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朕今親臨看病,以表君臣手足心腹之誠,惟未知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

當時天子駕臨,下坐中堂,開言曰:「卿家出師勞頓,為國分憂,至染病恙。

朕今親臨看病,以表君臣手足心腹之誠,惟未知患病何症,故今朕帶同魏太醫特來診脈調醫。

倘痊好之日再往同征。」

岳爺聞言大驚,奏曰:「臣所染病,無非遠征不和水土所至,不用太醫調診,且自將養十數天,自可痊矣。」

天子未開言,龐國丈曰:「岳將軍染病在軀,聖上美意加恩,帶同魏太醫診理,豈得推辭逆旨?」

岳爺帶怒,無言可答,無奈只得由魏大醫將六脈看診。

不一時,魏太醫診過六脈,奏上天子,言:「六脈調和,正當健旺,豈雲患病況乎?兩目光彩,氣色雄鮮,那得有恙?」

神宗天子聞言重重發怒:「可惱賊臣!朕待汝不薄,如何一旦辜恩詐病,以欺寡人?罪當賜死,有何分辯?」

岳父曰:「臣叨聖恩眷佑,命將權代帥印一程,回朝三日,將來於道途中天天調治,服多藥餌,患病得已略痊。」

龐國丈曰:「既然病恙已痊,回朝日該親到上朝謝恩,如何反使夫人登朝代奏?料必按兵不舉,串通反賊,實乃欺君賊子行為,罪難寬恕。」

岳爺罵聲:「奸賊!休得迷惑聖聰。

臣近花甲之期,日前病恙多端,不想提兵一出,染成一病。

旨命回朝,細想病患日多,枉食朝廷厚祿,乘此告辭解組。

只臣妻不懂事,在駕前奏臣染病沉重是真。

懇乞殿下赦臣重罪,深感隆恩。」

天子帶怒曰:「立心詐病,誤國欺君,還多強辯!」傳旨隨駕軍押出市曹,候午時開刀,不許多言再奏。

當日天子重重大怒。

須有隨駕幾名大臣在內保奏,天子不准,命國丈監斬,傳命回朝待候復旨。

國丈領旨押出岳爺。

神宗王起駕回朝,下坐候著國丈復旨。

有孫氏夫人含淚帶了公子出法場送祭父親。

龐國丈一到法場即坐下公位,等候著午時候開刀。

只有孫夫人母子上前,紛紛下淚,深恨老奸臣唆惑聖上,至將軍一命死於刀下。

住表夫人母子悲啼,再言臨刑得救。

偶遇一家王子來朝,乃周主柴榮之後,世作王家上賓,名柴綱。

是日回朝,道過西郊法場,見擺開軍隊多人,即差家丁查察明白,方知押斬車騎將軍岳全忠。

柴王大驚,知會監斬官老奸臣不許開刀,再分付武勇將軍二名保著岳全忠,不許一人動手,如斬岳將軍即斬監斬官。

龐國丈懼畏柴王,狠狠兇惡,諾諾連聲,心頭暗怒,自歎恨狗王回朝,岳全忠定然殺不成了。

當時柴王上前問明岳全忠被殺緣由。

岳爺細將始終情由,被奸臣唆惑聖上,故被執責處斬一一說之。

柴王曰:「將軍休得著忙,孤家面君與他理論,定必赦轉無疑。」

岳爺夫妻父子同齊稱謝。

柴王別去,是日進朝。

一到五朝門下馬,王門官上殿啟奏:「萬歲,玉一門 關威武玉柴千歲來朝,午門候旨。」

神宗聞奏宣柴王上殿。

行了君臣禮,天子曰:「御弟免禮,且下坐。」

柴工謝恩下坐。

天子曰:「且喜御弟回朝見朕,未知近日邊外民風如何?」

柴王曰:「上藉陛下天恩,邊外安寧,庶民樂業,禾穗豐登,皆叨聖朝仁澤也。

惟今一事,臣還朝道經法場,只見隊伍多軍排列,詢問明情由,方知屈斬車騎將軍岳全忠也。

臣於九邊之外風聞近日朝上不許忠良立國,只用奸佞當權。

殺的殺,拘逐得逐,多少忠良之臣屈殺殆盡。

倘有日干戈警報,還有那人忠良武將與國家效力?臣今回朝偶逢三年朝覲之期,日望面朝情切得以進諫陛下,以盡臣子規陳之義,實惟幸甚。

懇乞陛下省心,以宗祖錦繡一江一 山為重,用賢退奸,臣不勝懇切仰望之至。

惟臣於邊外風聞朝憂,還未深信,思量陛下乃聰聖之主,豈容奸佞橫行,以蔽塞賢路。

惟今還朝,不料岳全忠竟被奸惑屈死於鋼刀國法之下,豈非奸佞當權忠良受屈之驗也?臣思岳全忠四代忠良之將,先祖有血戰大功於朝廷,即有重罪還要體念忠良世襲,略恕罪咎之分,豈得聽信奸佞一面之詞,魏太醫診脈一語即棄殺棟樑武功之臣。

