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
當下太子一聞潞花王啟奏之言有理,只得准奏開言曰:「且再草詔,命武員往追五路符印,如再違命者,即行征討。」
是日草詔,再造欽差按下不表。
卻說狄王府家人狄福,奉了主母一之 命,披星帶月,趕急奔馳,一天到得善善國,通知番官入妻狼主。
不一刻宣上銀鑾。
狄福倒身下跪叩首,呈上段夫人來書。
國王接書,分付:「來使暫退回俟候。」
狄福領命退出。
國王是日拆開來書。
大意先敘請安善善國太后婆婆,再敘賀喜叔叔國王盛治之語。
續啟明天朝近日變故:殺害忠良、國母屈死、五王回朝諫君,身遭囚禁,禍及妻孥。
求懇發兵壓懇天朝聖上思赦,以免世代忠良一遭奸權毒手之意。
當日國王狄虎看罷來書,重重發怒,罵聲:「昏昧之君,不念眾功臣之後,況孤先君二十載疆場,身經百戰,立下血戰大功,不幸年登耳順之期已返蓬萊。
吾兄蔭襲父職,治民有方,邊疆卡靖。
上下負歇職,下保其民,乃國家屏藩之賢。
昏君既不念臣勞,不以一江一 山為重,囚禁吾兄等,孤斷不干休,即日興兵,殺進汴梁城,與昏君理論。」
傳諭狄福領了金帛先回故國,以安嫂嫂之心,「不用回書寄語,孤家即日與太后母親大兵臨境。」
云云。
狄福諾諾連聲,回歸故國不表。
又言國王即日傳旨與鎮國都督沙雲龍,點發精兵三十萬,運糧俟候。
是日退朝,進後宮見母,將來書呈上太后一觀。
看畢,太后長歎一聲,「不意祈君繼御有此昏昧,一害元配,二戮功臣。
茲今汝兄被囚禁下,我兒意下何如?」
國王曰:「兒已命鎮國都督選點精兵三十萬,專俟母親主裁。」
太后冷笑曰:「有勇無謀之輩,枉為一國之君。」
國王曰:「請問母后說兒何為無謀?」
太后曰:「汝邦既有三十萬之兵,難道天朝豈無拒敵之將?越歷數十度關津分界,方是汴梁城。
倘他閉關迎敵,勝敗未分。
汝慢將三十萬雄兵為恃,輕敵如是,非為勝道也。
不若權依為娘:一自神宗王登基,一十五載,三年一貢。
本年又當一貢。
今且朝貢為名,暗暗興兵十萬,陸路過關越境吾邦附近山西省。
一到本土,知會了媳婦,駐兵於關中,不許驚揚。
待為娘再上一本付呈達貢。
借天子看過我懇本,料必赦放五王。
倘被奸權仍惑蔽主不赦,吾兒然後移文投書各問,會同五路藩王兵馬,一併殺進汴京城,誅殺奸佞,方免輕進之患。
此乃先禮後兵,又免我國一人獨當其勞,豈為不美?」
國王聞說大喜曰:「母后實乃女中良將,兒萬萬不及矣。」
傳令且帶十萬雄兵,豎立入貢旗號,即日祭旗,發程起馬。
付託國後王蘭英監國。
帶同名將兩員,鎮國都督沙雲龍、護國天保將軍左雲雄二人隨駕。
當日出城,眾文武輔國番官一同送駕登程。
非止一日,得到天朝境界,歷越十餘天沙漠煙漳之地,不能一一細述。
大兵跋涉月餘,方到山西太原。
有關中聞報,大開關門,段氏夫人帶子狄節當先出迎,繼後多少文員武職,紛紛跪接。
進城時,多少萬民遠遠觀瞻國王、太后豐儀。
國王傳令:「進城不許軍人驚擾民間,如妄取百姓一物,即行斬首不饒。」
進城後即分付將軍馬撥歸大營候用。
是日母子進得王府下馬,太后進至後堂,命家人焚起香煙,在狄青王一爺 靈位叩首視稟一番,含淚起來。
狄虎國王也禮畢。
此時站媳重會,叔嫂相逢,揚揚喜色。
太后將狄節孫兒撫弄一番,又動問:「賢媳近日聞得汝丈夫吉凶如何?」
段夫人稟上:「國太婆,媳婦自從丈夫被囚,放心不下,命二百名家人不分輪流來往,回朝打聽,只不絕回音。
過不得三天又有一報:聖上只拘禁著五王,不行赦旨,又並不加害。
只前月欽差到來,繳收符印。
媳婦不許,將欽差打出,專候婆婆、叔叔到關著奪。」
狄虎國王曰:「嫂嫂倒有三分主見,豈可輕將符印繳回朝廷。
