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
當時文武三人一同帶兵、駕舟揚帆追趕。
再說寇爺數號官船連夜通一江一 在舟,行程數天。
此日姚統制大舟一連數天趕上,將大船擺開,呼喚:「請寇大人出舟請見。」
寇爺聞報進大艙,即出船頭,一見前面大舟三號,後面數十號戰船隨續。
有挑秉忠在左,程光居中,刁文盛居右。
文武官齊出船頭。
姚秉忠曰:「末將奉令把守一江一 口。
請問大人連夜渡一江一 有何貴冗?」
寇爺曰:「將軍未知緣由。
老夫叨蒙聖上起復,恩宣旨召回朝。
君命所召,不得不連夜渡一江一 。」
姚將軍曰:「大人差矣。
既有聖旨宣召。
如何並無欽差同往?」
寇爺曰:「此乃聖上密旨,不發明詔,未知何意。
請將軍休得多般盤潔。」
分付發舟。
姚將軍曰:「大人,非干末將敢攔阻車馬,只因國師占出殿下落在本府。
今現有令僕人寇成,出首大人攜同太子往潼關,有逆太后懿旨,同歸叛一黨一 。
豈非大人差處?今末將協同文武,請將太子留下,待吾等解押回朝,一交一 於國丈、太后發落。
只由大人回朝,末將等決不敢攔阻。」
寇爺想來,既有惡一奴一才出首,太子又在此舟中,況他軍兵數千,怎能抵賴脫身而去?只得大喝:「一班奸一黨一 ,枉食朝廷俸祿。
不思盡忠於國家,專於趨炎附勢。
汝這奸賊反言老夫為叛一黨一 。
汝今只知有奸後奸臣,不知有先王遺終之旨。
當今御弟乃東宮嫡子。
當今聖上乃明哲之君,屢屢思念手足親情,被奸後父女專權阻擋,不許回朝,四方追逐,妄動干戈,作此萬年遺臭之舉。
果然太子在老爺舟中,只由汝將吾君臣押解回朝,何須多說。
只憂汝路途中不穩當。
真命之君自有神靈護佑,豈無忠臣義士救援?那時汝死無葬身之地,方知作奸一黨一 羽翼之報終難逃也。」
當時程爺聞寇吏部一腔忠義激烈之言,心中暗暗讚羨,有此忠烈之臣錚錚鐵鐵,真乃義俠出乎天性也。
有姚秉忠正要開言,早有太子在舟中聞寇爺實沉著。
已在舟中即出船頭罵聲:「輔惡奸臣。
孤家在此,只與汝等回朝,不用多說。
斷然害不得吾恩父一門也。」
太子又見程爺在此。
程巡按雙目一睜,首一搖。
太子會意,不多動向。
當時姚秉忠曰:「如此請殿下過舟同往。」
太子大喝:「奸賊,孤家何須過舟,吾在此舟一路同往,難道插翅駕飛不成?」
姚秉忠不敢強逼,曰:「如此請將舟向東北而進。」
是日寇爺只得分付向東北開舟而去。
一路行程,半途岸路起行。
先說包英乃前任包貴之於,為開封府為釋放陸國舅身亡,李氏夫人不敢回一江一 南省,攜子奔往河南汝寧府汝陽縣,暗暗落藉。
此時包英長成,年方二十。
李氏夫人得疾身亡。
後來龐國文訪知包貴之子落在河南汝陽縣,即行文與府尹、該縣,捉獲押解回朝。
包英得汝寧府曹老爺昔與他父包貴同榜年弟兄,十分相得。
一聞此事即暗暗傳知包英,教他逃走了。
包英年須少,自小學成武藝,雙搶馳名,未逢敵手。
一聞府尹之言,想來母親上年身故,並無掛慮,一身有何幹得?即日封鎖府門,一程奔出跑至相柏山。
有嘍囉數十人截住去路,為首一名大王身高體胖,馬上雙銅擺開大喝:「馬上來人,有金帛盡情留下,饒汝性命。」
包公子一見冷笑「前面那位官員,可是奸臣押解太子否?」
寇爺、程爺齊曰:「多得壯士救駕,奸賊已死,殿下現在後隊。
壯士高姓尊名?待本官稟知殿下,同來相見。」
包公子曰:「吾非別人,乃當日開封府包貴之子包英也。
不意在此山經游打獵,偶遇奸臣捉獲太子回朝。
今幸得逢,請問二位大人高姓尊名?」
寇、程二人聞言大喜:「原來大忠臣之後,乃殿下恩人也。」
