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即將太子抱轉一觀,但見他尚睡熟,生得龍顏虎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

當下寇兵部一見吳進將太子並血書一道、龍鳳玉環一併呈上,一驚一喜。

即將太子抱轉一觀,但見他尚睡熟,生得龍顏虎額,儀表堂堂,好生憐惜,連忙懷進後堂,一交一 與夫人接下,說知:「太子在此,小心安放。」

然後轉出中堂,呼聲:「吳進,難得汝夫婦一片忠誠,懷了太子到來。

且喜本官又於昨天次妾方才產下一子,且待十天之外,明奏上君王,說:「我馮氏妾一胎產下二子,可以混雜了。

此根原方不有露蹤跡。

汝且回行,悄悄將小女兒一交一 與陸娘娘,待等明天奏知聖上,且看事情如何。」

吳進曰:「卑職領命,自然今夜將小女一交一 轉娘娘。

但太子貴比玉葉金枝,大人須要小心提護乃可。」

寇爺曰:「不須多慮,本官自然小心保護。」

吳進欣然辭出寇府,回至內街已初更時候。

與妻說明,已將太子付一交一 寇大人府中收藏下。

杜氏聞言,只得含淚付一交一 女兒與丈夫。

且喜女兒尚還睡熟未醒,正天就其命之君脫離災難。

當日社氏忍不住淚流,只因小女兒無辜遭此一難。

此是父子有天性之恩,人人如此,個個皆然。

惟可羨者,吳進既有此忠心為主,其妻杜氏乃一婦耳,亦與丈夫一心無二,為奇特也。

後日新君報其恩德,是天錫善良之美行,觀此信不誣矣。

是夜吳進藏了小女兒,離了自衙,一程跑進外宮。

有宮女稟知娘娘,喚進內。

吳進將女兒跪獻上。

娘娘命宮娥接轉觀看:小小女孩尚還熟睡,不覺觸動愁懷,紛紛下淚呼:「吳卿家且請起。

哀家領汝大恩尚未報謝,何必行此大禮。

難得汝小小微職,沾受國恩有限,一點忠心為主,古今罕有為其匹。

但今汝須有此心,惟哀家大有不忍,小小女孩未分禍福。

倘吾今禍及此小女孩,於心何安?無辜同歸此罪,深為可憫。

哀家惟有來生圖報耳。」

言罷更覺動悲。

有吳進呼稱:「娘娘何須悲感。

倘今皇天庇佑,聖上施恩,娘娘復正東宮,即微臣幼一女孩死生有何干礙。

勸娘娘保重貴體,且待明天奏知聖上,報喜如何?」

陸娘娘准奏曰:「卿家且請回,只恐奸妃暗中差人探聽明,則不妙矣。」

吳進領旨拜辭出宮。

回歸自衙與妻杜氏商議,不過敘談此事,話不重煩。

先說龐娘娘此日打聽明,「冷宮陸後產下兒子,但聞小孩兒哭聲,但未知男女,不敢擅進。

前奉懿旨, 今特來奏復,請娘娘定裁。」

龐娘娘聞奏唬了一驚,曰:「不好了。

想來陸後只可產下女兒。

倘產是太子,他復回東宮之位,定必立他子登基。

必不能立吾西宮之子,是大不妙也。」

心頭悶悶不樂。

是夜,天子駕幸臨宮。

龐娘娘接駕,宮燕排開。

敘間龐妃上奏:「君王,臣妾子須幼,今蒙陛下隆恩,位正東宮。

懇乞聖上立妾兒子為嗣,臣妾母子深荷天恩矣。」

神宗王微笑曰:「御妻已受蔭東宮,自然立汝子為嗣,何須多慮。」

龐妃曰:「臣妾是憂眾臣阻勸耳。」

天子曰:「此乃國家一定之規,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汝子至今不過對歲之年,緣何即此一時提及起來?今寡人推猜不出,汝且明白說來。」

