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大全》五台山:通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對聯大全》五台山

對聯大全

五台山

大 山 門

通真體於萬化之域;

顯德相於重玄之門。

光明普照大千界;

聖諦都歸不二門。

歸元無二路;

方便有多門。

空色圓融,何有去來之路;

我人頓息,本無生滅之門。

離言說法,方暢大千奧義;

絕相起宗,理符不二法門。

南 山 寺

風化神中夢;

迷路天作合。

★ 南山寺,位於台懷鎮南,為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三寺的合稱。

元元貞二年(1296)創建,清代增修並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

佔地九千多畝,殿堂樓閣窯洞等建築物三百多間。

該寺雕刻藝術為之冠。

所雕明塑十八羅漢,為羅漢雕塑中的佳品。

寺中還有84幅彩繪佛傳故事,極為生動。

已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了道心圓地,

真光上明天。

★ 了道:指通曉了佛家之理。

圓地:謂佛家所謂的圓融無礙的境界。

明天:光明智慧之天

三山掛片月,四聖九凡,旋流會原地;

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祖,朝宗歸根門。

道德靈圓居仙境;

心波性祝樂天明。

★ 天明:天命。

《周書·晉蕩公護傳》:「太祖丕受天明,造我周室」

五觀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難清。

山色遠海,月空圓頓分明同上帝;

青天望水,鏡中懸真法正性光靈。

萬聖今朝清真地;

五嶽光中自在天。

夢熱五更天,幾杵鐘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山雲影去無蹤。

十方善、十方緣,十方結果;

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

普天下是諸佛道場,無一日不作善事;

蓋世界皆國王水土,非片時不報神恩。

元明天,清涼地,安一陽一心正;

萬聖寺,性空門,極樂家鄉。

★ 元明:又曰本明,謂以本覺之自性清淨心。

安一陽一:一陽一通養,西方極樂國之異名

月象光華清風露;

白雲飛昇樂地天。

禪座原來雲外客;

香花落雨到明天。

善真為德,完成禮樂修大道;

明哲則賢,振動朝元獨一天。

★ 振動:古時九拜之一,此處泛指佛教禮儀。

朝元:原意指道教徒禮拜神仙,此處謂普濟和尚廣受僧眾敬仰

攜杖錫以雲遊,過化存神,強粱亦能感梧;

設道場而禮懺,現身說法,魍魎且受皈依。

★ 過化存神:語出《孟子·盡心》:「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為身之所經,人無不化,心之所存,神妙莫測

明仁德達地天,高明主化懸空界;

大法船回月宮,慈大靈圓光中成。

★ 月宮:喻上天佛界

顯 通 寺

智鏡常圓,照一萬尊菩薩扎駐清涼勝境;

德化普被,散三千顆金丹療治煩惱眾生。

★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北側,是建立最早、規摸最大、佛教文物最豐富的古剎,已眴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建於東漢永平年間(58-75),佔地120畝,中軸線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後分別為觀音殿、菩薩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無一雷同。

左右兩側廂房、配殿、僧捨、廄庫、禪堂、方丈院等300餘間。

磚砌無量殿寬七間、深4間,仿木結構,殿內有稀世珍寶《華嚴經》字塔,字塔由長5.7米,寬1.7米的白綾組成的一幅七層寶塔圖像。

圖像實為一部八十卷、六十多萬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組成。

遠看是一幅墨線勾成的工筆畫,塔身中的樓閣佛像、飛簷吊鐘、花卉圖案,十分逼真;近看每一根線條都是蠅頭小楷排列起來的,且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字的大小全部相等。

經完塔成,多一字無放處,少一字不成畫。

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化四年設計、八年書寫而成。

銅殿,三間見方,高5米,重簷歇山式,殿身比例和諧,鑄造工一精一,青銅鎏金,柱額花紋、隔扇欞花,全以銅鑄釵勒而成。

殿內佈滿小佛萬尊;殿左右兩側有明代鑄造的青銅塔兩座,高8米,八面十三級,極為一精一致。

山門前鐘樓內有明天啟年間(1621-1627)所鑄銅鐘,高2.65米,下口外徑2.65米,據傳加半斤即為一萬斤。

一萬尊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自古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慈光接引,緇素共入蓮花嘉會;

