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老子哲學
老子大約和孔子是同時代或略早,創立了道家學派,被道教尊為道祖。
唐朝時,唐高祖李淵為了給自己的統治正名,把老子追認為始祖,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武則天時,又被封為「太上老君」。
他的學說體現了樸素的辨證法,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老子,又稱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一陽一,他的父親是武將老佐。
老子出生時是早產,身一體弱小,但卻長著個大腦袋,因為雙耳又大又長,因此起名為「聃」。
老聃自幼聰敏,喜歡思考,僅用三年就學盡了老師商容平生所學。
商容說周都是天下典籍和賢士雲集的地方,推薦老聃到周都去求學。
老聃入週三年大有長進,被推薦為守藏室史。
守藏室是存放周朝典籍的地方,收集了天下的文章和書籍,可謂無所不有。
老聃負責管理守藏室,更有機會覽盡天下藏書。
又過了三年,這時的老聃已經因為博學廣聞,學富五車而聞名遐邇。
老聃的的學問越來越深,名聲也越來越大,春秋時,人們為了表示對學識淵博的的人的尊敬,都以「子」相稱,因此老聃被稱為「老子」。
後來老子看到周王室衰微,成了一個擺設,諸侯不臣,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經常發生戰爭。
老子不想看到周王室如此不堪,於是決定辭官遠走高飛,到西方去開化那裡的人民。
他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邑向西走去。
一天早上,他來到函谷關前。
函谷關的關口位於今河南新安縣,是到西方的必經之路。
這裡懸巖峭壁間夾一著一條小路,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裡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是個有修養、有學識,且善觀天象的人。
他站在城關上,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心想看來今日會有聖人經過城關。
於是,他出關相迎,不多一會兒,果然一位長鬚如雪、風骨非凡的老者,騎著一頭青牛悠悠往關口行來。
尹喜對老子的學識早就有耳聞,認出這就是老子,並看出老子要遠去,於是留住老子,一定要讓他寫點東西,留下自己的智慧,否則就不讓他過關。
老子沒辦法,只得答應,他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寫在了簡牘上。
幾天後,他寫成了一篇大約五千字的文章,名字就叫《老子》,文章專門講「道」和「德」,後來又稱《道德經》。
據說,關令尹喜讀完老子的文章,被深深觸一動,最後竟棄官追隨老子而去。
《道德經》全文共81章,分為上下《道篇》和《德篇》兩部分,其中前37章為《德篇》從第38章開始到最後為《道篇》。
《道德經》是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德道」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同時也有道德的內涵,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本意。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一抽一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客觀自然規律,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
在他看來,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這種觀點包含了樸素的唯物主義。
《老子》書中還包含一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比如,他認為一切事物均具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並且「反者道之動」,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他提出矛盾雙方轉化的途徑是「守靜」,「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
由此,老子主張「無為」,在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
老子的「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順其自認,不妄為,不為所欲為,主觀上「無為」——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從而達到客觀上「有為」——更好地實現利益。
此外,《道德經》一書還體現了很多民本思想,比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卻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中「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諸多成語都流傳了下來。
___相關文章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