想吾父沙場勞頓數十年,未得安閒幾載,才取得玉帶橫腰。
今聖上內一寵一 奸妃,外任奸臣,幽棄元配,拘禁五王。
故愚叔不辭千里帶兵回來,暫為貯頓。
入貢為名,預上一本,定必救脫吾兄回關。
倘若不允,定必動兵,顧不得生民塗炭了。
此禍皆由昏昧君之過,非臣下不守其節也。」
太后曰:「且上一本,看朝廷旨下如何。」
是夜王府內外大排筵宴,來軍十萬也有賞勞,一同暢敘。
一霄晚景也不重提。
狄國王是日繼了表文井貢禮,命沙雲龍呈送回汴京,專候旨下。
國王母子權在王府,非止一天。
再說朝中神宗王一天接得善善國入貢之禮。
本章一道,命值庫官收貯下,又看過後一本。
大意乃求赦五王之語,內辭懇切。
看到溺愛不明,害及國母,須要屏逐龐氏一黨一 羽、廢棄龐妃另立賢後,早日赦復五王。
倘聖上不唯奏言,不日會同進兵加於汴梁,削佞誅奸。
聖上勿怪責不守臣節之意。
當日神宗王看畢罵聲:「善善狗王與潑婦好生無禮!欺藐寡人,有失朝威,不行征討難服倫邦各國矣。」
眾臣見天子發怒,不敢動問,只有太傅韓琦請問:「陛下一見本章,龍顏大怒。
未知本上有何逆旨,借臣等一觀。」
天子曰:「韓老卿家,汝且看來:善善國王母子恃著兵強將勇,今現頓扎山西。
想必入貢為名,暗藏軍馬,至有此強言惡語奚落寡人。
但山西全省固稱強險之方,惟被他母子藐視,寡人心甚難平,必要興兵征討。
老卿家與朕共議,何人領兵掛帥?」
韓爺奏曰:「此事萬萬不可。
臣思善善國非小小弱邦,雙陽尚在,彼乃法門之輩,仙術高強。
只有楊門眾寡一婦 略可為敵。
無如十二寡一婦 多已去世,十二人之中不存二三,俱已老邁。
況今我主又囚禁了平南王,他定然抖合五路進兵。
陛下須有英雄武將,實難對敵,豈非禍起蕭牆?懇乞准他此本,赦轉五王,復他原職,子母復得重逢。
得沾陛下洪恩,彼即收兵回國。
五位藩王得回,骨肉圓聚,自是忠心報國,則一江一 山有億萬年之慶,萬民無兵戈擾攘之苦,臣等不勝仰望之至。
懇乞陛下大開天地洪恩,准老臣所奏。」
當時神宗王一想,「果然善善國兵強將勇,雙陽法力無邊,滿朝文武並非敵手。
倘或被他會合五王之兵,攻進汴京,聲言誅奸滅佞。
雖然彼未必臣執君罪,只憂龐妃子與龐國丈一概難留矣。
不免准依韓卿啟奏,赦歸五王,以免刀兵之患為高。」
即曰:「老卿家所奏有理。」
即傳旨赦出。
五王在獄齊齊接旨,一同上殿拜謝君恩。
天子曰:「今眾王兄復回原職,有善善國太后母子上本懇赦,韓卿保本。
卿等早早回關,代朕司理萬民,當盡兼職,毋負國恩。
狄王兄,汝母弟不辭跋涉,在關貯頓,猶恐望汝情深,即早回關中。」
五位藩王齊同謝恩。
是日退朝。
有潞花王與韓爺、寇爺稱:「眾王千歲,天子一時欠明觸怒,將汝等囚禁數月,勿介怨在心。
回關各盡臣節,效力於國家,正見賢王忠貞矣。」
五位藩王齊曰:「殿下、韓、寇二位大人,那裡說來。
君尊臣卑,那得道命。
今蒙天子恩赦回關,恩同天地,敢不盡忠誠,效力於邦家?如今告別了。」
潞花王曰:「眾位王兄且暫住,孤已備下酒筵於府中,請邀五位王昆同行起馬。
韓、寇二位老卿家且到府相陪。
眾王兄且捺一宵如何?」
五王齊曰:「既蒙殿下具此美情,吾等豈敢逆命?」
潞花王大喜,韓、寇爺也一同到王府下馬,攜手進後堂。
君臣坐下,酒筵排開,音樂齊鳴,開懷暢敘。
席間無過談言聖上一寵一 用奸臣,「只可惜陸太師一生忠義之臣,身遭慘死並累及陸國母,賢良父女遭此冤陷,還要拿捉陸鳳陽。
豈非天子不明,天念功臣之差處?吾等會同回朝只望諫君幽貶奸妃,另立賢後,追贈陸丞相,赦他後嗣人,則社稷一江一 山永固,臣民之大幸。
不意聖上昏迷不悟。
鄭王兄墮中龐妃之計,打破鳳輦。
天子不准諫奏,反執責下禁天囚。
