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武王伐紂的故事
西伯姬昌在位五十年,還沒來得及完成滅商大計就溘然長逝。
雖然直到去世,姬昌都沒能真正向商發起進攻,但是在姜尚的輔佐下,他為子孫後代推翻商朝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姬昌去世後,謚號文王,他的兒子姬發即位,就是周武王。
武王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積極為進攻商朝做準備。
為了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他還將都城由豐遷至鎬。
此時的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已十分腐敗。
為了試探商朝的實力和天下對攻打商朝的反應,武王在繼位的第二年,以祭奠文王為名,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的文王陵墓,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
武王自稱太子發,在軍中豎一起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意在文王仍是大軍統帥。
聞訊趕來參加參加會盟的有八百多諸侯。
在盟會上,武王舉行了誓師儀式,並發佈誓詞,眾諸侯力勸武王立即攻向朝歌。
但是武王和姜太公認為,商朝的軍事實力仍不可小覷,攻打商朝還不是時候。
於是,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要靜待時機成熟,並下令全軍渡過黃河,班師回西土,等待時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通過這次大規模的軍隊檢閱,武王看出人心向周,商紂王已經眾叛親離。
商朝西面的危機剛緩解,東夷又乘機大規模攻商。
紂王集結重兵朝東夷發起了進攻。
在對東夷的作戰中,雙方戰鬥激烈。
東夷人勇一猛善射,可是商軍配備一精一良,武器都是青銅打造,一精一巧鋒利,殺傷力大。
不僅如此,在戰鬥中,商軍甚至組織象隊參戰,古書中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的記載。
商軍在戰鬥中佔盡優勢,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眾多夷人成了俘虜,淪為一一奴一一隸。
紂王指揮商軍乘勝進軍,勢不可擋,一路衝殺,一直打到了長一一江一一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
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開通了一條大道,通往東夷,以便東夷起事時,可以迅速調兵鎮壓。
自此,中原和東南一帶得以互通,加強了中部和東南部的聯繫,使商朝的文化得以在東南地區的長一一江一一流域廣泛傳播。
長一一江一一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當地人又吸收了先進的農耕文明,發展非常迅速。
但這次征戰曠日持久,不斷發兵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商朝國力大損,加速了滅亡,因此《左傳》中有「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的說法。
根據《左傳》的記載,紂王很可能就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紂王有了妲己後,對她一一寵一一愛一有加,雖然連年征戰使得國力空虛,他卻不思進取,反而更加驕奢一婬一逸,造鹿台,制炮烙之刑。
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
太師、少師見紂王已不可救藥,帶著商朝宗廟祭器,逃離朝歌,商王朝內部矛盾更加激化。
武王跟姜尚認為時機已到,是時候發兵了。
於是,武王通告各諸侯國,果斷決定向朝歌進軍,進行滅殷的最後決戰。
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兵車300輛,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在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衛輝南),與周同盟的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的兵車4000乘會合。
戰前,武王舉行了誓師大會,向全軍發表誓詞,即《尚書·牧誓》。
誓詞中列舉了紂王只唯妲己婦人之言是聽,背棄祖先等罪狀,說明伐紂是恭行「上天之意」,同時要求將士們在作戰中要嚴明紀律、英勇殺敵。
周武王的大軍都已兵臨朝歌郊外,商紂王這才驚醒,趕緊停止歌舞宴樂,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此時,紂王的軍隊主力在外地,城內兵力空虛,不得已,紂王把囚犯、一一奴一一隸、戰俘武裝起來,湊了十七萬人開向牧野,倉促應戰。
雙方在牧野展開決戰,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軍則人心渙散,毫無鬥志。
武王利用人們對商紂的怨恨不滿,鼓動兵士起義。
結果,商軍臨時組織的軍隊陣前倒戈,掉轉矛頭為武王的軍隊開道,殺入朝歌。
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
紂王見大勢已去,連夜退回朝歌,登上鹿台,自一焚一身死。
周武王完全佔領商都,商朝就此滅亡,之後,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 有巢氏構木為巢的故事 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事 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 堯舜禪讓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商湯滅夏的故事 周公輔成王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管鮑之交的故事
分類:史書