二人即通知名姓。
包公子連忙下馬拜伏於地曰:「原來寇大人、程大人。
恕小侄多有簡慢之罪。」
寇、程爺連忙下馬挽扶曰:「賢侄休得拘禮。
即進隊請太子進山。」
寇爺又分付:「眾兵聽著,願隨進山者,即日往潼關保護東宮太子;不願往者,由汝等回去。」
眾兵願往潼關者二千餘,回去者一半。
當時刁知縣雙目睜睜,向程巡按曰:「難道大人也歸順逆叛不成?」
程爺大喝:「奸賊!不思東宮太子無罪被逐,奸後父母專權,殺害忠良,擾亂祖宗國法。
本官豈效汝眾奸一黨一 趨權附勢之輩?」
分付:「拿下。」
寇爺又喝令將一奴一才寇成捆一綁了,一同進山。
太子坐下,尚未知搭救緣由。
包青上前叩禮。
太子扶起,寇爺即將包英乃包貴之子,他父親前已放脫國舅,今包公子又搭救了殿下,恩有兩重之功。
當時太子心中明白,曰:「原來包公子,父子忠貞。
倘孤有還朝之日,決不負此忠義之臣也。」
當下程爺分付將一習一 知縣押出斬首,寇爺也喝令將寇成一奴一才一同斬首。
已畢,少不免埋鍋造膳,在山擔捺一宵。
分付眾兵丁二千餘人,押運山中糧餉、刀槍馬匹,侯候起程,回往潼關。
眾兵得令預備,通知此日太子君臣一同起馬。
一連二十餘天:方得到潼關。
令人通報。
當日高王一爺 、陸國舅等,自失去太子將將三月之久,四路水陸找尋查訪蹤跡,正在憂悶。
眾將焦躁,天天盼望憂思。
此日一聞軍人報,喜悅萬分。
眾文武大開中門迎接。
高王一爺 一見寇爺也同在隊中,心中暗暗稱奇。
當日君臣進至銀鑾大殿,太子下座。
眾文武參見,殿下起位謙遜曰:一孤得蒙眾位王兄鼎力扶持,屢得搭救,方得安然。
休拘多禮。」
眾文武喜悅,齊動問殿下怎生得救,並如何得會寇大人。
太子即將孤舟漂流,得遇寇恩父。
後被押解,得包英公子在山搭救,一一說明。
眾文武欣幸之中,惟有陸國舅聞知此位乃包府尹公子,不覺觸動,傷情他父慘死。
二人言畢,兩相悲淚一交一 談,陸國勇又請問:「令堂老夫人金安?」
包公子曰:「家慈逃歸之日,不敢回一江一 南,即在本省汝寧府入籍。
某於十六之年,母已身故。
近年奸相探知消息,某落在汝寧府,行文府尹及該縣查拿。
幸得汝寧府曹老爺與吾父是故一交一 好友,暗暗通知。
故得逃脫性命,在相柏山權棲落草數月。
一天下山遊獵,偶逢奸一黨一 押解殿下回朝。
今何幸得遇眾位,同心協力,誓誅滅奸佞。
上可答報先王殿下之恩,下可雪吾父之仇。
是某深蒙眾叔父文武之力也。」
眾將日:「公子乃世代精忠之後,百世流芳。
令尊大人須然屈死,實乃為國家保護忠良也。」
當日君臣多少言談不能細述,且喜太子回城,眾娘娘在後廂內府聞之,盡皆安心,各各言談喜悅不表。
是夜少不免酒筵慶敘,君臣盡歡,也不煩題。
再說王綱帶領殘兵千餘,一路逃回數十天,先說朝中。
妖道國師與唐潤虎元帥遲延月餘為後隊,帶領精兵十萬,猛將調齊十路總兵。
第一路:延平府總兵劉登,善使大刀。
第二路:石門鎮總兵韓堅,善使點鋼槍。
第三路:西安府總兵施烈,善用流星錘。
第四路:保寧府總兵樊海,慣使雙月斧。
第五路:岳州府總兵魏斌,勇使流金銳。
第六路:贛州府總兵馬青,善使竹節鋼鞭。
第七路:辰州府總兵彭威,勇使畢燕楂。
第八路:一江一 寧府總兵徐耀,善用雙槍。
惟有第九路,真定府總兵吳升,得異人傳術法力,多端邪道。
第十路:台州府總兵王權,又乃旁門邪教,多有法寶傷人。
這十路「前面那位官員,可是奸臣押解太子否?」
寇爺、程爺齊曰:「多得壯士救駕,奸賊已死,殿下現在後隊。
壯士高娃尊名?待本官稟知殿下,同來相見。」
