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當時老王一爺 對哲宗天子言計來潼關兵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

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一交一 鋒遭網

當時老王一爺 對哲宗天子言計來潼關兵到。

「自寇吏部別去四十餘天,想必即日興兵,不出數天之外,自有大兵會集回朝。

倘奸一黨一 果然謀叛不軌,老臣自領忠良一眾拒敵,斷不使奸一黨一 驚駭聖駕。

今臣辭駕回去,明日開操演一習一 軍馬,使奸一黨一 推測不來。

聖上不用心煩。」

天子曰:「如此全仗老王伯制伏奸一黨一 。

倘誅奸滅佞之後共享太平社稷之慶矣。」

當下老王一爺 辭別聖上回歸南晶宮府內,用過朝膳,即日發點府內雄兵,猛將齊集如雲,一十餘萬。

次日俟候演操。

聖上天天稱病不能御朝,眾奸一黨一 糊疑不定。

有龐國丈又聞潞花王父子開操,早嚇了一驚,想來「南晶宮勢大,雄兵猛將不下十數萬,老夫單忌此支人馬。

萬一事未成而謀先洩,則老夫危矣。

況他往日何嘗操演軍馬?聖上忽然稱病不朝,又傳旨四城緊閉,料必另有緣故。

莫非有人暗洩出首、敗露老夫之謀?想來昨天文武聚集於府中,人人多是老夫心腹官員,還有那人洩漏消息?實實想像不出,推猜不來。」

到第二天,果然潞花老王一爺 頭戴紫金冠,身穿鎖子黃金甲,內裹四爪龍袍,左懸寶劍,右插熟銅金銅,坐下黃驃馬,五綹雪白長鬚,真乃威嚴凜凜,貌比天神下降。

少年藩王銀盔銀甲,手提方天畫戟,坐下雪花白馬,左懸弓,右插羽箭,一貌堂堂。

並王府武將數十員,儘是高頭駿馬,彪形虎漢。

又會同一班武將忠良之後,多是戎裝打扮,披掛上馬,各提械器。

相比恰似當真訓練出師一般。

各忠良大臣不拘文武,多到御教場:韓忠產、司馬康、孔宗翰、富紹廷、歐陽發、畢仲衍、岳全忠等,一眾來看操軍。

只有龐國丈眾奸一黨一 不到,仍敘於相府相酌議,糊疑不決,各相評論。

有龐雲雄曰:「此事定然有人洩漏了,故聖上連日不設朝,傳旨養病,特著潞花王操兵,其意可知。

倘我們妄動,他即有辭矣。

猶恐慈雲殿下在潼關同五路藩王殺回,則吾內外受敵難以逃遁了。

不免吾將傾府之兵,並王戶部與夏兵部九門提督會合,埋伏下四十萬雄兵,一出王城投往西夏國。

與國王合兵共破汴梁,平分天下。

未知爹爹與眾大人意下如何?」

眾官多言:「有理。

如今潞花王將兵非弱,又有潼關五路之兵。

我須有四十萬之眾,也難抵敵他內外之強。

不若借西夏之力,方能與之相敵爭雄。」

國丈曰:「既如此,限三天期,各各點齊軍馬,準備一同殺出王城。」

是日約定,各各回衙按下慢題。

再說寇爺跑走回撞關,拜見殿下,將老王一爺 回書取出。

太子一一看明大喜。

又將聖上日望殿下回朝相見情切一概通知。

眾將鼓掌欣然。

柴王即對高、范、陸三帥曰:「聖上既日望殿下,手足情殷,即可刻速興師,以慰眾將誅奸之望矣。」

劉迪曰:「某昨夜仰觀天象,只見天狼星火紅一般,含怒之色,正應在龐奸賊發奮之驗。

倘他見聖上不准發兵,是王一爺 來書寫說出他已知聖上變心,不准依彼計謀,猶恐叛逆心一起,聖上危矣。

況他兵權總扼,還有那人拒敵。

還望眾王一爺 參詳。」

高王一爺 等一眾曰:「軍師智慮深遠,並有天象可憑,豈不深信。

萬一奸喊一變動,聖上有甚差遲,吾等救駕不及,罪負千斤。

如此即刻興師,不須多議。」

是日即傳令:眾兵盡點六十餘萬,仍以高、范、陸主佐三帥。

中軍少年眾將共計二十餘員,關中副將田朝等共五十餘員,將兵分領。

刻日祭旗興師。

高王一爺 單留次子高顯代署潼關軍務。

是日大兵登程,發命所經由市鎮通衢,不許擾動居民。

