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倒身下跪:「上稟相爺,小人乃兵部尚書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

再說龐國丈將馮升傳進內堂。

倒身下跪:「上稟相爺,小人乃兵部尚書妻舅,名馮升,要與國家出力。

吾姐丈寇元不法,有欺君之罪,私養太子,假認親生之子。

吾姐單生一子,冒認雙生之兒。

今名寇英,實乃當今太子,私長養成,要報國母一之 仇。

相爺須當劾奏聖上,以免養成大患:一為國家之禍,二為丞相作對。

請丞相參詳。」

國丈聞言,喝聲:「胡說。

前時陸國母當殿擲死,言此已將八載,還有什麼太子私養藏匿?汝一讒毀小人,好生膽子,敢於老夫跟前妄言,罪所該當!」馮升曰:「相爺明見容稟,前者擲死金階,非真公主,乃系吳獄官之女頂冒出國母,金階擲死。

公主者實乃欺瞞過聖上耳。

小人並無一字虛詞,倘有不實,甘當欺君妄毀之罪。」

國丈聞言大喜,「如此汝可作證對質否?」

馮升曰:「吾特出首於他,豈不能作證?」

國丈分付留款下,「待明日上朝奏知聖上,自有獎賞於汝。」

馮升拜謝,是晚宿於相府外堂。

當時有相府堂官名魏榮,即日私出飛奔到兵部府衙,傳一手本入上,稟寇大人有龐相堂官奉了丞相之命,有緊急機密公文報知。

是日寇爺聞說,心頭一想,言:「奇了,龐奸賊向與吾情同冰炭,有何機密事相商?且喚進來便知分曉。」

當下傳進。

魏榮至內堂倒身下跪曰:「恩大人明日大禍臨躬矣,想必尚未得知?」

寇爺聞言神色一變,呼魏榮:一汝且起來相見。

本官禍從何來?」

魏榮左右一觀,「懇乞大人退去左右,方敢啟稟。」

寇爺分付退出眾侍家人。

魏榮即將馮生親到龐國丈府中出首大人私養太子一事請問:「大人果有此事,須當連夜逃走方為上策,不然遭其所害矣。」

寇爺聽罷駭然一驚曰:「不好了,養虎為患。

本官得汝通知暗害,領汝大恩。

吾豈能一刻逃遁得來?預著一死,以報國恩。

只有來生結草啣環以圖報耳。」

魏榮曰:「恩大人何出此言。

小人前者為誤傷人命,得大人輕辦再得餘生,皆叨大人之恩也,小人時常感德難忘,如今報知些小奸人暗害,豈敢當大人之重言。

但今大人不願逃走,禍在目前,還須打點無虞乃可。」

寇爺曰:「魏榮,汝且回歸相府,本官自有主意,行為不須多慮。」

魏榮不敢再言,只得拜別回歸龐府。

寇爺轉進內堂曰:「汝弟好事行為!今乃恩將仇報,他將私養太子事情往奸相府中出首矣。」

夫人聞說,嚇驚不小,含淚曰:「此子向日品行非端,彼雖乃妾之胞弟,前時打死人命案一消,妾即勸諫老爺不可收留,要打發他回歸故土,奈老爺留下他要干一小小吏員與他歸鄉之意。