龐妃曰:「此立太子,乃國家至重事,姜豈不嘗嘗介念於懷?只今求懇陛下勿食今夜之言為感。」

天子曰:「群臣須有諫阻,寡人自有主意,御妻何須過慮多言。」

住表是夜宮中夜宴,再言次日早朝。

有王門官啟奏:「萬歲爺,有司禁外宮官吳進奏報聖上:陸娘娘於昨夜三更一點產下太子,至今傳命報喜。」

眾文武大臣聞報喜,盡皆稱:「賀喜我王,天降儲君。

國家有幸矣。」

天子曰:「眾位卿家請起。」

此時天子心頭明瞭。

昨夜龐妃奏請,要立此子為嗣之意。

即曰:「眾卿家,前者寡人有旨:陸後倘產下太子,即復回東宮;倘產是女,不許相見。

既今陸後產是太子,且宣他母子上殿,然後復回東宮。」

是日宣到陸娘娘,宮娥抱了假太子。

陸後山呼見駕。

「昨蒙聖上托賴,賜下一子,特今奉宣上殿。」

君王命司禮接轉:「待朕一觀太子。」

當時陸娘娘唬得戰戰兢兢的抖振,悔恨昨天換去太子。

倘事一敗露,實乃欺君了。

「恨哀家主見差了,早知聖上要觀看兒子,不若往寇府取回,然後見駕未遲。

如今不妙也。」

當日君王無非一觀太子,乃好意欣然,豈有預得是女孩頂冒?如陸後顏色不變不發抖振,即端然無事。

偏偏無有膽識。

當時君王一看陸後,正要開言,忽見他振騰騰觀著太子,心下狐疑。

不意將太於龍鳳衣抖開一觀,即變龍顏,大怒喝聲:「潑婦欺侮寡人!」將小女孩一摔,摜死於金階之下。

群臣不能搶救,各各大驚,齊同動問:「緣何陛下即將太子拋死於金階之下?臣等不能匡救,可惜太子一命嗚呼。

臣等皆有罪矣。

只懇求陛下諭知緣由。」

此刻神宗王帶怒曰:「卿等不知,這陸氏將女報男身,負欺君大罪。

況寡人有旨在先:產下太子,可贖前罪,赦免復回東宮昭陽之位;產下女孩不許見寡人。

茲今有此膽大包天潑婦,混將女報男,違法欺君,罪莫大焉。」

即出旨賜死。

有眾臣一聞天子之言,各皆驚駭,多言:「國母危矣。

緣何陸後乃明哲賢良之女,如何今日反作此愚頑欺君之事?實所難解。」

群臣只得齊齊下跪,懇求聖上念著元配恩情,況國母淑德素聞,今須有罪,還乞陛下開天地之恩,念著太祖昔日垂愛骨肉親親之義, 從寬思赦。

則臣等不勝沾恩。」

神宗王怒曰:「前者准眾卿之奏,從寬減法,死罪輕饒,幽貶外宮。

已有旨在先,生男復位,產女不許相見。

茲今潑婦違法欺朕,死有餘辜。

眾卿不必多言諫淨。」

傳旨值殿將軍用白綾絞。

當時寇兵部自思:「此事我也差了。

只因先進朝見君,後宣國母,不能將真太子替轉上朝,至累國母身亡,皆吾之過也。」

只得不畏死復奏曰:「老臣罪該萬死,逆旨無辭。

惟君者天也、父也;後者地也、母也。

然父母有大故,為子者不得不力諫諍。

慈今國母須犯逆旨之條,懇乞陛下准依臣等所奏,復禁外宮,從示貶罰,作盡其國法,足見陛下仁慈,法外施恩。

臣等之大幸矣。」

當下天子怒氣略減,正要開言。

只有奸相龐思忠曰:「寇大人,汝太覺多言了。

此乃國法,當得如此。

聖上旨意已定,何必饒饒多舌。」

有寇爺聞言,怒氣勃發,罵聲:「奸賊,汝前者送了陸太師一命,今又當殿前惑君,毀低國母。

良心喪盡,不為神鬼之誅,必受五雷轟頂。

枉居首輔之尊,不免臭名千古。」

龐丞相卻被寇谷罵得羞慚,大怒喝聲:「老匹夫,吾好言勸汝,公言國法,並非干涉於汝,何得殿前辱罵老夫,又將陸雲忠一事提起?想必放走陸鳳陽,也是汝之主見?是必有之。

均同一一黨一 ,好生可惱。

逆旨忤君,汝該得何罪?」

寇爺怒氣沖沖,正要開言,天子即曰:「二位卿家不許多言囉嗦。

惟今陸氏兩次干犯國法,斷難准依免難。

眾卿不許再奏。」

傳旨押出復旨。

當日陸後亦知此事弄差了,但說出真情,太子藏在何方,即害及寇兵部,並累及吳進了。

如今太子已有著托,旨意已出,料難挽回聖上之心。

今哀家一死也無掛慮矣。

即默默不言,隨押出殿去。

當日奉旨絞了陸後。

正是:天烏地暗,日色無光。

天下母儀遭此枉屈,鬼神有不得而怒,天有不得而變者乎。

一刻復旨與君。

眾忠良不勝悲感,人人下淚,懇求陛下念著元配之恩,傳旨天下舉哀。

天子曰:「陸氏有罪,例應另貶塋墳。

既今盡了國法,眾卿等念念不忘國恩,且准奏,遍告舉哀,用王后禮附葬王陵。

又將小公主一屍一同一穴。」

旨下畢,正要退朝。

