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想來今日奸佞滿朝,又思己乃官卑職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

當時包爺只見東西兩宮一連兩道懿旨頒下,一要存私;一要公斷。

想來今日奸佞滿朝,又思己乃官卑職小,領下此重案怎能駐足?況且陸大師乃三朝元老,壽登七十,一品國戚之榮,剛正忠良。

豈得害他無後?如要公審,追奸搶奪民家婦女上復聖上,想奸妃之父非比別臣,乃當今一寵一 用,焉能扳倒得他?況陸公子禍福難分,奸妃父女未必容得我包某。

也罷,不免立個主見,明天如此如此,以盡為臣忠節,方能見得吾包祖於地下。

想罷,次日早晨分付李氏夫人,收拾行程東西什物,盡情帶回一江一 南省而去。

李氏夫人嚇了一驚,詢問緣何即日登程。

包爺曰:「下官今日不幸奉旨審辦正宮、西宮二國舅一重案。

實想來公私兩字難辦。

今特著夫人與兒女三人回歸本土,避隱埋名,以延包氏一脈。」

李氏夫人曰:「老爺,汝為官十餘載,還不知進退?近日奸佞滿朝,順他者生,逆命者死。

不若老爺也依違其間,安穩做官,豈不為美?何必定與彼抗對,顧什麼陸國舅公與不公?」

包爺聽了怒曰:「汝乃女流之輩,怎曉忠義留千古?如要我存私害了忠良之子,豈不盡壞我包家先祖英名?」

語畢,將五歲小孩兒名包英抱上,女兒三歲,不覺流淚一行,呼聲:「夫人,汝回歸一江一 南省,不可回盧州府,且往揚州入籍,休從吾系汝丈夫。

他日兒子長成,教一習一 經書,不要出仕,將功名兩字付落東流之水。

須將女兒撿擇善良門第,方可匹配。

切須緊記於心。

今世夫婦重逢須在三更夢裡耳。」

李氏夫人聽了紛紛下淚,呼聲:「老爺,汝如此言來,想必以死盡忠報國,但今子女幼小,倚靠何人?」

包爺曰:「一出仕王家,此微軀乃聖上的,也顧不得家計,但汝回歸故土,尚有薄薄產業,可以與兒女度其日給。

今有俸資六百兩,汝攜帶三百兩回歸,留此三百兩贈與陸國舅逃難遠方。

即日登程,不得有誤。」

夫人含淚接轉,收歸內匣,即日帶同家人、使女,盡出登舟,夫妻灑淚而別不表。

下文包家之子自有交代分明。

卻說包爺安罷夫人去後,是晚即傳知值日該房班吏,不用企堂俟候,只因案情重大,今夜封鎖府行淨審夜堂。

眾役且在頭門外俟候。」

眾役人領命。

是夜排晚膳在後堂,請至陸公子同用。

席間公子動問:「公祖老爺,緣何連日不開堂詢問,並面上有不樂之色?」

包爺呼聲:「國舅,此事不用開堂審詢了。」

談說一番,晚膳已畢。

包爺又呼:「國舅,下官立定主意,今有白金三百兩,請國舅收下。

待至四鼓將殘,城門一開即要逃走為上。」

公子曰:「公祖老爺差矣,此事斷難從命。

吾一身犯罪一身當,如放走了我,聖上執責,奸相怎肯相容,恩官一命休矣。

豈肯累及於汝,況又累及我父親。

此事斷斷不可。」

包爺曰:「下官即晚疏成一本章一道,將這龐賊狗子惡跡,並及強搶民間婦女,一齊疏明。

但得君王感悟其奸賊縱子擾害良民,聖上必然不追究汝之逃走,然則汝令尊大人不妨矣。

所慮者,奸賊埋沒了此本之弊。

惟今也顧不得許多。

汝倘不依吾言,被這奸臣所害,汝父子二人一網打盡,則忠良香煙斷絕,汝之不孝莫大焉。」

公子聽了含淚點頭曰:「既蒙恩官如此盡情,恩如淵海,難報萬一。

惟今害了汝,於心實覺不忍。

悔不當初路出金斗潼關之時,不聽高姐丈之言,至有今日之禍耳。

還請問恩官,令公子有幾人?」

包爺曰:「下官命薄,現年半百,單生一子一女。

子名包英,年方五歲。

昨天已打發回一江一 南家鄉去了,並無顧慮矣。」

陸公子紛紛下淚,「深感恩官大德,又害著夫妻分散、父子別離,吾之罪咎深矣。

請上受陸某一拜。」

語畢磕頭下跪。

包爺即忙扶起,曰:「國舅不用傷情,下官為官二十餘載,並不受民間分厘,並不屈枉一事,頗務祖上之名。

