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孟子宣講仁政:孟子來到魏國,見到魏惠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孟子宣講仁政

中華上下五千年

孟子宣講仁政

孟子曾效仿孔子周遊列國,遊說各國國君,施行仁政。

孟子來到魏國,見到魏惠王。

惠王說:「我治理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

河內鬧饑荒,我就把河內的百姓遷移到河東,並運糧食到河內去賑濟。

河東鬧饑荒時,我也是這麼辦的。

考察鄰國的國君,沒有哪個國君像我這樣為政務這麼盡心的了。

可是,鄰國的人口沒有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也沒有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答道:「大王喜歡戰爭,我就以戰爭做比吧。

戰場上敲起戰鼓,下令前進,雙方剛兵刃相見,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扔掉武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

跑五十步的可以恥笑跑一百步的嗎?」

惠王說:「不可以。

只是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是逃跑。」

孟子說:「既然大王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

不讓兵役徭役妨害農時,百姓就會生產出吃不完的糧食;不用細密的魚網到河塘裡捕撈,就有吃不完的魚鱉;按照時令採伐樹木,就會有用不完的木材。

有吃不完的糧食和魚鱉,用不盡的木材,百姓就不必為生養死葬擔憂了。

百姓不再擔心生養死葬的問題,就可以開始實施王道了。」

「百姓有了五畝田地,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都能有絲綢穿了;適時飼養家禽牲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能吃上肉了;有百畝的耕地,可以不違農時的耕種,幾口之家就不必挨餓了;認真辦學,用孝順父母,敬一愛一兄長的道理教化百姓,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自己扛著重物趕路了。

能做到這樣,就能統一天下了。」

魏惠王只想富國強兵,稱霸諸侯,孟子卻只跟他講仁義,惠王覺得他太迂腐了。

他來到齊國,見到齊宣王,齊宣王讓他在齊國當客卿。

一天宣王請孟子講講齊桓公、晉文公是如何稱霸諸侯的。

孟子說:「孔子的弟子不談爭霸之事,只說施仁政,行王道,使天下安定的道理。」

齊宣王說:「我也可以施行仁政嗎?」

孟子說:「當然可以,您不忍心看著一頭牛被殺,而放了它,說明您是有仁一愛一之心的。

其實施行仁政並不難,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去做的問題。」

齊宣王問:「那要怎樣才能施行仁政呢?」

孟子說:「很簡單。

您對動物尚有仁一愛一之心,更何況是人呢?只要將這種仁一愛一之心用到人民身上,不要用戰爭去侵擾他們,減輕他們的負擔,用仁一愛一禮義去教化他們,百姓自然就會長幼有序,相親相一愛一,安居樂業,國家也可以秩序井然,逐步富強起來。」

可齊宣王一心只想稱霸諸侯,雖然覺得孟子說得很對,卻並沒有採納孟子的意見。

他任用孫臏和田忌等人,打敗強大的魏國。

後來,齊國伐燕得勝,齊宣王很得意地跑去跟孟子說,自己不到五十天就打垮了燕國,肯定是老天都在幫忙。

孟子知道他剛剛得勝,聽不進勸阻,就什麼也沒說。

其他的諸侯國害怕齊國強大起來,對自己的國家構成威脅,想要聯合起來援救燕國。

齊宣王得到消息有些不知所措,就又去找孟子,請他想想辦法。

孟子出主意說:「現在諸侯還沒行動,不如趕緊替燕人立一賢君,然後撤出燕國班師回齊國。」

但齊宣王很不甘心,不能做決定。

正在這時,燕國人擁立太子平為王,起兵叛齊。

宣王很後悔沒有聽孟子的話,但是宣王的臣子們卻說這不是宣王的錯。

孟子在齊國擔任客卿,享有上大夫的俸祿,但是他的主張始終沒能被齊王所用。

孟子見齊國不能行大道,宣王身邊小人眾多,自己留在齊國早晚會受排擠,於是辭去客卿,離開了齊國。

孟子還曾到過滕國、宋國等小國,都沒受到重用。

孟子往來諸侯之間,有時帶著數百人,乘著數十輛車,其規模已經超過了當年的孔子。

各諸侯國都對他以禮相待,卻都不肯採用他的主張。

當時,各諸侯國為了稱霸,紛紛實行變革,富國強兵,啟用能攻善伐之人,楚國、魏國都任用過吳起,齊國用孫臏和田忌,都曾強盛一時。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孟子卻到處宣講仁政,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的德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各國君主自然不能接受。

孟子44歲開始到各國宣講仁政,四處碰壁,62歲結束周遊生活,回到家鄉整理《詩經》,教書寫書,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留下了傳世之作《孟子》。