不想此小人恩將仇報,洩露此事。

今日也悔恨不來,即滿門誅戮也不失為忠義之鬼,且將太子發放奔出,別處逃生,以免前功盡廢為要。」

是日寇爺喚到腹心老家人,名周勇。

此人向在府中三十餘年,老妻兩口忠直儉僕,為寇爺夫婦深信得力之僕。

當日周勇夫妻聞喚連忙跑進內堂,禮畢請問老爺、夫人喚進有何分付。

寇爺細言要他夫婦攜出太子,奔出王城,認作親生之兒,「現有黃金四百兩,且攜帶身邊,逃往山東青州府,買些民間物業安身。

然後暗中訪覓陸國舅,待他合會五路藩王,保護太子興兵復仇,身登九五。

吾即滿門被戮也不失為忠義之鬼,上不愧先王在天之靈,下不干臣民不忠之議。

速速離此王城,須要謹記吾言,並有陸後娘娘血書一函,汝須謹敬收藏,待太子長成,汝將血書一交一 還,待他自明本身貴為帝裔。」

語畢,不覺淚流沾衣。

是日周勇夫妻含淚諾諾應充,即日分離,領著八歲太子奔出汴梁城而去。

寇爺送太子去後,左思右想:「昔日奏本雙生二子,今獨有吾一兒,即有救太子之功,難免欺君之罪。

但今放出太子,未知聖上意見如何,即聖上念著親生一脈,追究回太子,吾仍不免欺君之罪。

老奸臣多言唆奏,未必肯輕赦。

想來此事又累及吳進獄官矣,怎生是好?但今既往之事難追,死死生生只由天命而已。」

是夜夫妻憂慮談言不睡。

至五更黎明,肅整衣冠上殿。

鐘鼓齊鳴,御香飄渺,文武山呼。

朝見罷,龐國丈即將寇爺私養太子,現有伊舅出首,被有欺君之罪,懇祈陛下詢究,自有明白。

以免國母負屈含冤,死於不白,正富儲君留落無依作賊。

神宗王聞奏,心下不明,糊疑半晌曰:「此事國丈風聞得據,抑或現有證人在此?但此事已有八載之久,如何至今一朝復陳此事,豈非根據難憑?況當日陸後摜死此孩子乃小女兒,緣何又言另有太子落在別方,此事究竟何自而來?」

龐國丈奏曰:「此女孩非別人頂冒,乃司獄官吳進妻杜氏所產,有此斗膽串同作一弊 ,以欺瞞陛下。

金階摜死者實乃吳獄官之女。

如今太子現育於寇兵部府中。

陛下詢察明原知詳略矣。」

眾文武聞奏,各皆驚異有此駭聞。

當時天子曰:「寇卿,此事果也真否?太子既在汝府中,休得隱諱。

救了太子是有恩於國家,且明白奏知。」

實此時寇爺聞天子詰問,事在兩難。

早知聖上不執責,不該將太子私放,逃走出王城去了。

倘不依昨昔奏說雙生兒子又犯了欺君之罪。

只得含糊啟奏曰:「臣豈敢作此欺君之事,罪莫大焉。

懇乞陛下休聽小人讒毀,冤屈於臣。」

國丈曰:「寇兵部休得遮飾欺瞞,妄言冤屈,汝妻舅馮升現在吾府中出首,一訴分明,休得放刁,駕前還不直言!」轉奏:「陛下如要分明此事,須當宣他妻舅馮升上朝面質,方得他實言難卸。」

天子准奏,正要發旨,國丈又曰:「此人乃身無寸職一小人,難以進朝面君。

陛下須要恩賜一函,方能進見。」

天子曰:「此人可當武員抑或文人之貌?」

國文曰:「此人容貌可當一小小武員。」

天子曰:「如此且賜彼武進士,傳旨宣進。」

不一時馮升進朝下跪,俯伏金階。

天子曰:「平身,汝是兵部寇元親眷,且將私養太子之事一一奏明,不許一字虛詞妄言改說,取罪不便。」

當時馮升奏曰:「陛下駕前豈敢虛詞妄說,既無此事豈得妄加詆毀於姐丈大人。

果也前者,八載之前寇兵部將太子頂替,懷抱到府中。

不過兩天,吾姐姐馮氏夫人復產下一子。

是日兵部大喜,將此傳揚出雙生兒。

長名寇英、次名寇傑。

原來寇英實乃當今陸國母親產儲君。

昔日金階擲死女孩者乃獄官吳進之女公子。

陸娘娘已改名慈雲,如今現在寇兵部衙府中,聖上將他府中搜出便知明白矣。」

天子未及開言,寇爺複賽曰:「陛下休聽此奸惡小人之詞。

此賊心性非良,與臣須屬渭揚之親,十載之前音問不通,不料於十載之後,彼在家鄉恃臣在朝,有一親之誼,兇惡打死良民,地頭官擒拿緊急,他即遠遁奔來汴京,投於臣衙內訴明行兇打殺人命一事。