於生死之際,有何悲歡?只要死得留名馨香,即死猶生也。

況吾將近耳順之年,不為夭折所指,且放歡懷。」

公子含淚起來曰:「今蒙恩官放我逃生,倘有回朝報仇之日,定必訪求著令公子,結為生死手足之一交一 ,斷不敢少有忘恩也。」

包爺曰:「國勇若有此舉,下宮即含笑於九泉矣。」

言言語語,不覺時一交一 四鼓,包爺催速陸公子,登時改裝,一程逃出皇城去了。

有老家人跪稟:「大老爺,汝今一時仗義放脫了陸國舅,明日怎生上復聖旨?龐丞相怎肯干休?不若依老一奴一拙見,棄官逃遁,隱姓埋名,方得保全性命。

望大老爺參詳。」

包爺曰:「汝言須是,本官倘掛印棄職奔逃,即為不忠。

豈不有壞我包家累代忠硬英名?況本官一人死了,方不累及同宗親屬。

汝今年紀高邁,在我包府四十餘秋,一向謹細,我死後,汝且收拾余剩家資,回歸本土去罷。」

老僕人諾諾應允。

不覺到次日,乃第三天。

包爺於三更時分更換朝服,淨手焚香,拜本放於桌上,吞金而亡。

是晚一人不在,至天將黎明,老家人進內,唬驚不小,喊救哀哀。

眾書吏役人忙忙慌亂,已是不活。

是日天子早朝,文武參朝已畢,值殿傳旨:「政事啟奏有無?」

忽文班中龐丞相奏啟:「上此天開封府尹領審此案,未見覆命,請旨定奪。」

天子聞奏,即差龐丞相帶領二十名御林軍,宣開封府上殿。

龐丞相一程來至包衙,只見役人、書吏紛紛抱救,方知包爺死了,心下大驚,「想必放走了陸鳳陽。」

一程進內衙,又見桌上奏本一道。

拾起觀看完,唬得慌忙不已。

句句劾奏他縱子行兇,款款俱乃擾害良民,不法之語。

「幸得聖上差吾到此,倘差別位官員,此本一上,不獨陸鳳陽脫出無罪,即老夫也被他倒扳矣。」

看罷將火焚化完,分付眾軍回朝覆命。

上殿見駕,即將包公私放陸鳳陽並畏法身亡,一一奏知。

天子聽奏怒曰:「違逆朕命,不著實領辦,私放陸鳳陽。

好生可惱,枉辱了曾祖包文正公名望。

今既死去,且免追究,依禮歸喪。」

有龐相又奏言:「陛下休得獨責包府一人,此事只由陸國支與國母娘娘責伐壓制他要放走的,進退兩難,故不得不死耳。」

天子未及開言,陸丞相聽奏心頭大怒,喝聲:「龐賊!好生刁滑。

汝敢白捏無辜,欺惑聖上。

吾既有心放走兒子,何不在家放去,還押帶上朝,由憑聖上處分?汝不要放著刁奸白捏,生成一人 面獸心,縱子不法,枉食聖朝厚祿,千秋之下臭名難免。」

龐丞相見他罵得惡毒,羞變成怒,喝聲:「老匹夫,縱子打死吾兒,還敢毒罵傷人,指手畫足,難道汝想打死老夫不成?」

陸丞相怒目圓睜:「即打死汝這老畜生有何於礙?」

言罷將手高持笏簡當頭打去。

龐丞相一閃開,又還笏。

二人在殿上吵亂起來。

文武眾臣不敢解勸。

聖上喝聲:「金鑾殿上,誰敢吵鬧!二卿家不必動手。」

當時國丈二人只是不理,打作一一團一 。

神宗天子只得下了龍位,呼喝相勸。

不想陸丞相年紀高邁,眼目昏花,惱怒中難分好歹,失手一笏打在聖上當頭額上。

眾臣大驚,天子大怒,喝聲:「老賊好生無禮!孤相勸解汝二人不要相爭喧鬧,在金殿中有失君臣之禮,不想老賊當殿打君,大屬不敬。

汝子行兇,打殺無辜,朕曾看著元老親情,略輸情面三分。

不想汝這老賊父子著實強橫。」

分付值殿將軍拿出西郊斬首。

當下龐、陸丞相住手。

陸丞相自知難免一刀,怒氣重重奏言:「聖止,老臣失手打君,罪難寬恕,大於國法。

惟今奸佞當權,龐氏父女恃一寵一 ,定然專權亂政,內宮不寧,朝政必失,聖上須念大祖創開基業之難。

今日老臣一死,豈足為惜,只願聖上削奪龐氏父女、弟兄一黨一 羽,任用老成正士,臣即死九泉之下也安矣。」

天子怒氣沖沖,喝聲:「老賊不必多言!」喝聲,「推出!」值殿將軍即時押出。

有眾大臣多來保奏,天子震怒之下只是不依,開言曰:「原無宰閣之刀,傳旨即賜紅羅。」

不一刻報上:紅羅紋了陸太師。

有文武中與陸太師一交一 厚忠良無不暗暗垂淚。

聖上傳旨:「著令依禮開喪,送樞回歸本土。」