願筏載歸,聖凡同登淨土法門。

★ 緇素:泛指僧俗之眾

遍剎網而縱橫應化;

盡劫波之輾轉津梁。

★ 文殊殿

鑄象鍛龍,常居獅座;

談經論道,大暢牛乘。

★ 文殊殿。

牛乘:略佛法之大乘,《法華經》:「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包性德劫,前證龍種;

依智海雲,外吼金獅。

★ 文殊殿

層峰摩霄漢,五台雄秀;

功德逾恆沙,七寶莊嚴。

★ 文殊殿

常住寂光,為七佛師體莫測;

萬川一月,作菩薩毋用無方。

★ 文殊殿

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

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

★ 文殊殿

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

娑婆界內輔法王,道本菩提場。

★ 文殊殿

覺路廣開兮,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同離苦網;

迷途知返矣,願大雄大力大慈諸佛常轉** 。

皇恩榮藏寶,賜匾傳美;

帝澤渥禪林,獎字表功。

★ 渥:沾潤、優厚。

獎字表功:清光緒時,慈禧太后壽誕期間,達賴喇嘛朝拜。

顯通寺在為慈禧太后祝壽活動中,有一個十歲小沙彌恰洗站在師父肩上,用特製的毛筆於鋪在四張八仙桌子上的白綾上大書草體「壽」字,震驚了達賴喇嘛及其清廷陪同官員,並並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題字「願力宏大」,後此四字做成巨匾賜於顯通寺

聲渾振四野;

音清達九天。

★ 鐘樓

心地未容一念雜;

話頭常□六時清。

雅量風清兼月白;

高情澗碧與山紅。

廣 仁 寺

到此即空還即色;

邇時宜雨亦宜晴。

★ 乾隆。

廣仁寺,位於台懷鎮,創建於清,又名十方堂,為蒙藏僧侶朝拜時居住之所。

現存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中殿、後大殿、配殿等。

中殿(又名三寶殿)享供宗喀巴、藥師、釋迦像,四周壁龕供佛像千餘尊,故又稱千佛殿。

後殿兩側壁廚藏清版藏文佛經108卷,為研究蒙藏佛教文化之珍貴資料

鎮 海 寺

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現;

有天良、無天良,臨階可知。

★ 鎮海寺,位於台懷鎮,始建於清初,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等。

寺內永樂院有石佛雕十五世章嘉佛塔。

周圍景色優美

名山選佛地,景繞鹿苑;

大乘開覺路,道本鷲峰。

廣 宗 寺

發菩提心,由定生慧;

走解脫道,以戒為師。

★ 廣宗寺,位於台懷鎮北營坊村山腰,始建於明,補修於清,規模不大、佈局嚴謹。

現存山門、鐘鼓樓、銅瓦殿、藏經閣、禪院等

普 化 寺

拂澗古松巢鶴野;

當門流水泛桃花。

★ 普化寺,位於台懷鎮東隅山麓,創建年代不祥,明清重修,民國初年塔建玉皇閣,故又稱玉皇廟。

寺區松風水月,景色幽靜。

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等

青山寺後立,春來宜作千秋畫;

綠水門前流,風起好彈萬古琴。

金 閣 寺

開天收天,早了此末後一著;

說法捨法,普化那無邊眾生。

★ 金閣寺,位於台懷鎮西南金閣嶺上,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建於唐大歷5年(770),因「鑄銅為瓦,塗金於上」,故名金閣寺。

現寺院佔地二萬一千多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一百六十多間,均為明、清時期遺物。

佈局規整、氣勢雄偉

看破世事難睜眼;

閱盡人情暗點頭.