今日眾王義兵一動,各府州縣知有東宮太子回朝,一程關津卡口,水陸道途,忠良文武自然開關迎送;有奸佞把守關城,想來兵微將寡不敢迎敵,聞風遠避逃走。

故兵不染血刃,將毫不費力,勢如破竹,不上二十天,已到汴梁王城下五十里,將兵屯札安下大營。

分東西南北四城札兵。

先說潞花王父子開操軍馬至第三天。

忽一天有探軍報進王府言:「潼關興動大兵六十萬,連玉一門 關柴千歲,會合五位藩王,統領精兵戰將百員,將到城池不遠。

請王一爺 定奪。」

王一爺 父子聞報暗暗大悅,分付報軍退出。

是日潞花王獨自帶了家將八名進朝,在禁宮門外候見聖駕。

有穿宮內監奏稟聖上。

哲宗即於偏殿宣進老王一爺 ,禮畢下坐。

王一爺 將開操驚壓眾奸臣,今已第三天,已有潼關六王興動大兵六十萬,到城下安札。

「待老臣暗傳一書與他知會,拿捉姦一黨一 大事定矣。」

哲宗聞奏大悅曰:「有勞王伯父子調停,不然奸一黨一 已危動一江一 山矣。

如此作速回府修書,須要小心知會六王以拿奸佞。」

老王一爺 領旨,又言:「城池四閉,待老臣知會過眾王,然後見機開城接應潼關之兵。」

哲宗曰:「此事全仗老王伯主裁。」

當時王一爺 辭駕回歸王府,即修書一封,命一勇將帶出西城。

來至大營,將情達知。

小軍入報:「老王一爺 ,有書投達。」

高王一爺 等聞報大喜,喚進來軍,將書展折開,眾王文武同觀。

大意言好臣一眾實思謀逆叛亂,幸得先帝有靈,報夢當今,故將四城緊閉,以制奸臣謀逆。

茲今眾賢王興兵救駕,勿疑四閉城門,孤在內自有知照。

倘擒拿奸一黨一 ,須分守四方城池,方得盡行殛獲無遺。

則肅清朝野有賴矣。

當時眾王看畢,打發來將上達王一爺 :自是依書回城謹守,獲拿奸一黨一 。

來將領命去訖。

有劉迪、王昭二人設謀:各將老少四城分帶軍兵,謹守各門,不許走脫奸一黨一 一人。

倘有一將不用力,疏走一奸臣,立刻斬首不饒。

是日柴王與范爺,帶領雄兵一十五萬,佐將一鄧一 青、包英,副將二十員,把守東門。

高王一爺 、陸國舅,帶領軍兵一十五萬,佐將高標、侯拱、副將二十名,把守西門。

狄王一爺 、呼王一爺 ,帶領精兵一十五萬,佐將張夢虎、李豹,副將二十名,把守南門。

鄭王一爺 、楊玉爺,帶領大兵一十五萬,佐將孟強、孟彪弟兄,副將二十員,把守北門。

六十萬大兵分發統領已畢,單留三千兵與寇爺、劉迪、王昭三位文員,又留下石將軍石俊、趙彥龍二人武員保守大營。

是日放炮三聲,各各統領大兵分門圍困了。

再說龐國丈只見潞花王父子合會忠良文武,一連三日開操,實乃心疑不安。

前一天已命次子雲雄修書一封,帶出王城奔往西夏國王之所,通謀於彼,言中國太子爭立,內亂不寧。

趁此機會狼主興動大兵到來攻打,定然取勝,我為內應云云。

倘成功之日,平分宋室一江一 山之意。

想來雲雄次子智足多謀,此去定然妥當。

狼主必允。

只因西夏國前者趙元吳,先君臣范仲淹倚狄青等征伏稱臣,實心有所不伏。

今約被平分天下,未必不允。

住語雲雄出城而去,又言龐國丈已分付雲雄去後次日正在點起雄兵四十餘萬,與眾奸一黨一 文武酌議,請聖上御殿,要出師征剿潼關。

倘仍不允准,須早讓大位與國丈登基,然後出師征剿潼關。

一面命丁燕龍為左軍元帥,唐潤虎為右軍元帥,帶兵十萬、戰將十員,將南晶宮王府圍困,擅壓他兵馬,不憂別將作動矣。

正在點兵時間,忽有探子報上:「太師爺,不好了。

今有潼關柴王合同五路藩王,統兵六十萬、戰將百員,到城外五十里札下大營,將數十萬大兵分東西南北四門圍困住,水洩不通。

請令定奪。」

當時國丈聞報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曰:「果然不妙了。

如何潼關之兵到得如此神速?通謀與西夏國去不過數天,計日趕速兩月方有大兵到來接應。