臣念夫人情面,舅戚之誼,移文往金華府。

太守之衙看臣情面略將罪案緩些究追。

留在行中,倘捐於一官半職,有功時將功消罪,以免被故土冤主所害之意。

豈知此賊生成一人 面獸心,難以提拔,前兩天在臣衙內行奸侍女,被臣目擊親察明。

但此家醜難揚,即將侍女趕逐回娘家,將此賊拘回故土,尚贈被白金四百兩,任由往別生涯。

不想他恩將仇報,私到相府與國大同謀,平地起此風波,實欲害臣一命之意耳。

懇乞聖上明察,以免冤屈於臣。

然臣當日產下雙生之子,後來長子不育,已夭亡矣,如今只剩下一兒寇傑耳,還有何太子尚在臣街中。」

此事又駁說明。

當時馮升被逐之後,不知寇爺已將太子命家人攜帶出,故駕前奏說尚在衙中。

又有國丈奏曰:「寇兵部放刁以欺陛下,前已奏明雙生兒子,今又言長子夭亡不育,莫非覺事情敗露,將太子傷害未可知,如此罪倍加大矣。

今有獄官吳進夫婦尚在,不免再宣上殿,陛下虛詞以詰問,言兵部已招出私養太子一事,不許藏頭露尾之說。

彼匹夫匹婦之見,怎猜出此,迅雷不及掩耳之急,定然實說,立見分明此事矣。」

天子曰:「龐卿所奏不差。」

即傳快馬旨宣進。

吳進夫婦上殿雙雙下跪,俯伏金階。

天子曰:「吳進,昔日救出太子乃汝夫婦一點忠心,將親生女頂冒出至陸國母摜死於金階,此乃寡人之不明是至如此。

汝今實有功於寡人,休得畏懼,且將實情奏知,倘有虛言遮飾,反有欺瞞之罪。」

吳進夫婦聞言大驚,「因何聖上將已往之事一朝詰盤起?又未知怎生洩漏出,兵部大人供認否?」

只得轉奏曰:「陛下明並日月,微臣一小小司獄之職,叨蒙聖上隆恩旨命司獄,豈敢斗膽將賤微之女頂冒儲君,罪該萬死?此事未明那人仇家誣誨於微臣夫婦耳,懇乞陛下參詳,以免有屈微臣並瀆褻國母至尊,微臣幸甚。」

天子曰:「吳進不必虛言不認,如今寇兵部已經認供明白,事情盡露,汝還強詞欺著寡人,該當何罪!」吳進未及答言,杜氏暗想:「不好了,此事敗露,吾夫與寇大人危矣,不免作吾婦女輩無有知識,一人認抵其罪,以免連害吾丈夫及寇大人,豈不為上?」

想罷即奏上:「陛下,此事非於臣夫與寇兵部之過,此計臣妾謀知陸娘娘。

只因太子產下之時娘娘憂心如焚,只為內有一寵一 奸,外有奸臣,只恐太子一命難以保全,又值臣妾產下一女,方才三天,故臣妾斗膽謀知娘娘,將女兒頂冒了太子,娘娘懷抱下吾女兒,是數天臣夫尚未知覺。

只一天聖上將國母宣上金殿認觀太子,一時錯過未得轉換,問起情由,娘娘事在兩難,不敢實奏,只將女兒擲死金階。

後臣妾丈夫明知此事,驚慌無措,只得將太子一交一 於寇兵部府中夫人撫養。

臣妾並無一字虛詞,此罪皆歸於臣妾,並不干丈夫、兵部之過。

如今臣妾奏明,甘當領罪。」

說畢步跑金階,撞石身亡。

天子看畢大怒,「可惡匹夫匹婦,串同欺瞞於朕!況寡人有言在先,救出太子者有功於國家,並非執責取罪。

可惱兵部乃當朝老臣,寡人幾次詰問,並不實言而對,誆哄君上,罪之一也;冒認太子為親生日久不陳奏明,畏罪有誤邦國,希圖日後爭立邀功,罪之二也;太子現在,妄言夭亡不育,欺侮寡人,罪之三也。

並吳進身當司獄之職與兵部暗同機謀,當朕詰問又不直供,妻身將女頂冒太子豈有不知,一同欺瞞於寡人。

杜氏一死,希圖一人抵當三人之罪,國法難饒。」

分付押出二人斬首。

忽左班中閃出一位大臣, 乃平章閣臣司馬康, 乃司馬光之子,俯伏保奏曰:「吳進夫妻有救太子之功,有恩於國。

杜氏乃一婦人耳,仗義捐軀,以求脫丈夫賢臣之罪,乃有志婦女,陛下豈更加罪於其夫?寇兵部一心保護太子,多年忠心為國,滿朝文武再有何人可及?況陛下有旨在先,救養太子者有大功於國家。

今又將欺瞞小過執斬救主大功之賢臣,豈非立法有差,輕重倒置?伏懇陛下開恩赦此二人,將功消罪如何?」

天子曰:「杜氏既已捐軀,吳進且開恩免罪,消職回鄉,恩賜白金五千兩,押運妻樞回歸浙省安葬。」

吳進謝恩,領妻一屍一骸而去。

天子又詰問兵部:「汝言長子早已夭亡,料想是王太子無疑,果今現在否,須說分明。

不然,汝稍含糊不認,謀陷太子不得辭其責,罪大倍加,禍及滿門,斷不姑寬。」

當時寇爺難以推卸,只得奏曰:「臣差莫矣。

昨天得聞馮升往相府出首,臣懼畏奸臣劾奏,未知聖上赦認太子否,倘執責起來,太子一命難逃,豈不前功盡費?故臣即日將太子付託忠義僕人,逃出京城去了。」

聖上聞奏,未知赦轉寇爺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