★ 觀音殿

此去以窮千疊障;

到來又隔一重山。

★ 觀音殿

一塵不染清淨地;

萬善同歸般若門。

龍 泉 寺

九品放祥光,但願菩薩成極樂;

龍華開大會,當來彌勒有明證。

★ 龍泉寺,位於台懷鎮九龍崗山腰,俗名九龍崗寺,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創建於宋,明、清和民國初年均重修,寺院佔地一萬五千九百平方米,共有各種殿閣一百六十餘間,皆為晚清至民國期間的建築,其天王殿前之漢白玉牌坊,建於1920-1924年,質地圓潤,雕鏤極細,配合協調,氣氛莊嚴,是珍貴的石雕藝術

合三教,緯萬法,齊參應無所住;

總五色,空一切,皆幻作如是觀。

★ 緯:束,綜合。

總五色:總括所有物質現象

九次第定,萬念俱消,天心滾月輪,光映四邊空碧落;

龍蜿蜒來,千峰寞合,兩湖垂銀線,恩周八表淳蒼生。

★ 九次第定:《智度論》:「九次第定者,從初禪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九次第為:一、初禪次第定,二、二禪次第定,三、三禪次第定,四、四禪次第定,五、空處次第定,六、識處次第定,七、無所有處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九、滅受想次第定。

兩湖:指龍泉寺之兩眼龍泉水。

八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以外的地方,喻極遠之地

先前老祖惇信明義;

後代子孫崇德博文。

千古英靈垂赫奕;

四季蒸嘗報宏恩。

★ 赫奕:昭明顯盛。

蒸嘗:祭祀,古代冬祭為蒸,秋祭為嘗

天下名山僧佔多;

世上善言佛說盡。

山號清涼,自是文殊說法地;

道演圓頓,當參彌勒降生時。

澡身定全,緬尋龍宮藏寶;

專心秘道,稽合鷲嶺淵微。

殊像寺

名山選佛場,景繞鹿苑;

大乘開覺路,道本鷲峰。

★ 殊像寺,位於台懷風林谷口北畔山坡上,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寺創建於唐代,元代曾予擴建,後毀於火。

明弘治六年(1493)修復。

隆慶年間(1567-1572)、萬曆三十六年(1608)、清康熙四年(1665)、三十八年(1699)均進行過大型維修,為五大禪林之一。

寺院佔地6.63畝,有各種建築物66間。

文殊殿是全寺主殿。

殿內之雕塑,為各寺之首,其文殊像高9.8米,塑於明弘治九年(1496),氣勢磅礡,見者肅然。

殿內東、西、北三面,是一組連貫的浩大懸塑五百羅漢圖,高6.5米,圍長47米多,形象生動,工藝一精一湛。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 一片冰心:語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喻心之瑩潔

曇華呈祥,五葉齊芳少室;

寶樹獻瑞,一枝獨秀靈山。

塔院寺

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裝世界;

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 塔院寺,位於台懷鎮,原為顯通寺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建舍利塔,故獨立為寺,改用今名,為五大禪林之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要建築以舍利塔為中心,舍利塔通高56.4米,其中銅質塔剎高4.43米,寶瓶型塔身高50.27米,正方形塔台離1.7米,寬長各31.4米。

塔全身雪白,俗稱大白塔,被視為之標誌。

碧山寺亦有此聯

漢魏名區,有塔影標空,鐸韻鐘聲傳遠近;

明清古寺,無塵囂入耳,青山綠樹隔仙凡。

★ 魏寅

貧在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

靜坐常思自己過;

閒談莫論他人非。

塔懸清漢,巍巍乎頂天立地,遍閱人間滄桑;

院現貧婦,淒淒然乞食無遮,廣為世態炎涼。

經樓出紅塵,看三千世界雲路崎嶇,何不慈航登覺岸;

白塔鑽紫霄,聽八百梵音風鈴清澈,誰能苦海識菩提。

圓照寺

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覺;

