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有龐國丈奏曰:「四藩王仍不可即行放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

卻說神宗王聞趙王再行諫阻,只得准旨,一概赦免死罪,削職回籍。

有龐國丈奏曰:「四藩王仍不可即行放歸,一併五人暫禁天牢,待收回符印兵符,一同釋放,方無後患。」

天子准奏,已將四王收禁天牢覆命。

龐國丈草詔,差兵部侍郎韓成彪,繳追五路符印。

是日退朝也且住表。

只有五路王府家人,各各回報夫人。

先說陸鳳陽,一自奔逃出汴京城,改換名姓,思量無可棲止,不若往善善國王打聽吾父吉凶如何。

倘或被奸臣所害,即懇國王借兵複雜。

是日不敢投店,天色將晚奔到一所古廟。

舉目一觀,乃伏波神廟。

此廟及大漢馬伏波將軍也,此廟將有千年之久。

古廟遠隔人煙,並無司祝人。

是時陸公子進至廟宇中堂,倒身下跪丹墀叩稟:「小子乃陸鳳陽,今日逃難於此。

要往外邦,望乞聖神庇佑,一程無礙。

小子倘邀逢凶化吉,皆藉神聖扶持,少得身安之日,再建廟宇,重塑金身,以酬聖神大恩。」

拜禮畢將廟門緊閉,吃些乾糧。

一身睏倦,即臥於廊下。

漏一交一 三鼓,有神抵顯聖。

伏波將軍分付:「左右神將可將陸國舅魂魄帶引上。」

有陸公子似夢非夢,只見座上尊神曰:「陸國舅,汝及忠良之後,今須落難,日後自然滅奸有期。

汝今父親被害,國母被冤,大數難逃,不須憂憤。

今不須別往外邦借兵,況且程途遠涉,難過關津。

汝今且直走西北方而去,勿向東南而走,自有安身遇舊之人。

吾今有鋼鞭一雙,重有一百二十斤,且付與汝為護身之用。

再傳授汝鞭法,自有復仇誅奸之日。」

言畢下殿,將袖袍一搌,舒動神鞭:一點分兩點,兩點分四點,悉八八六十四路鞭法傳畢。

再言曰:「此神奇鞭法凡世所無,風不能透,箭不能穿。

須當牢牢緊記,保重前程,去罷。」

袖袍一搌,金光燦燦,高駕騰空。

陸公子悠悠擦醒,已是天色黎明。

自思:「夢中之言,神聖分付,如此吾父親被害,國母姐姐身亡,皆吾之過也。」

想罷珠淚紛紛,苦惱一番。

天色大亮,只見神座側有鐵鞭一對,光滑生輝。

止淚一想:「昨夢神聖教一習一 鞭法,且叩謝罷。」

倒身下拜,祝稟沾恩一番。

起來將雙鞭提起,下了丹墀。

將鞭發動,一時八八六十四路舞畢,心中頗放。

「但神聖分付吾不必往善善國,直跑西北,勿向東南,自得故舊安身。

如此須要依著神聖指點,是無礙也。」

想罷即叩首尊神,踱出廟中,一程向西北方而走。

跑至辰刻候,腹中饑甚,吃些乾糧,飲些清潤之水,自行自走,寂寞淒涼。

行行不覺到了一座高山。

雲煙相接,巍峨寬大,只得扒上。

一至半山,鑼聲一響,走出數十名強徒。

大喝:「馬上之人好生大膽,敢向我山前而來。

身上有什麼錢鈔銀子,且盡送上,饒汝跑路。

不然送汝歸陰。」

陸公子自思:「神聖分付之言,教吾向西北而奔,自有安遇之所。

不如問明他大王是何人。

倘或相識故舊,便即棲身之所,倘可托足,即要遠接母親脫難虎口乃可。」

想罷開言:「眾嘍囉聽著,吾滿身珠寶,金銀盡有。

汝且說知此山何名,大王何人,說明,吾將金寶盡情相送。」

眾嘍囉聽了言曰:「此山乃湖廣長沙府外鐵裘山。

大王是張夢虎,乃先王時狄青五虎將之後張忠之子張夢虎。

只為奸臣當道,減克軍糧,難以管軍。

他一怒殺了欽差,逼反上山數載。

汝是何人?如此青年膽量敢來此山?且說知名姓,倘或相識認,抑或大王故一交一 ,即不敢要奪汝金銀了。」

陸公子聽罷,微笑曰:「張夢虎乃吾同為一殿之臣,須非故一交一 ,豈有不相識之理?吾非別人,乃陸鳳陽也。」

嘍囉聽得名姓同言:「好了,我家大王與夫人常常記念的恩人,不意相逢於此。」

言畢一半飛跑上山,即打起響馬鼓。

張大王升堂。