如今內外有兵,教老夫怎生迎敵?」

眾奸一黨一 曰:「太師勿憂。

吾兵四十多萬,戰將亦不下百員,豈懼潼關會集之師?他即四門分兵攻擊,我亦當出四門拒敵。」

國丈聽了,無奈只得點了燕龍等免圍潞花王一爺 府,且各各分頭帶兵準備迎敵。

當時丁燕龍帶兵十萬,韓昌為佐。

此人韓天化次子。

偏將十員,出東城拒敵。

唐潤虎帶兵十萬,夏斌為佐,帶偏將十員,出西城拒敵。

龐雲勇帶兵十萬,王唐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南城拒敵。

潘紹帶兵十萬,韓鎮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北門拒敵。

國丈將兵五萬,與婿振國將軍呂惠鄉保護家口,倘殺敗了即奔逃出西城,趕上次兒雲雄到西夏國,會合國王興兵同取天下。

是日分發已定。

卻說潞花王打聽得各王分兵謹守四城,即傳令將四城大開,由得眾王帶兵殺入。

先說丁燕龍十萬兵一出東城,將軍馬一字排開長蛇陣。

柴王、范爺也將大兵排成雁翅兩行。

柴王一見丁燕龍耀武揚威,大怒喝罵:「奸賊一黨一 羽,不思盡忠報國,拜在大奸權門下,真乃笑罵由他笑罵,好官自我為之輩。

豈知萬載臭名難免。

孤等興舉義兵回朝,還不下馬受縛,敢在孤馬前馳聘,還不知自愧?」

丁燕龍曰:「柴千歲乃國家屏藩之臣,如今天子王城之下豈得妄動干戈?實有不臣之心,挾慈雲為名,欲攻天子,豈非大逆叛亂之臣?汝今提此烏合之眾,豈能殺害朝廷將士。

汝乃叛臣臭名難免,還敢妄言本帥趨附權臣,豈非狂言惑眾。

倘知事者,倒戈投降,助著本帥共擒慈雲、陸鳳陽,太后不加罪於汝,仍放回作一家王子;倘不聽好言,只憂死無葬身之地。」

柴王、范爺大罵喝聲:「利口匹夫!」一鄧一 青一馬飛出曰:「王一爺 休得與無名小卒奸賊鬥口,待小將立斬死他狗命。」

大斧當頭一下,丁燕龍大刀急架相還,二將衝鋒恰似二虎相爭一般,一連衝殺四十合。

柴王喝令眾兵殺上,兩軍對壘一片殺喊聲喧。

包公子雙鞭一擺,將丁燕龍兵踩入。

大殺一陣,紛紛落倒塵埃。

須有偏將上前迎敵,包公子武勇強狠,將鞭發動,頃刻十員偏將打得東西四散,只有了燕龍大刀捱住一鄧一 公子雙斧,殺個平一交一 。

有包英衝入,雙鞭打去。

丁燕龍豈能抵得兩位勇公子兵器?殺得氣喘吁吁,拍馬逃走。

一鄧一 公子放馬催追。

眾兵一見主帥散走,人心慌亂,早已逃散得不成隊伍,被柴王兵追殺一陣,血流滾滾鮮紅,一屍一骸遍地。

有丁燕龍逃走,卻被一鄧一 公子趕上,雙斧一下,顱頭劈開而死。

東城得勝,柴王、范爺鳴金收軍,回歸大營。

再說西城,唐潤虎帶兵十萬與夏斌殺出,正遇高王一爺 、陸國舅。

兩相對敵,高王一爺 揮兵大殺一陣,敵兵死者不可勝數。

唐潤虎敵不住高標,夏斌殺上幫助,又被侯拱攔阻,大刀砍為兩段。

唐潤虎正要逃走,高標長槍飛至面門,閃躲不及死於馬下。

軍中無主,逃走不及者命喪黃泉。

高王一爺 收兵回營。

又有南城龐雲勇、王唐帶兵殺出,悉遇呼、狄二王。

大兵對壘,雲勇、王唐豈是張夢虎、李豹二將對手,雙雙被殺,眾兵敗陣四散。

呼、狄二王收兵回營。

北城鄭、楊二王又值得勝而回,齊同敘會,喜色欣欣。

是日大獲全勝,少不免大加犒賞三軍。

不表潼關兵馬得勝,再說敗陣殘兵俱已奔回龐國丈府中,哭訴敗兵之由。

國丈大驚,面如土色。

只見四十萬精兵盡歿於沙場,上有數千殘兵逃回,即帶攜家口,與婚呂惠鄉慌忙押出車輛,向西城而去。

一眾夫人、家丁、親屬,共有五百餘口,並丁燕龍、夏斌、韓昌、王唐、潘紹一眾家口、小小子女,又不下三百餘人,皆投國丈府中一同逃走出西城。

未知逃脫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