莊子逍遙自得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華上下五千年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女媧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的故事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事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堯舜禪讓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羿代夏寒浞篡位少康中興荒淫的夏桀商湯滅夏的故事伊尹放太甲盤庚遷殷傅說拜相後母戊鼎祭母帝乙歸妹周文王求賢武王伐紂的故事伯夷、叔齊寧死不食周粟周公輔成王厲王止謗宣王中興《詩經》問世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分封制和井田制平王東遷鄭莊公掘地見母石大義滅親葛之戰魯桓公醉中喪命管鮑之交的故事齊魯長勺之戰齊桓公九合諸侯晉獻公假途滅虢秦穆公招賢納士五張羊皮贖回的賢臣假仁假義的宋襄公晉公子重耳流亡異邦晉楚城濮之戰弦高犒師智退秦軍秦晉崤山之戰亂世雄才趙盾楚莊王一鳴驚人晉楚鄢陵之戰老子哲學晏子使楚的故事孫武練兵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仲尼修訂《春秋》子貢經商致富勾踐滅吳的故事范蠡功成身退三家分晉的故事兼愛、非攻的墨子西門豹治鄴吳起殺妻求榮名醫扁鵲的故事鄒忌諫齊王商鞅變法孫臏龐涓鬥智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宣講仁政莊子逍遙自得田氏代齊的故事大思想家荀子合縱抗秦的蘇秦張儀拆散聯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燕昭王求賢的故事馮諼為孟嘗君買「義」田單擺火牛陣的故事完璧歸趙的故事負荊請罪的故事屈原投江殉國范雎遠交近攻觸說趙太后趙括紙上談兵白起坑殺降卒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毛遂自薦的故事李冰修建都江堰呂不韋迎異人歸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秦嬴政滅六國秦始皇修長城的故事焚書與坑儒張良博浪沙行刺始皇帝病死沙丘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大澤鄉起義斬白蛇起義的故事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鴻門宴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楚漢爭霸的故事白登之圍韓信之死高祖還鄉白馬盟誓蕭規曹隨呂後臨朝稱制周勃奪軍緹縈救父的故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簡介周亞夫治軍晁錯削藩七國之亂飛將軍李廣賦聖司馬相如漢武帝獨尊儒術張騫出使西域蘇武北海牧羊司馬遷著《史記》霍光輔政鹽鐵會議昭君出塞的故事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昆陽之戰劉秀建立東漢馬援老當益壯漢明帝天竺求佛班超投筆從戎蔡倫改進造紙術梁冀連立三帝黨錮之禍黃巾起義的故事袁紹盡誅宦官王允施計除董卓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孫氏兄弟踞江東官渡之戰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赤壁之戰的故事劉備漢中稱王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呂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曹丕篡漢曹操陸遜火燒連營的故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司馬懿裝病篡權鄧艾偷渡劍閣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王濬樓船破吳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白癡皇帝司馬衷故事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故事東晉建立王馬共掌天下祖逖中流擊楫石勒敬重讀書人書聖王羲之的故事能征善戰的桓溫謝安東山再起淝水之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隱劉裕智擺卻月陣科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屢次當和尚的梁武帝北魏分崩離析侯景之亂陳後主驕奢亡國開皇盛世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的創立隋煬帝修大運河李春設計修建趙州橋李淵建立唐朝玄武門之變的故事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貞觀之治武則天以周代唐唐室砥柱狄仁傑初唐四傑唐玄宗任用賢臣李林甫口蜜腹劍「詩仙」李白簡介安祿山叛亂的故事楊貴妃魂斷馬嵬驛郭子儀單騎退回紇永貞革新「詩魔」白居易元和中興甘露之變的故事牛李黨爭黃巢起義的故事朱全忠名不副實吳越王錢鏐行事謹慎耶律父子建立遼國李存勖統一北方石敬瑭卑躬屈膝做皇帝馮道縱橫官場後周世宗南征北戰「千古詞帝」李煜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蕭太后治遼寇准抗遼的故事澶淵之盟全世界最早的紙幣「官交子」元昊建立西夏慶歷新政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王安石變法簡介司馬光與《資治通鑒》沈括與《夢溪筆談》遼天祚帝亡國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李綱抗金的故事靖康之變簡介韓世忠勇挫金軍的故事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紹興和議完顏亮弒君奪位採石之戰張世傑死守崖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窩闊台滅亡金國忽必烈統一中國關漢卿和《竇娥冤》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元世祖大興文治郭守敬編製《授時歷》書畫名家趙孟元朝年間的敦煌莫高窟元末紅巾軍起義從和尚到元帥朱元璋建立明朝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鄭和七次下西洋土木之變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