入以德量,三脫疑四聖,共證泥洹。

★ 圓照寺,位於台懷鎮,創建年代不祥,古稱普寧寺,明代改稱今名。

現有天王殿、大佛殿、藏經閣、塔院等建築八十多間,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

寺後為塔院。

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塔基方形,四角各建一小塔,為印度高僧寶利沙者舍利塔遺存,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

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彌稱:弘大不可度量。

三脫:又稱三解脫、三三昧、三空等,為禪定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仁王經》:「位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

疑:古代官名。

《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至,左曰輔,右曰弼。」

泥洹:即涅槃

因果本一心,積善多生丈夫子;

慈悲無二意,報時曾見宰官身。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於書無所不讀;

凡物皆有可觀。

佛門常會龍門客;

禪林時集翰林人。

★ 龍門客:喻讀書人。

舊傳鯉魚三月跳龍門,如能過則化為龍,故古喻科舉應試為跳龍門

聳青流翠,松柏影裡藏古剎;

圍紅繚白,鐘鼓聲中伴梵音。

普濟眾生,來十方叢林同登覺岸;

碧山結緣,進五台茅蓬共參妙諦。

不許白雲輕出谷;

好隨明月護紫關。

碧雲騰廣濟;

山月顯清涼。

八德池中,蓮化開而見佛;

七珍林畔,香風動以聞經。

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喜以捨;

雄而壯之,為高為遠為永為明。

望海寺

峭石千里,鼓勇攀登三晉險;

晴空一碧,放懷賦詠五台秋。

★ 魏寅。

望海寺,位於東台頂,東台頂名望海峰,故名。

該寺創建於元代,明代重修。

正殿為文殊殿,有石窟五間,內有石雕文殊及脅侍像。

院內有一明萬曆七年(1579)所鑄大鐘

萬年冰,靈液供丹皂;

千古洞,清心照玉壺。

尊勝寺

五嶽同尊,三晉雲山誰並峙;

三乘福勝,五台寺院此談經。

★ 尊勝寺,位於茹村鄉澽一陽一嶺,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傳創建於唐,時稱善住閣院,北宋天聖四年(1026)重修,改名真容禪院,明萬曆十九年(1591)復修後易今名,清同治七年(1858)作了部分補修,民國初年大修,九十年代予以整修。

整個尊勝寺佈局一精一巧,磚雕細緻,建築瑰麗,規劃宏偉,佔地三萬兩千多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二百一十餘間,主要建築有大雄殿、無量殿、藏經閣、萬緣閣、三寶樓等。

塔院聳立萬藏磚塔一座,高45米,十三級,旁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石幢一座,雕工絕妙

修剎列尊神,寂滅無心佛世界;

參禪來勝境,莊嚴淨土晉山河。

★ 修剎:喻修塔建寺等佛教建築

清涼寶山修道;

幽淨禪堂念佛。

神仙閣上起會;

公侯洞下往來。

★ 起會:指大寺廟每年的集會儀式

靈應寺

岸柳春回甘露注;

池草風動妙香聞。

★ 靈應寺,位於葉斗峰,始建於宋,重修於明。

正殿為七間石窟洞,寺東有明代重修之唐一鄧一 隱峰石塔

東龍盤曲,包羅萬象;

西虎蹲踞,迎迓千佛。

法雷寺

七種寶樹圍金界;

十里雲華擁玉台。

★ 法雷寺,位於掛月峰,始創於唐,重修於明,正殿為石窟洞三間,院內存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及清康熙、乾隆碑記等

綠水無愁風皺面;

青山不老雪白頭。

興法雨於西方,天花散彩;

覆慈雲在中國,貝葉成文。

佛光寺

寺院有塵清風掃;

山門無鎖白雲封。

★ 佛光寺,位於佛光山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時為鼎盛,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寺宇被毀,大中十一年(875)重建。

現存殿、堂、樓閣120餘間,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建於唐大中十一年的東大殿,為寺內主要建築,其四周牆壁下部之五百羅漢壁畫,是明宣德年間(1426-1435)的傑作。