若非得殿下周全,並善善國王母子,吾等不知何日死在奸臣手裡。」
言言談談,不覺動起愁煩。
有高三爺停杯稱:「殿下,某等自入禁天牢,將有七月之數。
今得見聖上,龍顏大是不妙;滿臉幽悔之色,四邊雲霧鋪封。
看來溺沉於酒色。
觀此氣象,不出三年,難逃大限。
一有跌失,只好保輔王太子登基。
倘被奸臣效著當年王莽故事,宋室一江一 山危矣。
一有此風聲,殿下須要急急快馬通知我等,會合軍馬回京保駕,方免奸臣危動一江一 山之患。」
潞花王曰:「王已高見不差。
孤家日夕愁煩聖上昏昧,用佞棄賢。
眾位王兄在邊疆鎮守,遠隔關山,至近者高三兄。
汝在潼關,去汴京不過千里之遠,一聞孤家有書,不必會同五路即要獨自興兵,以速到為妙。」
高王一爺 曰:「殿下慮得周到不差。
倘有風聞,吾即帶兵回朝,斷不耽延有誤。」
汝南王曰:「吾等回關,雖當勤操訓練軍士,誓誅奸一黨一 以報國母、太師之仇。」
有兵部寇爺曰:「今叨蒙殿下邀請眾位賢王,下官得藉奉陪,亦乃機會有湊巧,況八人在此,並無別位官員,下官不得不直陳啟上。」
潞花王曰:「寇老卿家有何大事商量,何妨直說。
況五位王兄與韓太傅俱乃忠良之輩,左右並無外人,何憂洩漏風聲? 」 寇爺曰:「眾位賢王要伸報國母一之 冤須當保護正宮太子。」
眾王曰:「寇大人,正宮太子現在那方?」
潞花王冷笑曰:「寇老卿家,汝酒多醉了不成。
前者陸國母產下公主,聖上執罪摜死金階,眾文武盡皆目擊,還那有什麼太子現在?」
寇爺即將前事猶恐奸妃妒忌真太子,得吳獄官之女頂冒,一時未經轉換,故被聖上執責,打死女孩實乃吳進之女緣故一一說明。
潞花王聞言一驚一喜,曰:「如今太子現在賢卿府中否?」
寇爺曰:「現在巨府內。
惟當其時臣賤內後兩天亦產下一子,只冒認作雙生。
彌月期蒙眾員道喜,揚言雙生之兒。
長取名寇英,次名寇雄。
即長子乃正宮太子也。」
潞花王曰:「滿朝文武只有賢卿家是忠義之臣,苦心為國。
今算先祖有幸,實賴卿家扶持之功也。」
眾王一爺 也不勝歎羨:「中流砥柱之賢臣。」
又大讚羨吳進夫妻:「卑小微員,具此忠心,義俠可稱。」
三忠同志轉聲齊曰:「寇大人,太子既然在汝府中,趁殿下一眾在此,到汝府上觀認太子顏容,意下如何?」
寇爺曰:「正要殿下與眾王一爺 齊同到衙請認太子,並有娘娘血詔一道,齊同一觀,方知下官之言非謬,以見為憑也。」
潞花王曰:「老卿家言之有理。
汝且先回府中,孤與眾王兄半刻即到府上了。」
語畢,寇爺謝宴回府而去。
是日潞花王亦命散收余宴,齊同五王、韓爺動身,一程來至寇街中。
寇爺大開中門,迎接進內堂。
兩相揖讓,六位王一爺 上坐,韓爺左東首位,寇爺西首主位相陪。
一刻,命侍女將太子抱出內堂。
眾王一爺 離位,潞花王接轉太子與眾一觀。
只見小太子面有慶容,生得天姿目表,五嶽端方,果是帝王貴格。
潞花王一爺 不覺墮淚呼:「御侄,汝母死得慘傷,今留得汝一脈,還望汝長成,身登九五,接嗣一江一 山,代母報仇,方了孤家之願,並酬眾王,眾卿忠義之心。」
說畢不覺滔下淚,感動得七位賢臣悲淚透濕領袍,一片哭泣之一聲 ,冤似當真哭泣死去國母一般。
只因八位乃盡忠報國良臣,感動天性,生成義心,出乎至誠,是至如此慘傷。
當時寇爺含淚取出國母血書。
一眾讀罷,倍加苦切。
言談一番,潞花王懷抱住侄兒不忍釋手,含愁日:「眾位王兄體念國恩,各回邊關,勤訓軍士,以待舉動為要,不可有誤。
今且血書上寫明太子名慈雲,因一朵祥雲照下冷宮生產,是國母一之 意。
一眾須當牢記。」
眾王齊言有理。
是日眾王動身,不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