萬一奸佞暗算賄囑太醫妄言無病,豈非忠良一命屈於無辜?陛下龍心何安,國家百年深仁厚待功臣之義自今而沒矣。」

神宗聞柴王諫奏長言,龍心醒悟,覺得慚愧,半晌無言,只得言曰:「御弟未知緣由。

岳全忠犯罪已深,國法難容。

朕命他提兵往征鐵裘山反叛,豈料一到敵所,即有本回朝,稱說染病不起,求懇調回,按兵不舉,想必串通反叛。

如此欺君誤國,本該正法,御弟何雲屈殺無辜。」

柴王曰:「聖上執他串通反叛亦屬無憑。

惟今臣保他同征鐵裘,臣願為監督,提軍生擒反逆還朝,金鑾對質。

如果有串通賊人之弊,不獨一人領罪,即滿門受戮亦本該當。」

是日,神宗王准奏,傳出赦旨一道。

值殿將軍急出法場宣回岳爺上殿。

國丈怒氣不息,只得隨行進殿復旨。

岳爺進殿下跪謝恩。

天子曰:「卿原有按兵不舉之罪,茲今御弟保汝同行帶兵,三帥會同征剿鐵裘山反叛。

如無串通之弊,功成之日大加獎賞,不得仍踏前轍,倘有此事,決不姑寬。」

是日退朝,君臣各散回行。

當時岳將軍父子拜謝柴王保救之恩,夫妻父子再別。

岳爺一到教場,查點起一萬精兵,與柴王祭旗起馬,一路登程,住且慢表。

先說鐵裘山頭目,一天打聽明朝廷有兵征討,心下驚忙,打起響馬鼓。

張、陸二人登堂下坐,詢問情由。

有頭目稟上:「朝廷命耀武侯掛帥,興兵三萬來征伐我山,請令定奪。」

陸鳳陽聞言分付不許高聲,猶恐驚動王氏嫂嫂不安,「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何驚懼?」

張夢虎曰:「賢弟不可輕敵。

汝須英勇,但思耀武侯種諤乃久戰沙場智勇之將,非別人好當可比。

今提大兵征伐我山,須要小心巡邏,預備滾木、石灰、火炮戰守之具為上。

萬一有失進退難矣。」

有王昭曰:「賢婿,陸國舅且勿擔憂。

料想朝廷兵將眾多,我山兵少,須先用暗謀挫他一番,然後開兵。

吾有一計:且命頭目帶兵三千,於山前對敵營前面五百里之外,不分日夜,督兵遍開河道在山之左右。

再退回百里一派高山,埋藏地雷、火炮、煙硝之物,引線之火一路相連。

他兵一到,定然上山斬伐柴木,造飯所用。

踏踏火線一物自然燒死他軍多人。

所有近處山泉之水,遍將毒一藥放下衝出,待他汲水應用,又能毒死他軍。

是不費軍力是先去其一半之眾。

後然開兵弄得他軍心無鬥戰之志矣。」

張、陸二人聽罷大悅。

是日依計而行。

到了第二天,種元帥大兵到了山前,分付安營下寨。

種元帥與參軍走馬各處,周圍山前山後,左右觀看過一遍,然後回營。

龐參軍對種元帥曰:「須傳令眾軍兵不許汲此山水飲用。

此水清中帶濁,誠恐有毒,須要另開溝井方可取用。

並山上周圍泥土帶松浮亂,倘登山斬伐柴木,誠恐裝下坑陷地雷之害,須往別山伐取木料乃可。」

眾軍將遵令往另開水道,各各別山伐木。

當時種元帥暗想:「不意奸佞之子有此機智。

如今監著行軍是陸鳳陽等加一災禍矣。」

是日種元帥開兵,即對龐國舅曰:「勞國舅守禮大營,待本帥開兵擒拿叛賊。」

國舅曰:「下官奉命到此監督,是必出營掠陣,看元帥擒拿國賊。」

種元帥應允。

此日兩軍對壘,種元帥一馬飛出山前,兵丁擁後而出。

種元帥一見陸鳳陽,佯言大罵:「好生膽大一陸 鳳陽!汝父乃三朝元老,忠良之輩,不意出汝不法之子,犯下彌天之罪,禍及君親,還敢身投草寇,玷辱親祖聲名。

今日朝廷徵兵到來,諒汝完卵之地旦夕可破,還不下馬求生,免作刀頭之鬼?」

此數言乃是種元帥暗中指點陸鳳陽棄山逃遁之意,但當三軍之際不得明言,故暗暗指點於他。

陸鳳陽聞言稱言:「世叔大人明見,小怪先君在朝,秉正朝綱,忠心為民,叔父盡知。

不想小侄為救搶奪婦女,誤死奸臣之子,只吾一人抵罪可矣,緣何昏君聽信奸臣之語,將吾父傷害並絞殺王后姐姐?實乃父仇不共戴天,故棄逃於此,招集軍馬,誓誅奸一黨一 ,以報君父之仇。