建於北齊之祖師塔,高8米,青磚砌築,平面是六角形,富有印度風格,為古塔中的罕見。

寺內還有魏、齊、唐、宋等石刻經幢,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演教寺

五台十景奇天下;

三教九流冠古今。

★ 演教寺,位於翠巖峰,創建於唐,今已不存。

三教九流:三教謂釋、儒、道。

九流謂儒、道、一陰一陽一、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

升台頂以俯視,宇宙正靜;

登樓階而仰觀,殿閣幽閒。

★ 台頂:指翠巖峰頂,翠巖峰又稱中台

普濟寺

錦繡峰雲中望月;

碧龍池水底觀天。

★ 普濟寺,位於錦繡峰

金地有靈惺夢草;

花天無垢縱浮雲。

五峰化宇,包羅天地萬象;

十景奇勝,群集世界千佛。

妙德庵

松風水月;

香閣慈雲。

黛螺頂

仙露明珠方郎潤;

松風水月比清華。

★ 黛螺頂,位於,規模不大,佈局緊湊。

現存牌樓、山門、中殿、正殿、配殿等。

寺內有清乾隆御制黛螺頂碑記及詩刻,為著名遊覽區

大螺遠望三峰頂;

青峰近視五文殊。

竹林寺

梅影韜光、竹林化現,試問何處求蹤;

顯跡靈地、梵宇重開,皆賴國振家興。

★ 竹林寺,位於竹林寺村,傳始建於唐,現僅存白玉石碑及高塔一座

靈鏡寺

普周沙界,皆此一心,問誰是了了明明,能認得本來面目;

涼遍含靈,雖曰無量,實未嘗忙忙碌碌,或至於有所施為。

★ 靈鏡寺,位於靈鏡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始建,後屢加修葺。

現有殿堂等80餘間,建築工整美觀。

中院有著名的明萬曆四十年(1612)所立之各寺免糧碑

廣華寺

道場遍十方,無人無我;

佛法超三界,非色非空。

佑國寺

朗月清風享不盡;

名山勝地學無窮。

善財洞

初曉烹茶清幽地;

深更補衲法喜天。

★ 客堂

天廚妙香,常供十方諸佛;

人中上味,一溫一 飽海會聖眾。

★ 齋堂

一精一研妙法規自在;

苦讀楞嚴悟圓通。

★ 僧捨

一心不亂,立志求解脫;

萬緣放下,專心學佛道。

★ 僧捨

看汝來世輪迴是否脫;

問君今生出家為何因。

★ 僧捨

三泉寺

日耀祥光彌梵剎;

煙浮瑞氣靄佛門。

壽寧寺

日上三竿塵面淨;

泉流一道水清心。

極樂寺

百丈金身,花暖開翠壁;

五千文字,山空閟瑤城。

★ 閟:關閉

碑樓寺

時有客來,烹茶煙暖浮新竹;

閒無俗累,洗缽泉香舞落花。

秘密寺

桃屬仙花,信手拈來均赤頰;

瀑為天水,倚肩聽去爽禪心。

★ 秘密寺,位於維屏山秘密巖,始建於唐,寺前有金代石幢,還有磚塔兩座:一座為木叉祖師(即秘密和尚)塔,唐代始建,明代重修,高約10米,六角四層;一座為玄覺大師塔,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建,六角二層。

寺外有龍洞、甘露泉、七佛崖等名勝古跡,風景奇麗

谷靜風聲細;

門空鳥語稀。

清景常開松嶺月;

瀑泉時擊石門風。

佛母洞

身似菩提,悟徹乾坤,無慾則淨自成佛;

心如大地,慈懷天下,腹中藏有度人船。

其它寺廟

無人無我觀自在;

非空非色見如來。

前賢老祖,惇信明義;

後代子孫,崇德報功。

空色圓融,何有來去之路;