包公子曰:「吾非別人,乃當日開封府包貴之子包英也。
不意在此山經游打獵,偶遇好臣捉獲太子回朝。
今幸得逢,請問二位大人高姓尊名?」
寇、程二人聞言大喜:「原來大忠臣之後,乃殿下恩人也。」
二人即通知名姓。
包公子連忙下馬拜伏於地日:「原來寇大人、程大人。
恕小侄多有簡慢之罪。」
寇、程爺連忙下馬挽扶日:「賢侄休得拘禮。
即進隊請太子進山。」
寇爺又分付:「眾兵聽著,願隨進山者,即日往潼關保護東宮太子;不願往者,由汝等回去。」
眾兵願住潼關者二干余,回去者一半。
當時刁知縣雙目睜睜,向程巡按曰:「難道大人也歸順逆叛不成?」
程爺大喝:「奸賊!不思東宮太子無罪被逐,奸後父母專權,殺害忠良,擾亂祖宗國法。
本官豈效汝眾奸一黨一 趨權附勢之輩?」
分付:「拿下。」
寇爺又喝令將一奴一才寇成捆一綁了,一同進山。
太子坐下,尚未知搭救緣由。
包青上前叩禮。
太子扶起,寇爺即將包英乃包貴之子,他父親前已放脫國舅,今包公子又搭救了殿下,恩有兩重之功。
當時太子心中明白,曰:「原來包公子,父子忠貞。
倘孤有還朝之日,決不負此忠義之臣也。」
當下程爺分付將刁知縣押出斬首,寇爺也喝令將定成一奴一才一同斬首。
已畢,少不免埋鍋造膳,在山擔捺一宵。
分付眾兵丁二千餘人,押運山中糧晌、刀槍馬匹,俟候起程,回往潼關。
眾兵得令預備,通知此日太子君臣一同起馬。
一連二十餘天:方得到潼關。
令人通報。
當日高王一爺 、陸國舅等,自失去太子將將三月之久,四路水陸找尋查訪蹤跡,正在憂悶。
眾將焦躁,天天盼望憂思。
此日一聞軍人報,喜悅萬分。
眾文武大開中門迎接。
高王一爺 一見寇爺也同在隊中,心中暗暗稱奇。
當日君臣進至銀鑾大殿,太子下座。
總兵,龐國丈行文調齊隨征,各帶本部兵三萬,會同唐元帥共集五十萬大兵。
十位總兵乃能征慣戰上將,是日行程月餘,到得太行山,悉遇王綱帶得千餘敗殘兵。
即日會見國師、唐元帥等,告訴知潼關兵雄將勇,不能抵敵,白雲龍總兵陣亡,十萬精兵戰將盡沒於沙場,一一說明。
國師大怒曰:「由汝潼關兵雄將勇,貧道一到,不將汝一城剷平為齏粉,不見吾國師手段!」又略問如何戰敗之由。
王綱曰:「初出陣,曹家弟兄陣亡,折兵二千餘,只得紮營按兵,專候國師大兵到來,然後開兵迎敵。
不想賊人詭計多端,偷混入大營。
黑夜中放火劫了大寨,五方分兵殺人。
是至全軍沒覆,白總兵偏將五十員俱已盡亡了。」
唐元帥曰:「此敗皆因汝二人!身為督兵主將之任不細,敵人得以混進為內應。
況紮營一派聯絡,最忌敵人用火所攻。
今事已至此,汝不得回朝了。
倘回朝太師豈不見罪?不免隨同進征,倘或得勝,方能將功折罪。
未知將軍意見如何?」
王綱曰:「末將正要元帥收錄同征,以贖前路敗失之罪。」
是日殘兵仍歸隊伍中。
一路行程已有十餘天,將近潼關不遠,有前途探子報知。
唐元帥分付於潼關五十里之外扎屯大營。
三聲炮響,三軍札下大營盤。
是日辰刻埋窩造膳。
按下朝廷兵到,有潼關中探子飛報進:「朝廷興兵五十萬,調會齊十路總兵,多是能征慣戰英雄,於關外五十里屯札。
請王一爺 等定奪。」
太子一聞此報大驚失色,曰:「朝廷大會雄兵猛將,如此猖獗,更有妖道相助。
我關兵少,怎能迎敵?」
陸國舅曰:「殿下勿憂。
他兵須多,吾關內將兵非弱。
所俱者妖道法術利害耳。」
工參謀曰:「諳計日期,五王之兵將次已到,五王兵一會集,何懼妖道?殿下且免愁煩,待明日開兵,以定勝負。」
未知如何開兵,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