卻說東平王先趕回朝,未得知會齊四路王一爺 。

是日報進在午門外候旨。

天子傳宣進見。

高王一爺 山呼朝見禮畢,天子賜坐。

高王一爺 謝恩下坐。

天子曰:「王卿鎮守邊關,緣何無旨宣召,私自回朝?見朕何也?莫不是邊疆有甚變故否?」

高王一爺 見問,只朗言曰:「臣奉命鎮守邊關重地,例不應擅離,私回見駕。

惟臣於邊關飛聞近日朝中大變,陸太師三朝元老,秉性剛良,身居宰輔,王家御戚,一朝慘死。

又聞陸娘娘因些小失禮,即幽禁於外宮。

如今陸太師既死,只求陛下免究他子陸鳳陽,赦轉無罪陸娘娘,臣即領擅離邊疆、違旨不奉宣之罪矣。」

神宗王聞說怒曰:「卿家遠鎮邊關,怎知曲折原由?陸雲忠縱於行兇,打死龐雲彪,已有定案。

寡人念著均同國戚,恩赦免究陸雲忠,只將陸鳳陽推問。

不想包府尹不奉旨,不問供,私放出城。

似此強橫,國法何在?致陸雲忠當殿毆君,大屬不敬,有何可赦之例?陸氏身居母儀,只可司化宮崎內事,豈得無旨宣召出殿見君,多言父親,藐視君上,應當即正國法。

只因眾臣力保,故此暫禁外宮。

不想茲今又逆朕命,將女報男。

不正國法,有壞規條。」

當日高王一爺 即時歸國,還未知陸後被害,只一心要君王赦轉,豈知來遲半刻,國母已歸天。

當時一聞君王說出不好來,即大言曰:「陛下,如今陸娘娘如何處置?」

天子曰:「方纔午刻賜下白綾殮下了。」

高王一爺 一聞此語,怒氣騰騰,按捺不住,在文班中目睜睜看著龐思忠,厲聲曰:「夫婦者,五倫之中。

陛下乃天下臣民所仰賴,君臣人倫之首。

今三綱五常乖吝,實因陛下內一寵一 奸妃、外任奸臣,自然朝綱不立。

臣世受國恩,焉忍國家顛危著此。

今擅離重地,律有明條,只一出關時,已構著一死,不望生還。

龐思忠父女同謀,陷害了陸娘娘父女。

陛下溺愛,不深加究察政。

忠良、國母,同時被害。

今臣生不能手刃奸權,死後厲鬼啖他之一屍一。」

有龐思忠聞言大怒,罵聲:「莽匹夫,當殿叱君,無風起浪。

老夫秉公報國,汝怎知吾害了陸娘娘父女?彼乃自犯國法,於老夫何干?莽匹夫體得含血噴人,先活自口。」

高王一爺 聞言怒氣衝天,大喝:「老奸賊,父女內外、迷惑聖聰。

將來一江一 山送在汝手內。

打死汝這老奸臣,以免後患。」

即除下紫金冠,當頭一摘去,龐國文閃躲不及,打在額角之上,鮮血淋漓。

神宗一見大怒,喝聲:「賊臣膽大無禮!君前毆打國丈。

且陸後父女有罪,當得處決。

汝不問明緣故,當殿罵君。

況汝一身負罪還未議處。

無旨奉宣,擅自回朝。

算來藐視王法,罪應賜死。

念在開國王親之後,死罪赦脫,國法難容。

削職為民,屏逐回山東故土,水不再用。」

有龐相奏曰:「陛下明見:如將他削職而回,未明心跡如何。

倘不守臣節,定必回關。

彼有雄兵十萬,戰將百員,干戈一動,難保平寧。

削職不如收禁天牢,命朝臣往潼關削去兵權,收繳回符印。

再命智略武員代為鎮守潼關,出示安民之後,然後貶逐他回故土,未為晚也。

此是萬全之策,伏望我主參詳。」

天子聞奏,點首准依。

當日滿朝臣內,有忠良之輩,見天子事事准依奸相,言聽計從,人人含淚,個個生嗔。

思量聖上一寵一 用奸相,忠言不入耳,逢迎佞語作為腹心。

想來他不以一江一 山為重,反以忠言為草芥,殺的殺,屏逐的屏逐,索性由他,不行諫淨。

眾忠賢不約同心。

是日收禁了高王一爺 ,即日退朝各散。

至第三天,四位藩王前後趕進京中,到了金亭驛,下了車馬,傳令各各家丁進歸驛內頓貯下。

眾王一爺 茶用畢,有平西王動問驛丞官: 「近日朝內如何? 高王一爺 可曾回朝否?」

驛門官見問,連忙下跪上稟:「眾位王一爺 早回朝中三天,國母娘娘可救矣。

並高王一爺 已囚天牢也。」

驛官將此大變一一稟明。

眾位藩王聽罷,又驚又怒,一眾歎惜曰:「目擊奸權敗吝先王法度,聖上屏逐忠良,任用群奸。

只憂一江一 山有礙,吾等少不免羊歸虎口,怎能逃遁?只預將性命力爭,以盡臣節耳。

只可惜賢良哲後娘娘遭此慘亡,是可哀也。」

說畢四人悲感,且待明朝見駕。

是日乃辰時候,設朝已散。

故四位藩王尚待明天見駕。

惟面君時四位王一爺 未知吉凶禍福如何,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