我人頓息,本無生滅之門。

古佛堂前風掃地;

高山頂上月為燈。

寺院裡槐一陰一高照;

山門外沱水長流。

道冠諸天,普化彌陀;

法周萬象,度盡大千。

佛先道儒而專心,斯為教主;

名造天地以立極,不愧世尊。

佛法信宏深,化萬劫千魔,都入無餘涅槃地;

禪雲常繚繞,昧三光七室,直超大象□□天。

子會開天、丑會闢地,足見未有天地先有古佛;

其次造物、又次造生,可知當無物生不無靈光。

務廣三明之路;

思崇八正之門。

有福方登聖賢地;

無緣難入解脫門。

大暢宗風,波騰願海;

廣度群迷,雲起慈門。

慈悲喜捨,廣度樊籠迷津;

信解行證,共入華藏玄門。

彌陀導師,廣開香嚴之肆;

釋迦慈父,確指淨域之門。

登寶地,悉植菩提之種;

入山門,鹹資般若之光。

鷲靈玄門,方廣周於百億;

龍宮法鏡,圓照匝於三千。

戒 壇

一味甚深功德海;

眾戒具足栴檀林。

法會時三車普駕;

戒期內四眾齊臻。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靈山初地,捷足先登。

客 堂

且這裡住,博覽古跡植菩提;

從何處來,踏遍名山禮尊顏。

方丈室

方丈竹庭維摩室;

圓明松蓋寶積珠。

上彌勒樓,登歡喜地;

入維摩室,坐月道場。

摩室悟禪,天龍一指;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念佛堂

去即實不去;

生則決定生。

不歷三祇修富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

見猶離見見彌陀;

生本無生生西方。

念不一不歸極樂;

愛不重不生娑婆。

心悟真如始立勳;

身登上品方為貴。

乘扁舟至黃金地;

禮慈尊登碧玉天。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花開九品,慈悲接引生極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彌陀。

雲水堂

僧伽乃六和一團一 體;

菩薩以眾為己身。

三際十方,縱橫無礙;

一心萬法,舒捲自一由 。

異性同一居 ,必須上和下睦;

圓領方袍,定要遵守清規。

朝南走北,身游萬里求福慧;

翻來覆去,缽吃千家為道心。

世道大凌夷,拜佛誦經,正好安心韜智慧;

界限莫分別,有救無類,願隨多士證菩提。

法 堂

大辯若雷振;

悲音似海潮。

談經翻貝葉;

說法誦金蓮。

為眾生開智海;

依正教轉** 。

法窮甚深理窟;

教啟無上圓宗。

法音遠達眾生喜;

道德圓明四海傳。

有佛住處龍天喜;

無僧說法鬼神愁。

花飛羅什翻經席;

香散生公說法台。

★ 羅什:鳩摩羅什,十六國時後秦高僧,佛學家、翻譯家

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暢揚無量甚深法門。

教誨洪深,法雲瀰漫;

智光無際,辯才叵窮。

★ 叵:不可

大闡宗風,心光獨透;

悲施法雨,普潤三根。

接三根基,說上乘法;

容無量眾,開不二門。

卓錫談經,春秋不老;

慈燈慧鏡,日月常明。

千經萬念,乃幽闇之日月;

六度四攝,為巨海之津梁。

★ 幽闇:深暗

發揮八聖,固先聖之丕業;

紹隆三寶,安大寶之根基。

★ 八聖:即八正道、八聖道。

語出《三藏經教序》

禪 堂

禪河隨浪靜;

定水逐波清。

萬法皆空明佛性;

一塵不染照禪心。

心如朗月連天淨;

性似寒潭徹底清。

馬足車塵,世路不知何處盡;

崖花洞月,禪心應向此中生。

無我無人無眾生壽者,皆以無為法;

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僧 捨

見無相之相;

論不空之空。

雨灑曇花嫩;

風翻貝葉香。

花雨禪心寂;

松風鳥語清。

寂靜聞天籟;