有嘍囉即將一少年自稱陸鳳陽,未知是此人否,特來稟知。

張大王聽罷即稱:「岳丈大人,且與小婿下山,一觀便能識認矣。」

翁婿二人齊同高位跑出山前。

王秀才一看大呼:「陸國舅,恩人不意在此相會。

且請上山,草草屈駕。

待吾父女少盡前思,心下方安。」

陸公子未及開言,張大王稱:「國舅如此少年,有此膽量,仗義英雄,令張某拜服。

三生有幸,不意此地相逢。

前日山妻得蒙相救,深感大恩,正在時常渴慕。」

言畢,即挽手同行。

是時陸公子下了馬,方才認得王昭秀才,心頭大悅。

一程同至山中。

「請國舅下坐,受我翁婿二人拜謝,前蒙救搭之恩。」

陸公子那裡肯依,只得坐於當中,翁婿左右相陪。

嘍囉遞上山茶吃畢,王昭曰:「請問國舅爺緣何一人一騎,獨到此荒山,有何事情,懇祈示知。」

陸公子見問,愁容頓起,將逃難被害,一長一短盡情說明,不覺淚下一行。

有王昭聞言長嗟一聲,淚珠滾流,言曰:「如此,吾父女害了國舅,於心何安?況陸太師年登七十,忠肝義膽之臣;陸國母乃天下臣民所仰賴,一旦禍因小女,弄得國舅家破人亡。

吾父女罪重千斤矣。

並深沾大恩,只有來生啣環結草,以圖報耳。」

言畢淚如雨下。

陸公子見他過於動悲,即曰:「王兄不須悲感。

此事雖因汝女兒,亦乃吾粗烈之過。

據昨夜神聖指示之詞,吾父親、姐姐亦歸於天數。」

張夢虎聞言嗟歎曰:「陸國舅如此仗義,反累及得家破人亡,奔投無地。

今幸此地相逢,前蒙救援山妻,無恩可報,且暫屈國舅於此,權為山寨之主,小弟在麾下聽調。

招集軍馬,待兵精糧足時,興兵殺入汴京,與老太師、陸娘娘報仇,少盡小弟之心,未知尊意若何?」

公子曰:「張兄那裡話來。

豈有客奪主位之理?是斷難遵命。

惟有一說,既然張兄如此高義,共結拜為異姓弟兄,暫借汝山寨招兵買馬,待時報復君父之仇,方為上理。」

張夢虎聞言大喜,言曰:「如此很好,只礙著公子貴品,小弟一粗俗武夫,怎好仰扳?這也還須斟酌。」

公子曰:「英雄義氣相投,奚分彼此。

張兄汝也多說了。」

張夢虎喜揚揚命小軍於當堂排開香燭,誓表為生死之一交一 。

張夢虎年長三歲為兄。

二人禮畢起來,三人一同坐下,細細言談。

公子又問起王昭:「緣何不回故土,復在此山招贅了張兄長,何也?」

王昭曰:「原由國舅也未得知詳。

當初小女自幼許配張門。

只因昨昔蒙國舅搭救,後得包府尹老爺恩德,問明原由,命吾父女不可在汴京城居住,且回故土,以免受奸相陷害。

惟吾原籍湖廣岳州人。

一動身時,意欲將女兒送回張府完婚。

不料張賢婿殺了欽差,逃奔此山。

吾父女無奈尋訪著落,將女兒在山完婚。

說明小女得蒙搭救,故翁婿天天盼望,已差嘍囉回汴京打聽國舅,還未見回音。

正在思念,不意在此相逢,實乃令人莫測,可喜也。」

公子曰:「原來令嬡細年許字張兄長。」

語畢夜膳排開,三人就席一同。

暢敘間公子曰:「請問兄長山上有多少人馬?」

張夢虎曰:「眾嘍囉共計二萬餘,糧草可足二年之間。

眾嘍囉也非聚集強徒。

乃吾關中為總兵時,只因奸臣奏請減克軍糧,難敷月給,眾兵激變。

故愚兄一怒將奸相欽差殺了,眾兵從擁吾奔投此山,已有兩載。

在關中滿載糧草,並馬匹數百,貯頓於此。

惟今怎生打劫地頭,方有長久之計?」

公子曰:「此言非也。

吾今暫借此山,不過聚集多些軍馬,好知會潼關高姐丈,一齊興兵,方得有濟。

豈可效著草寇盜賊行為,打劫村莊,擾害良民?待明日小弟出下規條,以免妄作行為。」

王昭曰:「國舅高見,言之有理。」

張夢虎曰:「愚兄一介武夫,高見不及賢弟。

明日賢弟出令,以便依行。」

是夜三人吃酒至更深,方終進膳不表。

至次日,公子出令,在山前搭一廠,立起招軍大纛旗。

從此不許私下山林打劫村民。

如違令搶劫民間金帛,不拘多寡,重打六十棍;捉獲婦女姦淫帶回該地,剝皮示眾;放火燒燬屋宇、殘踏、壞民祖墳,傷伐人風水樹木,一例絞死,決不姑寬。

