用此方。
以汗後十陽十洩濕動,相火逆升,而刑肺金,故作渴燥也。
若汗出而不渴者,濕氣稍輕,茯苓甘草湯主之。
凡太十陽十中風,理應發表者,若以冷水噀灌,致令汗孔閉塞,煩熱彌增,衛氣欲發,鬱於孔竅,不能透洩,因而皮膚粟起。
其相火上逆,意欲飲水,而內無燥十熱,其實不渴。
是緣表邪之外束而水氣之內作也。
輕者,用文蛤散,重者,必用五苓瀉水。
如水濕上泛,寒實結胸,內無熱證,宜用三物小陷胸湯,破其凝結。
重者,小陷胸湯不能奏效,二白散亦可服也。
小陷胸湯在「結胸」。
【32】五苓散 十
豬苓去皮白朮 茯苓各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飲暖水,汗出愈。
【33】茯苓甘草湯 十一
茯苓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生薑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十溫十三服。
【54】文蛤散 十二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
湯用五合。
【55】白散 十三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
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
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葯三兩如上法。
若汗出而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加芍葯清其風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