心空轉** 。

根深即果茂;

源遠而流長。

在欲而無慾;

居塵不染塵。

清風當作伴;

明月久為鄰。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

澄神生覺性;

亡慮滅迷一情。

欲滅貪嗔毒;

須尋智慧刀。

明燈恆作伴;

經書常為朋。

步步踏著實相;

頭頭頂掛虛空。

慕蘭若之寂靜;

厭俗捨之喧嘩。

念泯則相相離相;

達真乃心心印心。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籽食有餘。

極清閒地是蘭若;

雙自在處只竹林。

清靜法堂雲作伴;

幽雅一精一捨月為鄰。

雲開白月毫光滿;

雨後青山髻色青。

萬丈碧潭從底淨;

一輪秋月向空懸。

塵消古鏡光逾遠;

風定寒潭水自平。

真解脫一生不染;

妙莊嚴萬法皆空。

萬籟無聲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泉聲妙聽廣長舌;

山色常圖清淨身。

墨池水滴曇花雨;

清磬聲傳貝葉風。

一念不生全體觀;

六根才動被雲遮。

夢中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竹密何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鷲嶺無宗留月印;

檀林妙諦識風香。

禪林有慶祥光繞;

僧捨無塵瑞氣生。

莫論化城為寶所;

更翻貝葉證菩提。

松風入座千花秀;

明月來庭萬象融。

滯相迷真,頭頭障礙;

背塵合覺,法法圓通。

五蘊皆空,六根俱寂;

一塵不染,萬德圓彰。

帝釋千珠,光含萬象;

天地一滴,味具百川。

兔生死輪迴之幻苦;

證涅槃常寂之真樂。

一月千一江一 波,波俱含淨月;

萬燈一室光,光各顯全燈。

觀 堂

初嘗橄欖寧知味;

細嚼鹽薤始見香。

★ 鹽薤:喻粗茶淡飯

五觀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難消。

大 察

香積廚中修妙供;

菡萏座前獻酥酡。

★ 菡萏:荷花。

酥酡:泛指供佛之一精一美食物。

《法苑殊林》:「夜摩諸天有以珠器而欽酒者,受用酥酡之食,包觸香味,皆悉具足」

祖 堂

萬代禪宗由祖證;

千秋佛法見根源。

五葉流傳,宗風有緒;

一燈相續,寶炬揚輝。

東土西天,相傳綿續;

南能北秀,奉祀馨香。

大意西來,密示不傳之旨;

靈機頓悟,直指離言之宗。

天王殿

八部常護聖教;

四王永鎮邪妖。

進這步通身是佛;

伸著臂雙手擎天。

藥師佛像

大道無私真福德;

悲心極苦降吉祥。

三大士像

誓願宏深,十方同化;

慈悲廣大,三德俱圓。

伽藍殿

擔荷如來正業;

守護圓覺伽藍。

圓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是法身。

彌勒殿

凡事付之一笑;

於人無所不容。

遍七處而恆演;

歷九會以同宣。

★ 七處九會:指如來等菩薩在七個地方的九次聚會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

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

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

華藏莊嚴,等太虛而為量;

遮那妙體,遍法身以為身。

張海口,化癡呆,慈無能肋;

提布袋,笑盈腮,法難宣言。

離四句、離分別思量,說第一法;

絕百非、絕穿鑿計校,拈不二乘。

地藏殿

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

三十六層寶剎森嚴,法雨三乘,永超苦海;

四十五里袈裟圍繞,曇雲一朵,常護名山。

文殊殿

此我清涼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有緣來誓,五台聖境秉至誠。

韋馱殿

金身護法,光映群眾;

玉杵降魔,道通一身。

直對慈顏,欽崇法化;

橫揮寶杵,丕振宗風。

菩薩心、將軍貌,三洲威應;

金剛身、童子像,萬國感靈。

浩大功勳,護法安僧同守戒;

聰明正直,受持結願本無私。

觀音殿

三十二應周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利物利人,少病少惱;