正要退朝,有內監下跪殿前啟上:「萬歲爺,陸後娘娘上殿。」

聖上傳旨宣見。

天子一觀,只見陸後怒容滿面,即開言說:「御妻因何無旨宣召,自出金殿,見朕何事?」

陸娘娘厲言:「聖上,臣妻實不奉宣上殿,因為失了君臣體統。

但我父乃三朝元老,身為國戚,一品之尊,平素忠君輔政,一生剛正,勤勞王室,有大功於聖上。

今日為著兒子犯罪,但今子罪未分案情未定,聖上即屈殺無辜。

壽登七十,無罪死於紅羅之下。

聽信奸臣之言,忠良慘戮。

汝枉為萬乘之尊,還執責臣妻不奉宣上殿之過?汝今妄殺忠良,用佞棄賢,不以一江一 山祖創為重,汝之罪過又何如?今臣妻羞出此殿中,預定一死,不圖錦衣玉食,不願裕後風光,只痛恨父親者邁死得慘刑耳。」

當時天子聽了大怒,喝聲:「不賢潑婦!不奉宣出御政殿,滿朝文武當朝,好生無禮,毒口罵朕。

汝父當殿打君,死有餘辜。

朕念他元老內成,不忍身首分開,至賜紅羅,著人開喪,送柩回歸故土。

慈今汝這賤婢皂白不分,狂妄出殿,毒口罵朕,大失君臣之禮。

要此潑婦何用?」

傳旨推出,賜白綾絞死。

值殿將軍答應。

有韓樞密、司馬太傅,一眾百官文武,齊齊下跪同奏:「聖上,陸國母乃恭儉賢淑,懿德素著。

況君後乃天下臣民之父母,豈因些小言語過犯即行誅戮?豈不有傷國家仁厚之基?懇乞聖上准臣下所奏,則國家幸甚,仰藉天恩矣。」

天子見眾臣齊齊下跪保奏,怒氣略減,只宣:「眾位卿家平身。

朕思君臣有義,父子有恩,寡人豈有不知?但他身為正陽昭院,統御六宮,母儀天下,豈容當殿失禮,又只知父女親情,不理君臣之義,應該死罪。

茲今看眾卿情面,暫禁冷宮,命獄官看守,兩名宮女服侍。

倘產下太子,復住昭陽;生下宮女,不許相見。」

陸後含淚進回內宮。

當日陸太師缺了,加升參知政事呂公著為上柱國左班丞相。

這呂公著乃呂蒙正之後,呂夷簡之子。

呂相謝恩。

又傳天下各省拿捉陸鳳陽回朝,因他私脫逃出,審詢未明,害及老親。

文武官員拿解回朝者,官上加官;軍民解到,官封四品;不受爵祿,恩償白金五萬兩。

倘有包隱,一同治罪。

是日退朝,天子進至西宮。

龐妃接駕,小心侍御,也不煩提。

次日頒旨,封西宮龐氏為昭陽正宮,御賜斬妃龍鳳劍一口,專察官中罪犯,任憑先斬後奏。

龐妃謝恩領旨。

龐國丈一門顯耀,喜色揚揚,也且慢表。

有一兵部尚書姓寇名元,乃先帝真宗丞相寇准之曾孫。

當日見朝廷溺愛不明,今將陸國母貶罰在閒宮,心下惶惶。

是一天,改裝帶了二僕知會了守禁官吳進,暗暗進內,命官女稟知。

陸後娘娘傳命兵部進見。

當時寇元朝見,山呼畢,陸娘娘含淚曰:「老卿家體行大禮,難得賢卿有此念心。

今特來見哀家,有何商議?」

寇兵部曰:「臣啟娘娘,自前數天聖上不明,將老太師賜死,一言不合又貶罰娘娘。

思來聖上不過一時之怒,豈不念元配之恩?況娘娘現懷龍妊,將來不日自復昭陽正位,仰祈娘娘須要保重貴體,不必傷懷,猶恐有傷龍胎,伏惟准依老臣勸奏。」

陸娘娘聽了,含愁呼:「老卿家金石勸言,哀家自當銘內。

只如今昏君用奸退賢,將來一江一 山必擾動。

惟吾所懷,未知男女。

倘產女孩,昏君有旨在先,不許相見。

想來福不重來,禍有疊至,豈預必脫此冷宮苦度?況奸妃目下亦已懷妊,豈不心懷妒忌?老卿有此念及盛心,哀家即死在九泉,也既沾大德矣。

且自請回,不必為吾過憂。」

寇兵部聞言淚下,呼:「娘娘且保重加餐。

倘產下太子,老臣自有設方,但須留心,猶恐奸妃差人打聽暗害。

今老臣辭回。」

陸後含淚應諾。

寇爺轉出,說知司禁官吳進:「但娘娘產下太子,即可報知。」

吳進諾諾應允。

但這禁官乃系寇元昔日家人,故寇爺不疑,直與他商議,說知不妨。

況且吳進在寇府中十餘秋,寇兵部日久知他一向忠誠,正直之輩,故力托此秘密事情。

當日辭駕出冷宮。

未知怎生救得太子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