世叔大人念小侄大仇在躬,且請回兵,待小侄興兵殺上汴梁城,誅奸滅佞,雖死在沙場也得瞑目矣。

不然一動手自然有得罪也,難怪小侄了。」

種元帥見龐雲雄在營前相隔不遠,難以明言,只得假罵一聲:「好生可惱,不聽良言。

古云『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

不必多言,休走,本帥擒汝回營。」

語畢大刀劈下,發刀不發力。

陸公子雙鞭一架,只見他大刀只管發動,並不發實力,又見言語平順,料有別情緣故。

當日兩般軍器並舉,假戰一場,種元帥詐敗佯輸,一馬飛奔。

陸公子大喝「休走!」快馬追趕。

離山營已遠,種元帥即兜轉馬大呼:「國舅賢侄且住。

吾豈當真征伐汝山,立心與汝合兵共滅奸臣一黨一 羽,惟方才奸相之子在營外掠陣,難明言,故詐佯敗陣。

實對汝說明,倘有機謀時,吾用提籠高扯起為內應記號,汝帶兵來劫寨,先斬奸相之子去了一大患,同歸山寨再作良圖,方可動兵。

不然,汝山中有限軍糧,難以抵敵朝廷兵多將廣,且回山與張夢虎商量早逃遁之計為上策也。」

陸鳳陽曰:「小侄得賴世叔大人指點,感恩淵海之深,難報萬一。

吾今回山且與張兄說之,自然依命定奪。」

種元帥曰:「如此汝且照前追趕來,以釋奸賊之疑。」

言畢,解下佩劍將左腿一割,連衣帶甲割開皮肉,鮮血冒出,回馬加鞭飛跑回山,大呼:「眾將速來救搭!」眾將兵刀槍並舉,殺退山寨眾兵,保護元帥回營。

參軍迎接,只見元帥血流至足,下馬進營用藥敷調下止血。

種元帥曰:「國舅,不想陸鳳陽有此手段高強,今日本帥出敵幸不甚重傷。

如之奈何?不免挑出免戰牌,明天再發兵,務必攻破此山,擒拿逆叛,方免國家大患。」

龐雲雄曰:「元帥,不若下官今夜三更候,趁著月色光輝,帶兵一千護身,再探山中路程。

明日可以埋伏進兵,定然取勝。

未知如何?」

元帥曰:「須要小心,不要被賊兵窺見,難以逃脫。」

參軍領諾。

是夜時一交一 三鼓,參軍帶兵一千,靜悄悄來至半山。

不料軍兵不識山路崎嶇,一足觸動火線,卻被地雷火炮轟天響亮,滿山火透。

嚇得龐雲雄膽戰心驚,跑下山不及,被火燒傷身連甲,著即忙退,卸盔甲沒命跑走回營。

一千軍兵燒傷四五百,燒死山中二百多,逃回走脫者百餘人耳。

元帥一見,假覺大驚曰:「參軍如何不小心,卻被他地雷火炮所傷?且往後營調養,待痊之日再商議攻他山寨。」

龐參軍稱謝,

又呼:「元帥,下官看他山高廣大,四周俱有地雷火炮,難以帶兵殺上攻打。

不若將數萬軍馬分開,山前、山後、左右重重圍困個水洩不通。

待他兵多糧少,絕他糧草,自然內亂。

諒彼兵插翅難飛。」

元帥曰:「參軍妙算無差。」

是夜,參軍辭別元帥往後營安息,一月未癒。

故種元帥略不行發兵。

忽一天探子報進:「啟稟元帥爺,朝廷再覆命岳元帥添兵,並柴千歲同來進征助戰。

探聽明特來稟上,准於明日午刻到營。」

種元帥心下一驚:「不好了。

本帥只思早晚先殺了龐雲雄,合兵山寨,投書與五關藩王,殺入汴京城,誅奸滅佞,豈知岳全忠又領旨掛帥,復同柴王添兵到來同征。

岳全忠心跡吾已料著,但未知柴王意下如何。

倘不同意,另有所向,陸鳳陽等大禍難以逃脫矣。」

到次日午候果然報到岳元帥兵到營外。

種元帥只得出營迎接進。

見禮,齊同下坐,將新兵同聚集一營。

種元帥曰:「些小毛賊何勞千歲駕臨,歷此疆場險地?」

柴王回答未知征伐得鐵裘山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