救苦教難,大慈大悲。

佛法無邊,遍飛曼陀花雨;

眾生感化,俱沐普渡慈雲。

甘願流津,廓法界之疆域;

膏雨灑潤,添性海之波瀾。

過去是如來,具足無邊功德;

現在為菩薩,常示卅二化身。

歎生死輪迴,縱萬劫塵沙難離苦海;

幸慈悲救度,但一心持誦而達西方。

大雄寶殿

說法靈山會上;

現身淨飯國中。

七重寶樹圍金界;

五色雲花擁畫粱。

大轉** ,人天普濟;

悲運同體,四眾皈依。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世出世間,最大法王。

四生九有,同尊慈父;

十方三界,共仰能仁。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

須彌橫海,落群峰之高。

大乘、小乘,逗機根以演教;

半字、滿字,遂權實而相曉。

★ 半字滿字:《涅槃經》:「初說半字以為根本,持諸記論咒術文章諸一陰一實法,凡夫之人,學此字本,然後能知是法非法。

……半字者,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故名半字。

滿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

《行宗記》:「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教」

中天調御,越十地以居獨尊;

慧日法王,超四大而證妙果。

北京(1) 北京(2) 北京(3) 北京(4) 北京(5) 故宮 北京(6) 故宮 北京(7) 故宮 北京(8) 中南海 北京(9) 中南海 北京(10) 北海 北京(11) 頤和園 北京(13)香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對聯大全
北京(1)北京(2)北京(3)北京(4)北京(5) 故宮北京(6) 故宮北京(7) 故宮北京(8) 中南海北京(9) 中南海北京(10) 北海北京(11) 頤和園北京(13)香山北京(14)雍和宮天津瀋陽吉林遼寧河北承德河南(1)河南(2)河南(3)河南(4)開封洛陽許昌南陽上海(1)上海(2)浙江(1)浙江(2)浙江(3)紹興溫州杭州(1)杭州(2)杭州(3)杭州(4)杭州(5)杭州(6)杭州(7)杭州(8)杭州(9)杭州(10)西湖十景江蘇(1)江蘇(2)江蘇(3)江蘇(4)江蘇(5)南京(1)南京(2)南京(3)南京(4)太平天國天王府南京(5) 清涼山南京(6) 隨園南京(7) 莫愁湖南京(8)秦淮河風景帶無錫(1)無錫(2)無錫(3) 惠山無錫(4) 梅園無錫(5) 太湖揚州(1)揚州(2)揚州(3) 蜀岡揚州(4) 虹橋風景帶揚州(5) 瘦西湖蘇州(1)蘇州(2)蘇州(3)蘇州(4) 拙政園蘇州(5) 虎丘常熟泰州鎮江(1)鎮江(2)宜興徐州南通連雲港江陰山東濰坊曲阜濟南山西太原安徽(1)安徽(2)馬鞍山安慶陝西西安甘肅蘭州(1)蘭州(2)黑蒙青新寧藏江西南昌九江甘棠湖萍鄉贛州廣東(1)廣東(2)廣州惠州潮州海南廣西桂林福建(1)福建(2)福州(1)福州(2)廈門台灣台北台中台南港澳雲南昆明大理劍川鶴慶貴州貴陽湖南(1)湖南(2)長沙湘潭衡陽韶山桃花源湖北武漢襄樊黃岡四川成都瀘州樂山灌縣新都重慶(1)重慶(2)南京勝棋樓煙台蓬萊閣南昌滕王閣九江潯陽樓長沙天心閣湖南嶽陽樓武漢黃鶴樓武漢晴川閣成都望江樓昆明大觀樓貴陽甲秀樓長城長江黃河鄱陽湖洞庭湖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黃山廬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武當山青城山(1)青城山(2)青城山(3)嶗山羅浮山天台山武夷山北固山焦山岳麓山千山莫干山小孤山石鍾山白雲山越秀山秀山雞足山五泉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