凡有民糧谷舟十取其二,不許過取。

如違令多取,重則斬首,輕則打八十棍。

如有龐家人,不論水陸經投此處,定必搶拿審問,有賞。

令一出眾兵遵從。

是日修書一封,命小軍二人下山,假稱潼關到來浙一江一 寧波府至相府投遞母親。

用調虎離山之計,詐說在潼關姐弟同聚,誠恐老夫人被奸相假傳聖旨,陷害家屬未可知。

「一得母親到山,吾無憂矣。」

是日小軍兩名,領了路費,不分日夜趕趲程途。

非止一日到得浙省。

再說趙氏太夫人,只因打發兒子回京省親,去後不滿三月接得凶信:老丞相毆奸被殺,女兒身居王后被幽貶外宮。

一聞此報,幾番氣死。

年老太夫人終天哀哀哭泣,又不見兒子回來,不知逃遁何方。

正在天天盼望,意亂心煩。

是日一接得孩兒有書投遞,即忙拆開,一一看明。

心頭略略放還。

「幸得這忤逆畜生得逃性命。

書上只言得包爺放脫他,反害卻包爺一命。

罪由畜生不肖,弄得事如天大。

夫亡、女逐、老身何所為依?不免依著不肖之書,且到次女兒關中,子母仍得敘會。

又果憂這老奸臣抄押家屬。

那時逃遁危矣。」

想罷即分付一眾使女、家人、收拾金鈿珠寶什物貴品東西之類。

所剩下些賤物難移動者不帶,悉封固府第。

一同悄悄下了大舟,不許張聲,揚帆而去。

程途非止一天,一日到了山寨。

太夫人方知孩兒用計賺他上山。

陸公子自然請罪。

母子說起前情,不勝悲淚。

有張、王二人多言勸解。

趙太夫人只得將傢俬什物貯頓此山,權棲下。

接續上回按下慢表。

再說朝中。

狄王家丁奉命趕回關中,進至王府呈書與段氏夫人。

看畢嚇驚不小,說曰:「王一爺 不依妾言,身投虎口。

今日有書回來,要吾修書命家人趕投善善國。

此事延遲不得。」

即日修書一封,命家人狄福不分星夜趕急出了山西,按下休提。

先說高王府家人趕回潼關。

報知陸氏夫人,稟明:「王一爺 下禁天牢,奸相又唆奏聖上差韓侍郎到關收繳印符,不日即到。」

陸夫人聞報一驚,下淚數行。

命家人傳知眾將文武員。

「倘有欽差到關,代為接旨過。」

不得數天,韓侍郎一到,關門大開,迎接進帥府中堂。

眾將俯伏聽宣畢,眾武員人人含怒,請出陸氏夫人。

眾將稟上:「旨意上要繳收印符。」

陸氏夫人發怒罵聲:「無道昏君,聽信奸臣佞言,不念吾高家世代忠良,一脈國親。

即吾丈夫鎮守邊關,勤勞國政,治民有方,四境寧靖,雞犬不驚。

全不恤念臣子之勞。

汝這奸賊聯成一一黨一 ,還敢到吾間繳印?」

分付打出。

左右答應,正要提鞭動手,欽差面如土色稱言:「夫人息怒。

此舉乃聖上旨意,差下官來繳印。

望夫人將印一交一 出,以待下官復旨,豈得放刁,有慢君之罪。」

夫人罵聲:「奸賊,若非欽命所差,決不容情。

且留汝回朝傳知奸相,轉奏天子即要放還五位藩王,萬事干休;如囚禁一人,吾即抖傳知會五路雄兵,殺入汴京城,盡誅奸佞,誓不罷兵。

今日與汝一記號,好待還朝見證。」

即令割去一耳。

有武將一聲答應,趕上中堂,一刀割下。

韓欽差一聲喊痛,鮮血淋漓。

眾文武人人哂笑。

韓成彪大怒曰:「一班逆一黨一 。

奏知聖上,看汝還恥笑本官否。」

夫人分付:「推出轅門。」

韓成彪一程跑出,怒氣重重,將藥敷上。

不敢再到別關,只得一路還回面聖。

非止一日,有數十天勞頓方回王城。

次早上朝,將到潼關繳印,卻被陸夫人逆旨,「割臣一耳,口出狂妄言,」一一奏知。

天子聞言龍顏大怒:「潑婦欺藐寡人,逆旨大罪,國法難饒。

眾卿家,誰人掛帥領兵征伐潼關,生擒逆婦,押解回朝,夫妻同證國法。」

班中閃出潞花王一爺 奏曰:「不可命將興師征伐內臣,易於激變。

今既囚禁下五王,又興征伐,倘他五路齊心會合動兵,誰人抵敵?伏望陛下參詳。」

未知神宗王允奏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